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定性”多啊?
1948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文件指出:“在全国数以千万计(在全国三亿六千万乡村人口中占有约三千六百万之多)的地主富农,看作是国家的劳动力,而加以保存和改造。我们的任务是消灭封建制度,消灭地主之为阶级,而不是消灭地主个人”。毛泽东主席在一次内部讲话中甚至乐观地说:要知三千六百万还是财富,应当利用,地主阶级的人还有作用,现在是生产力,将来是朋友(五年),是候补无产阶级,现在要强迫改造,将来会改好(1948年2月21日由陈毅同志传达)。
1950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是6亿多。三千六百万地主富农,占人口总数的6%;1948年,全国三亿六千万乡村人口,占乡村人口的10%。
再连带着地主富农成分的子女,这个网撒到全国各地——“十个有三个自称是地主的后代”,“跟地主沾亲带故”这不都很正常?
这么多地主,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当初对“地主”的定性。
1950年8月20日,政务院公布《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其中对地主判定是:全国农村全部开始划成份。按规定,凡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为生的为地主。其主要剥削方式是收取地租,占有或租人土地、有比较优良的生产工具及活动资本,参加小部分劳动但主要以剥削雇佣劳动为生的为富农。占有或租人土地、有相当工具、直接从事劳动并以此为生的是中农。租人土地来耕作、有不完全工具、受地主、受农剥削的是贫农。全无土地和工具、主要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是工人(含雇农)。《决定》规定: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份,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份。
对地主问题因当时形势所导致的一刀切,早在建国前,在“打土豪分田地”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一些问题。
而在建国后,对地主成分划分的继续粗暴化判定,以至于土改过程中延续了之前的某些问题,这也是一部分“自称地主后代”的源头。
地主,和地主之间,真的是天差地别。
同样是地主,建国前,在苏鲁地区,某些地主豪强甚至还保留着真正意义上的“初夜权”,文学作品里的周扒皮与其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据1928年的一份报告,徐海地区地主下乡,佃户们要献上妻女供其淫乐(萧县党史办、萧县档案局(馆)编:《萧县党史资料》(1),萧县,1985年,第44页。)。
苏北地主看中佃户的妻女,常以服役为名,召至家中随意奸淫(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第438页)。
在地主的威权下,平民没有生命权。涟水塘西区乡长井泉五,有12顷地,庄丁孙培伦妻替他做饭时糊锅,井令孙将妻打死,孙因妻怀孕,不忍下手。井喝道:“三爹命令,非打不可。”孙被逼杀妻(《淮海报》1946年6月21日,第4版。)。
峄县王海槎之子王致平因一名16岁使女答话“犯上”,先用烙铁烙,后用皮鞭抽,再活活打死(潘正芳:《旧事杂忆》,《睢宁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3月,第139页。)。
以上转引自《文史哲》2013年第1期,马俊雅《近代苏鲁地区的初夜权:社会分层与人格异变》。
而在江南地区,永佃制使得很多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丧失了土地的所有权,甚至出现了“地主不堪为地主”的现象,堪称地主之耻。
江南地区在永佃制下,永佃农缴租本就比一般佃农要低。
以浙江为例。
20 世纪 30 年代初农村复兴委员会浙江农村调查对全省地租情况的概述中对永佃田租作了估 计: 永佃田较低, 通常占收获量30%- 40% , 一般田地则总在收获量一半以上。(《浙江省农村调查》188页)
而建国后,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苏南行政公署对苏南地租的调查情况是, 租额每亩田一般占正产量的百分之五 十, 永佃租额一般占收获量 25%- 40% , ( 抗战前 6 - 8 斗米、2 斗麦) 。(《苏南农村土地制度初步调查》,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 第 8页《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 苏南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 1952 年。)
且永佃制下,永佃农按照惯例, 如遇年岁荒歉, 尚可酌减租额, 例如无锡县堰桥乡的灰肥田 ( 田面) , 地租租额一般较低, 每亩 2 斗、3 斗、5 斗不等, 如遇年岁荒欠, 还可酌减租额!。无锡县云林 乡 有田面权的租田, 租额在抗战前为 1 石米, 如遇荒年可少交一、二成。(段本洛《永佃制与近代江南租佃关系》《苏州大学学报》1991 年第3期。)
(以上转引自《民国江南永佃制新探》慈鸿飞,《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3 期 )
而地主要承担的税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1930年编撰出版的年鉴类刊物《吴县》,所列出的由地主承担的负担共有十三项:正税;省税;县税;省附加税;浚凇经费;县附加税;筑路经费;辅助费;公安费;普教亩捐;地方辅助亩捐;保卫团经费和农业改良亩捐,大致每亩的货币负担为大洋4元多一点。”
