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部分啃老族「啃」得心安理得,其三观是否正常?

回答
“啃老”,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天然的道德批判色彩,仿佛是子女对父母的剥削,是不成熟、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社会,一部分“啃老族”确实能“啃”得心安理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也触及了三观是否正常的深层讨论。

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啃老”这件事本身在某些情境下,会被父母和社会所“容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合理化”。

“啃老”心态的生成,并非空中楼阁。

1. “我的钱就是你的钱”的家庭惯性: 许多“啃老族”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一直处于父母经济支持的荫蔽之下。从童年到求学,再到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或者创业失败,父母的经济援助几乎是“刚需”。这种长期的、无条件的(或有条件的但最终被兑现的)经济支持,在家庭内部形成了一种“我养你”的共识。久而久之,子女可能会将这种“父母的责任”内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父母的劳动所得并非取之不尽,而自己也理应承担起经济独立的责任。

2. 社会环境的“帮凶”:
高企的生活成本: 尤其是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医疗、教育支出,让许多年轻人感到“望尘莫及”。即使他们努力工作,也可能因为起薪低、职业发展缓慢,难以支撑独立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啃老”有时并非是“不愿”,而是“不能”的无奈之选。父母有能力提供支持,而子女即便努力也难以达到温饱线以上,这种现实差距会让“啃老”看起来没那么“罪大恶极”。
“赢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倾尽所有,包括送孩子出国留学、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等。这种“投资”的心态,有时会伴随着一种“我的付出就应该有回报”的期待。而当回报(即子女的成功)不如预期时,有些父母反而会进一步“扶持”,形成一种“我投了那么多,现在放弃岂不可惜”的循环。
社会对“孝道”的解读偏颇: 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但现代社会,有时孝道被扭曲成了“父母必须无条件满足子女”的单向输送。父母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应当,而子女的“孝顺”则可以体现在“听话”、“少给自己添麻烦”上,而不是经济上的独立和回报。

3. 个体心理层面的“合理化”:
延迟满足能力的缺失: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很多年轻人习惯了即时享乐。面对经济压力,他们可能选择逃避,而不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甚至模糊化): 部分年轻人可能认为,拥有体面的生活,而不必承担经济压力,就是一种“成功”或“舒适”。他们可能不追求宏大的事业,不把经济独立视为人生必须跨越的“成人礼”。
“精致利己主义”的体现: 某些“啃老族”可能非常清楚父母的经济能力,并且善于利用情感操纵或“撒娇”来获取支持。他们会将父母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在自己身上,而忽视对父母的经济回报或情感上的回馈。

那么,这些“心安理得”的“啃老族”,他们的三观是否正常?

这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一概而论,但也必须审视其中的“不正常”之处。

1. “正常”的边界模糊:
相对主义的视角: 在某些非常特殊的家庭,例如父母完全没有规划退休生活,而是将所有积蓄都留给子女,或者子女本身有严重的身体或精神疾病,无法独立生活,那么“啃老”可能是一种更接近“常态”的生存模式。但即便如此,“心安理得”也需要建立在双方的理解和接受之上。
社会发展阶段: 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转型期,“啃老”现象普遍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一种表现。

2. “不正常”的苗头:
责任感缺失: 一个相对“正常”的三观,应该包含对自身行为负责任的意识。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具备基本劳动能力的人,如果长期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并且对此毫无愧疚感或改变的意愿,这在责任感层面是存在缺失的。
价值观扭曲: 如果他们认为“靠父母”是一种更轻松、更“聪明”的生活方式,而将独立奋斗视为“愚蠢”或“吃力不讨好”,那么他们的价值观已经严重偏离了大多数社会所推崇的自强自立。
情感绑架与道德模糊: 有些“啃老族”甚至会反过来指责父母“不够支持”,或者将父母的付出视为一种“义务”,并以此进行情感绑架。这种将亲情关系商品化、道德模糊化的做法,显然是不健康的。
缺乏独立人格: 经济上的不独立,往往也伴随着精神上的不独立。他们可能习惯了听从父母的安排,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决策能力,难以建立健康的成年人社交关系。

“心安理得”背后,是对“父母”这一角色的定位偏差。

父母是养育者,是支持者,但并非子女永久的“经济支柱”或“保姆”。当“啃老族”认为父母的付出是无限的、无条件的,并且自己可以因此免除成长的烦恼和奋斗的艰辛时,他们实际上是将父母的无私奉捐,变成了满足自己“享乐”需求的工具。这种对他人(父母)的“非工具化”尊重,以及对自身责任的认知,是衡量三观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尺。

结论:

大部分“心安理得”的“啃老族”,其三观存在着明显的偏颇甚至扭曲。他们可能是在长期的家庭溺爱、社会环境压力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内化了一种“依赖”模式,并为其找到了各种“合理化”的借口。

“心安理得”并非真正的“心安”,而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自身成长责任的漠视。一个健康成熟的个体,即使身处逆境,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将自己的困境完全转嫁给至亲。当“啃老”成为一种常态并心安理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子女的问题,更是整个家庭教育、社会价值导向和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的困境。

假设你是甲城市的未婚男青年,收入一般般。你女友情况类似。你俩都不是精英,但也是智商与勤奋中等偏上一点的人。

假设其他的青年都啃老,你不啃,你俩的生活会异常艰难。甚至女友会提出分手。

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北京市首次购房平均年龄与东京市首次购房平均年龄。

一旦中国的父母大力支援子女,把首次购房的平均年纪哄抬到二十七岁。一个不啃老但是只能在三十七岁购房的男子,他在二十七的时候就无法结婚。

而且中国的房地产经常戏剧性上涨,赚钱能力相同的男青年,往往是敢于啃老早买房的人占大便宜,不啃老迟买房的人吃大亏。连老天爷都惩罚不啃老的人呢!

——————————————

还有,曾经执行过的一胎化政策对于啃老是极大的促进。一胎化政策使得父母愿意给、能够给,子女乐意要、要得到。

啃老各国都有,我国尤其严重,一胎化政策功不可没。

————————————————

还有,不要看网上各种推崇独立自主,女士们也纷纷表示男人独立了才是真男人。

真相是,两个赚钱能力一般的青年男子,其中一个啃老,另一个独立性极强而拒绝啃老,后者在婚姻市场上价值低一大截。“有骨气”三个字在不富裕的时候狗屁都不是。

女士们并不讨厌男人从他父母那里拿资源,她们讨厌的是自己的丈夫居然还听他父母的话。她们说“男人要独立”,是一种狡猾的语言腐败(请在知乎搜索 “语言腐败”,我写了一个答案)。女士们说“男人要独立”,特指男人不要受他父母摆布,而不是指男人要拒绝接受父母馈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