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航母要好几年才能形成战斗力,不是航母检验好试水检测完成,直接往上放战斗机这不就能形成战斗力了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航母战斗力形成的核心环节。简单来说,航母的战斗力不是简单地把飞机往甲板上一放就能立马生效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人员、技术、训练、协同等方方面面。就好比你买了一台最新的超级跑车,光有车架和发动机还不够,你还得有懂得驾驶和维修的技师,知道如何发挥它性能的赛道,以及一套完整的比赛规则和策略,才能真正驰骋赛场。

为什么航母需要“好几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门道”?

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

1. 舰员的培养与磨合:不是简单的“召集就到位”

舰员的“量”与“质”: 一艘现代化航母,光舰员就可能高达数千人,涵盖了从舰长、飞行联络官、舰载机维修技师、锅炉工、导航员到伙房兵、医护人员等等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些人并非一夜之间就能集结完毕。他们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系统的培训,而且很多人需要在舰上边学边做,才能逐渐熟练掌握自己的岗位技能。
专业性要求极高: 航母上的每个岗位都至关重要,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比如,舰载机的起降指挥(就是甲板上的那些穿着不同颜色衣服,指挥飞机跑来跑去的“地勤”)需要精确到秒的协同,一丝一毫的失误都可能酿成灾难。维修技师不仅要懂飞机的发动机,还得了解航母上的供油系统、电力系统、液压系统等方方面面。
团队的磨合与默契: 几千人组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需要时间和反复的练习来建立默契。就像一支交响乐团,每个乐手都要技艺精湛,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听指挥,彼此配合,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航母上的舰员也是如此,他们需要在日常的训练和演练中,不断磨合,建立信任,形成一种“你不需要说,我就知道该做什么”的默契。这种默契,是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2. 舰载机联队的组建与训练:不是“买飞机就能飞”

选择与搭配: 航母不是你想放多少就放多少飞机的。你需要根据航母的设计能力、任务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舰载机型号(战斗机、预警机、反潜机、电子战飞机、直升机等),并将其组成一个完整的联队。这就像给球队挑选球员,需要有前锋、中场、后卫,还得有替补。
飞行员的培养: 训练一名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尤其是在航母上起降,其难度系数远超陆基飞行员。他们需要掌握在狭小甲板上精确操作的技巧,习惯颠簸的起降环境,并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训练是极其艰苦且耗时的,往往需要数年才能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飞行员。
陆基到舰载的适应性训练: 即使飞行员在陆地上飞得很出色,他们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舰上起降训练,才能完全适应航母的操作环境。这包括模拟着舰、模拟弹射起飞等一系列训练科目。
联队的协同作战: 舰载机联队不是孤军奋战,它还需要与航母本身、与其他舰艇(驱逐舰、护卫舰等)形成一个整体的作战体系。预警机负责空中侦察,战斗机负责空中拦截,反潜机负责反潜,电子战飞机负责干扰敌方通信和雷达。这些机种之间的协同,以及与航母编队整体的协同,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联合演练来磨合和优化的。

3. 航母本身系统的集成与测试:细节决定成败

舰载机起降系统: 这是航母的核心之一。包括弹射器(蒸汽弹射、电磁弹射)、拦阻索、阻拦装置等。这些系统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调整,才能确保在各种天气、各种负载情况下都能安全高效地工作。一个微小的设计缺陷或调试不当,都可能导致飞机在起降过程中发生事故。
指挥、控制、通信系统: 航母是一个移动的指挥中心。其内部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必须高度集成,能够实时接收、处理和分发大量信息,并与编队内的其他单位进行无缝沟通。这涉及到复杂的网络架设、软件开发和硬件调试。
动力、导航、损管系统: 航母的动力系统保证了它的航行能力,导航系统保证了它的航行方向,损管系统则保证了它在遭受攻击时的生存能力。这些系统同样需要大量的测试和优化,确保其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可靠性。
航空保障设施: 航母上还有大量的航空保障设施,如飞机维修车间、弹药库、燃油供应系统等。这些设施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到舰载机的出动频率和作战能力。