土地使用权丧失,而土地所有权带来的收益不成正比,以及因土地所有权产生的高额负担,结果导致,在江南地区,很多地主破产,某些地主甚至不愿做地主,宁愿做佃农。
“中等地主之能收支相抵不致沦入债丛者,亦已寥若晨星。……留居乡间之中小地主,日渐没落,其自身反受高利贷之压迫。今年农民、新华两银行之抵押贷款,几全以地主为其对象,且所借款项,无一投资农业,多用于还债、押会及各种消费事项。”(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刊于《新创造》第二卷,1932年7月22日。)
这一部分地主,也被叫地主。
但无论是土改,还是建国后对地主成分的划分,是不可能完全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和地区差异的。
结果很多地主,不止富农,一些中农都被“划口袋”划进去,这些所谓的“地主”,后代当然也叫“地主后代”。
“不少村庄在极左的口号下,除对少数地富外,有些被斗对象(包括某些一般群众和共产党员)是仅仅因个人成见和私仇而打死,在短短的几天里一个只有三、四十个村庄的区,就打死和活埋了一百几十人。例如我到元岭张家村做了调查,这是一个‘矮子当中挑长子’,找了一户一般富农,一户中农,就把这两户全家12口(一户7口、一户5口)男女老少全部抛入一眼井里,连刚刚生下几个月的小毛头也不放过,说是要做到斩草除根,然后用泥土把井填平,非常残忍。”(《胶东解放区见闻录》,王文正,P133)
这种情况过于严重,以至于“打土豪分田地时期”闹出了所谓的“赤白对立”。
地方武装“一到白区便乱捉人,乱抢东西,到处都是表现绝不容许的侵犯中农贫农利益,脱离群众的盲动行动,甚至形成赤白对立……安远、南丰县的白区边界的群众,一见红军就跑光了,什么东西都搬去,到处都向我们打枪,捉杀我们的红军病兵,及落伍士兵”(《为加强和巩固地方武装发展游击战争的决议》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p645)。
1933年福建省委的工作报告列举了游击队的种种违纪行为:“赤田区拷打富农罚款,武平向贫农强借米物,红屋区的游击队到曹吴捉贫农罚款,连城的游击队甚至被群众呼为‘游击贼’。”(方志敏《加紧白区工作来开展大块的新苏区》《方志敏文集》江西人民出版社)
而在建国后,对地主的粗暴划分继续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后来“老子混蛋儿混蛋”,阶级血统论大行其道的组成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严重迫害了相当一批人。
60年代以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在许多方面遭受歧视的贱民阶层。1963年9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中,就曾列举了当时的种种表现:“把地主、富农子女和地主、富农分子同等看待;不加区别地一律不准他们作社员,不准他们担任任何社会工作,对于从城市工厂、学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青年团员,团组织不接受他们的组织关系或者不准他们参加团的会议;有的地方甚至把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团员清洗出团,把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少先队员开除出队”;“有些地方,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以后,对于党员、团员和贫下中农青年同地主、富农子女通婚的问题,作了种种限制,不准他们同地主、富农子女结婚,已经结了婚的,则被认为是丧失立场,甚至对他们进行组织处理”。(冯建辉《党对地主富农及其子女政策的变迁》,《炎黄春秋》2000年第12期)
你以为穷B真的可以繁衍后代????
我爷爷辈的曾经说过
当年,帮他们做事的人,好几个都是,人一死,全家就没了。
在往上几代人
随便一个人家里都是地主,有钱人。
我是指当年
穷b最后都是老光棍,直接绝后了。
现在是文明社会
只要你别像个憨憨,都是可以活下去的。
在以前,憨憨不听话,可是会直接被乱棍打死的
你以为?
换句话说
哪怕到了现在
穷人也在被社会淘汰
当然,他们也可以结婚生子
但是别忘了,他们的教育,生活成本,家庭积累已经跟不上了。
最多在等一代
要是没爬上去,他们的后代就面临这个问题。
娶老婆难
养小孩难
更加过分的是。。。。
穷人的老婆,多半不好看
那么,生出来的要是是个崽
极有可能丑
生来就比别人少了优势
而且,家庭没有资源
自身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
但是,又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根据我的观察
一个男的要是又矮又丑又穷的话
多半会被这个社会打压的不要不要的
极大可能自暴自弃。
少数能够坚持下来的
而那帮坚持下来的
多半也是无奈的。
毕竟,即使他们觉得社会不公平,但那又怎样呢?
然后,这帮人里会出现一批人爬上中层,甚至是高层。
不是我说话难听
你就当我见识少吧
我身边,做老板的,除非实在找不到人了。
不然,只要是销售服务行业的,在漂亮和丑的之间,都会选漂亮的。
有个老板的原话就是
“他妈的,等人招到了,我一定开了xx”
“为啥,我看她不做的挺好的嘛,做事又认真”
“认真顶个屁用,人家不在她那成交啊,人家看她讲话就心卵艹,都做了一个月了,业绩还没干出她底薪,我总不能一个月开几千块专门请个人搞卫生吧,其他人也能搞啊,我请个好看点的,每天我看着她,我心里都舒畅,这个钱就回本咯”
而且,更加过分的就是
穷人的孩子
一旦具备了丑,矮,然后因为穷,在穿着打扮阅历见识方面都有可能被人家轻松比下去。
最终的结果,就会面临找对象苦恼的问题。
最后的最后
又有极大可能变成那帮老爷子口中的
一人死,全家死绝。
社会真的会淘汰人的。
而且是不知不觉的。
像某些偏远地区的光棍们。。。。
所以
你懂了吧?
