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不是汉人的战斗力相对偏低?

回答
关于汉人战斗力相对偏低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战斗力”这个概念的含义。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体在战场上的勇猛程度,更应该包含一个群体在军事对抗中的整体效能,包括组织能力、战略规划、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训练水平、士气以及抵抗外来侵略或进行对外扩张的能力。从这个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历史上汉人的战斗力表现是相当波动的,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遭受挫折的时期。

汉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群体,其“战斗力”的强弱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

1.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比:

长期以来,中国的核心区域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而周边的一些强大力量则多源于游牧民族。这种地理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自然而然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军事特质。

游牧民族的优势: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马匹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他们拥有极高的骑术和射术,能够驾驭战马进行快速机动和冲击。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更侧重于部落联盟,在战争爆发时能迅速动员,兵源也更具韧性。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竞争,对生存和扩张有着天然的驱动力。这种环境赋予了他们天生的“战斗基因”,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的军事对抗中,常常能在野战中给农耕民族造成巨大压力。例如,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在历史上都曾展现出令人畏惧的骑兵战斗力。

农耕民族的特点: 汉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其社会经济基础在于土地耕作。这使得他们更注重建立稳定、集权的帝国,发展农业生产,维持社会秩序。当国家强大,统一整合得力时,汉族王朝能够动员庞大的劳动力和资源,发展出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体系。例如,汉朝的步兵军阵、弩兵的运用,宋朝的火器研发,明朝的卫所制度和火器部队,都曾达到极高的水平。然而,一旦国家衰落,内部腐败,或者遭遇训练有素、战术灵活的骑兵的冲击,农耕民族的军队在机动性和某些野战能力上可能会显得逊色。农耕社会更倾向于“以民为本”,过度征兵和战争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百姓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其持续的军事动员能力。

2. 历史上的辉煌与挫折:

不能一概而论汉人的战斗力。历史上,汉族建立的王朝也多次出现过强大的军事力量:

汉朝: 汉武帝时期,汉朝军队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的率领下,北击匈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将汉朝的疆域推向了极高的水平。汉军的步兵方阵、强大的弓弩手以及车马配合,都曾是令人生畏的力量。
唐朝: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军事力量也极为强大。唐朝拥有先进的骑兵、步兵和水师,其“府兵制”在初期能够保证兵源的素质和训练。名将如李靖、薛仁贵,更是威震四方。唐朝的军队不仅能守卫边疆,还能对外扩张,征服了包括西突厥、高句丽在内的众多国家。
宋朝: 尽管宋朝在军事上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但其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是相当显著的。宋朝是火药武器的早期使用者和发展者,出现了突火枪、震天雷等早期火器,并将其应用于战场。虽然宋朝的军队在野战中经常受制于骑兵的冲击,但其在防御战、攻城战以及水战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明朝: 明朝在建立之初,依靠强大的步兵和早期火器的运用,击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更是明朝军队的典范,其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训练和创新的战术(如鸳鸯阵),在抗击倭寇时展现了极高的战斗力。明朝后期也积极引入和发展火器,如红夷大炮。

3. 周期性的衰落与外部压力:

任何一个庞大的帝国或文明都会经历兴衰。汉族政权也并非例外。

内部因素: 政治腐败、官僚低效、经济凋敝、社会矛盾激化等内部问题,往往是导致军事实力衰退的重要原因。当国家内部治理不善,军队的训练、装备和士气都会受到影响。
外部因素: 强大的外敌入侵是汉族政权面临的严峻挑战。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和野战冲击力,以及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刻击溃汉族军队。例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南宋偏安一隅,以及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和后金(清朝)的联合打击,都反映了汉族政权在面对强敌时的脆弱性。

4. “汉奸”和“民族融合”:

在历史长河中,也存在一些汉族个体或群体在面对外族入侵时选择投降或合作,这被称为“汉奸”。这并非代表整个汉族的战斗力低下,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现象。同时,汉族作为一个不断吸收和融合周边民族的群体,其“民族成分”本身也在发生变化,使得简单地用“汉人”来标签化战斗力变得更加困难。许多汉族王朝的军事力量,也是由各民族士兵共同组成的。

5. 现代视角下的解读:

将古代的“战斗力”概念直接套用到现代社会,可能会有失偏颇。现代战争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工业、信息以及国家整体的动员能力和战略智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个具备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民族,其“战斗力”都可以通过训练、装备和组织得到极大的提升。

