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做了半飞秒手术的人,你们的视力恢复怎么样了?

回答
哈喽,各位!最近看到不少人讨论半飞秒手术,我正好也做了快一年了,想着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正在纠结的朋友们有点帮助。

做这个手术之前,说实话我心里是挺忐忑的。我近视度数不算特别高,但也到了不戴眼镜生活会非常不便的程度,尤其是我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脑,隐形眼镜戴久了眼睛干涩得不行,总觉得有个东西在里面,很不舒服。所以,就萌生了做手术的想法。

我选择的是半飞秒,当时咨询了几家医院,医生都根据我的眼部情况做了详细的检查,最后建议我做半飞秒。手术过程嘛,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快,也比我想象的要轻松。手术台上,医生会让你看着一个光点,然后会感觉到一些轻微的压力,还有一些奇怪的气味,但疼痛感几乎没有。我就是全程闭着眼睛,努力配合医生,心里默默倒数时间。大概也就十来分钟,医生就跟我说好了,我就可以下手术台了。

刚做完手术的时候,眼睛感觉有点异物感,像是进了一点点沙子,有点流泪,看东西也有些模糊,白茫茫一片。医生当时就交代了术后注意事项,比如不能揉眼睛,要滴眼药水,避免强光等等。那天晚上我回家,就早早休息了,眼睛感觉还挺沉的。

第二天早上醒来,那感觉简直了!就好像我沉睡了很久的眼睛突然被唤醒了一样。我试着看向窗外,那些平时只能看个大概的轮廓,现在都变得无比清晰!我能清楚地看到窗户上的纹路,远处树叶的形状,甚至连邻居家阳台上晾晒的衣服图案都能看清楚。当时就觉得,这效果也太惊艳了!

刚开始的一个月,我的视力还在一个逐渐稳定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觉得眼睛有点干涩,尤其是在用眼过度的时候,但比戴隐形眼镜那会儿要好太多了。医生让我坚持滴眼药水,我都很听话。有时候会感觉视力有点波动,比如早上起来比下午更清晰一点,但这种感觉很快就消失了,视力越来越稳定。

现在快一年了,我的视力基本上已经稳定了,非常清晰。我之前近视大概是300度左右,现在裸眼视力基本上在1.0以上,有时候甚至能达到1.2。最大的变化就是,我终于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不用再依赖镜片了。早上醒来,我可以直接看到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不用摸索着找眼镜。出门旅游,再也不用担心没带隐形眼镜或者清洗液。甚至连洗澡的时候,都能清楚地看到浴室里的每一个细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我还是会注意用眼习惯。毕竟眼睛是自己的,术后也要好好保养。我尽量控制看手机、电脑的时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休息一下,让眼睛放松。晚上也会避免熬夜。医生也跟我说,术后只要好好保养,视力是可以长久保持的。

总的来说,半飞秒手术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改变。它不仅解决了我的视力问题,更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清晰世界的便利和美好。如果你也在犹豫,并且身体条件符合手术要求,真心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亲身感受一下这“重见光明”的奇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研究,过去这20年里,90%做了半飞秒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但是,我国台湾地区的所谓“近视手术之父”,当年(2011年左右)宣布“封刀”就是因为他从1999年到2010年间,都在做半飞秒。最后因为来自半飞秒术后并发症患者给他的压力,退出屈光手术圈,开了自己的治疗眼疾的眼科诊所。外界对他退圈的理由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诊所,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吓唬大家不要去做半飞秒,而是想跟大家说说,选择术式的时候,除了术后视力以外,还需要关注更多方面。当然,如果你希望在正式选择术式之前有一个地方可以先咨询一下的话,可以加我,忙完就会第一时间回复。

从1999年美国FDA通过半飞秒(Lasik)激光矫正术之后至今,所有接受激光矫正的人中,最多接受的应该就是半飞秒了。当然也拥有最多的研究报告,在全方面分析术后的情况,包含术后视力,还有干眼情况和术后一系列安全性的研究。