你现在还能敲着键盘给我点赞
评论的
多半你往上几代是大户人家。。。。。
话有点难听
对不起。
我是狗子
希望你幸福。
就民国那个死亡率,那个预期寿命,如果你不是地主的后代,是很难活下来的。
alternatively,地主有十几房姨太太,你猜他们有多少后代?
很多小同志莫名其妙的瞎说啥呢,几十亩地。就敢自称地主。知道什么叫民团吗。知道什么叫团丁吗?
在补充一下,请问一下如果你家大少爷因为抗议政府不抗日被抓。正好你家里有盐井,你是要卖盐井还是卖地,请问一下。土改时期地主家庭子女的读书政策说得清楚吗?请问二次土改,和三次土改还有改开以后土地政策能清楚吗,51年到55年国内土地政策变换是啥,请问地主阶级有可能吗50年以后短暂赎买回土改后的土地吗????装地主老财?????亮家底,亮族谱????
在请问地主家庭土改时期能够保留多少土地?????
再问你民团,团丁军火后置价格是多少。请问如果是解放战争后期,你们家要购置些武器防身你最有可能买到的国造武器是啥???!?????!
再来,祭祀的是吃肉谁先吃第一块,???女性那些可以进去,那些不行。
在请问一下,我在我爷爷去世以后继承了一套线装版24史。请问它最有可能的刻录时间是多久????,还有我父亲继承了一套合计4k的袁大头银洋,请问是民国几年的????
他们以为有个七八十亩地在民国就是地主了其实这点地在民国连养活自己都困难。
本分内容选自:
整个民国时代,最多的不是金粉世家,而是各路北洋军阀和流寇们一遍遍的洗劫—— 仅从河南来说:白朗起义、镇嵩军、巨匪老洋人、红枪会、冯玉祥国民军、1930年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爱民如子汤恩伯……最后河南全省流窜着40万土匪,几乎被打烂了。
其次,民国初年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湖南这些战乱之地,就算是不打仗,军阀们为了供养庞大的军队,维持奢华生活,仍然会给地主们摊派赋税。例如四川全省在清末只需供养新军一镇1.2万人,外加差不多数量的绿营军,还有向云南、贵州、甘肃提供约250万两白银协饷。
但到了1935年,四川人需要供养的川军总兵力,却已经膨胀到了340个团,约84万人,某些地方,农税预征到了民国一百年,如此的战乱兵祸,不要说升斗小民填了沟壑,就连地主的生命也毫无保障。
例如从1920到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死亡1000多万人,灾民3000万~5000万。从1928到1930年,北方八省再次连续大旱,蝗、风、雪、雹、水、疫并发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此次灾情延续3年,造成的逃荒人流无法数计,倒毙在荒原上的饿殍最起码高达1000万。
陕西原有人口1300万,但在这三年大荒中,沦为饿殍、死于疫病的高达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者600多万,两者合计占全省人口的70%。根据某些外国记者的描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甚至被公开售卖。
所以根据1930年的一份乡村调查显示,如果没有工商业之类额外收入,只靠地里刨食,也没有办法逃避捐税的话。那么地主的家里最起码要有200亩以上的好地,才能顿顿都吃白面馍,逢年过节吃一顿肉。
而在这个标准线之下的地主和富农,自家种的小麦就算磨成了白面,也不敢多吃,要拿出去卖钱缴税,以及换一些火柴、食盐、布匹之类的必需品,只留下棒子面、高粱面之类的粗粮来给自己果腹。只有在年初夏收之后,地主家才能吃几顿白面做的面条,在他们看来,这已算是一种了不起的奢侈了,能够吃白面一直吃到八月的人家,已经极其稀少,更不用说吃上一年了。至于贫农,每天能喝上两碗树叶番薯稀饭就算老天开眼了。
例如冯玉祥在河北清苑县住了十余年,也只吃过一次荤席,然而就是这顿那荤席,也不过每碗里盖了两三片极薄的猪肉而已。日常配菜也只有大葱、萝卜、咸菜。
根据1930年的一份统计,在河北清苑县11个村2000多户人家上万口人之中,总共只有自行车7辆、手电筒6个、热水瓶2个,而收音机则是一台都没有。电灯和自来水是不用想了,因为乡下一般只有煤油灯。
“参加革命前,你到处吹嘘家里雇了多少个长工,如今怎么又成了中农?”
“我家确确实实没有几亩地,在旧军队我是乱吹的。你们不是不知道,不这样吹,自己没面子!”
这是国民党起义部队到了解放军这边发生的事情。
国民党军队的上层就是地主买办资本家,底下的臭鱼烂虾自然喜欢自称地主后裔,哪怕吹牛也要争这个面子,好让人高看一眼。
解放军是为人民群众打江山的革命队伍,地主是斗争目标。这样,不仅没人吹自己家是地主,就是真地主也想隐瞒成分,硬说自己是中农。
今天很多人自称地主后代,肯定有真的,也有大批吹牛的。但是不论真假,其根源也是大环境导致的。
苏联有些军人,喜欢吹嘘自己的爷爷是红军战士。后来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流行,又有不少人的爷爷摇身一变成了白卫军。
不管什么时代,都有这种人,在人间说人话,到了阴曹地府就鬼话连篇。
穷不过五代知道啥意思不?