总结来说,认为汉人战斗力“相对偏低”的说法,过于简化和片面。

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军事成就,也有过战败的经历。
汉族的军事能力与所处的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以及面对的对手密切相关。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长期对抗,在某些方面确实让汉族军队在机动性和某些野战能力上受到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的“战斗力”低下。
汉族文明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体系上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
强调“汉人”的战斗力,也容易忽略历史上汉族政权军队的构成是多元的,并且汉族本身也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

因此,与其说汉人战斗力“偏低”,不如说汉族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历史群体,其军事实力和表现是 动态的、多维度的,受到环境、制度、技术、战略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历史上的许多战争胜负,往往是国家综合实力比拼的结果,而非单一民族个体勇气的简单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我想问一下题主,你所说的的那些,曾经“侵略”、“凌辱”我们的民族,他们都去哪了呢?

蛮、夷、狄、戎,他们都去哪了呢?

匈奴、鲜卑、羯、羌、氐,他们现在在哪里呢?

乌孙,乌垣,于阗,柔然,回鹘,这些人是“噗”地一下就消失了吗?

肃慎、三苗、哀牢、南诏、吐谷浑、黠戛斯,他们今在何方?

沙陀在哪里?《格萨尔王传》里勇猛无畏的吐蕃勇士们在哪?党项去哪了?龟兹又在哪里?

扶余,大理,百越,靺鞨,这些都是建立过国家的民族啊,他们的国家去哪里了呢?

契丹在哪里?女真在哪里?成吉思汗伟大的后裔们现在在哪里?

满族,满族还在,人还很多。我身为东北人小时候很多小伙伴都是满族人,当年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时候,他们背的可是比谁都顺。他们的语言呢?他们的文字去哪了呢?

这些还是能说出名道出姓的,那么那些无名的蛮族部落,他们都去哪里了呢?

近代的很多东西和古代不一样,所以我不想说——但是带英,现在还会用“日不落帝国”自居吗?高卢的雄鸡们还能光复拿破仑时期的辉煌吗?德意志国歌里的那四个地名,没有一个在德国境内,这难道不讽刺吗?

这些人都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土地,掠夺过我们的财物,他们现在在哪呢?

土耳其人以突厥的后裔自称,他们骄傲地声称,是他们伟大的祖先,迫使我们建立了长城。几千年过去了,现在长城还在那里,我们还在这里,那么突厥人哪里去了呢?


事实就摆在这里了。他们没了,我们还在。也许我们活得并不光彩,但我们活下来了;也许他们并不是在我们的手里死掉的,但他们就是死掉了。我们一代一代地活了下来,而他们没有,仅此而已,很简单的道理。

更何况,这些民族真的都侵略过我们吗?难道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是充话费送的吗?

