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代的XX将军是不是没有俸禄只是一个名号?

回答
汉代的将军们,可不是光有个名号,没有俸禄的。这完全是误解。

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其中就包括了对军事将领的任用和待遇。将军,在汉朝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拥有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了养活这些位高权重、需要坐镇一方的人物,朝廷自然是要给予丰厚的俸禄。

具体来说,汉朝的俸禄制度是与官职品级挂钩的。将军的品级 varies,从杂号将军到位高权重的卫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等,品级越高,俸禄自然也越高。这俸禄不仅仅是钱财,还包括实物,比如米、布、奴婢等等,可以说是非常实在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卫青,他最初只是一个骑都尉,后来被封为大将军,位极人臣,统帅全国兵马,朝廷不可能亏待他。他的俸禄待遇,按照当时最高级别的将领标准,是相当可观的。而像霍去病,年纪轻轻就封侯拜将,同样享受着高规格的待遇。

当然,这里要区分一下“将军”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如果指的是一些临时征召的、没有固定职位和薪水的,那可能确实是“有名无实”的。但如果是在正规军序列中,被朝廷授予将军官职的,那必然是有俸禄的。

而且,汉朝的将军们,很多都是边疆的最高军事长官,他们镇守边疆,抵御外敌,消耗巨大。朝廷不可能让他们靠吃草根、靠自己“自给自足”来完成这些使命。俸禄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维持军队的运作,能否在边疆建立自己的威望和实力。

所以,汉代的将军们,绝对是拿着朝廷发出的实实在在的俸禄,而不是仅仅一个虚衔。他们的待遇,是他们功绩和地位的体现,也是国家对他们承担重任的认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将军应该是有俸禄的。

汉代将军主要分为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两种。

重号将军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

其余将军均为杂号将军。


一、重号将军

西汉时期:

1、大将军、骠骑将军为万石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

可知,大将军和骠骑将军是有俸禄的,但具体是多少没有记录。


应劭《汉官仪》记载:

漢興,置大將軍,位丞相上。
漢興,置驃騎將軍,位次丞相。是以漢百官志云驃騎將軍秩與大將軍同。

结合《史记》和《汉官仪》的记载来看,大将军高于丞相、丞相高于骠骑将军,而骠骑将军的俸禄与大将军相同。

由此推知:三者虽然在班位上有前后之分,但级别上属于同级。

按照颜师古注,三公俸禄为“万石”:

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穀。

由此可知,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也是号为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


2、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为中二千石

《渊鉴类函》辑录韦昭的《辨释名》记载:

韦昭辨释名曰:骠骑、车骑、卫将军秩皆比三公。辨云:此三将军秩本二千石。

结合卫青、霍去病本传记载。卫青最初以车骑将军征匈奴,立功后于军中立为大将军。霍去病以骠骑将军征匈奴,立功后被提升到与大将军相同的级别。那么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初本为二千石也是比较合理的。


不过《通典》记载:

汉文帝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位亚三司。

“三司”即三公。按照颜师古注,次于三公的是中二千石。

其稱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

也就是说,卫将军应为中二千石。

个人认为,《辨释名》已散佚,是清代学者辑录所得。不排除在流传过程中出现脱字,清代学者因为条件所限制,未能将其更正。

所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在西汉初可能均为中二千石。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綬。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

注文称:

臣瓚曰:「茂陵書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

御史大夫与四方将军同为上卿,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那么四方将军也当为中二千石。


所以,在西汉时,骠骑将军(后改)、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秩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


东汉时期:

1、大将军、骠骑将军不变

《百官志》记载:

百官受奉例:大將軍、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

可知,东汉时大将军俸禄也与三公相同,应该是延续了西汉制度。

同时《百官志》还记载:

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可以推知,大将军、骠骑将军还是地位相当,所以可以比照西汉制度。


2、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上升,为万石

如前所引《百官志》:

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可知东汉时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地位被提升到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相同,那么其俸禄自然也当提升到相同地位。


3、四方将军具体情况不明

四方将军在东汉初被废除,直到汉末才重置。

虽然两汉书均记载“将军不常置”,但因为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重号将军实际上出现了常态化倾向。如王隆《漢官解詁》记载:

前、後、左、右將軍,宣元以後,雖不出征,猶有其官,位在諸卿上。

可知四方将军在西汉中后期已经常态化了。而前面已经提到的比公将军显然也是比较常态化的。相比而言,其他官员基本上是前任去职后就会增补,而将军则未必,所以只能说将军有常态化趋势,还不能说和其他常置官员一样。