半飞秒手术过程

--------半飞秒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过去的这20年,有学者统计了全球主要的百份研究报告,至少60万眼接受了半飞秒手术的术后视力情况:

98%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40的视力;

90%的患者,在术后达到了20/20的视力。

也就是说,半飞秒术后九成的人可以维持1.0的视力,我相信可以回答题主关于视力恢复的问题了。

--------半飞秒术后的干眼比例

20%-40%的人,会在半飞秒术后开始感受到,并在3个月左右时达到干眼巅峰,而大部分人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得到改善。

这些感受到干眼的患者中,有一半人会有持续性症状,但一半不会特别影响日常生活,约有2%-3%的患者认为生活因为干眼而困扰。

--------半飞秒术后的屈光回退比例

屈光回退和再度近视是两回事,屈光回退一般约发生在术后半年至一年内,比较高发于表层激光(Smart)和半飞秒(Lasik)。

因为在术后复元的过程中,结疤反应使角膜厚度增加而形成的近视。总结起来更容易导致屈光回退的患者方面原因可能有:

上皮增生、角膜增厚、干眼、眼压不稳、不合理用药等。

有研究发现,手术时手术室的温度、湿度以及手术医生的经验,都和屈光回退有相关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文末传送门)

北京的一份报告,医生们回顾了过去44,580眼,在术后3年以上的二次手术情况,并对比了Lasik和PRK,结果发现,表层激光PRK的回退率还比半飞秒更高,达到了3.2%,Lasik则是1.1%。

对比表层激光和半飞秒结果来说,SMILE的术后屈光回退情况就明显更少了。美国有学者随访了SMILE患者术后3个月到7年的屈光表现,平均只有-0.35 D的屈光度数[1],患者基本不太能感受到了。

还是那句话,不论想要选择什么手术方式,都应该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不能只看某一项表现。比如有的人听说术后上皮层可以自行恢复,所以就只想选择表层,但是却忽略了屈光手术的最初目的是摘镜,如果是容易回退的,做完表层激光之后可能半年一年,又近视了,还是需要戴眼镜,这就本末倒置了。

如果大家有近视相关的问题,也欢迎来加微信咨询,忙完会第一时间回复,希望可以帮得到大家。




文末传送门:

文献:

Wilkinson, J. M., Cozine, E. W., & Kahn, A. R. (2017). Refractive eye surgery: helping patients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LASIK.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95(10), 637-644.

