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曾被认为已灭绝但其实并未灭绝的物种?

回答
自然界总有惊喜,有些生命,我们一度以为它们已经随着时间的洪流消逝,永远只存在于过去的记录和化石之中。然而,它们却以一种近乎顽强的姿态,悄悄地、又或是戏剧性地,重新回到了我们眼前。这些“复活”的物种,不仅是对我们认知的一次挑战,更是对生命韧性最生动的注脚。

1. 印度洋的“活化石”——斑尾海蛇 (Laticauda colubrina)

斑尾海蛇,这种曾经被广泛认为在印度洋某些区域已经灭绝的海蛇,实际上是顽强地延续了下来。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莫过于那醒目的黑白环纹,以及那扁平的尾巴,这使得它在水中能像鳗鱼一样灵活游动,但又能像陆地蛇类一样在岸边活动。

“被认为灭绝”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曾经是它们重要栖息地的海域,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以及海洋污染等原因,斑尾海蛇的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度观察不到它们的踪迹。许多海洋生物学家和当地渔民都普遍认为,它们在该区域已经销声匿迹。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了21世纪初。在印度洋的一些偏远岛屿和未被充分探索的海域,研究人员和环保主义者惊喜地发现了健康的斑尾海蛇种群。它们的重新出现,主要归功于几个因素:

偏远和未受干扰的栖息地: 一些岛屿,特别是那些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为斑尾海蛇提供了相对宁静的繁殖和觅食场所。这些地方的生态系统可能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完整性。
当地社区的保护意识提升: 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识,一些当地社区开始主动参与到海蛇的保护工作中,限制过度捕捞,甚至主动清理海滩上的垃圾,为它们创造更友好的环境。
隐秘的生活习性: 斑尾海蛇,尤其是繁殖季之外,常常潜藏在海中的洞穴或珊瑚礁缝隙中,这使得它们即使数量未曾真正消失,也可能长时间不被外界所察觉。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也意味着一旦环境有所改善,它们能够迅速恢复。

斑尾海蛇的“回归”,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带来了希望。它提醒我们,在下结论之前,应该对自然界的复杂性保持敬畏,同时也要认识到,积极的保护行动能够扭转许多看似绝望的局面。

2. 澳大利亚的“地下王者”——矮袋鼠 (Quokka)

说起矮袋鼠,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它们那标志性的“微笑”,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爆红的“自拍梗”。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种来自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小型有袋动物,也曾面临着被认为灭绝的危机。

矮袋鼠的困境主要源于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带来的剧烈环境变化。它们原先栖息在澳大利亚西南部的开阔林地和灌木丛中,以草本植物和叶子为食。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土地的开垦,它们的栖息地被大量破坏和分割。更致命的是,殖民者带来的外来物种,如狐狸和野猫,成为了矮袋鼠的天敌。这些捕食者适应了新的环境,对矮袋鼠进行了无情的捕杀。

在20世纪初,矮袋鼠的数量锐减,尤其是在大陆地区,它们几乎绝迹。许多人认为,这种曾经数量庞大的有袋动物,已经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天敌的入侵而走向灭亡。相关研究和野外调查也一度找不到它们的踪迹,使得“灭绝”的论调甚嚣尘上。

然而,矮袋鼠的幸运之处在于,它们成功地“躲”过了一劫。它们主要依靠的是:

罗特尼斯岛的避风港: 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珀斯附近海岸的罗特尼斯岛(Rottnest Island),因为距离大陆较远,且在早期得到了相对的保护,成为了矮袋鼠最后的坚守之地。岛上缺乏大型的陆地捕食者,为矮袋鼠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繁殖和生存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的矮袋鼠种群逐渐恢复并稳定了下来。
低调的生存策略: 矮袋鼠通常夜行性,并且体型不大,它们善于利用茂密的植被隐藏自己,这使得它们在野外并不容易被发现,即便在数量大幅下降的时期,也可能有一些小型种群在偏远的角落里默默延续。
近年的保护行动: 随着公众对矮袋鼠的关注度提高,特别是在它们因“微笑”照片走红之后,相关的保护项目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带来了人流,但也间接增加了对岛屿生态的保护力度,因为这些“微笑精灵”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政府和环保组织也在大陆地区开展了针对性的栖息地恢复和捕食者控制项目。

矮袋鼠的经历,是一个关于物种如何在不利环境中寻找生机,以及公众关注如何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的生动案例。它们从濒临灭绝的边缘重新站立起来,用它们的微笑向世界证明了希望的存在。