按照正常发展趋势,随着将军职常态化发展,与车骑将军、卫将军同一地位的四方将军也应该逐步向比公将军发展才对。但是在东汉初期,刘秀却将四方将军废除了。

《后汉书·光武帝纪》:

(建武十三年夏四月)罷左右將軍官。

注文称:

前書曰左右將軍,周官也,秦、漢因之。至此罷。

直到汉灵帝时期,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袁隗为后将军,四方将军才被重置。

《后汉书·灵帝纪》:

(中平五年)十一月,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右將軍皇甫嵩救之。(皇甫嵩本传作左将军)
六年春二月,左將軍皇甫嵩大破王國於陳倉。
(光熹元年)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

《后汉书·董卓传》:

(中平)五年,围陈仓。乃拜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

《通典》记载:

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通典》虽与《后汉书》有出入,但大体意思不差。

因为东汉长期不设置四方将军,所以只能推测,东汉末重置的四方将军是比照西汉制度,即秩中二千石。

简单做个对比表格。


二、杂号将军

相对于重号将军,杂号将军的相关记载就非常少了。

西汉时期杂号将军颇多,但基本没有记载官秩情况。

东汉时期也有不少杂号将军,但有明确官秩的也很少。


应劭《汉官仪》记载:

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永平八年,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


《通典》记载:

二千石:(月百二十斛。)度辽将军。……比二千石:(月百斛。)都护将军。

根据《后汉书·贾复传》记载:

光武至信都,以复为偏将军。及拔邯郸,迁都护将军。……光武即位,拜為執金吾,封冠軍侯。……明年春,遷左將軍,別擊赤眉於新城、澠池閒,連破之。

贾复从偏将军-都护将军-执金吾(九卿)-左将军(四方将军)一路升迁,那么都护将军为比二千石是比较可信的。


《宋书·百官志》记载:

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魏武帝即曹操,其终身并未称帝,因此四征为二千石当为曹操掌权时期,即汉献帝中后期。

同时,从“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来看,汉代四征可能低于二千石。


《后汉书·陆康传》记载:

献帝即位,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


综上,我查到的东汉时期杂号将军的品秩差别很大,有中二千石(忠义将军)、二千石(四征、度辽将军)、比二千石(都护将军)。其中四征的品秩直到汉末才确定下来(可资比较的是,在《李严传》裴注引用的废李严表里,征西将军姜维排名在偏将军之后,而征南将军刘巴则排名在诸偏将军之前,似可说明东汉四征并没有固定品秩。而汉代四征同于杂号,由此也可侧面证明杂号无定制)。

