问题

为什么法国海外领土保留这么多?

回答
法国在世界各地散布的海外领土,就像散落在地图上的璀璨珍珠,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如果简单地问“为什么法国保留这么多”,答案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更像是历史长河中多种力量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

殖民帝国的遗产:过往荣光的遗留

要理解法国海外领土的现状,首先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殖民时代。从15世纪开始,法国就如同欧洲其他主要强国一样,踏上了探索和扩张的征程。他们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和先进的军事技术,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这些领土的建立,是为了获取宝贵的原材料,开拓新的市场,传播法国的文化和宗教,同时也为了争夺国际影响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二战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独立浪潮风起云涌。许多殖民地纷纷争取到独立,法国也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去殖民化过程。但是,与许多其他前殖民国相比,法国的海外领土保留得异常得多。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保留的“逻辑”:从殖民到“海外领土”的演变

法国之所以能够保留下这么多海外领土,与其对这些地区地位的重新定义有着直接关系。在去殖民化过程中,法国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地区视为可以一走了之的“殖民地”,而是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将它们逐步升级为“海外省”(Départements et régions d'outremer, DROM)、“海外集体”(Collectivités d'outremer, COM)等特殊地位的行政区划。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法国将这些海外领土与本土(metropolitan France)视为同一个国家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实体。这意味着:

公民身份与法律: 海外领土的居民是法国公民,享有与本土法国人相同的公民权利,包括选举权、参政权等。他们的法律体系也基本与法国本土一致,适用法国的宪法和法律。这使得这些地区在政治上与法国本土紧密相连。
经济与社会融合: 法国在经济上对这些海外领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例如提供社会福利、发展基础设施、支持教育和医疗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与法国本土的融合,同时也增加了法国在这些地区投入的“沉没成本”,使得彻底放弃变得更加困难。
文化与认同感: 法国一直强调这些海外领土是其文化和价值的延伸。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但法国的语言、文化和制度在那里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一部分当地居民而言,他们也认同法国的身份,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自豪感。

历史的羁绊与地缘政治的考量

除了上述的政治和法律框架,历史的羁绊和地缘政治的考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略位置: 法国保留的许多海外领土,如法属圭亚那、留尼汪岛等,都拥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法属圭亚那位于南美洲,是欧洲航天发射中心所在地,对法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至关重要。留尼汪岛位于印度洋,是法国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和经济枢纽。这些地区的存在,为法国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提供了基地。
国际法与条约: 在殖民时代,许多领土的归属是通过条约确定的。尽管国际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但这些历史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为法国保留这些领土提供了一定的合法性基础。
历史情感与国家荣誉: 对于法国而言,这些海外领土不仅是地缘政治的资产,也是其历史荣耀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弃这些领土,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国家衰落的象征。尤其是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后,法国更希望维持其作为世界大国的形象。
经济利益的考量: 尽管一些海外领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它们仍然为法国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例如旅游资源、渔业资源等。同时,维持这些领土也能够为法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投资机会。

复杂的内部动力与持续的辩论

当然,关于法国海外领土的地位,法国国内也一直存在着复杂的讨论和辩论。

支持保留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保留这些领土是法国国际地位的象征,是其全球影响力的体现。同时,他们也强调对这些地区居民的责任,认为法国有义务继续支持其发展和稳定。
质疑和反思的声音: 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对巨额的财政投入、以及某些地区存在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提出质疑。一些人认为,应该给予这些地区更大的自治权,甚至最终实现独立。此外,一些原住民群体也对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表达不满。

总结来说,法国海外领土得以保留至今,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历史的惯性、政治的精巧设计、地缘战略的考量、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文化认同的维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法国通过将其海外领土纳入国家行政体系,赋予其公民身份和法律地位,成功地将曾经的殖民地转化为国家的一部分。这种模式虽然复杂,但也使得法国在后殖民时代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全球影响力,并在世界地图上留下了深刻的法国印记。这是一个关于历史、政治、文化与国家身份的复杂叙事,至今仍在不断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的声音一直没有消失,虽然近期独立公投的结果依然是留在法国。

位于南太平洋中心地带的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具有特殊地位的海外属地,也是联合国认定的非自治领土。各条海空航线在此交织,使得这里成为航运枢纽。因此,自法国在当地确立殖民统治以来,一直不肯撒手。

在图中找到新喀里多尼亚(法)

(横跨太平洋)▼

二战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法国人也不得不做出退让。2021年12月12日,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迎来了的第三次独立公投。次日,公投结果公布,新喀里多尼亚继续留在法国

地方不大(比北京稍大一点),事情不少

(图:esa.int)▼

根据与法国政府达成的协议,当地民众在2022年前有权举行三次独立公投。在2018-2020年的两次独立公投中,赞成独立的票数均未过半。对当地的独立派来说,这次公投是他们的最后机会

