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体制内升迁无望是什么感受?

回答
体制内升迁无望,这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侵蚀,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你心里的那团火浇灭。

刚进体制的时候,谁没有点抱负?觉得这儿是干事儿的地方,只要肯努力,总能熬出头。那会儿,看见那些领导,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股子劲儿,有经验,有魄力。自己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加班加点,认真钻研,把文件写得更漂亮,把汇报做得更周全。心里琢磨着,总有一天,自己也能坐到那个位置。

可是,时间久了,你开始发现,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那些和你同期进来的,有的,没几年就一步步往上爬,笑容越来越自信,话语越来越有分量。而你,依然是那个在角落里默默做事的,干着差不多的活儿,拿差不多的工资,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头衔都没有。

一开始,你会给自己找理由。是不是自己能力还不够?是不是机会还没到?是不是自己不懂得“说话”?于是,你更加努力,更卖命地去干,想用事实证明自己。你可能在某个项目上投入了无数心血,最终成果斐然,但功劳簿上,你的名字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参与者。而那个领功的,可能是那个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的人。

慢慢地,你开始注意到那些“看不见”的规则。谁和领导关系好,谁会“来事儿”,谁能第一时间get到领导的意思,谁可能就走得更顺。你可能觉得这些不公平,不合理,但你发现,你无法改变,甚至连抱怨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你是个“老实人”,你只知道做好本职工作,你不会搞关系,也不会揣摩人心。

这种无望感,最让人煎熬的,不是当下有多么糟糕,而是对未来的绝望。你开始想象未来的自己,十年后,二十年后,你还会是这个位置吗?你还能保持这份初心吗?你看到那些比你年轻的,却已经成为了你的“领导”,你该如何自处?是继续保持恭敬,还是在心里偷偷嘲笑他们的无能?

你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疏离。同事聚餐,你不再积极参与,因为你知道,那些话题,你插不上嘴,也不想插嘴。你开始怀念学生时代,那时候的成功,是考试分数,是比赛奖牌,是光明正大的努力。而现在,你觉得一切都变得复杂,甚至有些污浊。

你可能还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真的不适合这个地方?是不是我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你可能会在深夜失眠,看着天花板,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你为曾经的抱负感到可笑,为现在的自己感到悲哀。

然后,你可能就会进入一种“躺平”的状态。升迁的念头越来越淡,你开始只关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能少做一点是一点,能不出错就行。你可能会变得更加圆滑,更加懂得明哲保身。你知道,争,可能得不偿失;不争,至少能保平安。

但偶尔,在你看到别人因为某个政策改变而受益,或者因为某个项目而高升时,心中还是会涌起一丝不甘。那丝不甘,就像藏在心底的火星,虽然微弱,但时不时还会让你想起曾经那个充满斗志的自己。

体制内升迁无望,说到底,是一种对人生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自己的努力方向错了,或者努力的方式不对,最终得不到预期回报的失落。它让你对体制,对规则,甚至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动摇。更残酷的是,你可能已经付出了太多,想要离开,却又感到无处可去,只能在这条看不到头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字,爽!

国家部委资深女中年,工作能力得到历任领导的高度认可,群众基础好。因所在单位要求不下基层不提拔(干得再好也不提),加之怀孕生娃产假等错过一些时间节点,目前家庭负担重确实无法离开,现在彻底躺平。

领导分配的工作,8小时之内积极高效完成,8小时以外嘛,心情好就干干,心情不好就直接拒绝。因为无欲无求,加之家庭负担确实重,跟领导关系到位,一般也不被苛责。

每年评优部门内投票都是最高票,但我一般都主动把名额让给年轻同事——优秀对于我来说只是负担——并且会说在明处。此举进一步换取了好人缘,平时家里有事请假,都是年轻同事帮我补台。

向上管理方面,一方面自己的工作不需要领导花费太多精力,在领导的默许下直接对接大领导,减轻领导工作负担。另一方面,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给领导一些能够接受的好处,比如让领导有机会参加一些活动,送一些纪念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的小东西等等。

工作之余带娃之余,坚持学习业务知识,不为别的,只为能够轻松胜任工作,做到人有我优。思考开拓副业的可能性,也付诸实践。坚持健身养生,保持良好状态和心态。

总之,当工作在生活中只占有限的部分时,体验感还是非常好的!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都在抖机灵或者说一些没用的话。