意思就是人死光了,繁衍不了后代
国内目前所存的人口,祖上基本都是阔过的,没阔过的早没了,活不到现在
可能他们确实是地主的后代
但是他们对地主的后代有误解,认为地主的后代一定是地主,血缘亲属之间不存在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问题。
其实以前的大部分地主,为了保持家族整体竞争力,都会指定一个儿子作为掌房或继承人,剩下的后代就只能打酱油或者干脆什么都分不到,一代可能还有点兄弟亲情在,有时能接济一下,到了二代目可能还有个堂表兄弟香火在,不会往死里压迫你,到了三代基本就是佃户与佃主的关系了。况且能不能坚持到三代目还是个问题,古来亲兄弟间为了抢父母那点东西互相倾轧的例子还少吗。
所以地主的后代里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成了佃农。
这一点可能从某些村庄里的姓氏结构看出来,村里可能只有一个姓或者两个姓,但是地主只有那么一两家,后来批斗地主的人很多是地主三服左右的同族佃户。
实际上那些声称祖上是地主的人,在某个没有发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改的世界线里,这帮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几率过的是佃农的生活,一顿三个窝窝头,受着族兄的压榨,有点良心的家族可能会让你上族学,如果将来能读出点东西可以作为家中的助力,没良心的家族就让你天天饿肚子干重活,累死以后吃你的绝户。
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平均每个地主的后代数量确实远远多于贫农以及佃农的,所以确实存在地主后代比例远高于地主比例这种现象。
黄宗智在研究华北地区农村的时候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典型的地主家庭过一两代就会因为分家滑落成富农乃至中农,说明地主一般会有复数个后代。贫农迫于生活压力会控制孩子数量,至于佃农或者长工?他们一般是不配留下后代的(手动微笑)
穷人大概率是要绝后的,富人子孙多,所以大家都是地主的后代,只是不断地有人变穷,滑落到穷人的位置。
西方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一夫一妻制,私生子不能继承家业,贵族甚至国王也经常有绝嗣由外姓继承的情况。此外他们没有科举这个重要的上升通道,往上爬只能靠军功。相对来说,阶层的稳定性比咱们强一些。
第一,地主的门槛并没有多高,有几块地脱离劳动就算地主(准确的说是富农,但是在那啥里面还是算地主)了。准确的说是贫农的门槛太低了,当时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导致很多人穷的你完全想象不到。所以很多人下意识的认为地主就应该是腰缠万贯的周扒皮,特别是那些祖上有几块地勉强脱离劳动的人最觉得冤枉,给地主阶级(注意,是阶级,不是地主这个职业,如果地主算职业的话)洗白的也大多是这类人。
第二,在南方地区(并不是地域黑,答主也是南方人,湖南南部的农村娃)更多的农村是以宗族结构存在,这类的地主基本也就是有钱,也没干啥太大的坏事,同时也热爱造小孩来维持自己的家庭在当地的稳定以及地位(这就导致很多地方一个村子一两千人都一个姓,三代以上都是亲戚),之后形成的宗族主义更加提倡多生多育这些,然后就形成一个循环。所以这类宗族观念强的地主后代多并不奇怪,他是只有一个地主身份的爷爷/太爷爷,但是没准还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和他共享一个他爷爷/太爷爷呢。
第三,逼呼特色嘛,有几块地不用劳动勉强温饱的小地主可以吹自己是富可敌国却宅心仁厚的乡绅带善人,家大业大但是子孙过多导致实际上也没啥特别的宗族地主家庭也能借着未必记得自己是哪个儿子的后代的那个爷爷/太爷爷自称是落魄乡绅家庭,再不济贫农出身也能自称是带地主狐假虎威来安慰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心啊(滑稽)
1,解放前,八辈贫农都被各种地主和GMD虐的快绝户了,所以地主的后代相对数量比较多。
2,冒认祖宗是一个大众被动技能,开局一个碗的朱元璋,都被建议冒认朱熹当祖宗。
3,严格意义来说,大部分汉族往上找几千年,祖宗都是姬轩辕、姜神农这种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都出过大贵族或者帝王。非上古八大姓呢?要么被当奴隶虐死了,要么给轰到穷乡僻壤了。
4,即使非汉族,往往也有个“黄帝苗裔”或者“XX后代”这种称号。
5,喜欢自称是地主后代的,也别歧视人家,不是每个地主都有资格搞还乡团的。
我爷爷是开局一个碗出身,可惜是资本家。哎。
节选自文章:
二、你祖上阔过吗?
