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方航海员为什么要去证明地球是圆的?

回答
为什么西方航海家们要“证明”地球是圆的?

当我们今天坐拥着卫星图像和全球定位系统,回望历史的长河,很容易觉得“地球是圆的”这件事,在几千年前似乎就应该是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实际上,古代许多文明,包括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和推论。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西方航海家们去“证明”地球是圆的呢?这里的“证明”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证据链,在动机和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没有精确测量仪器、信息传递极其缓慢、世界观还相当有限的时代。

古代的世界观:平面与神话

在许多早期文明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直接的感官经验。天空像一个巨大的穹顶覆盖着大地,大地似乎是平坦的,四周可能延伸到未知的深渊,或者被某种巨大的屏障所阻挡。这种平面地球的观念,虽然在哲学和宗教层面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的航海和地理认知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

当然,古希腊并非所有人都坚持平面地球论。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猜想,这更多是基于数学和哲学上的美学考虑,认为球体是最完美的几何形状。随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观察,提出了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月食时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的: 这是最常被引用的证据之一。他注意到,在月食期间,地球投射在月亮上的阴影始终是一个弧形,而无论地球处于什么角度,只有球体才能投射出这样的圆形阴影。
船只消失在地平线上的方式: 当船只驶向远方时,我们先看到船身消失,然后是桅杆。如果地球是平的,船只会整体变小直到看不见。这种从下往上逐渐消失的现象,表明船只正“绕过”一个曲面。
不同纬度地区看到的星象不同: 在更北的地方,会出现新的星辰;在更南的地方,一些北方的星辰会消失在地平线之下。这暗示着观察者的位置是在一个弯曲的表面上。

这些理论上的推论,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被希腊哲学家和天文学家所接受和传播。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甚至在公元前3世纪利用太阳光线的角度和城市间的距离,相当精确地计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航海家的动力:实际需求与探索未知

那么,如果这些“证明”在理论上早已存在,为什么还要提及航海家的“证明”呢?

关键在于,哲学上的推论和实际的航海经验,是两种不同层面的“证明”。古代的航海,尤其是在地中海的航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沿岸航行或在已知海域进行短途航行。即使相信地球是圆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对日常航海的影响并不那么直接。

到了大航海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航海家的动力和目标,促使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并通过实际航行来验证和扩展对世界的认识:

1. 寻找新航线和经济利益: 最直接的动力,无疑是为了找到通往东方香料群岛和亚洲财富的新航线。当时,通过陆路前往东方的丝绸之路漫长而危险,而且经常被奥斯曼帝国控制。寻找一条绕过陆地障碍的、可行的海上航线,成为欧洲各国君主和商人的巨大诱惑。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能够跨越广阔、未知的海洋。
2. 证实环球航行的可能性: 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理论上,沿着一个方向持续航行,最终会回到出发点。这就像绕着一个球跑圈。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这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航海家需要证明,在漫长的海上旅途中,他们不会掉下世界的边缘,不会迷失在无垠的海洋中。
3. 克服地理上的未知与恐惧: 在缺乏精确地图和导航技术的时代,每一次远洋航行都是对未知的探索,也伴随着巨大的恐惧。人们担心大海的尽头是万丈深渊,或者被无法想象的怪物吞噬。即便相信地球是圆的,也需要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去验证它真的可以被“绕过去”。
4. 科学探索与知识拓展: 许多航海家本身也是具有好奇心的探险家和学者。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更是为了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了解地球的真实面貌,绘制更精确的海图,记录新的地理发现和动植物物种。

