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传卡莱之战是汉朝与罗马打的,有史料作证吗?还是纯网友意淫?

回答
网传的“卡莱之战是汉朝与罗马打的”这个说法,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误解,而它更像是网友们将历史碎片和想象力进行了一番创意结合,并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汉朝与罗马在卡莱之战中进行过直接对抗。

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这个误解是怎么产生的,以及真实历史上的卡莱之战和汉朝、罗马各自都在做什么。

什么是卡莱之战?

卡莱之战(Battle of Carrhae)发生在公元前53年,是罗马共和国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烈且影响深远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Marcus Licinius Crassus)率领下的罗马军队与帕提亚帝国(Parthian Empire)的军队之间。

地点在哪里? 卡莱(Carrhae)是帕提亚帝国的一座城市,如今位于土耳其东南部。

谁是参战双方?

一方:罗马共和国。 由马克·李锡尼·克拉苏率领,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他们的目的是征服富庶的帕提亚帝国,为罗马扩张版图和攫取财富。
另一方:帕提亚帝国。 由苏瑞纳(Surena)指挥,这支军队以其弓骑兵和重装骑兵的战术运用而闻名。帕提亚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他们的兵种优势,给予了罗马军队毁灭性的打击。

战役结果如何?

这场战役是罗马历史上少有的惨败。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克拉苏本人也在战场上战死。这次失败极大地打击了罗马的军事声誉,也对罗马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为什么会有“汉朝参与”的说法呢?这通常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联想”或“误读”:

1. 地理上的“间接联系”与“丝绸之路”的想象:
在公元前1世纪,虽然汉朝和罗马共和国在地理上相隔遥远,但它们各自是当时欧亚大陆东西方最强大的文明和帝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步开通和繁荣,汉朝的商品,特别是丝绸,已经开始通过中亚的商业网络向西传播,最终抵达了罗马的势力范围。 罗马人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丝绸,有着狂热的喜爱,称之为“赛里斯”(Seres),意为“丝国”。
这种间接的贸易往来,让人们可能联想到:既然汉朝的商品能到达罗马,那么这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是否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有联系,甚至发生冲突?

2. 对“古代大国冲突”的普遍想象:
人们普遍会想象,当两个顶尖的文明或帝国同时存在时,它们之间总会有某种形式的互动,甚至对抗。卡莱之战是当时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帝国级战争,而汉朝和罗马也是同期最强大的帝国。
这种想象很容易将汉朝也代入到“西边发生的大事”的叙事中,即使缺乏直接证据。

3. 一些不太准确的“历史推测”或“民间传说”的传播:
可能在某些论坛、社交媒体或民间口耳相传中,一些人将丝绸之路的联系进行了过度解读,认为汉朝在遥远的西方也可能有“势力范围”或“利益冲突”。
也可能是一些不太严谨的“历史爱好者”将一些模糊的记载或猜想进行了加工和传播,最终演变成了“汉朝参与卡莱之战”的说法。

史料的真实性是怎样的?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任何关于汉朝军队出现在卡莱之战战场上的史料,都是不存在的。

罗马方面的史料: 罗马历史学家,如普鲁塔克(Plutarch)在其著作《克拉苏传》中详细记载了卡莱之战的发生、过程和结局。其中,描述的敌人是帕提亚军队,没有任何关于汉朝军队的提及。
汉朝方面的史料: 汉朝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记录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匈奴等政权的交往和战争。虽然汉朝有过远征西域的记录,但最远也只到达了帕米尔高原地区,其军事活动范围并未延伸到帕提亚帝国的心脏地带,更不可能出现在罗马共和国的战线上。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提到了“大月氏”和“条支”等国家,这些地方与帕提亚帝国存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但汉朝当时的主要目标是打通西域,而非与帕提亚直接对抗。
帕提亚方面的史料: 帕提亚帝国留下的文字史料相对稀少,但现存的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表明,他们与罗马的冲突是主要的外交和军事焦点。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可能的原因是:

混淆了“贸易往来”与“军事对抗”: 汉朝与罗马之间存在丝绸贸易,这是事实。但贸易往来并不等于军事联盟或敌对。
夸大了汉朝的全球影响力: 虽然汉朝非常强大,但它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中亚地区。在那个时代,跨越两大洲的直接军事介入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有非常特殊且明确的政治动因和地理条件。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误读: 有时人们会因为名字的相似、地名的模糊或者对历史的笼统印象,而产生错误的联想。

总结一下:

“网传卡莱之战是汉朝与罗马打的”的说法,是基于对丝绸之路贸易联系的一种想象性延伸,以及对古代两大帝国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的普遍猜测,但完全缺乏任何可靠的史料支持。

