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个家长,贼NB...
孩子初二,语文贼差,理科贼差。
家长问我读书有没有用,我说有用。
然后我说你得多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
好家伙,这话我就是说错了。
这家长立刻反思自己周末加班等事情,直接周末再也不加班,和儿子在我们学校隔壁的自习室待着。
他读建造师的教材。
儿子读从我这搬走的十几斤名著。
一年,孩子语文成绩上来了。
人家考完二建了...
然后,他儿子继续学理科,看我这边拿的科普读物,科幻漫画。
孩子中考,如愿上了重点高中。
这爹,考完一建了...
离谱。
(这爹不是搞工程的人,跟建造毫无关系,考证是为了赚外快。)
说白了就是,你想让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你家孩子没有动力,那么就让自己上。
比什么都好使。
顺便再说一嘴,他还在那个自习室周末干活。
周末一天八十
他还会拿周末的160领孩子吃烧烤。
这爹,谁不想要?
……
不是段子
爱信不信
补充一句 现在别想考建造师了 除非你想要银手镯一套
有一些家长在找我买书,还有一些网课上的推荐,因为私信我的太多了,我就在这里统一回复一下,所有问我的问题吧。
第一点是适合学生读的书:
在这里我简单列一下我自己给学生推荐的
序号4以前的是初高中生的,序号四之后是给小学生的。
1.余秋雨散文集
2.三体
3.活着
4.科学实验王(是一个漫画)
(不要一口气买 一个月分开买 不然小孩当漫画看了,一口气买了给他拆着看 这本书它本身娱乐性很强 不要让孩子沉迷于剧情 让他反复看看过的 看科学内容。
当然也不要逼着孩子 要寓教于乐嘛。
拆开给他是好办法 )
5.骆驼祥子
6.朝花夕拾
在我的认知里面,这七本书的内容不晦涩,除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之外,都算有趣。
只能说被迫成为了带货主播。
然后就是网课的时候 怎么注意眼睛的问题
我发的这俩东西是带点安慰剂效果的
也就是说 它本身对眼睛可能没什么效果 但是我一直用而已
第一个是枸杞 我是日常保温杯泡枸杞的
第二个就是眼贴 眼贴这个东西按照一些医学相关的人士的说法 他们并没有什么效果 充当安慰剂的 但我用的时候感觉还可以
当然也有可能是眼贴贴上的时候逼着我闭眼睛吧
强烈建议眼贴放冰箱
那样才爽
成瘾性或多或少沾点遗传,
我爸只有在喝酒喝差不多的时候接烟抽两根,我也是,平时整条的烟放家里一年都想不起来拆,
拆了的烟抽不到一两根就风干了,一年能抽20根都不错了,过肺的总量都不超过一根。
这种吸烟量,我得承认是遗传起了决定因素。
游戏也差不多,
高中的时候逃课去网吧包夜,玩魔兽世界,一个18级的猎人号打怪升级,小窗放着柯南,
柯南的页面越来越大,魔兽的页面越来越小,后来干脆不管游戏了,一直看柯南。
跑步跑到了铁炉堡,靠探地图升了级,然后就再也没玩过网游。
高三想让自己放松放松,逃晚自习去把虫师和夏目友人帐看完了。
爷俩比jb,一个鸟样。
要成瘾大概率一起,
要不成瘾就都不成瘾。
与其自己戒烟且不说能不能戒掉,不如尝试让小孩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禀赋,学会和欲望和解,
即使有打游戏的瘾,能不能先把正事干完了再打。
言传身教
先从戒烟开始!
An Old Crab said to her son, "Why do you walk sideways like that, my son? You ought to walk straight." The Young Crab replied, "Show me how, dear mother, and I'll follow your example." The Old Crab tried, but tried in vain, and then saw how foolish she had been to find fault with her child.