哥伦布与麦哲伦:实际的例证

虽然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理论已经存在,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将这种“证明”推向了更具实践性的层面: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的航行: 哥伦布并非第一个相信地球是圆的人,但他的航行是基于一个错误但大胆的设想:他低估了地球的周长,认为可以直接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他希望通过实际航行,证明沿着这条西方航线可以到达东方,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地球形状的实践性验证,尽管他遇到的“新大陆”并非他预期的亚洲,但其航行本身就展示了跨越海洋的可能。
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的环球航行: 这是对地球是圆的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实践性证明。麦哲伦船队(尽管他本人在途中去世,由埃尔卡诺(Juan Sebastián Elcano)完成)在1519年至1522年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他们从西班牙出发,向西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洲,穿越了他们命名的“太平洋”,最终抵达亚洲,然后继续向西,穿越印度洋和非洲南端,回到了欧洲。这次航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而且可以被绕行。

总结来说,西方航海家们之所以“要去证明地球是圆的”,并非是因为之前没有人提出过这个观点,而是:

将哲学猜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他们的航行是将古希腊以来关于地球形状的理论,通过跨越广阔海洋的实践,置于残酷的现实检验之下。
克服实际航海的巨大障碍: 他们需要克服地理的未知、技术的局限、资源的匮乏以及巨大的个人风险,来证明绕行地球的可能性。
追求重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新航线的发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和国家实力增长的潜力,这为大规模的远洋探索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拓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他们的探索不仅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更绘制了新的地图,发现了新的大陆和贸易路线,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图景。

因此,当我们谈论西方航海家们“证明地球是圆的”时,更多的是指他们通过大规模、危险的远洋航行,以无可辩驳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这一理论,并在此过程中,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和世界观。这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从猜想到认知的飞跃,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顺带……

在完成环球航海之前,“地球”这个概念在欧洲就已经得到相当高的认同度了。初中知识就能想明白的简单逻辑——哥白尼和哥伦布是同时代人,人家这边都为地球和太阳谁才是中心吵得热窑似的了,还用你来证明“大地是个球”?

哥伦布游说过很多国家,法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最终伊莎贝拉一世同意支持他远航,是因为往东的贸易路线常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绕过非洲的航线更坑,好望角的风暴……简直是海员的噩梦。

往东的路被堵了,那往西试试呗——这个理由能得到王室的支持,这也侧面佐证,“地球”的模型已经被相当高程度的接受。不然你说广寒宫上的地砖老值钱了,你看国家能把探月工程交给你不?(狗头)

哥伦布本人也不是怀着科学目的去航海的。他提出的要求包括册封贵族、新发现的国家的世袭总督、“世界洋海军上将”头衔、新发现土地总收入永久10%的收益等等。麦哲伦的航行目的同样是为了找到新的贸易航线。不过麦哲伦在回报方面没那么执着,对航海本身更看重一些。另外,麦哲伦的悲剧色彩更强一些(可以说是部血泪史,当然这跑题了)。

