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2000年前,台式机cpu还不怎么需要风扇。可以直接用散热片被动散热。从奔三开始才对风扇要求高起来。
我想说的是,看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处理器性能不断提升,没花什么代价,其实不是,在性能提升的同时,他们的功耗确实越来越高了。
也就是说,只要性能不断发展,对散热体积以及功耗需求就会越来越高。
思考一下十年前的智能手机有多轻?126克很常见,现在主流则是200克了。为什么?因为手机性能释放提高了,需要更大的电池才能带得动。为了配备更大的电池必须增大机身,为了使用户不那么抗拒增大的机身,顺便就把屏幕做大了。
轻薄笔记本要性能释放,是因为我们的应用程序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处理器也越来越强了,他们确实需要更高的性能释放。
如果你的电脑装上十年前的系统以及十年前的软件永远不升级,那么确实电脑可以永远不过时不用提升性能。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道理很简单,轻薄本提升性能释放,是因为用户确实需要性能。
从大趋势来看,散热增强CPU性能释放,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想想10年前的主流笔记本里面都有什么?
以上这些东西光塞进14寸机身就够挤了,就算把今天的轻薄本产品团队用时光机投送回去,他们也做不出来强多少的设计。
所以主流笔记本才玩得上双热管双风扇
至于为什么轻薄本散热变强是在今天,而不是5年前?
那就要怪笔记本模具漫长的研发更新周期了。intel可以一年升级一次CPU,升不出来10nm抱着14nm也能加核心。但模具3年一个新设计就不错了,在过渡期里还有各种诸如内置18650电池、光驱/2.5寸位复用,懒得升级留下的便携式空气等等。
当然,也有网络评测火起来了以后,为了迎合评测数据搞超高速风扇;打着轻薄借口做板载内存,其实既不轻也不薄电池也不大的垃圾等副产物。
我的看法比较暴戾点:
重量超过2KG,合起来厚度超过1元硬币直径的,不配叫做笔记本电脑,只能叫膝上型计算机。
背出去是锻炼身体用的。
只有在笔记本电脑的范围内,讨论性能才有意义。
更轻,更薄,更大的屏,更小的边框,更强的性能和续航,这是正常的厂商和用户的需求——不包括臭打游戏的,他们追求的是高配置膝上型计算机,续航不重要,体积重量不重要,屏最好27寸,显卡和CPU最好能装水冷…键盘最重要了,一定要RGB跑马灯。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目前这些正常使用续航有10个小时以上的产品,勉勉强强及格,以前那些3个小时就没电的叫废柴;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目前这些总算性能和5年前主流台式机差不太多的产品,才叫能用,以前那些一发热就降频、带U后缀有时还不如台式机i3的所谓i7就是废柴;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3-5mm的屏幕边框可以接受,以前那些1CM厚边框的废柴完全是浪费体积…
正常的产品,应该是充满电能正常使用20小时以上,性能达到台式机的平均水平,至少不能比上两代的台式机平台差太多,在目前的携带情况下,放入16寸2K屏,大概重量1.3KG左右、厚度控制在18mm左右(柔性卷积屏、全息投影是以后的事了,目前技术水平没达到),这样的产品就比较平衡了。
以这个为目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在那里,那就需要7nm甚至5nm的处理器,那样才能兼顾【在有限的携带体积内,满足性能需求,发热又不能大到影响体验,同时还要照顾续航】。
所以现在很清晰了,CPU性能释放,一直都重视,只是在制程提高之前,不配有这个想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