伊索寓言一则
一只老螃蟹对她的儿子说: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这样侧着身子走路?你应该走得笔直。"
小螃蟹回答说:
"亲爱的妈妈,告诉我怎么做,我就以你为榜样。"
老螃蟹试了试,但徒劳无功,然后看到自己对孩子的指责是多么愚蠢。
~~~~~~~~~~~~~~~~~~~~~~~~~~~~~~~~~~~~~~
这是一个伟大的儿童寓言故事之一。
在靠近蓝色海洋的白色沙滩上,住着一只螃蟹妈妈和一只小螃蟹。
小螃蟹正向旁边走去。
螃蟹妈妈在远处看着,对小螃蟹说:"你不应该这样侧着走。你应该看着前面,直着走!"
"是的,妈妈!"小螃蟹同意。
小螃蟹下定决心要走直路。
小螃蟹又开始侧着身子走路了。
"我告诉过你要走直路。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螃蟹妈妈喊道。
"妈妈,没那么容易。我试图走直,但我的身体一直在侧身,"小螃蟹哭着说。
"这是不对的。你应该直着走。现在再试试。"蟹妈妈说。
小螃蟹又定下心来,要走直路。
然而,小螃蟹又走得歪歪扭扭。
螃蟹宝宝努力,努力,再努力,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是失败。
"真让人沮丧。我给你看。看着,跟着我。"螃蟹妈妈命令道。
小螃蟹看着他的妈妈走路。
螃蟹妈妈也在侧着身子走路。
"哦,我怎么了?"蟹妈妈想。
螃蟹妈妈试图再次行走,但她又走得歪歪扭扭。
蟹妈妈心想:"你为什么老是侧着身子走路?"
“我也不清楚。我以前没有这样走过"。
然而,无论蟹妈妈多么想走直路,她都一直在侧着走。
"妈妈,也许螃蟹只能侧着走。"小螃蟹说。
现实是螃蟹只能侧着走。
螃蟹妈妈听到小螃蟹的话后,
非常尴尬,赶紧回家躲了起来。
MORAL:
DON’T TELL OTHERS HOW TO ACT UNLESS YOU CAN SET A GOOD EXAMPLE.
这个故事的寓意:不要告诉别人如何行事,除非你能树立一个好榜样。
~~~~~~~~~~~~~~~~~~~~~~~~~~~~~~~~~~~~~~~~~
俺和久违的一位朋友通了话。
他觉得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他儿子才上高中, 就迷上了“王者荣耀”, 宿舍里每个同学都在玩。
他哽咽地说, 为了孩子的学习, 钱花了几十万。
可现在孩子沉迷游戏,高中看样子都难以顺利毕业,欲哭无泪。
他电话联系过“王者荣耀”的客服, 希望以监护人的身份要求“王者荣耀”关停孩子的账号, 但是被拒绝了(因为孩子买的成年人账号)。 他正考虑通过律师提起法律诉讼要求“王者荣耀”关停孩子的账号, 或者联合其他的家长集体诉讼。
他已经砸烂过两次孩子的手机。 但是, 因为家境殷实,孩子不缺钱。 总能偷偷买回相当的手机, 而且在学校和同学手上还藏着备份的手机以及买来的大号。
【此处省略 30,000 汉字】
俺开始有点理解人大代表这几年为什么屡次提议针对游戏了。这类游戏已经扭曲了未成年人的成长,人大代表们的提案并非空穴来风, 不下狠手恐怕下一代就被网游和手游葬送。
通话将近结束的时候, 朋友问起是否将孩子送出国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俺沉思了几分钟, 也沉默了几分钟。
俺回答道,尽管教育水平可能更好, 但是加拿大更自由更多诱惑, 把孩子放逐到加拿大恐怕未必能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即使要来留学, 也不应该是这个原因啊。
朋友说, 钱不是问题。
俺无奈地回答, 钱恰恰就是问题。 游戏的设计就是为了圈掉孩子的钱, 如果钱不是问题, 那您的问题可能永远没有解决的办法。 您现在能做的, 可能只有和孩子商量, 卸载掉游戏。 打官司帮不了孩子, 今天有“王者荣耀”, 明天可能有 “尊者荣耀”或者“宇宙荣耀”。 或者您只能学着加拿大的家长, 18~19岁就把孩子赶出家门自生自灭, 让钱成为他们的问题。您做得到吗?要不您老婆再生一个 PLAN C,这个就当作 PLAN B 放弃掉吧。不然谁来继承您的身家和产业呢?