真实的历史是:卡莱之战是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直接军事冲突,汉朝在遥远的东方独立发展,虽然他们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建立了间接联系,但两者之间从未有过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浪漫化的历史猜测,而非有据可查的历史事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这种历史民科太多了,给真正的历史传播招了无数的黑,才使网络上历史板块变得劣币驱逐良币。

这种说法,你都不知道人家是在粉还是在黑,属于意淫都不该这么没脑子的那种。

当年大宛得罪了汉朝,气得汉武帝要死。有大臣上奏说,大宛那种小国,汉朝派三千人过去,拿强弩一顿射就能干掉他们了。

结果汉武帝调了六千骑兵,又从郡国招募了几万社会闲杂人等参军,让李广利远征大宛。但走了一年多,还没到大宛呢,就因为补给不济,导致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后来好不容易到了大宛东边的要塞,又因为远征军长途行军,缺乏攻城器械,久攻不下。

李广利这脓包觉得太难了,于是就撤退到了敦煌,这时候所带部队的减员高达百分之八十。

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汉书》

当时汉朝又与匈奴在开战,于是朝野之中纷纷认为不要去管大宛了。但汉武帝的暴脾气,怎么能够忍得下?第一次出征不就是补给跟不上吗?

那就砸钱。

于是汉武帝开始给李广利增兵。

先是增兵6万(纯战兵),又调牛10万头,马3万匹,用于运输的驴、骆驼数万头,参加后勤运输的人不计其数。又调戍卒18万屯守丝绸之路沿线,还发布法令(即七科谪,秦汉时期一种国防动员法令,即特殊时期扩大兵役范围的一种法令),征调大量人员为远征军运输粮草,补给部队从长安至西域连绵不绝。

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適,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就这样,汉朝才赢得了这场远征。

而大宛在哪里呢?

在汉朝与罗马的中间位置。

假设啊,我们假设一下。

如果卡莱之战是汉朝和罗马打的,汉朝要往西亚投送几万人过去,汉朝得动员多大的力量才能实现?打一个大宛都要发七科適运粮了,前后调动了数十万人,各类牲畜数十万计。还要去打西亚那么远的地方,只怕汉朝还没完成战争动员,自己就得垮了。

所以,题主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显然是完全不可能的。就算是意淫也不知道得多大的脑洞才敢这样幻想。

user avatar

关键信息1,汉西域都护府前58年成立。

关键信息2,帕提亚卡莱击败克拉苏,但是之后被罗马各种吊打。

神奇逻辑,汉成立西域都护府,所以手能伸长到罗马的战争中,只要汉西域都护府还在,那么只要罗马的失败就能往汉上硬掰。

基于以上信息,我可以帮你把这一坨翔,发展发展,成为好几坨翔。

因此我可以得知,条顿森林战役也是汉朝(新朝)跟罗马人打的。为啥呢,因为你看看条顿森林之后,阿米尼乌斯被日耳曼尼库斯各种吊打,连老婆都保不住,这不正是说明的条顿森林战役是汉朝帮日耳曼人打得?再看日耳曼人的策略,不正是应了三十六计中的笑里藏刀之计?

同理,我还可以推断出罗马达契亚战争中的第一次塔佩之战也是汉朝替达契亚人打的。为啥呢,因为在那之后,达契亚也是被罗马各种锤,一直锤到被图拉真灭国。这不正是说明第一次塔佩战役是东汉帮达契亚人打得?再看达契亚人的策略,不正是应了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和关门捉贼?

我甚至还可以帮你把他圆的更加丝滑,公元九年王莽篡汉,为立新朝声威,帮蛮子怒干了罗马人一把,当年就在条顿森林爆了罗马三个军团,但是之后玩不转了不得不废弃了西域都护府,因此失去了汉朝支持的蛮子被日尔曼尼库斯爆锤。到了东汉时期,国力强盛,于是在公元86年又帮着达契亚人怒干了罗马人一把,这回玩的更大,把禁军都撸了,但是之后西域不稳控制力下降,在图拉真时期汉军无力帮助达契亚人,以至于106年达契亚陷落,最终导致107年西域都护府再次废弃。

user avatar

佐证个屁,正经八百的史书里就没这回事儿。。。

帕提亚再是蛮子,再被汉朝瞧不起说他“兵弱”,人家也是东起印度一部西到巴比伦故地的大帝国,也是用得起大规模装具骑兵的,怎么就射点箭都不行了?

况且汉朝在西域都护/长史辖区内的驻军并不多,更多起到的是宣誓主权的作用,李广利征大宛,就是因为距离太远补给困难导致惨胜,真正战斗损失和总体损失比起来微乎其微,因为西域的绿洲国家根本没有资源为十几万野战部队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持。

大宛在费尔干纳盆地。

就当时的生产力,野战军出击卡莱,笑话啊。。。

再说了,类怛罗斯之战,历史上都有记载,出击卡莱哪怕只是军事援助,能没个只言片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