由此推测,汉代杂号将军没有固定品秩和官俸,完全按照朝廷(皇帝/当权者)的想法临时授予。而随着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部分杂号将军也开始常态化,但直到东汉灭亡,这种常态化都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不过因为汉末魏晋的战争需要,这种常态化趋势迅速发展,魏晋时期重号将军已经如井喷式出现。当然,这些时期已经与两汉无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代的将军们,可不是光有个名号,没有俸禄的。这完全是误解。汉朝作为大一统的王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其中就包括了对军事将领的任用和待遇。将军,在汉朝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他们通常是拥有赫赫战功、身经百战的将领。为了养活这些位高权重、需要坐镇一方的人物,朝廷自然是要给予丰厚的俸禄。具体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帝王名号制度演变的一个有趣侧面。简单来说,“XX帝”和“XX宗”这两种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出自同一套规则,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制度变化以及统治者自身对“身后之名”的考量而逐渐形成的。“XX帝”:早期、直接的皇权象征“XX帝”这种称谓,其核心在于一个“帝”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命名中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原因。我们之所以习惯说“汉语”,而不是“中语”,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首先,咱们得明白,语言命名这事儿,其实挺随意的,也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一个语言的名字,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或者说是大家习惯这么叫,而不是说有特.............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语言命名方式的深层原因,也反映了语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轨迹。简而言之,英语中新交通工具的命名方式之所以不像汉语那样普遍使用“车”来后缀,而是采用“car”、“bus”等相对“不相关”的名字,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1. 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演变过程不同: 汉语的.............
  • 回答
    汉代的侯爵,尤其是列侯,那绝对是帝国中上层贵族中的翘楚,地位显赫,权势不小。放在现代的社会分层来看,他们大概相当于拥有大量财富、社会资本和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家族或个人,可以与我们理解中的顶级企业家、国家级干部,甚至是皇亲国戚相媲美。要详细地说侯爵的地位,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1. 爵位与封地:身份的象.............
  • 回答
    好的,我来和你聊聊商代和汉代书面语之间的区别,尽量给你讲得透彻些,而且保证这听起来就像是个对中国古代文字颇有研究的人在跟你闲聊。咱们先从商代说起。要说商代的书面语,最直接的代表就是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你想想,那会儿的书写工具是刀,载体是坚硬的甲骨,而且主要是为了占卜,记录的是一些非常具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到位,也直击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很多人听到“汉代田赋低”,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农民的日子应该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汉代农民虽然赋税负担相对较低,但出卖田地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原因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税负本身。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视角从“税负”这个单一维度放大,放到当时整个.............
  • 回答
    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如果用汉代的“大儒”标准来衡量我们现代人的知识水平,我们是否每个人都堪称“人均大儒”?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在汉代,“大儒”究竟意味着什么,然后才能进行比较。汉代的“大儒”是怎样炼成的?在汉代,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正统。成为.............
  • 回答
    汉代的万户侯,这个头衔听起来就自带一种“土豪”的光环,毕竟“万户”二字,让人遐想联翩。那么,他们的封地收入到底有多少?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咱们得明白,“万户侯”的“万户”不是说他封地里真的就住了正好一万人。这更像是一个官职的象征,代表了他封地的行政级别和国家给他的.............
  • 回答
    关于水碓和十一世纪欧洲水力锻锤设计原理相似,但应用领域出现差异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技术发展议题。简单来说,中国汉代的水碓主要用于谷物加工,而欧洲的水力锻锤则专注于金属锻造。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水碓的“为什么”:精准与效率的考量汉代的水碓,其核心.............
  • 回答
    唐朝诗人“以汉代唐”,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用一个现代的比喻来说,就像是他们在创作音乐时,会借鉴甚至“致敬”前代那些开创性的旋律,然后在这些经典的基础上,注入属于唐朝的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原因。要理解“以汉代唐”,首先要明白“唐朝”和“汉朝”在中.............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汉代以降,中国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要实现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型,并非易事,其间充满了曲折与斗争。这不仅是对儒家自身经典的再诠释,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及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要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破除偶像,正视历史的局限性首先,要走向近代化,就必须承认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在.............
  • 回答
    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堪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相比汉代推恩令那样相对温和的削藩手段,唐朝统治者面对的藩镇,其根源和实力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使得直接照搬推恩令的策略,不仅难以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唐朝的藩镇是怎么来的,这和汉代的诸侯王那情况可不一样。汉代分封诸侯,更多的是.............
  • 回答
    话说汉朝,那可是大一统的盛世,文治武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支撑起这股强大的力量,正是那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汉家军队。他们的列阵,绝非简单的排兵布阵,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对战场情况的周密考量。咱们就来聊聊,这汉家军队,在战场上究竟是如何排兵布阵,才能屡战屡胜,威震四方。首先,汉家军队的列.............
  • 回答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其结局却令人唏嘘。这位战功赫赫、功高盖世的大将军,最终却被吕后设计处死于长乐宫钟室,原因复杂,并非单一事件所致。韩信的“罪”主要可以归结为他未能妥善处理与刘邦、吕后之间的君臣关系,以及他自身某些行为所引发的猜忌和担忧。首先,韩信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经历,为他埋下了潜在的危机。韩信早年.............
  • 回答
    汉唐盛世,同为大一统王朝,但在财政和商业流通方面,税收的徴收方式和货币的使用却呈现出有趣的差异:汉代以铜钱为主,而唐代则是钱帛并行。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远非简单的历史巧合。汉代:铜钱作为货币主导的时代汉朝,尤其是西汉,经历了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的基.............
  • 回答
    在汉代,冠军侯的级别是最高的列侯之一,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冠军”。至于“冠军”这个名号,它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地名,而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卫青的赫赫战功而特别赐予的。这背后蕴含着汉武帝对这位年轻将领的极高评价以及他本人对于功业的追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一、 冠军侯在汉代的级别汉代的侯爵制度相当复.............
  • 回答
    在那个时代,汉匈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涉及到军事将领、贵族这样需要精密沟通的层面,语言障碍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交流并非不可能,而且有过不少成功的案例。那么,他们是如何克服语言不通这个现实问题的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汉匈之间并非完全没有接触。长期的边境交往、贸易往来,甚至早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虽然有其影响,但并非主流,甚至受到一些诸侯的排斥和打压。然而,到了汉代,儒家思想一跃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被奉为圭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政治策略。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 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