朋友感激地说俺给了他启发。
但是俺却一点都没有帮了忙的感觉。
电子游戏暂时不是一级致癌物。
我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你立刻戒烟,以身作则,这是最好的教育,你底气也足,孩子不学好都不行。
中策,和孩子说:『你老子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所以现在戒不掉啊!你可不要像我这样没出息。』这么说,孩子有可能听得进去,有可能听不进去,听天由命吧。
下策,对孩子说:『敢和老子顶嘴,打不死你?』这一策,孩子可能表面听得进去,也可能表面听不进去,反正内心肯定听不进去。
怎么做,自己选。
曾经听被别人提醒,离戒烟的人远一点,这种人有高度的自律,对自己够狠。
这样一是说明戒烟很难,而自律更难。
一个成年人尚且做不到自律,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做人不可以太双标。
如何教育孩子?约法三章,共同自律,互相监督,平等对待。
父亲减少吸烟量,儿子控制游戏时间,超过要受到惩罚。
父亲可以为了儿子,把烟戒掉;儿子也可为了父亲戒烟,不打游戏,上演一出父慈子孝。
父子关系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存在对立,大人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则无往不利。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实现,那是耍流氓,所谓望子成龙,首先要看看自己播的是不是龙种。
父子之间,就是你看他长大,他陪你变老,仅此而已。
最后,不就一根烟吗,能戒了,说明你厉害,不丢人。因为戒个烟再让儿子走上正途,那是你将来夸耀的资本。
就算没教育好儿子,起码把烟戒了也是成就。
戒不了,那就当我啥也没说!
我也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当然和 @程墨Morgan 一样,戒烟,对你身体好,省钱,你说话也有底气。
中策是烟照抽,但当家属和孩子对你抽烟表示反对时,立马把烟掐掉。这样至少孩子会在你要求他别玩游戏时没办法用“你也不听劝诫”来反驳你。
下策则是告诉孩子,我虽然抽烟,但我可不沉迷电脑游戏。你长大之后也可以抽烟,但现在得听我的。
我个人觉得程墨的中下二策,执行力不强,所以补上二策。
要么立刻戒烟,要么从理论上证明吸烟有益健康。
你不让孩子玩游戏,是为他好;
他不让你吸烟,是为你好。
你知道吸烟不好,但戒不了;
他也知道不应该天天玩游戏,但他又不能不玩。
你戒不了烟是因为有烟瘾作祟,也有需要提神干活的原因;
他戒不了游戏是因为玩游戏很快乐,而且他的朋友都玩。
他知道你戒不了烟,你也知道他没办法不玩游戏。
他奋力反抗你的深层原因,是怕彻底失去玩游戏的权利。
你少抽点儿烟,他少玩点儿游戏,最终达成共识,就能双赢。
以后他监督你吸烟,不让你吸你就再吸两口,就掐掉。
你监督他玩游戏,觉得玩的时间长了,就让他最多再玩半小时。
凡事商量着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强硬只会导致对立和逆反。
以上~
要是我儿子,我会问他三个问题:
你是原批吗?你是农批吗?你是粥批吗?
都不是?好,随便玩!
是互相抬杠拆台?还是都一起合作改进。
首先一个需要厘清的概念是“沉迷”。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未成年人游戏新规正式落地。根据规定,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20时至21时玩网络游戏。
也就是说,在上面要求下,一周三小时,节假日每天一小时,就是官方暂时定量。
但实际对那些自己日常也玩游戏,了解游戏的家长来说,只要你完成你的日常作业和学习,还有你妈安排给你的额外辅导补习,你每天玩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都是没问题的。
你说你的孩子沉迷游戏,你需要首先说清楚,他每天玩多久,怎么玩的?是否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做作业和正常上课?