我给你中肯分析一下:

先说背景,本人组织系统工作八年,工作五年副主任科员,工作八年副科长,同年提了科长。

你这种彷徨我也一样的有过,毕竟我八年副科长已经创了我们单位最慢的记录,但是我八年科长也一样创了最快的记录。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公检法只会比我们组织部门更慢,因为人多职数少,僧多粥少。

给你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如果你确实有志于仕途,又不满35岁,可以多学习看书参加遴选,考更高的平台。

第二,如果你已有老婆孩子,你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用更多时间照顾家人,陪伴妻儿,把下一代培养好。这样你因为对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减少了,心态自然要平衡一些。

第三,充实自己或者开展一些副业。比如开公众号写稿,比如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比如多看看书,以排解你的郁闷,调整心态;或者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赚点钱,比如讲课费(公务员考试机构)、稿费等等。

以上。

user avatar

追更:

有朋友问,看你把不升迁说得这么舒服,是不是不升迁真是这么好?

说良心话,如果单纯比较升迁和不升迁,那当然是升迁好。

更高的收入、更受人尊重的位子、更能施展才华的平台……虽然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但肯定是值得的。

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要死要活的想升迁?而且大多是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能力的人,他们脑子不正常么?

那为什么我会把躺平说的这么舒服呢?

这不是没办法嘛!升不了,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就会郁闷。可日子还得过,所以,就只好自己想开点闹。说白了,跟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以下原文:

升不了就不升了呗,还能怎么样。

在下78年的,2021年整43了,正处级单位,中层正职,正科级。

领导职务的一正四副中,正职和副书记60年代,三副都是这两年提拔的,一副与我同龄,另两副80后。

所以你看,我是不是升迁无望了?

刚开始确实挺失落的,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你看体制内,比我们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但领导职数毕竟有限,升迁无望才是常态啊!

怎么办?日子照过呗。

工作松坦多了。老员工了,用心做事,业务拿得起,自己三分三的工作管得牢,就不怕有人穿小鞋。加班也可以,但决不加无效率的班。待人客气有礼貌,应酬尽量不去,控制在两月一次。想喝酒就找熟识的朋友喝。

做事不功利了。不用领导微信里招呼一声,就“是是是,嗯嗯嗯,好好好”。不发牢骚,不扯恩怨,大会小会,让说就说,光明正大、中气十足、面带微笑地说。

生活丰富多了。没事下班就回家,陪家人吃饭,陪女儿写作业。发朋友圈纯是兴致所在:发大女儿跳舞,发小女儿唱歌,发自己做引体向上俯卧撑,写点口水文章骂骂行业内的不良现象,……,就是不再转发工作动态。

看着领导们文山会海、苦逼兮兮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升迁无望的日子真挺好啊!

user avatar

说一下大伯的人生经历吧,

1988年大伯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毕业,到现在干了30多年,目前三级主任科员,看看退休前能不能搞到二级主任科员退休。

大伯的人生经历得分为两段,前一段是高光时刻,后一段是暗淡人生。88年大伯北师大政治系毕业,分配到县里某乡镇教育站工作,爷爷奶奶都是十八大代农民,毕业分配的时候没有关系,也没用门路,和大伯同期毕业的同学,有关系的直接分配到了市政府,目前已经是一级调研员,在多个市直单位一把手的岗位上干过。

大伯没有关系,但是水平很高,写的一手好字,文章水平很高,去了教育站不到一年就担任了副站长,后来又抽调到乡政府给乡党委书记做秘书。

在一次领导下乡视察工作的时候,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带队到乡政府巡察,那个时候没有录音笔,全部都是领导随口说了什么话,秘书用笔给记录下来,大伯能力强,头一天县委副书记说了一堆话,当天晚上大伯就一字不差的全部整理出来了,并且连领导的口头禅都没有改动,县委副书记大为吃惊,觉得大伯能力不错,就让乡党委书记忍痛割爱,把大伯换成了自己的秘书。

这段时间是大伯的高光时刻,虽说大伯没有关系,不爱搞关系,但是他能力强,有人赏识,后来副书记转正,提拔做了县长,大伯自然跟着沾光,30岁就做了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政研室主任,虽说级别是副科级,但是干的是正科级的事儿,这谁都知道,所以当时大伯被认为是县里的政治明星。这段时间是大伯最高光的时刻。