4. 形成体系的磨合: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

航母编队: 航母很少单独作战,它通常会组成一个庞大的航母战斗群,包括护卫舰、驱逐舰、潜艇、补给舰等,形成一个攻防兼备的整体。这些舰艇之间需要进行长期的协同训练,才能形成有效的作战体系。例如,如何配合预警机进行区域防空,如何协同反潜舰搜索和消灭敌方潜艇,如何为舰载机提供空中掩护和空中加油等。
跨军种协同: 现代战争往往是多兵种联合作战。航母战斗群的作战,还需要与陆军航空兵、空军、海军陆战队等进行协同。这种跨军种的协同,更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演习和磨合才能实现。
实战化演练: 上述所有的训练和磨合,最终都要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贴近实战的演练来检验。这些演练不仅包括舰载机起降,还包括舰队的防空、反潜、反导、电子战等科目。通过这些演练,才能暴露问题,发现不足,不断改进,最终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简单来说,航母形成战斗力是一个从“基础建设”到“专业人才培养”再到“系统集成与磨合”,最后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的漫长过程。

这就好比建一座城市,你得先有规划,有建筑工人,有设计师,有水电煤气系统,有交通网络,有政府机构,还得有市民,有各种商业活动才能真正运转起来,而不是简单地盖几栋楼就能算数。

所以,你说的“检验好试水检测完成,直接往上放战斗机”,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战斗力,是建立在无数个小时的训练、反复的磨合、精密的协同以及强大的体系支撑之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艘新航母从下水到形成战斗力,需要数年的时间来精心打磨。这是一个对技术、人才和组织能力的极致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航母是“大船+机场”。

你能想象一个机场建成后就立即投入使用吗?