在知乎上经常都能发现很多人谈起自己的祖上,特别是民国时期和晚清时期,是大地主或者资本家或者政府官员。看得久了不由得让人怀疑,因为印象中大部分人祖上应该都是穷人才对。
其实大部分人祖上是穷人,这是绝对正确的;但大部分人祖上都阔过,这也是绝对正确的。通过对DNA的追溯可以发现,人类的基因族谱往上呈汇集趋势,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并非空话。
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穷人的基因传播能力是远低于富人的。可能是无力娶妻,可能是夭折,可能是饥荒,可能是疾病,可能是营养不良,可能是战乱,即便是穷人如爬虫般低贱的企图依靠多生子来增加繁衍的机会,但与富人对比,他们传宗接代的能力要底下得多。因此,事实上,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生存的竞争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得多。
怎么才能在以千年为单位的时间中确保你的基因流传下去呢?你得多娶妻,你得多联姻,你得多旁系,你得活久点,你得有风险应对能力。总之,你得拥有更多的资源。历史的车轮前积满了失败者的累累白骨,大多数人的失败,仅仅是为其他人腾出了资源的空位而已。
我们的祖上基本都阔过,因为阔,所以挤占了资源而将基因流传下来了,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更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的资源被剥夺了,他们的家族灭绝了。但是曾经阔不等于会一直阔下去,也许你的祖上只是旁枝,也许他们后来遭遇了失败。所以,穷人的祖上几代是富人,这就再正常不过了。
仔细思考一下,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穷人的祖上是富人,意味着祖宗那个年代的穷人,大都被灭绝了。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假设一个富人可以娶10个老婆,那么他会导致多少穷人没有机会娶老婆。再假设一下,如果一个富人可以生下10个孩子,并保证这10个孩子都活到能娶妻生子的年级,那么10代之后他将会有多少10世孙?答案是100亿!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着,不难想象,穷人的子孙将会是什么处境。假如当年我们那个阔过的祖宗如果在斗争中失败,被剥夺或减少了资源,家族继续繁衍到现代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国有大量以某家族名命名的地方,这并非偶然。当然了,祖上阔过不等于你就阔,他们只是给了你最基本的存在权而已,我国是嫡长子继承制,祖上的阔也只能余荫少数后代,大多数被压榨的人,与压榨他们的人,其实拥有同一个祖上,但这份香火情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些残酷的事实说明,资源的争夺,政治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也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而斗争的失败者,结局往往是灭绝。
如果你的家族已经被灭绝了,或者被剥夺了大部分资源而处于即将被灭绝的状态,请问,这个世界未来如何发展,与你还有什么关系吗?假设现在有一个选择,条件是灭绝你们家族,但好处是可以让你们的邻居家的天才儿子拥有更多资源,让他们在未来可以更阔更发达,你会因为这个“美好”的前景而动心吗?
我们为什么要讲政治,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资源的争夺,最基本的原因就是要让自己能活下去,然后才是要能活得好的问题。这里的活下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度量。
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
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譬如陆子潇就常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了!”
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
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而并不会侵略邻舍的地。
赵辛楣住在租里,不能变房子的戏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怅从前有多少女人看中他,只说假如战争不发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还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钱钟书《围城》
因为放到长时间轴上看,不是地主的人都是没有后代的。
现在亦或将来,如果还是现在这个规则,不当“新地主”都是迟早断子绝孙的。
回帖里多数人说,别人是在吹牛。其实不是!而是因为只有祖上富的才会出来说。而祖上是长工的,也不全都闭嘴了,有些在断言别人吹牛。
这个道理就像你们听说,上海的月薪“一般”都是几万几万。但其实平均工资并不上万。只是工资高的才会说,工资低的都在讽刺“知乎平均水平”。
靠自愿找到的样本,从来就有bias。(对不起,这个学术名词,不知道中文怎么讲,我学的时候就是英文学的。糟了糟了,越描越黑,越解释越像在炫耀,怎么办,真是累死我了。)
我阿Q也是富过的
因为本来地主通婚也是内部或者书香门第
新中国成立后
很多地主子女都是嫁娶了贫下中农家里的子女
所以和地主沾亲搭故的就多了
可以一边怀念自己地主家的奶奶,一边骂自己家里当佃户的爷爷
两边都不吃亏
上数十代人,你的祖先理论上有1024人。
上数二十代,你的祖先理论上有1048576人。
上数三十代,你的祖先理论上有10.7亿人。
以20年为一代,算上三代以后有远亲通婚的情况,其数量也是惊人的。
另一个角度,假如600年前有这么16户地主家庭,每家有4个儿女活到成年,按1-2、3-4、5-6……这样的顺序通婚,并且血亲之间三代以内不通婚,成年后的子女每户也有4个儿女活到成年互相婚配,那他们的后代是多少?
第二代32户,第三代64户,到了第五代也就是前八户的血缘开始与后八户通婚了,组成128户人家。这128户完全可以不用考虑和外姓通婚,在初始的十六户血缘内找三代以外的人家婚配,那么到今天他们的后代有多少人?
所以,上溯三十代,你祖上出个把地主不奇怪,位列宰辅的也不是不可能,既然能留下你这条血脉,你的祖先熬过三皇五帝、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绝无可能代代都是贫农。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你第一天来知乎啊?