3. 消失又出现的古老种子——印度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

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不同,它并非指一个特定形态的“个体”的回归,而是指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其特定品种(或称为变种/品系)曾被认为在某个区域已经绝迹,但后来又被重新发现或培育出来。印度罂粟,作为一种古老而多样的植物,拥有许多不同的品种,它们在历史上被用于医药、宗教仪式以及制作鸦片等。

在一些地区,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乱或者政策的变化,某些特定品种的印度罂粟的种植和传播可能中断了。例如,某个区域曾经有独特的花色或具有特定药用价值的印度罂粟品系,但由于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停滞,或者政府出于管制原因取消了种植,这些品系的种子可能不再被广泛收集或保存。久而久之,当地的居民和植物学家都认为这些特定的品系已经消失,只存在于古籍的记载中。

然而,“复活”的契机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秘密的保存者: 在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人们可能出于传统习俗或地方特产的缘故,仍然在秘密地、小规模地种植着这些古老的品种。这些种子可能代代相传,被保存在家庭的谷仓或特殊的容器中,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完整地保留了其基因特性。
意外的发现: 在考古发掘、古老遗址的研究中,或者对长期未受干扰的农田进行生态调查时,有时会意外地发现这些植物的种子或植株。例如,在某个古老的粮仓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老罂粟种子,经过鉴定,确认是曾经认为已经消失的品种。
科学研究和培育: 植物学家或遗传学家在进行植物多样性普查或基因库的补充时,可能会在一些被遗忘的角落发现这些珍贵的种子。通过现代的农业技术和基因分析,这些古老的品种可以被重新培育和推广,恢复其在现代农业或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对被遗忘的生物多样性的重新发现和接续。它强调了当地传统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不经意间保存下来的基因“种子库”的宝贵价值。

这些故事,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提醒我们,生命并非总是线性前进的,有时它也会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等待重新绽放的机会。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去理解、去尊重,并尽力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脊椎动物先知——腔棘鱼

历经二三叠纪,河川肉鳍鱼几乎灭绝,海洋中大多数辐鳍鱼进化为正尾(没进化的都被下海的鱼龙和软骨鱼吃干净了)而这一直矛尾鱼犹如两亿年前的幽灵般存在。


旧日的支配者软体动物——鹦鹉螺

海里都是鱼,这本应是常识但整个中生代,海里鱼才是异类,海水中遍布的是我软体动物哒,不知道这只能感光无法小孔成像的眼中,这三亿年是什么样子。

节肢动物门的先祖——鲎

历经四亿年的寒霜,古生代曾经统霸陆地和海洋,把叠加留发挥到极致。但是终归连触角也无法进化。l以近乎丧失五感换来的最强伏地魔。


游离三界之外的异虫族遗脉——天鹅绒虫

寒武纪一声惊雷,第一批站起来的动物。五亿年沧桑,依然胎盘模样。

我即是天演。

user avatar

水杉啊,就是现在普普通通的一种树,到处都有,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不仅在中国到处种植,也被引种到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它长得快,10年10米,20年成材,既可用于行道树,园林木,也可用于工业,造船,制家具,甚至拿来造纸。它早已不是什么珍稀物种,但你可知道几十年前它曾经是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它和恐龙同时代的化石在博物馆里陈列着,在第四冰川纪后就不再出现活的水杉。刚刚发现之时,人们甚至以为在世界上只剩这孤孤零零一棵水杉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林业学家在湖北发现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树,树叶是这样的:

它大概有500多年历史了。这么一棵巨树如何一直没被砍了呢?多亏了关帝爷保佑啊!当地磨刀溪有座关帝香火庙,人们把此神树当成关帝化身,圈起来保护的好好的。现在么,庙没有了,树还在,盖了个植物园:


正好是抗战期间,科学家们经过艰苦努力,发表了论文,震惊了全世界。什么?水杉没有灭绝?

46年,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得到了种子之后分装了600份,免费寄给全世界76家植物园和研究机构,研究者共同参照研究和培育。

47年时候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CHANEY带领一只考察队伍来到了当时还是战乱频仍的利川,碰上了土匪打劫,他们最想保护的是标本种子箱子,却被认为肯定是金银财宝,千钧一发之际,一名中国脚夫挡住了子弹,救下了教授夫人,自己却死了。教授夫妻收养了他年幼的孤女宋晓兰,后来带回美国,长大以后成为了他们的儿媳。

后来人们在周围几百里又陆陆续续找到大概1000多棵水杉,都没有这第一巨树古老。那个祖爷爷树一年能有几十万颗种子,够用引种的了!