法国国旗与“独立派”的旗帜▼

殖民统治的确立

虽然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殖民地,但却是英国探险家库克船长在1774年发现的。在库克看来,这里的风景与苏格兰十分相似,因此用苏格兰的别称“喀里多尼亚”命名这片土地。十几年后,第一批法国探险家才登陆此地。

库克船长多次探索太平洋

在1772-1775年航行中(下图),发现新喀里多尼亚▼

俯瞰努美阿,新喀里多尼亚的首都所在

如同阿佛洛狄忒出水时溅起的洁白浪花

(美就完事了,图:NASA)▼

当时,踏足这土地的欧洲人称呼原住民为“卡纳克”(Kanak),这在波利尼西亚语中是“人”的意思。

新喀里多尼亚被殖民者找到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有许多商人到访过这儿。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后,很多英国商人前往新喀里多尼亚寻找檀香木

在欧洲殖民者尚未涉足这片岛屿之前

卡纳克人已经于此生活居住了千百年

(谁最早?图:Flickr)▼

19世纪40年代,法国武装进入新喀里多尼亚地区,受前者支持的天主教势力一度和基督教发生冲突。19世纪50年代,随着岛上檀香木数量的下降,澳大利亚对该岛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了。1853年,法国人正式建立对新喀里多尼亚的殖民统治

两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把一切都烙上法国元素

哪怕到今天,法国的影响力也从未有减弱迹象

(这也有马克龙,图:Flickr)▼

19世纪中期,法国纳入统治的几个太平洋岛群,其经济价值十分有限。早期外来殖民者想要在当地发展种植业,然而除了咖啡、甘蔗外,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并不理想。

在当时,这些殖民地除了提升法国的国际声望外,没有多少战略意义,因此愿意主动移民过去的法国人很少。

正因此,当权者拿破仑三世决定把新喀里多尼亚作为罪犯流放地。之后几十年内,有近十万名犯人被流放到这里服苦役。

也不知道拿破仑三世怎么想的,巧了不是

上一个被流放海岛的皇帝不就是他大伯么?

(罪犯排队登船,图:壹图网)▼

此外,殖民政府还颁布了新的土地政策,并引进了大量牲畜,试图在当地发展畜牧业。为此,殖民政府对卡纳克人占有的土地以予承认,然后反手将“未被占用”的空置土地收入囊中。

对于这个所谓的“空置”,法国殖民者有最终解释权。但事实上,他们所征用的土地往往是暂时休耕的卡纳克人土地,不是无主之地。

开着船打上门来,跑马圈地,鸠占鹊巢

在当时的世界各地,殖民者玩着相同的把戏

(没有天理,图:壹图网)▼

其次,法国殖民者不承认卡纳克人的私人所有和家庭所有权,只承认部落所有权。这样一来,卡纳克人酋长就可以代表全部落向殖民政府出让土地所有权;而这在过去是需要整一个氏族集体决定的事儿。

同时,卡纳克人还被限制在殖民者圈定的“保留地”中。如此一来,卡纳克人的生存空间遭到极大挤压,只能逐步退到贫瘠的山区地带。

平原地带集中在西侧沿海

岛上大部分都是山地(图:google map)▼

新喀里多尼亚的发展

虽然有着各种殖民政策加持,但新喀里多尼亚的白人数量增长速度始终十分缓慢,有人归咎于罪犯流放地,认为其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使得当地开发成本大大增加了。

1894年,法国殖民者暂停罪犯流放地政策,首次尝试鼓励大规模自由移民,并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业经济。而卡纳克人只能是给白人庄园主当长工。

殖民统治下,哪有什么公义可言

原住民尝到的,只有无尽的苦涩

(图:digitallibrary.usc.edu

此前,法国殖民者曾预言卡纳克人将很快灭绝,结果后者的人口数量却大幅增长。相反,法国移民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定居者纷纷离开,新喀里多尼亚的土地所有权变得越来越集中,小农资本主义在当地并没有奏效。

别高兴太早,他们很快又会卷土重来

然后再次占据这里,将自身存在“合理化”

(看现在,图:Flickr)▼

事实证明,新喀里多尼亚的未来在于采矿业,尤其是镍矿。这里的镍矿储量巨大,而且质量上乘。

1881年,由希金森创立的法国兴业镍业公司(Societe Le Nickel),到1889年产量已超过19000吨。到1900年,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出口量达到10万吨

这一定是个富矿,120多年前产量就这么高

看到这,知道为什么法国死活赖着不走了吧?