第一,解放前的穷人很多人没有后代的,或者说有后代的概率比地主富农小得多。
第二,之所以我们觉得身边很多人一问就是地主的后代,其实还有一个圈子问题,能上知乎问问题或者答问题的,代表不了中国的大多数,要知道我国到现在为止受过高中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才刚刚过百分之十,而不是很多人知乎人觉得的,身边本科研究生遍地走,大专生跟文盲差不多。
第三,举个例子,我奶奶家解放前是地主,解放时父母加两个哥哥全部被枪毙,奶奶因为是女儿而且已嫁人,按风俗已经不算一家人而幸免于难。爷爷家是贫农,三兄弟。解放后虽然家道中落,奶奶都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到我爹这一代,我爹是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他这一辈四个堂兄弟唯一,以及他们村建国以来第一个大学生。到我这一辈,我们这一支,堂兄弟九个,也只有我一个人上了大学,剩下八个文凭最高的初中毕业。 然而这八个,不会关心,也不知道知乎是什么。至于知乎网友们,大多数情况下你们能接触到的就是像我这类人。对的,我就是地主的后代。
嗯……这么说吧,“自古以来”的汉人都有一个姓,对吧。
那么,全中国一共有多少个姓氏呢?
据说起码5662个: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姓氏
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古代的氏族(比如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而姓姜),二是王公贵族的封地(比如郑恒公本姓姬,封于郑,故子孙姓郑),三是职业、归化、赐姓等其他情况。
现在,请各位知友问问自家老人,看看自家祖宗的姓氏因何而来,能不能归结于某位历史名人。是不是千百年来连一次发迹经历都没有。
嗯,自家有个光荣的祖宗的,不妨也来显摆一番。
我先来。
我家祖先可追溯至周朝,于周成王时受封,以封地为姓。隋唐时先祖定居洛阳,是当时知名度最高的豪杰之一。其后迁移至现居住地。
其实国内很多大姓都能追溯到武王或春秋战国贵族一脉。全国家谱能可信衔接至姬姓的,恐怕不下数亿。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3]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姬姓/8973573
“武王姬发就一个,怎么够数几亿人认祖宗”这种让人笑掉大牙的问题咱就不讨论了。但另一个问题还是值得关注一下的:为什么我们家的老祖宗黄帝,后裔如此之多?
答案很简单:周朝享国791年,作为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资源的第一家族,严重挤占了其他家族的生存空间。因此这一支从一开始就播下了多得多的种子,而其他姓氏……
之后:
F:秦朝的嬴氏是上古八大姓之一,非姬姓系统
T:汉朝的刘氏是黄帝十二姓的延申
T:唐朝的李姓也源出姬姓(也有其他来源)
F:宋朝的赵姓源于嬴姓
T:明朝朱姓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其中姬姓不必说,祁姓属于黄帝十二姓,子姓则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
你看,中国历史上几个较为辉煌的朝代,一大半都和黄帝有关。
“赢家通吃”的“家天下”时代,皇族对资源的霸占是空前的,繁衍速度也是空前的。
比如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李自成仅在山西就杀了一万余人:真能生,也真能杀。
这些家族膨胀了,其他姓氏的生存空间自然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挤压。
这种挤压甚至很快就发展到这个程度:哪怕同为朱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朱,也免不了你个淡没关系的朱某某不被划为兵户、女户,受到远比其他群体惨烈的多的欺压。
没错,虽然源出姬姓,但我家祖上之后的起起落落,已经和周朝那个强盛的姬姓家族没什么关系了。
——山顶洞人早被排挤绝种了,现在咱们炎黄子孙自己排挤自己不行吗?
综上。和“上溯3000年,绝大多数人中国人都有一个了不起的祖先”一样,每一个存活至今的中国人,“祖宗先前阔”就是个事实。
如果你的祖宗从没“阔”过,那么要么你是少数民族归化,往上无从追溯;要么你运气绝佳,可以一代代“无立锥之地”的穷上两千年,居然还一代代总能找到婆娘、生下并养活起码一个儿子——考虑到姬姓这么牛逼但绝大部分分支还绝了根,你祖先一系能穷棒子两千年,还一代代总能坑到个女的替你生孩子,显然您这家族更有资格被称为“天命之子”。