设备完成功能认证需要时间;人员完成技能认证需要时间;全员、全系统试运行需要时间。

别说一艘新建成的航母,就是一艘在港休整结束后再次出海部署的航母,在正式出海前,还得把上面提到的认证过程再来一遍,即使时间要短得多得多,但标准一样严格:过不了认证,就得继续在近海待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航母战斗力形成的核心环节。简单来说,航母的战斗力不是简单地把飞机往甲板上一放就能立马生效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涉及人员、技术、训练、协同等方方面面。就好比你买了一台最新的超级跑车,光有车架和发动机还不够,你还得有懂得驾驶和维修的技师,知道如何发挥它性能.............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而且触及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你提出的“别的国家航天发展变慢了,中国却一直在不停发展,而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芯片或航母上”这个问题,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国家战略考量和历史发展脉络。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并不是所有国家在航天领域的投入和发展速度都变慢了。以美国为例,.............
  • 回答
    中途岛海战,这场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转折点,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战略部署,至今仍被军事史学家们反复研究和争论。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是,为何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日军出动的四艘主力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几乎同步进行了同样的、具有毁灭性后果的操作。要深入理解这个问.............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深度,触及到了国家重大项目资金运作的本质。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简单来说,这涉及到两个核心的考量:项目的战略价值和收益模式。 航母:国家战略的“硬通货”,无须考虑直接回报咱们先说航母。你想啊,航母是什么?它不是一辆能载客赚钱的公交车,也不是一个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工厂.............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特别好,它触及到了航空发动机一个非常核心的设计原理。简单来说,高压涡轮叶片比低压涡轮叶片短,主要是为了克服材料的极限、优化效率以及应对不同的工作环境。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保证你听得明明白白。先得知道,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儿是个“大熔炉”,它把空气吸进去,然后使劲儿往里灌燃料,点燃了之后.............
  • 回答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的战略考量、民族情怀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技好奇心,更是一项关乎国家实力、民族尊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宏大事业。首先,从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的角度来看,航天技术是现代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一个强大的航天能力意味.............
  • 回答
    为什么西方航海家们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当我们今天坐拥着卫星图像和全球定位系统,回望历史的长河,很容易觉得“地球是圆的”这件事,在几千年前似乎就应该是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实际上,古代许多文明,包括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和推论。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西方航海家们去“证明”地球是圆的呢?这里的.............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的装备选择与战术演进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哪个更好”就能一言蔽之。德军在二战期间之所以大量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使用MG34而非MG42作为同轴/航向机枪,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设计定位与射击稳定性考量: MG34:作为一款“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MG34从一开始就被.............
  • 回答
    关于《碧蓝航线》重樱舰娘为何会进行“和谐”的问题,这其实牵扯到游戏运营过程中几个比较关键的方面,我可以给你详细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和谐”这个词在游戏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不是指对舰娘原有的“人设”或“背景故事”进行根本性的颠覆,而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或特定平台上的表现形式做出一些调整.............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直击了不少人对现代科技的疑问:为什么看起来那么“聪明”的计算机,在航空发动机这种超级复杂的“大家伙”身上,还不能把研发周期“缩短个三五年”?特别是看到院士们辛辛苦苦一年才把一个发动机模型测完,心里肯定会想:这“试错”的时间也太长了点吧?咱们得先明白,航空发动机这玩意儿,可不是.............
  • 回答
    想深入了解变循环航空发动机(VCE)里那个核心机驱动的风扇级(CDFS),得先明白VCE这东西,它跟咱们平时见到的涡扇发动机那可是大不相同。VCE的“变”在哪里?咱们现在常见的涡扇发动机,它的工作状态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在低速飞行时,它需要大量的空气来产生推力,但同时也要维持足够的核心机转速来保证推力.............
  • 回答
    在特内里费岛的空难中,荷航(KLM)的波音747客机上无人生还,而泛美航空(Pan Am)的波音747客机上却幸存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引人深思的悲剧。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荷航的飞机受损比泛美的要小,为何还能导致全员罹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损伤程度可以概括。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近日,网红殷世航因违反平台规定被封禁 23 万天,这一数字着实令人咋舌,相当于 630 年,比许多朝代的历史都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施加如此严厉的处罚?事件回溯:为什么殷世航会被封禁?殷世航,相信不少网民都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她以其甜美的外形和“女友感”十足的视频风格,在短视频平台上积累了庞.............
  • 回答
    福特号的“抗冲击试验”:航母生存能力的终极考验提起航空母舰,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它庞大的身躯、强大的火力以及在现代海战中的绝对制海权。然而,支撑这一切的,是建造航母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严谨的科学计算,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抗冲击试验”。最近,美国海军的“福特”号航空母舰(USS Geral.............
  • 回答
    日本是否具备自研现代航母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技术、资金、政治意愿等多个层面。如果要探究日本自研现代航母面临的最大挑战,那必然是突破核动力和舰载机联队的全面自主化限制,尤其是在核心舰载预警和控制能力上。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日本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日本的现有基础与优势:1. 强大的造船工业: 日.............
  • 回答
    航空母舰,作为海上军事力量的旗舰,其庞大的身躯、先进的科技以及无可比拟的作战能力,无不令人惊叹。然而,正是这些耀眼的标签背后,隐藏着其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建造过程。为何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如此之难?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重挑战的叠加,从设计理念到技术实现,再到资源调配,无一不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严.............
  • 回答
    关于中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为何不取名“邓世昌号”,这背后确实牵扯着许多历史、文化以及海军命名的传统和考量。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地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明白一点,中国海军的舰艇命名,尤其是大型水面舰艇,是有着一套相对成熟的规则和传统的。海军的舰艇命名一直以来都体现着国家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对英雄事.............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为啥海里的航母上飞的舰载机,跟陆地上空军用的战斗机,长得不像、性能也不一样,不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呢?这背后啊,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逼出来的。你想象一下,航母那是个啥地方?就是个在海上漂着的大铁块,起降空间有限,而且还要应对风浪、盐雾各种恶劣条件。空军呢?那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国家战略、政治考量以及象征意义等诸多复杂因素,绝非仅仅是网络投票结果能够简单决定的。虽然“台湾号”在网络上呼声很高,但最终001A航母被命名为“山东舰”,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航母的命名可不是一件小事,它肩负着国家海军建设的里程碑意义,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领导.............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航空母舰设计理念、技术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吨位和载机量来直接比较。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代航母,它们在设计思路、承担的任务以及对舰载机的要求上,有着天壤之别。咱们先聊聊二战时期的“大胃王”们。以您提到的4.2万吨级别航母(比如美国的“埃塞克斯”级)为例,它们之所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