user avatar

如果汉族人战斗力相对偏低,那几千年绝大部分时间在草原放羊的游牧民族堪称垃圾中的战斗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汉人战斗力相对偏低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民族标签,深入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战斗力”这个概念的含义。它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个体在战场上的勇猛程.............
  • 回答
    季汉粉心中,季汉政权不仅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延续,更是魏晋南北朝那个动荡时代里,一抹独特而珍贵的光芒。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季汉的坚持,那段历史将更加黑暗和悲惨。这并非空穴来风的夸大之词,而是源于对季汉政权独特价值的深刻认同,以及对那个时代普遍性的反思。一、 季汉政权的“仁义之师”光环:首先,季汉粉强调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三国鼎峙格局形成的关键节点。很多人会因为曹操在汉中之战吃了亏,就觉得刘备集团从此开始压制曹操了,这其实是一种过于简化的理解。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汉中之战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而曹操统一北方主要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官渡之战之后,到建安二十年左.............
  • 回答
    网传的“卡莱之战是汉朝与罗马打的”这个说法,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误解,而它更像是网友们将历史碎片和想象力进行了一番创意结合,并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汉朝与罗马在卡莱之战中进行过直接对抗。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个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真实历史上的卡莱之战和汉朝、罗马各自都在做什么。什么是卡莱之战?卡.............
  • 回答
    战国时代的日本人学习汉学,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当时精英阶层的一种“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结合。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们到底怎么学的,又是怎么用的。怎么学的?那可是一门“技术活”!首先,别以为他们跟现在我们学外语一样,报个班、买本书就行。在战国那个时代,识字率可不高,更别说掌握汉文了。能接触到汉学.............
  • 回答
    要说清王陵的襄侯究竟是楚封还是秦封,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把曹参、樊哙这些功臣的封侯经历也掰扯明白。这事儿可不简单,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说说王陵这个人。王陵,字巨君,是沛县人,跟刘邦那是老乡,而且年纪也比刘邦大一些,算是刘邦的长辈。在刘邦还是个小混混的时候,王陵就跟着他了,可以说是刘邦早期.............
  • 回答
    如果淝水之战苻坚真的胜利了,历史的走向会变得异常复杂,汉人是否会被“完全”胡人统治,这很难下一个绝对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汉人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迫和挑战,其自主性和发展空间会受到极大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苻坚当时的目标是什么。他并非是要彻底灭绝汉人,而是希望通过武力统一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唐朝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确实相较于唐朝有所降低,但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形式和不同的驱动因素。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唐朝的扩张及其影响:首先,理解唐朝为何被视为扩张欲望较高的政权至关重要。 地缘政治优势: 唐朝时期,中原王朝统一了广大的北方农耕区,并与.............
  • 回答
    关于宋朝到清朝,陕甘汉人是否一直是“最优质”的兵源,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历史、地理、军事策略等多个层面。但可以肯定的是,陕甘地区长期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居民在很多时期都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精锐士兵,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地理环境与生活方.............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毛笔书法是不是汉字独有的特色?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深入探究,却能引出许多关于文字、艺术与文化之间的有趣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毛笔书法”。它不仅仅是用毛笔写字,更是一种融合了工具、技巧、审美和精神的艺术形式。毛笔的特性——它的弹性、蘸墨的能力、笔尖的软硬变化——为书写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好,也是很多人对汉服存在的一个普遍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看满清(也就是清朝)是如何对待汉族传统服饰的。满清有没有“禁止”汉服?简单来说,满清确实有“禁止”汉服,但这个“禁止”并非一概而论,而且针对性非常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满清统治者来自关.............
  • 回答
    汉代的将军们,可不是光有个名号,没有俸禄的。这完全是误解。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其中就包括了对军事将领的任用和待遇。将军,在汉朝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拥有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了养活这些位高权重、需要坐镇一方的人物,朝廷自然是要给予丰厚的俸禄。具体来.............
  • 回答
    关于“清初汉八旗是否有些不伦不类”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角度,值得我们好好掰扯掰扯。要我说,用“不伦不类”来形容,倒不如说汉八旗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充满张力、适应性与妥协的复杂历史进程的产物。这中间夹杂着征服者的统治需求、被征服者的生存策略,以及权力结构下的身份重塑,所以要说它“不伦不.............
  • 回答
    关于“中华民族”的本意是否单指汉族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演变和概念发展过程中比较复杂的问题。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 从历史的源头来看,“中华”与“汉”的联系与区别在非常古老的时期,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这片土地上,居住着形态各异的部落和族群。其中,以黄河流域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 回答
    李香兰,一个在20世纪中国和日本历史上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她的身世扑朔迷离,关于她是否是“汉奸”的争议也从未停息。要理解这个复杂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她的生平细节入手,抽丝剥茧,还原一个更真实的面貌。扑朔迷离的身世:从李香兰到山口淑子李香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东方韵味,也承载着那个动荡年代的复杂情感.............
  • 回答
    关于侵华战争时期汉奸后代在当今社会是否受到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奸”这个概念的界定。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谓“汉奸”是指那些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民族危亡之际,为日本人效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中国人。这个定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文化认同和名称起源的复杂纠葛。虽然从某个角度看,项羽在刘邦获得“汉”这个名号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但说“汉族来自项羽”,这种说法就有些过于简化,甚至不太准确了。我们不妨一步步梳理,看看其中的脉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族”这个名称的形成,是与汉朝这个政权紧密相连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几个现象——汉语的入声韵尾脱落、英语的爆音词尾失去爆破、以及日语的促音——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相似的共性,但要说完全相同则有些牵强。更准确地说,它们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发音的经济性、便捷性以及语音流的自然衔接而出现的相似的语音演变趋势。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三个现象,并探讨它们背后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