(1909年镍矿海运发货,图:Wiki)▼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新喀里多尼亚的经济发展也趋于停滞,采矿业成为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镍、铬和钴等矿产的价格并不稳定,曾因为镍矿供过于求,导致其国际市场价格一度腰斩

这个地方自发现镍以来,就指着这碗矿产饭

如今,岛上产出的镍约占世界供应量的10%

真·家里有矿,图:shutterstock)▼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卡纳克人也是被忽视的参与者。一战期间,新喀里多尼亚、塔希提的白人和卡纳克人曾编为一个营并肩作战,卡纳克士兵的阵亡率是白人的两倍

二战期间,选择支持戴高乐自由法国的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盟军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海军基地,而它也确实控制着通往日本和新加坡的太平洋航线。

时至今日,法国在新喀里多尼亚仍设有军事基地

地方不大,以至于有些美国军官都不知具体在哪

(瞅,搁这呢,图:Wiki)▼

卡纳克民族主义的复兴

两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参战的卡纳克人意识到了本民族的不平等地位。有不少在战争中为法国流血卖命的卡纳克士兵,在战后以此要求取得法国的公民权。

彼时,法国本土的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但不能忽视的另一大因素则在于镍矿产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工人大量短缺的现象。为了增加工人,法国政府也就不得不在殖民政策上做出让步。

1946年,法国人废除了限制原住民人权的《土著人地位法》,并给予卡纳克人法国公民的身份。此后,卡纳克人所能拥有的政治权利才得到些许改善。

把殖民地当兵源地,是法国人的老套路了

这些为法国卖命的士兵,没有得到应有尊重

(图:loopsamoa.com)▼

1957年,所有的新喀里多尼亚原住民都拥有了完全的法国公民地位。但政治权利的提升,没有改变卡纳克人的生存环境。近一个世纪以来,卡纳克人被长期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

在1953年之前,甚至没有任何一个卡纳克人通过高中毕业会考,也得不到任何实现阶层跃升的机会。所以,尽管社会地位略有改善,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开始思考造成这种长期不平等的原因。

控制、压缩受教育的机会,本质是一种不平等

这种人为制造的阶层壁垒,把他们困在原地

(图:digitallibrary.usc.edu)▼

此前,面对法国人殖民统治,卡纳克人于1878年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起义;起义失败后,起义部落的土地被法国政府和亲法的卡纳克部落瓜分吞并。至今,很多卡纳克人认为这场起义标志着卡纳克民族意识的觉醒

1969年,新喀里多尼亚出现了第一个独立运动组织。此后,诉求各色各样的政治组织先后出现,并在80年代出现了新喀里多尼亚独立运动高潮,各种暴力活动层出不穷,当地社会一度陷入混乱,到80年代末逐渐平息。

这些组织与岛上的法国驻军实力不成正比

而且法国搞分化策略,驻军中有不少当地人

(来跟我混,图:Flickr)▼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成功当选法国总统。独立派希望密特朗能承认新喀里多尼亚的独立;而反对派,尤其是来自法国本土的白人移民,则希望法国能继续维持统治。两大派系之间因对新喀里多尼亚前景的分歧,闹出了许多流血事件

这岛屿上也生活着许多白人住民,不用说

他们大多数是亲法的,或者干脆就是法国人

(骑大马的都是什么肤色?图:Flickr)▼

1998年,法国政府、独立派、反独派达成了《努美阿协议》,明确规定法国政府会逐步移交外交、国防、司法、财政以外的政治权力给当地政府,并可在将来举行最多三次全民公投。

不过,卡纳克独立派在新喀里多亚的人口构成中并未过半。因此,卡纳克人一度希望法国政府能够控制欧洲移民数量。但当地除了白人外,还有不少早些年亚洲劳工的后裔定居在于此,他们对这事儿的影响微乎其微。

亚裔在当地已形成社群,但不是主流人口

(有人去过吗?建议横屏观赏,图:壹图网)▼

趁着最近新喀里多尼亚这次独立公投,法国智库也开始借这事儿炒作“中国威胁论”。有意思的是,虽然过去中国镍矿进口最大来源一直是菲律宾,但从2016年开始,中国也在逐渐增加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进口量。

跟谁买,买多少,都是市场行为,市场决定

法国人呐,不要擅自加戏,不要砸自己生意

(努美阿港口,图:shutterstock)▼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派曾在2018年表态:“独立是不可避免的,是当地原住民卡纳克人的尊严问题”。卡纳克民阵(FLNKS)前领导人也说过: “只要还有一个卡纳克人站着,就会为自由而战。”

但就目前来看,新喀里多尼亚在未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将继续接受法国的殖民统治

看来,这盘棋最后还是没能下赢法国人……

(没有下一局了,图:Flickr)▼

参考文献:

1.Lyons M. The totem and the tricolour: a short history of New Caledonia since 1774[M]. UNSW Press, 1986.

2.王助. 新喀里多尼亚的自治与独立之路[J]. 世界民族, 2001(03):11-18.