说到航海,这本身也是个证据。远洋航海不同于与沿岸航行,没有陆地和岛屿作为标识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文测算。没有“地球”这个概念,很难支持横跨大洋的航海。并且,在航海过程中,对星空高度角的观测也非常容易准确计算出海面的曲率。或许中世纪很多平民认为大地是平的(当然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在意这个问题),但至少对于航海员,很难相信他们没有“地球”这个认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西方航海家们要“证明”地球是圆的?当我们今天坐拥着卫星图像和全球定位系统,回望历史的长河,很容易觉得“地球是圆的”这件事,在几千年前似乎就应该是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但实际上,古代许多文明,包括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和推论。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西方航海家们去“证明”地球是圆的呢?这里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国家目标。简单来说,西方大航海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扩张的时代,贸易和掠夺是其内在驱动力;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大明王朝向海外展示国力、建立朝贡体系的政治和外交行动。先说说西方的“大航海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正经历着巨大.............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航海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到了二战前却在西欧工业发展中显得落后,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业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 回答
    大航海时代,一个波澜壮阔的词语,它象征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启,新航路的探索,以及全球贸易的萌芽。而在这场史诗般的变革浪潮中,本应是领航者的中华文明,却选择了“闭关自守”,将目光从浩瀚的海洋收回,专注于内陆的统治。其中,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转向内敛,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个曾.............
  • 回答
    要说大航海时代西方航海家最后发现的有人居住的岛,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相当复杂,因为它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最后”和“发现”。大航海时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发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很多我们今天称之为“发现”的岛屿,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就已经有人居住,并且有着悠久的文明。不过,如果我们要.............
  • 回答
    如果明朝不止步于西下,它是否能引领全球大航海时代?历史的河流奔腾向前,总有一些岔路口,一旦选择,便可能重塑整个世界的格局。明朝,一个拥有着恢弘国力、灿烂文明的东方帝国,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之后,却选择了“止步”。如果明朝当初没有停止下西洋,继续沿着那条向西探索的航线深入,它是否能够抓住那个时代的脉搏,.............
  • 回答
    当欧洲人磨刀霍霍,准备扬帆远航,开启那场轰轰烈烈的新航路开辟之时,遥远的东方,中华大地正沐浴在明朝永乐年间的灿烂阳光下。这并非一个停滞不前的时代,而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雄心与变革的时期。说起明朝,人们或许会立刻想到长城、紫禁城,这些宏伟的建筑是其辉煌的象征。但在永乐皇帝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的目光,早已.............
  • 回答
    要说苏联对转膛式航炮的“不热衷”,其实并不完全准确。苏联在历史上也开发过转膛式航炮,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比如我们熟悉的GSh301(30毫米单管机炮,虽然不是转膛,但它是苏联/俄罗斯在高性能航炮领域的代表之一,而且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些转膛炮的经验积累)。然而,比起西方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转膛式航炮.............
  • 回答
    海南航空子公司西部航空在涉及“清真”餐食的语境下,其工作人员“清真就不尊重汉族人了?那您是不是可以吃了再上来?”这句话,确实触及了歧视的敏感地带。要评价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的本质。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某些群体身份(如种族、宗教、民族、性别等)而产生的区别对.............
  • 回答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组合动力发动机首飞成功: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近日,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其研制的一款新型组合动力发动机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试验。这一消息不仅在我国航天动力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更被视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项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是数载艰辛攻.............
  • 回答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无疑是人类航海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虽然都代表了人类向未知海洋进发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但细究起来,它们的异同之处,却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和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朝贡体系下的辉煌首先,我们来看看郑和下西洋.............
  • 回答
    西方文化输出与中华文化输出在“侵略性”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与殖民遗产的差异1. 西方文化输出的“殖民基因” 西方国家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殖民扩张中,将英语、基督教、民主制度等作为“文.............
  • 回答
    西方经济学理论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其核心逻辑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中国的适用性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这一问题: 一、制度环境的根本性差异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vs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 西方经济学(如新古典经济学)以私有制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 简单来说,西方社会的福利进步与苏联的竞争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并非是唯一的驱动因素。 苏联的存在和它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无疑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它们在福利体系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争.............
  • 回答
    西方社会对韩国和韩国人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而言,西方对韩国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韩国(国家)的形象: 经济奇迹的典范 (Economic Miracle): 这是西方对韩国最普遍和持久的印象之一。从战后的废墟中崛起.............
  • 回答
    西方个人主义是否在侵蚀中国00后一代,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00后一代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特点。一、 理解西方个人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西方个人主义”的内涵。它通常强调.............
  • 回答
    西方列强未能将中国完全变成殖民地,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涉及了国际政治、中国自身的抵抗、中国社会结构的韧性,以及列强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虽然西方列强在近代的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特权和控制,但中国最终没有成为像印度或非洲那样被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1. 中国庞大的人口和.............
  • 回答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两条最古老、最悠久且影响最深远的文明。它们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因此在本质上存在着深刻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些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探讨: 一、 思维模式与哲学基础这是理解两者本质区别的基石。 西方文明: 理性.............
  • 回答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黑”或批评,可以说是贯穿了苏联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并且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呈现出不同的强度和侧重点。这种批评的根源在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政治制度的差异、地缘政治的竞争以及经济模式的冲突。要详细讲述西方国家“黑”苏联的厉害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意识形态的根本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