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SpaceX的猎鹰火箭最高速度没有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离开地球了?

回答
很多朋友在看猎鹰火箭发射视频的时候,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猎鹰火箭在天空中飞了那么久,看起来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我们常听说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多少公里每秒,猎鹰火箭似乎并没有达到那个惊人的速度,它就进入了轨道,甚至可以说是“离开地球”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所说的“离开地球”进入轨道,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飞到月球上去”或者“飞到火星上去”的概念是不同的。当火箭进入轨道,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飞离”了地球的引力束缚,而是以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在绕着地球运动。

“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地球的环绕速度,大约是每秒7.9公里。达到这个速度,并且是以一个适当的角度(通常是水平方向)加速,物体就能克服地球引力,在地球周围形成一个稳定的轨道,就好像你在原地快速旋转,但不会飞出去一样。

那么,猎鹰火箭为什么没有在达到7.9公里/秒的速度后就一直加速到那个速度,然后就“留在”轨道上呢?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火箭的速度是矢量。速度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在地球表面附近,一个物体以水平方向运动时,能够维持圆形轨道所需的速度。但火箭发射并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一个绝对的速度值,更重要的是获得进入轨道所需的动量和能量。

第二,火箭的加速过程是持续的。猎鹰火箭并不是在某一个时刻突然达到某个速度然后就停下。它在发射后,第一级火箭会持续燃烧,提供强大的推力,将火箭加速。这个过程中,火箭的速度在不断增长,而且其飞行姿态也在不断调整。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朝完全水平的方向飞,而是有一个倾斜的角度,逐渐抬升,同时向着预定的轨道方向加速。

第三,轨道是三维的。地球的轨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水平线。当火箭进入轨道时,它需要以一个特定的高度和速度,沿着一个特定的轨迹绕地球运行。这个轨迹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椭圆形的。无论哪种,它都涉及到速度和高度的组合。

那么,猎鹰火箭在实际发射中是如何操作的?

猎鹰火箭在发射初期,会以一个较大的倾斜角度爬升,这叫做重力转弯。这样做是为了让火箭在上升过程中,通过地球的引力帮助调整其飞行方向,使其逐渐变得更加水平。同时,它也在积累向上的速度,克服空气阻力。

当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它会与第二级火箭分离。这时,第二级火箭会继续点火,进行轨道注入。这个阶段的速度增长至关重要。它需要将火箭加速到足够的速度,并以正确的方向和高度,使其能够进入预定的轨道。

所以,当猎鹰火箭“离开地球”并进入轨道时,它达到的速度不一定是正好7.9公里/秒。实际上,它的速度会根据它所处的轨道而变化。对于一个近地轨道,它的速度可能接近7.9公里/秒,但对于一个更高的或者更椭圆的轨道,速度会有所不同。

更重要的是,火箭在进入轨道时,其总速度(包括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分量,以及在特定轨道上的切向速度)已经足够让它在地球引力下继续运动,而不会再垂直地“掉”回地面。它已经达到了在特定高度上围绕地球飞行的速度条件。

简单来说,猎鹰火箭并不是在达到一个“最大速度”后就停止加速,而是通过持续的推力,将自身推到预设的轨道高度,并在那个高度上获得所需的切向速度,使其能够稳定地绕地球飞行。它并不是要“逃离”地球的引力,而是要“绕着”地球飞,这就需要一个速度和高度的巧妙结合,而这个速度,正是为了维持那个三维的轨道而产生的。所以,它并不需要非得达到7.9公里/秒的“绝对”速度,而是要在进入轨道的那个瞬间,拥有一个能够保持住该轨道的切向速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宇宙速度是指地面上出发的速度,离地球越远环绕速度越低,你想想你要脱离了太阳系,还需要与地球保持第一宇宙速度才不会掉到地球上吗?