中国邮政发行过一套孑遗植物的邮票,里面还有银杏,和水杉也是一样,这样美丽神奇的植物今天再无灭绝之境地了,也是人类的大幸运!

-----

看到回复有点懵啊,改错别字谢谢大家!

再补充一下:对水杉发现有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有很多,光发现者就有两个王教授,后来又有郑教授,胡教授,日本的某个学者,美国的多个学者,搞研究的人当然心里有数。

宋小姑娘当时只有三岁,早已丧母,父亲要挣钱打工,只能寄养邻居家,教授夫妻去访查恩人家庭知道后就收养了她,回美国后,邻居一户中国教授成为她的中文老师,所以她既懂中文也懂英文,她还开了一家红杉苗木公司呢,没断了这份缘啊。

虽然水杉不止这一棵,但是外国的水杉全是这当年哈佛树木园送出去种子培育的后裔,从基因上说是非常单一的,就跟猎豹很像。

谋道乃是改名,原名磨刀被认为不雅。

user avatar

最新的例子来了,此类物种还真不少


印尼岛屿发现被认为可能已灭绝的世界最大蜜蜂物种——华莱士巨型蜜蜂


印尼岛屿发现被认为可能已灭绝的世界最大蜜蜂物种——华莱士巨型蜜蜂(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cnBeta:外媒New Atlas报道,近年来动物以惊人的速度死亡,一些研究表明地球正走向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但是现在,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华莱士巨型蜜蜂,这是昆虫近40年来从未现身。

华莱士巨型蜜蜂,或称为Megachile pluto,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蜜蜂物种,体长可达3.8厘米(1.5英寸),翼展6.4厘米(2.6英寸)。这大约是欧洲蜜蜂大小的四倍。这种昆虫最初于1858年被发现,随后消失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981年才再次被发现。而近日研究人员通过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寻找消失物种计划( Search for Lost Species)重新发现了这种蜜蜂。

在最近对印度尼西亚北部岛屿进行的一次科学考察中,华莱士巨型蜜蜂的一个雌性标本出现了。由Simon Robson、Glen Chilton,Eli Wyman和Clay Bolt组成的团队在一个特别感兴趣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五天的搜索。

研究人员此前已经了解,雌性华莱士巨型蜜蜂倾向于将它们的巢穴放在树木中活跃的白蚁丘中,用那些巨大的颚击打白蚁,同时还收集树脂以进行筑巢。

虽然一个物种在消失如此长时间之后通常被认为可能已经灭绝,但也有例外,一些物种可能会再次重新现身。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腔棘鱼,这种被认为在数百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灭绝的鱼类在1938年重新出现。

参与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正在与印度尼西亚当地保护主义者合作,在印尼周围寻找更多华莱士巨型蜜蜂,并制定新的措施,以防止它永远消失。



宣告灭绝百余年的费尔南迪纳岛加拉帕戈斯象龟被重新发现

据央视新闻移动网消息 17日,一支联合考察队在位于厄瓜多尔的费尔南迪纳岛发现了一只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雌性费尔南迪纳岛加拉帕戈斯象龟。

考察队科学家表示,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费尔南迪纳岛加拉帕戈斯象龟就被认为因火山活动灭绝,之后也没有该物种的任何生存痕迹,这次的发现十分重要,这可能意味着一个物种生存状态的改变。

科学家表示,这只雌性象龟已经基本被确定为费尔南迪纳岛加拉帕戈斯象龟。当地时间19日,考察队用一艘船只将它带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国家公园,科学家将通过基因研究再次确认这只象龟所属物种。随后国家公园将会再次派出考察队对费尔南迪纳岛进行考察,若能找到另外一只同种类象龟,则会立即启动人工繁育项目。调查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在费尔南迪纳岛一些地区找到了这种象龟的生活痕迹。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很多稀有物种的生存地,其中的费尔南迪纳岛面积约为638平方公里,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三大岛。

地球上最珍稀的鸟类“斯氏须额窜鸟”时隔23年再度现身巴西












地球上最珍稀的鸟类“斯氏须额窜鸟”时隔23年再度现身巴西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科学警报”(Science Alert)网站报道,巴西经过数月寻找再次发现地球上最珍稀的一种小鸟。

这种小鸟名叫斯氏须额窜鸟(Merulaxis stresemanni),中等大小,有长长的尾巴,额头上有标志性刚毛,叫声特别。科学家认为,这种鸟世界上一共只剩几只。