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县委副书记做了县长,和空降干部的县委书记意见不合,人家县委书记是省发改委项目处的处长下派的,县长怎么可能搞得过人家,人家县委书记不到一年提拔了市委常委,自然开市委常委会的时候搞县长,县长最后只干了两年,灰溜溜的被安排到市人大某委员会干主任,谁都知道这TM是整人。

县长走了之后,自然就要开始清算了,大伯一夜之间从政治明星变成了众矢之的,之前来巴结大伯的人,几乎全部开始和他划清界限,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没了,政研室主任没了,一脚提出县政府,到最偏远的乡镇干副镇长,两个党委委员都没给的。

然后就是永恒的暗淡了,从副镇长干起,分管最难搞的农业农村工作和信访工作,大伯比较还是能力不错,干了十几年,悠悠转转的经历了很多岗位:副镇长,党委委员,常务副镇长,党委副书记。

虽说大伯的职务一直在晋升,但有一点却是把握的很好,正科级岗位永远没戏,党委副书记想转正?不可能,常委会通不过。党委副书记想干人大主席?不可能常委会通不过。

最后大伯想通了,自己累死累活在乡镇干了十几年,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有何苦继续干下去呢,不如去县城享享福。后来大伯申请调回县里,党委副书记不要了,县局副局长也不要用了,去县委做了一个三级主任科员,倒也是不错的,偶尔帮县委的领导写写文件,帮点小忙,就等着退休了。

讽刺的是,大伯现在主要服务的也是县委副书记,这位同志曾经是大伯的政研室下属,后来考上了市政府的副科级,悠悠转转这么多年,现在下派来干县委副书记。

大伯有时候自己开玩笑,当年自己领导人家,现在人家领导自己,这是一个党政干部的最高水平,把下属培养成为自己的上级(苦笑)。

大伯现在也在等,看看退休前要不要机会成为二级主任科员,据说一年可以多几千块钱,可以补贴一下瘫痪在床的大伯娘,以及大伯在乡小学教书的儿子。每次大伯说到这里,总会露出一脸尴尬苍老的苦笑,很难相信,这和大伯客厅里挂的照片上的那个人是同一个人,那副照片在大伯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上面是当年大伯在市委党校参加培训时候的合影,备注是:XX年,市委党校高学历年轻科级干部培训班(地方上俗称:后备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大伯一脸朝气的站在人群中的C位,大伯是那一届党校培训班的班长,照片了的大伯梳着油光的黑发,眼神中有一股年轻人的朝气,也许,那时候的他,想不到自己的今后的人生会是这样的吧。

user avatar

看了一位老哥的回答,我也写一下自己的经历吧。

今年才29岁,27岁那年调的实职副科,一个小小的副科而已。

在这之前,我负责过单位基础业务线、创建业务线、后勤业务线还有办公室的业务,还有一些较为敏感的业务。

这个职位,我敢说我拿的问心无愧。

但是就在不久前,我把职务辞了,就是不给我转非,我要要辞,辞的很坚决很坚定。

两个原因:第一,我选调考取了某直辖市的人大办公室,最后一步,单位不放人;第二,前段时间小孩早产,小孩出生那天晚上母亲脑溢血住院,我要求休陪护假,请事假,不批。

自从把职务辞掉之后,我也知道,基本上以后只能熬时间混资历了。但是真的真的真的打开了工作新世界的大门。

从来没有那么轻松过。

放过自己,全世界都会变得美妙。

user avatar

我自己,29岁市直机关实职副科,31岁市直机关实职正科,当时也算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当时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比较认可我、提点我、培养我。以前单位的老领导也很欣赏我,建议我努力走上单位副职(四个科长里面我最年轻,也有认识的厅级领导),然后下派区县任职,那会的自己真是踌躇满志。

为了解决夫妻异地,32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省直机关,正厅级单位,人少岗位多,感觉形势一片大好,定下的目标是35岁左右解决副处。