3.Frankum R. New Caledonia: written images and metaphors of France and Europe in the context of the 2018 New Caledonian independence referendum[J]. 2019.

4.S Henningham. France and the South Pacific : a contemporary history[M]. Allen & Unwin, 1992.

2.耿庆军, 高原. 新喀里多尼亚独立历程及前景分析[J]. 太平洋学报, 2014, 22(11):8.

6.Connell J. The 2020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 The Slow March to Independence?[J]. The Journal of Pacific History, 2021: 1-17.

7.Connell J. Another Pause for Independence? The 2018 New Caledonia Referendum[J]. The Round Table, 2019, 108(3): 241-258.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在世界各地散布的海外领土,就像散落在地图上的璀璨珍珠,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如果简单地问“为什么法国保留这么多”,答案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它更像是历史长河中多种力量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殖民帝国的遗产:过往荣光的遗留要理解法国海外领土的现状,首先要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殖民时代。从15世纪.............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说起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开销,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之所以花这么多钱,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法国当时的国际战略、国内政治,还有战争本身的巨大消耗。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为啥法国要掺和这事儿? 这得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历史恩怨说起。两国是老对手了,从七年战争(也就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的限制下依然能拍出经典,而中国电影在审查制度下似乎举步维艰,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一、 美国电影在海斯法典下的经典化之路海斯法典(Hays Code),又称电影制作规范(Motion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波斯语课》的情节,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影片叙事的一些关键点。我们来细致地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波斯语课》是一部艺术创作,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进行的叙事安排,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逻辑。但是,我们可以从影片的设定和角色的动机来解读。为什么男主(卢卡斯).............
  • 回答
    关于青岛宰客事件中,菜单下方标注的“以上海鲜按个计价”是否构成充分的法律告知义务,这个问题确实是争议的焦点,并且涉及到合同法中关于“格式合同”和“告知义务”的一些核心原则。要深入分析,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告知义务的法律基础与目的首先,法律要求经营者承担告知义务,主要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 回答
    .......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对海商法有如此浓厚的兴趣,这真的非常棒!海商法是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法律领域,既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又有贴近现实的商业运作,非常吸引人。关于你纠结于选择律所还是公司法务,以及如何挑选合适的律所和公司,这确实是许多海商法新人会遇到的重要问题。让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
  • 回答
    法国在俄乌战争中的活跃表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地缘政治利益的考量,也涉及欧洲安全格局的变化、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地缘战略与欧洲安全格局的重构 维护欧盟内部团结:法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长期试图在德国主导的“东欧政策”中发挥协调作用。俄乌冲.............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选择迅速投降,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其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军事上的惨败和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过时与无效: 法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记忆犹新,认为坚固的防御工事是赢得战争的关键。他们倾注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这.............
  • 回答
    法国在数学史上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杰出数学家。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一流数学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数学本身的魅力。1. 法国数学的悠久传统与早期奠基法国数学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上。 笛卡尔(R.............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之所以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史中影响最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原因在于其革命的彻底性、传播的广泛性、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一点:一、 革命的彻底性与深远性:与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法国大革命具有更彻底的革命性质,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
  • 回答
    法国在历史上军事上与德国的多次交锋中,确实存在一些时期表现不如德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一直”打不过德国。历史是复杂的,战争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领导力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法国在某些时期军事上表现不如德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和与之相关的因素来分.............
  • 回答
    法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容许巴黎圣日耳曼(PSG)这个俱乐部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法国首都的球队,其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和多层次,涵盖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法国足球的代表与国家骄傲的载体: 首都球队的象征意义: 巴黎作为法国的政治、经.............
  • 回答
    法国、法语、巴黎在西方文化中享有极高的“逼格”,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心理等多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法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与政治强权1. 历史的厚重感与文明的传承: 罗马帝国与法兰克王国: 法国是西罗马帝国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法国用税收养很多不工作、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黑人阿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细致的分析,而非简单化的标签化描述。以下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阐述,尽量详细地解释法国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及其中涉及的移民群体:1. 法国的社会福利体系:普遍主义原则首先,需要理解法国.............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不少人以一种戏谑甚至嘲讽的口吻来评价,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而令人扼腕的事件和历史进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法国在二战前后的具体情况,以及外界对它抱有的期望。首先,让我们看看二战前法国的“光环”。作为第一.............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社会秩序几近崩溃,但法国人却能奇迹般地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绝非偶然。一、革命带来的巨大精神动力与民族主义觉醒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大革命所唤醒的法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长期的君主专制和贵族特权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大革命的口号.............
  • 回答
    法国军队的战斗力问题,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剖析,不能简单地用“很差”来概括,而是需要看到其历史演变、军事战略、装备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影响。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尽可能细致地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法国军队在历史上并非总是“战斗力很差”。从拿破仑时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