斯氏须额窜鸟只在巴西东部的一小片地区被发现过,首次被发现是在19世纪30年代。

这种珍稀小鸟之后一次被看到是在20世纪中期,之后消失了半个世纪,最近一次被发现是在1995年。


印尼游客山内探险发现罕见树袋鼠,90年来只现身过一次

印度尼西亚西巴布亚岛的一名游客拍摄到一只罕见的袋鼠,这只袋鼠在过去90年里只出现过一次。
47岁的Michael Smith拍摄到了旺迪沃伊树袋鼠,它是世界上25个“最想要的”失踪物种之一。
这只从未被拍到过的动物最后一次出现在印尼是在1928年。
47岁的Michael来自法尔纳姆,是一家医疗通讯机构的研究分析主管,他在西巴布亚岛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兰花探险,在徒步旅行的最后一天的最后30分钟,他发现了这只与众不同的像泰迪熊一样的动物。
专家们甚至认为这种难以捉摸的生物已经灭绝。
他说:“它躲在那里,盯着我们看,想躲起来。我真的很匆忙。我看不太清楚这张照片。我想冷静下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稀有的物种,可能是最后一个。我需要稳住我的手,我在想,在这里我必须小心,不能欺骗自己,但我仔细检查了它们的特征清单,意识到‘等等,这绝对是Wondiwoi树袋鼠’。”
Michael计划明年与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专家一起重返这片几乎无法穿越的山地雨林,寻找更多的物种。
他还计划申请许可,允许他带回一些粪便样本。专家们已经提供了这些样本,用于DNA比对目前存放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1928年骸骨。



user avatar

里海虎(该案例比较特殊,并非重新发现,而是重新定义)

古代的老虎曾遍布整个亚洲,在西部亚洲分布极广,罗马帝国曾经从叙利亚捕捉老虎,安排它们和奴隶在古罗马斗兽场里互相决斗。


里海虎的亚种划分是在1904年由俄罗斯的一位动物学家—康斯坦丁·萨图宁所认定的。


几十年来,里海虎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老虎亚种。


里海虎的灭绝和袋狼,旅鸽,渡渡鸟的灭绝一样,主要是欧洲人所造成的。里海虎的灭绝是从俄罗斯人占据中亚才开始的,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俄罗斯人在中亚地区和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捕杀当地的老虎,并且将其栖息地转换为农田,除了捕杀里海虎以外,俄罗斯人也大量捕杀里海虎的食物,其他食草类动物,让里海虎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每年在中亚地区和高加索地区就有200只老虎被捕杀。

在沙俄—苏联以外的国家,伊朗的最后一次里海虎目击记录则是在1958年,最后一次土耳其的里海虎目击记录则是在1970年代末期。

1970年以后不论是任何国家都再也没有出现过里海虎的目击记录,在2003年里海虎被认定为灭绝。


但21世纪初,学界对于里海虎被认定为独立亚种的存在产生了质疑。2009年,卡洛斯·A·德里斯科尔(Carlos A. Driscoll)在《科学》上的文章《线粒体分子系统发生学阐明已经灭绝的里海虎的起源和东北虎的关系》中阐述,从遗传的角度来讲,里海虎和东北虎的血缘关系非常接近,基本上是同一种老虎。这次研究使用了博物馆收藏品中的20个老虎骨头和组织样本,并进行了DNA分析结果,对至少五个线粒体基因的一个片段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里海虎的DNA和东北虎的DNA区别过小,并且两者一直有基因交流。


所以现在很多动物学家认为并且倡议:里海虎和东北虎应该就是一个亚种,里海虎就是东北虎,东北虎就是里海虎。或许我们可以将其先统称为「里海—东北虎」,又或者直接将其全部称为东北虎。几千年来,这个亚种的老虎一直统治着里海南岸到中国东北的这片广大区域。直到19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期间,他们栖息地的丧失,西方的「里海—东北虎」也与东边的「里海—东北虎」才隔离开来。


之后,把这种老虎(东北虎)重新引入亚洲中部的想法也被点燃,更何况目前东北虎的保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做的非常成功。201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及俄罗斯的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后,在里海虎曾经的栖息地发现了一片比较适合东北虎生存的地方,这片地方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巴尔喀什湖南岸以及伊犁河三角洲,水源与植被丰富,总面积大约7000平方公里。有科学家表示,这个地方可以在大约50年的时间里容纳接近100只东北虎。但这个计划还在探讨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