拿“先前阔”说事很可笑;但以为大多数家族无论上溯多少代就从没阔过,怕是更加可笑。
地主指家庭拥有土地,其成员不参加劳动的人。
钊明是个苦人,三岁死了爹,五岁死了娘,六岁过继给大伯公。
大伯公是船老大,袍哥舵把子。膝下无儿。
过继到大伯公名下后,过上了好日子,吃得饱,可以上私塾。
但是好景不长,在钊明12、3岁那年,大伯公也撒手人寰。
大伯公死后,家财被谋夺,大伯娘改嫁,钊明又成为孤儿。
自此,开始自谋生路。
主要是做一些打短工的活计,帮人种水稻,割水稻,筛石子,做小工。
农闲时节,自己到村里收一些茶叶到县上卖,然后再换一些针头线脑、煤油和麦芽糖到村里卖。
每日苦捱着。
有一年大丰收,钊明帮地主收稻子,没日没夜地苦干,把地主的谷仓堆得满满的。
地主很高兴,不但给了工钱,还额外送了一担谷子。
钊明兜里揣着钱,肩上挑着谷子,心里那个美啊。
盘算着把谷子卖了,多换点钱,扩大自己的货郎生意。
今年的收成好,家家应该都有余钱,买杂货的人就多,销量就会大增,说不定再干一年,自己可以到镇上赁一个小铺面,过上好日子。
钊明毕竟是读过私塾的人,有点文化,会打算盘,可以做个小生意人。
这样子梦想着,钊明一路来到了镇上。
镇上真是热闹,米行门前排着长队,都是来卖谷子的。
沿街热热闹闹,有卖猫儿头米饭的,有卖发糕油条的,有唱川戏的,甚至城里的绸缎庄都来摆了摊位。
都知道今天丰收了,米价又好,乡下人也可以阔一把。
钊明把挑子摆在末尾,心里一点都不急,坐在扁担上,吃了一碗猫儿头米饭。
临近中午时分,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响,一个打扮成新郎官的人,骑着大马闯进了镇上。
大家没有见过这阵势,又觉得奇怪。
四川没什么良马,大多个子矮小,负重还行,只是不够威武。
这匹马不一样,高大漂亮,枣红颜色,像是一匹军马。
这新郎官身上披着红绸花,缎子大褂,立在小镇中央,从怀里掏出驳壳枪,“当当当”连放三枪。
镇上顿时乱成一团,从各处传出“老表,老表”的叫声。
不知从哪里就冒出一两百个脸上涂着锅烟煤的人,手持步枪大刀,将各个路口封死。
这大马上的新郎官双手一拱,说道:“各位乡亲,今日江湖告急,借各位路资盘缠一用,来年衣锦还乡,再行奉还。“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劫场。
脸上涂着锅烟煤的“老表”不由分说,将众人赶在一起,衣兜里的钱财被搜刮一空,有几个妇女还被拖到房内奸污。
钊明的那点贴己,一样荡然无存,一担谷子也被人挑走。
劫场进行了一个下午,打伤了十好几人,其中还有几个最后伤重不治。
黄昏时分,这帮子劫匪才从容退走,不知所踪。
一直到这个时候,镇公所才打开大门,出来查验。
钊明面如死灰,心冷似铁,拖着步子一步步回到自己那残破的家中。
还做屁的个梦,现下饭都没得吃了。
族长得知钊明的遭遇后,心里甚是同情。
找来了几个族里的地主商议,最后终于一个有点良心的地主,拿出来几分石谷子地,不收租子,给钊明耕种。
钊明当时是千恩万谢,这是一条活路啊。
当时已经秋收,粮食是种不了。这石谷子地,本来就不是良田。
四川很多地方,表土层很薄,有一种红色的岩石,很容易风化,从山上掉下来,摔得粉碎,慢慢地变成土壤。
有些地方时间久了,就可以围起来改造成水田,有些地方,靠近山体,还不是细细的红土,而是大颗的石谷子,这样的地,没什么肥力,也种不出好庄稼,但也聊胜于无。
钊明就种上一些红苕洋芋,饿不饿得死,就看这点东西了。
貌似上天垂怜,收成还极好,靠着这些杂粮,终于捱过一冬,开春继续去打短工。
四川解放的比较晚。
那天,钊明照例在地主家干活。
漫山遍野的败兵就潮水一般涌来,见粮食就抢,见猪就杀,活鸡活鸭一律抓走。
所到之处,一地狼藉。
钊明一贫如洗,无所畏惧,自顾自种地。
败兵走完了,钊明照样鼾声如雷,管球你的。
几天后,钊明早起干活,就看见了院子里的一群兵。
钊明就想起昨日晚间院子有动静。
这是地主家长工的院子,本来住的人就不少,虽然跑了很多,但终究还是有和钊明一样穷的人,就没有想过要跑出去。
有动静就有动静,地主可能要跑,败兵说不定又来了。
天下不太平,穷得叮当响的人,无所谓。
这些兵看见钊明,热情喊道:“老乡,我们是解放军,是来解放你们的”
咋个解放,搞不懂。
斗地主分田地。
钊明是贫雇农成分,成了农委会的积极分子,因为有点文化,还颇受重视。
分田地自然极好,就是斗地主一事,钊明心里就觉得下不去手。
心里还念着那年吃不起饭,地主给几分石谷子地活命的事情。
每天看着给地主戴高帽子,自己还常常被要求发言痛诉苦难历史。
一个善良的农民,总是有着巨大的压力。
眼界就是那么大,只见过巴掌那么大的天,看不清这个世界的巨变究竟会带来什么。
钊明内心的煎熬,一天胜过一天。
终于有一天,县武装部的人来了。
他带来了一个消息,抗美援朝开始了。
钊明是如释重负,第一个要求参军,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
他孤身一人,无牵无挂,在三八线上,尸山血海中浪了一回。
如果把地主单个拆开来,不见得都是坏人。其中有担当,有风骨的也不少。
但是把地主作为一个整体来说,不进行土地革命战争,钊明那样的苦难,又何时是个头?