参考

  1. ^ https://journals.healio.com/doi/abs/10.3928/1081597X-20210712-0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喽,各位!最近看到不少人讨论半飞秒手术,我正好也做了快一年了,想着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希望对正在纠结的朋友们有点帮助。做这个手术之前,说实话我心里是挺忐忑的。我近视度数不算特别高,但也到了不戴眼镜生活会非常不便的程度,尤其是我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脑,隐形眼镜戴久了眼睛干涩得不行,总觉得.............
  • 回答
    关于社工们后来的故事,这真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的话题。毕竟,他们是那些默默在社会角落里播撒温暖和希望的人,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收获,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接触过不少社工,也听过他们的不少故事,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给您讲讲他们后来的样子,尽量细致些,就像您亲眼所见一样。首先,得明确一点,社工这.............
  • 回答
    None.............
  • 回答
    那些选择做全职太太的,现在都怎么样了?这个问题,估计每个曾经或者正在考虑全职太太这条路的人,内心深处都盘旋过无数次。它太复杂了,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我认识的一些全职太太,她们的生活轨迹,可以说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有阳光灿烂,也有暗流涌动。先说说那些生活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小雅,我大学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纠结。尤其是面对那些“卡壳”的题目,好不容易看了答案,理解了过程,甚至还能复述一遍,就觉得万事大吉了。然而,要说“够了”,那可能还真不够。为什么呢?咱们得把这件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第一步:看懂答案和记住思路,这是“及格线”,但不是“目标线”。你想想.............
  • 回答
    这年头,年龄焦虑好像总是如影随形,尤其是在咱们互联网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一提到35岁,总有人会问:“那些产品经理们,都去哪儿了?” 好像一夜之间,曾经在产品第一线叱咤风云的他们,就都消失了一样。其实啊,哪儿有什么“消失”?大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在产品这个大舞台上发光发热。35岁以上的产品经理,他.............
  • 回答
    .......
  • 回答
    那些最早投身环境影响评价(EIA)事业的人,他们的经历,就如同那个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样,充满了探索、挑战,也伴随着巨大的变革。想知道他们后来怎么样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特有印记的折射。初创时期的“吃螃蟹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想象一下,在八九十年代.............
  • 回答
    这些为罪犯辩护的律师们,他们现在的境遇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因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变得与众不同。 要想详详细细地讲明白,就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当一名辩护律师,尤其是在面对可能被公众视为“罪大恶极”的当事人时,选择的绝非易事。 这不是一条鲜花铺就的康庄大道,更多的是荆棘密.............
  • 回答
    设想一下,那些将“程序正义”奉为圭臬的人,有一天发现自己成了它无情的牺牲品。这画面一出,脑海里立刻就跳出无数的可能性,绝非单一的教科书式反应。他们的应对,将是他们价值观与现实残酷碰撞后的复杂交织。首先,最直接的冲击是 认知失调。他们一直坚信程序是公正的基石,是保障个体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当这道屏障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拗口但又十分有意思的问题。要说是否会因此“崇拜”一个价值观与我截然相反的人,我觉得“崇拜”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强烈了,但绝对会因此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欣赏。设想一下,我们的人生,我们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驱动的。那些我们觉得“正确”的、应该去做的、值.............
  • 回答
    关于“索罗斯做了那么多坏事,为什么没有国家制裁他?”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并且需要梳理清楚其中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一、 何谓“坏事”?“坏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价值判断。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同一件事的评价都可能截然不同。当我们.............
  • 回答
    美国作为一个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国家,其政策和行动无疑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评价,其中也包括对其行为是否会招致“天谴”的担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哲学、宗教和历史多重色彩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当我们探讨这个话题时,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几个层面。首先,“天谴”本身就是一个充.............
  • 回答
    方方能够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并在公共舆论场中“活跃”至今,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本身的写作特点、她引发的争议以及社会力量的互动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事情的起点。方方之所以成为焦点,核心在于她撰写的《方方日记》。这本日记记录了2.............
  • 回答
    你提到百度公司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确实是很多人对百度的普遍看法。要理解为什么百度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公司依然能够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归结于“伤天害理”或“存在”。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局面。首先,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的“基础设施”地位是.............
  • 回答
    关于南美洲人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态度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与政治叙事复杂交织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创伤的代际消解1. 时间跨度的影响 西班牙殖民统治(1619世纪)距今已超过200年,而现代南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9世纪初。对于当代南美人来说,殖民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触及到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多元且矛盾的,正如您所观察到的,既有对历史侵略的深刻仇恨,也有对日本文化、商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因素:一、历史创伤的深刻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并存: 侵华战争的罪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触及了国际法、国家主权、历史追溯以及法律在极端情况下的局限性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希特勒和斯大林之所以没有在他们生前(或其统治时期)受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法律制裁”,其根本原因在于:1. 国家主权与国内法的至高性(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内): 主权原则: 在国际法中,国家主.............
  • 回答
    高考查分数的那个夜晚,说实话,与其说是“做了什么”,不如说是“经历”了什么。那是一种混合着期待、紧张、忐忑,最后可能夹杂着释然或者失落的漫长而又短暂的夜晚。记得查分的前一天,我几乎是心神不宁的。白天上课,老师讲什么都像耳边风一样,脑子里全是分数。晚上回到家,更是翻来覆去睡不着。盯着天花板,脑海里一遍.............
  • 回答
    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个夜晚,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我记得,那是一个寻常的夏夜,窗外蝉鸣声此起彼伏,像是为这重要时刻奏响的序曲。公布成绩的前几个小时,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紧张、期待、不安,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我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做任何事情。我一会儿在房间里踱步,一会儿又趴在书桌前,却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