你应该详细写出来让大家评评理,是不是真的沉迷游戏,是不是每天翻院墙翘课去打游戏。
然后你也和我们说说,如果你希望他不沉迷游戏,你下一步,打算让他做什么。
比如上面这张图,对家长来说,最希望的是孩子一分钟游戏都不要玩,去干点“正事”。
可这个“正事”其实是需要家长深度投入的。
比如你开车带孩子出去郊游,比如你买了武汉景区的年卡,周末带孩子去极地海洋世界。
甚至于去外文书店泡一下午,带孩子买几本他喜欢感兴趣的书,都是很好的选择。
你从孩子的生命里拿走些什么,你得给予同等质量的填充,这才是公允。
然后我们再说孩子反驳你抽烟有害健康你还抽,代表着什么?
这里面其实有两层可能,你自己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对号入座,复盘解决。
第一层可能是应激反应,随口一嘴。
就是孩子嘴贫,爱耍嘴,看到你叼着烟教他做人,叛逆心性起来了,所以回你一句“那爸爸为什么不戒烟呢?”
如果是这个层面的情况,你的言传身教是有价值的,也是必须的。
因为他实际上是觉得,戒烟对你来说,是一件很痛苦,很颠扑不破的事实。
所以他才拿这个嘴你。
也就是你在他心里,其实这是你的软肋,你大哥别笑二哥,乌鸦别笑猪黑。你也不自律。
这时候如果你狠下心,把烟戒了,并和他保证:
“咱爷俩从此以后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你以为这就完了?
并不是。
你还要告诉他:“爸爸戒烟是为了这个家能长久维持下去,这玩意,对身体百害无一益,而且只要复吸就会上瘾,你可以周末偶尔再玩玩游戏,没事,爸爸是一口都不能抽了。”
这是我做事的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当你和对方身份不对等时,难免对方会双标,用显微镜看你的一言一行。
这时候你一定要做出超出对方预期的事情,放低姿态,拿出胸怀,做出实绩。
你不是要公平,你作为老大,你得比他牺牲的多一点,让多一步。
这才能让他彻底服你。
第二层,也是我今天特别想讨论的一层,也是我在别的回答很少看到讨论的一层:
叫做“就是戒不掉,你打死我?”
有没有孩子真的是沉迷游戏成瘾,真的六亲不认好歹不听的呢?
有的。
面对这样的人,他和你这样说的真实目的就不是让你戒烟了。
因为你别说戒烟,你就是自己抽耳光,甚至下跪,他也要关了书房打游戏,他也要翻墙出去网吧打游戏。
他是不会关心你做什么让步的,谁阻挠他打游戏,就是和他过不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说教太多,反而会适得其反。就像知乎上一位网友留言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明明有很多话想和父母分享,但他们一开口,全是长篇大论,全是自己不想听的,于是我也就再也没有了沟通的欲望。”
这种情况下,你企图通过自律示范来让他改正,只会让他更痛苦。
因为你的自律,更反衬出他的不自律。
你的改善,更加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垃圾人,更痛苦。
所以这种时候,更好的做法是尽量降低他打游戏以外生活的正反馈。
游戏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他游戏外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过一段时间,他会自己调整的。
举个例子,我沉迷游戏那会,我媳妇就日常做饭吃饭,然后回房间休息,不和我多交流。
我自己打完游戏,出来热饭,发现没人理我,去房间,我媳妇一个人pad看甄嬛传,也不看我一眼。
我和她说话,说一句她回一句,各种气氛上的压抑和别扭。
搞了几轮,我就扛不住,自己悄悄减低了游戏频次,她也就慢慢正常了。
这个过程肯定比打他骂他要复杂,要长期,但是效果是显著持续的。
因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希望每位家长能记住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