旧制度已经过去,还在这里矫揉造作,不过是徒留笑料而已。
最后说一下劫场的新郎官。
劫场的意思就是劫乡场。
四川农村有赶场的习惯。农村的农产品拿到镇上出售,城里的商贩将一些工业品拿到乡场交换。
每到赶场天,镇里是最热闹的时候,也是钱最多的时候。
有些像我们老家那样偏僻大山里的乡场,就会有土匪来抢劫。
只是我老家哪里,此前还没有发生过。
当天来的新郎官,并不是一般的土匪。
而是200多里外的一个国军连队。
他们借着演习的名义,向镇上这边移动。
趁夜化妆成平民,第二天在交易最繁盛的时候动手。
这个新郎官就是连长。
他为什么要打扮成新郎官的模样?
这是他经过仔细策划后的行动。主要目的是将自己伪装成土匪。
以前一些地方发生土匪劫场,土匪头子都这样打扮的。
土匪脸上涂锅烟煤,是因为这些土匪就是当地人,劫场吃大户。怕被人认出来。
行动虽然大胆顺利,但是却露出了马脚。
他骑的那匹马,就是一匹军马,根本不是本地的牲口。
他又不为难镇公所,只留了一个班警戒。
镇公所虽然都是一些土伙,但是镇长是见过世面的。
从门缝里,镇长看见了这些人手里的家伙,根本不是一般土匪装备。
土匪一般鸟枪多,步枪也就几只,哪有这么整齐的武器。
这个镇公所还是有点实力,一般的土匪也不敢来,而且附近哪有这么大规模的土匪,最多抢一下地主。本地的土匪基本就是当地农民,只有在收成不好,吃不起饭的时候,才冒险出来抢劫。
所以镇长就判定,这伙土匪就是丘八。
镇上被抢劫后,县里雷霆大发,要将保安不利的镇长法办。
搞得镇长几乎要坐牢,家里花了大钱,各处通融,赔了个叮当响,才勉强脱身。
镇长心里气不过,就将自己的怀疑一五一十全部告诉了县长。
县长哪里容得下自己的子民被这样搞,此事如果没有交代,自己颜面何在?
县长便暗自打听,终于搞了个清楚,知道了来龙去脉。
悄悄地让警察局里的警员打扮成便衣,在这个新郎官连长去嫖娼的时候,迅速抓捕,连夜带回。
县长一纸诉状,告到省里,要求严办兵匪,追缴赃物。
官司打了一两年,这个连队早就被调往别处,一个人都找不到。
最后省里和军队达成妥协,此案由这个连长一人承担罪责,其余无究,赃款赃物再不许提。
县长带队,在镇上贴了通告,已经抓获匪首,不日于镇公所门前行刑。
当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把镇公所门前团团围住。盛况空前。
一个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人被五花大绑带了出来。吊在木杆上。
县长讲话,县党部讲话,法官讲话。。。。。折腾了半天。
宣布:罪大恶极,就地正法。
杀他的方式很特别,比凌迟要好些,比枪毙要残酷得多。
这个行刑方法是:对穿对过。
在人犯的两侧各站一名士兵,手持带刺刀的步枪。
从脚踝开始,一名士兵先捅一只脚一刀,刀尖要扎穿;另一名士兵也同样办理。
从下往上扎,一直捅到腋下。
扎躯干的时候,刀法要好,不能一刀捅死。
只听得惨叫连连,痛不欲生。
最后刽子手从前胸后背一起捅入,杀个对穿对过,就此殒命。
而后枭首示众。
由于场面太过血腥,当地男女老少亲眼目睹,于是又有了无数的传说和鬼神故事。
案子过去不久,人们便疑心起这件事的真假起来。
人犯的长相貌似不像那位新郎官。
而且,人犯全程都没有说话,嘴里只能发出含混的声音,就像是吃了哑药。
那天新郎官洪亮的声音,大家可没有忘记,怎么坐了牢过后,就不会说话了?
然后就有人听说了,这件劫案是国军当官的干的。
四川的国军,哪个惹得起,你个小小县长干杀国军的军官,是不想干了,还是不想活了?
你这样杀国军军官,国军也没人来闹事,正常吗?
正常个屁。
替死鬼无疑。
这件事情太过蹊跷,哄鼻子哄眼睛,做给哪个看的?
算了算了,倒霉的只有老百姓,这个烂透了政府不亡天理难容。
参见另外一个问题中的某位答主贡献的信息。
在解放前,从事农业劳作的人群,面临着极大的职业病威胁,典型的就是寄生虫病、肌体损伤疾病,尤其以南方的寄生虫病致死致残最甚,且经常还出现绝户的现象。所以在那个时代,想活下来、保证传宗接代的一大途径就是脱离低端的农业生产。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只有地主家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传统的手工业从业者,由于资本家的诞生和工业,早就被打趴下了而动弹不得。建议看看毛选第一卷中的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分析,这类史料还是含金量很高的。
理论上,现代人顺着家谱往上找,最终总能找到一个阔祖宗。
那么和这些阔祖宗同时代的穷人后代去哪了呢?答案很简单,穷人都绝后了。在出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有钱有权的人可以合法纳妾,哪里还有穷人娶妻的余地呢。事实上,今天农村社会中那些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才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写照。
至于穷人绝后了下一代穷人是怎么来的?简单啊,不是有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吗。有钱人家由于纳妾导致后代众多,上一代死后下一代只能每人分得一部分家产,自然就坠入赤贫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