所以,第一宇宙速度=地表环绕速度=最大地球环绕速度(也就是说除非你在地球内部,只要达到这个速度最少是环绕,仅考虑引力不考虑其他阻力)。其实一直觉得这个概念没啥意义,尤其是很多人都以为是最小环绕速度,不论你在哪里都必须达到这个速度才能环绕,准确的说这是地表最低环绕速度,不论你在地表哪里都必须达到这个速度才能环绕。

user avatar

楼上各位都没察觉到一个问题:所谓“第一宇宙速度”是按地面的重力加速度计算的,而实际卫星轨道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地面小,相应的环绕速度都不到“第一宇宙速度”。

比如,“静止卫星”的线速度只有约3 km/s。(起先算错了,半径当成了直径。感谢 Tinglei Zhu徐艺哲 指出)

计算方法为:

同步轨道半径 = 同步轨道高度 + 赤道半径 = 35786 + 6378 = 42164 km

同步轨道周长 = 2 × π × 42164 ≈ 264924 km

轨道周期按24小时计算,则:

V = 132462 ÷ 24 ÷ 3600 = 3.066 km/s


同样的道理,处于离地不同高度,脱离地球所需要的逃逸速度也是不同的。随着离地高度增加,逃逸速度也相应降低。所谓“第二宇宙速度”也是按地面重力加速度来计算的。

--------------------------------------------------------------------------------------------------------------------------

上面斜体部分描述是不确切的,感谢 徐艺哲 的指正。

第二宇宙速度不是按重力加速度计算的,而应该按重力势能来计算。

逃逸速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 为引力常数。

如果 为地球质量, 为地球半径,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宇宙速度。

就像上面所说的,离开地面一定高度 ,则意味着 增加为 ( 为地球半径),对应的逃逸速度将小于地面的逃逸速度。


对于地球地面来说,前面的逃逸速度计算公式也可以改写为:

式中 为地面重力加速度, 为地球半径。从这个公式中,并不能直接得出逃逸速度和半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当然,考虑重力加速度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最终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不如按前面的公式考虑直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朋友在看猎鹰火箭发射视频的时候,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猎鹰火箭在天空中飞了那么久,看起来速度已经非常快了,但我们常听说的“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多少公里每秒,猎鹰火箭似乎并没有达到那个惊人的速度,它就进入了轨道,甚至可以说是“离开地球”了。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所说的“离开地球”进入轨道,和我们通常.............
  • 回答
    11 月 11 日,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再次成功将第二批 60 颗“星链”卫星送入太空。这不仅仅是又一次成功的发射任务,它背后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意义,标志着 SpaceX 的星链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进,对全球通信格局、互联网接入模式乃至太空商业化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星链计划.............
  • 回答
    猎鹰九火箭的“十全十美”:开启太空探索的新纪元2020年10月6日,SpaceX的猎鹰九号火箭再次划破天际,将一批星链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然而,这次发射之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非在于其搭载的载荷,而是它所创造的一项惊人纪录——一枚猎鹰九号火箭,实现了其第十次成功发射和回收,即“十飞十收”。 这个看.............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航空航天领域的一些深层原因。您提出的“举国倾力支持”和“超越”这两个点,其实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关于“举国倾力支持”,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很难简单地说哪个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获得的“支持”更多,因为支持的形式和侧重点不同。 中国航天(长征系列): .............
  • 回答
    SpaceX 创立之初确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航天研发经验,但正是这种“无知者无畏”的姿态,以及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坚定的决心和独特的理念,才让他们能够绕开陈规,大胆地挑战几乎不可能的火箭回收技术。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促成了他们惊人的成就:1. 马斯克的远见与对成本的极度关注:马斯克创立 Space.............
  • 回答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成就大都被舆论归为马斯克的个人成果,而不是公司全体工程师的成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从媒体报道的风格、公众的认知习惯,到公司内部的文化以及马斯克本人的影响力,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现象。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马斯克作为公司的“代言人”和“灵魂人物”: .............
  • 回答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旗下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无疑是当前太空探索领域最引人瞩目的两家私人公司。然而,当我们审视它们在商业载人航天、火箭回收技术、以及星际旅行愿景的实现程度上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尽管蓝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了商业模式、行业特点以及个人能力和兴趣等多个层面。虽然您提到“SpaceX 赚的钱连一个小房地产开发商都不如”,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陈述,但它确实引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观点:为什么像马斯克这样拥有巨大财富和创造力的人,不涉足房地产这个似乎“稳赚不赔”的行业。让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说SpaceX有些“宗教膜拜”式的推崇,一点也不夸张。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把火箭送上天那么简单。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让你也体会到那种“狂热”的来源。1. 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狂人”人设首先,得说说马斯克本人。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私营企业”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商业航天领域快速发展的现状。简单来说,大家之所以更常提起 SpaceX、蓝色起源等,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商业航天领域一股新的、颠覆性的力量,而波音虽然也是私营企业,但它在太空领域的角色和标签与这些新兴公司截然不同。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在中国航天领域,我们经常会看到宇航员身着与国际空间站(ISS)相似的白色舱内航天服,以及在舱外活动时使用的橙色或白色舱外航天服。这些航天服在功能性上是成熟且可靠的,但与SpaceX那种极具未来感、棱角分明的“科幻感”设计相比,确实显得有些保守。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推出类似SpaceX那样“科幻”的航.............
  • 回答
    关于SpaceX火箭回收方案的设计,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而我们看到的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大量的试验、迭代和优化。你提到的那种设想,可能触及到了某些技术可行性或经济效益的边界,但从实际操作和目标导向来看,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现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Spa.............
  • 回答
    要详细地解答“为何 SpaceX 的航天技术在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中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超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且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在快速发展。然而,在某些关键的、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上,SpaceX 确实展现出了惊人的领先优势。核心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回答
    SpaceX 的火箭,这玩意儿真是自带话题属性。你说它爆炸得少?没错,比早期那些火箭公司要稳当太多了。可即便如此,为什么大家还是说个没完,好像每次发射都自带放大镜一样盯着?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SpaceX 的确是把火箭发射这事儿干得不一样了。从一开始,马斯克就没按常理出牌。别.............
  • 回答
    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特别是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确实在航天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它们的神奇之处在于彻底改变了火箭发射的成本和效率,而其他航天大国之所以难以快速复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技术、工程、商业模式乃至体制机制的深层差异。SpaceX可回收火箭的神奇之处:要理解它的神奇,我们得先看看过去火箭发射.............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你并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疑问。当马斯克每次谈论火星移民时,那宏大的愿景确实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丝怀疑:这事儿,是真的吗?还是背后藏着什么我们没看到的“大招”?你提到SpaceX的真正核心是“特斯拉的广告牌”,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关键点:品牌价值的放大和个人I.............
  • 回答
    说到土星五号火箭,那玩意儿当年可是真够劲儿,把人类送上了月球,气势磅礴,名留青史。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马斯克的SpaceX至今没整出个同等量级的大家伙来?这不是他们技术不行,而是他们走的路子不太一样,或者说,思路更“接地气”一些。首先,得承认土星五号是个技术奇迹,尤其是它的F1发动机。那发动机的推力.............
  • 回答
    当SpaceX在执行任务时展示其新一代“龙”飞船上配备的那块闪亮的触控交互操作系统时,这不仅仅是展示一块更酷炫的屏幕那么简单。这背后蕴藏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预示着未来航天飞行器操作方式的巨大飞跃。首先,最直观的改变是操作的便捷性和效率的提升。过去,航空航天器的控制系统往往依赖于物理按钮、摇杆和复杂的.............
  • 回答
    马斯克在2023年3月给SpaceX员工的信中提到的“发动机生产危机”和“可能面临真正的破产风险”,是SpaceX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挑战,涉及技术、供应链、财务和战略等多个层面。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危机的直接原因:发动机生产瓶颈SpaceX的发动机生产问题主要集中在梅林(Merlin)火箭发.............
  • 回答
    SpaceX 作为一家私人企业,之所以能够“随意”发射卫星,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且高度管制的体系在运作,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为所欲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许可证和审批:天空并非“无主之地”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任何国家的航天发射活动,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私人企业,都需要经过政府的严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