然而,正科到副处卡壳了。

到省上工作后,依然发扬自己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加班加点无怨无悔,连公休假都不休,就想好好表现,做出点成绩。那会领导也比较重视,单位上大小接待、考察调研领导也喜欢带我。对接协调、拍照写稿、吃饭喝酒,我也乐在其中。34岁那一年,单位有一次干部提拔,其他处一名33岁的妹子成功竞选为副处长(基本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岗位,她们处的副处长,她们处只有她一人符合条件),我心态也算平和,毕竟我来单位不久,那个妹子来单位时间长,业务能力强,我也是心服口服,只有继续等待机会。

结果一把手退休年龄到了,人事暂时冻结。新领导上任后,人员不熟悉,也没有启动干部提拔。我认为自己协调能力还可以,业务能力也不错,文字功底也中上,人际交往也很好,各方面综合起来应该在单位算比较突出的。但是新领导不喜欢我这种类型啊!以前领导出差,最喜欢带我和我们处长,因为我们酒量好,人也接地气,吃饭时可以说宾主尽欢。我和领导一起出差多,自然关系也比较亲近。新任领导出差少,而且出差基本都是带他喜欢的人。这么多年,只和他一起出差过2次,他不喝酒,不唱歌,吃完饭散步后就回房间休息。我能感觉到我和新领导的关系没有前任领导亲近,但觉得自己业务能力摆在那里,领导看得见,我当一个副处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然后单位终于开始提拔干部了,三个副处长的职位,领导提前找我谈话,说这次要选某某某三人,让我服从党组决定,实现组织意图。我当时真的是受到一万点暴击!因为三个候选人都比我年龄小,都是84、85年左右的。我知道错过这次机会,自己基本提拔无望了。

后来那三人成功当选,也有老领导和一些朋友帮我分析,为什么我没有当选,有的人说是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有的说我哪里得罪领导了而不自知。结果已经不可改变,我也不去纠结原因了。

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忿忿不平,不知道自己差在哪里,认为自己年龄合适(37岁),资历符合(6年正科,他们比我任正科时间短),多岗锻炼(事业单位、市直机关、省直机关),业务骨干(承担我们处大部分工作),真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被组织放弃了!

先是不甘,后是委屈,再后来就是颓废。肯定是有情绪的,还借机哭过。工作上也开始凑合,能不加班绝不加班。本职工作还是认真完成,但额外的工作就不愿意承担了。自己分析了单位人事情况后,觉得当个咸鱼也不错,毕竟是省直机关,就算躺平,也可以混个一调退休。

决定躺平后,就感觉一下格局打开了,以前想不通的事也豁然开朗了。孩子学校有事情,我马上和领导请假。早上送孩子时间来不及,也给处长发个信息,说晚点到办公室。每年10天的的公休假全部请完,5天陪父母,5天去游山玩水,也是不亦乐乎。以前因为我经常加班积累的一些家庭矛盾,一下就化解了。家庭氛围好了很多,幸福感也提高了很多。

所以只要心态好,提拔无望也没什么大不了,把加班的时间用来陪陪家人,收获的幸福感更强。

34岁当副处的那个妹子,已经副处长主持工作了。之前一直想生二胎,为了能升处长,二胎计划也放弃了。而她们一起竞争的另一位业务骨干,没有当上副处长,就生了二胎。所以,人生得失谁也说不清楚。


分界线:

看到评论这么多,反正是匿名,就在补充几点。

1.关于目标。

我定的35岁副处长的目标高不高?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市直机关工作时:单位30多人,正县级单位(比较强势部门),一正三副一纪检组长两调研员,两个副县级直属事业单位领导职数,四个科级领导职数。

我29岁当副科的时候,我和老领导说,我能40岁当科长,退休前提个副调研员就很满足了。我老领导说,你眼界太低了,那都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你起码要努力成为实职副县级。

我31岁当科长的时候,我和老领导说,我现在可以把实职副县级定为奋斗目标了。我老领导说,你的眼界还是低,你要努力成为副职然后到争取到区县任职(我们单位有先例)。

老领导确实对我寄予厚望,仕途太顺的我可能也有点盲目乐观。但只要我不犯重大错误,副调退休是十拿九稳的(之前老科长都是),在四个科长中竞争单位副职也是很有机会的,毕竟我最年轻。

在此特别感谢那位老领导,是我工作的领路人,也是我人生的贵人。

在省直机关工作时:单位50多个人,正厅级单位。一正三副两巡视员,一共6个厅级职数,10个处级领导职数。每个处只有几个人,除去年纪太大的调研员,和20多岁新来单位的小年轻,其实自己的竞争对手并不多。

我们单位40岁以后提实职副处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部队转业来单位时年龄已经偏大,业务能力强,符合任职条件后提拔。二是下级单位副职调任我们单位担任副处长。除此以外,在我们单位直接提拔实职副处的,都是35岁左右。

如果在乡镇工作,定35岁副处级的目标肯定是很高,很难实现。

但如果在省厅,除非是不想当副处长,定35岁当副处长的目标应该是合情合理的。25岁研究生毕业,一年试用期,3年副主任科员,3年主任科员(现在职级并轨,四主到一主,省直机关科级干部没有职数限制,到点提拔),32、33岁时已经符合副处的任职条件。我们单位的副处长除了一个军转是70后,其他的都是80后,都是在33—36岁提拔的。

也许是幸存者偏差,也许是单位平台太好,虽然我没有实现35岁当副处的目标,但我依然认为在我们单位35岁当副处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

所以我一直鼓励在基层工作的朋友通过选调和遴选到省直机关来,平台不一样,机遇也会不同。

2.关于喝酒。

这点确实提的有点多了,我并不喜欢喝酒,觉得喝醉酒很失态。但前些年确实有一些公务接待,有时身不由己,同等情况下酒量好算是优势,可以在席间活跃一下氛围,保护领导,最后护送客人。现在基本没参加过单位的接待了,也不知道现在接待还喝不喝酒。现在只有朋友小聚时才会喝点,再也不用拼酒,反而喝的很尽兴。

3.关于工作态度。

我只是躺平,不是渎职。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爱岗敬业的人,有朋友说我是他认识的第一个热爱工作的人。我以前在家休假,会觉得无所事事,浪费光阴,坐在办公室就觉得心里很踏实。领导安排的工作从来没有推脱过,即使加班也很开心,圆满完成某项工作会很有成就感。现在依然会把本职工作做好,只是不太急得工作就不会加班了,会第二天再来完成。

还有一点,也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都说有为才有位,我认为不在那个位置上,太有为了也不合适,还是要摆正位置,不能喧宾夺主。

4.关于心态。

开始没有提拔我时,确实心态不好。提拔的副处长里,有一个我们是从同一个市考调到这个单位的,他比我小2岁,我当科长时,他还是副主任科员。现在他已经是副处了,我还在原地踏步。要说我一点情绪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也是人之常情,而不是说暴露了我沽名钓誉、心理阴暗的本性。也许我确实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我都是阳谋,也一直感谢组织的培养,珍惜工作岗位。

前期走的确实太顺了,以至于提拔无望后有点颓废和迷茫,感觉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就是很想再多做点事情,但好像没有人在乎你做的,也不给你机会去做,就很痛苦。

现在是真的放下了,有个留言说的好,提拔也看“命”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吧。我认了!

我的观点也不一定正确,纯粹就是分享,欢迎大家继续讨论,我也从大家的留言中学到了很多。谢谢大家理性的分析,诚恳的建议!


补充一些:

没想到有这么多的评论和点赞,评论我都看了,有的回复了,有的没有回复。体制内的同志一般都理解,体制外的看客我也不想解释。感谢各位诚恳的建议和分析,受益良多。

这是写的的几年前的心境,当时单位提拔了一批年轻人,37岁的自己觉得提拔无望,确实焦虑过、委屈过、迷茫过,现在已经40岁,单位给解决了四级调研员,也很知足了。总得来说,通过调整心态,以前紧绷的身心,变得放松了,生活的幸福感提升了。

最近有一个到基层工作的机会,是去偏远的山区工作两年,组织已经与我谈话,我也和家人商量过了,年后就去。也许会峰回路转,但也不去强求,因为之前求而不得太痛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体制内升迁无望,这滋味,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更像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侵蚀,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把你心里的那团火浇灭。刚进体制的时候,谁没有点抱负?觉得这儿是干事儿的地方,只要肯努力,总能熬出头。那会儿,看见那些领导,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股子劲儿,有经验,有魄力。自己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加班加点,认真钻研.............
  • 回答
    关于体制内和国企,尤其是对于没有背景和关系的普通人来说,努力奋斗是否真的意义不大,以及升职是否真的无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的论调,而且也不乏一些案例似乎佐证了这一点。但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结论,我们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体制内和国企的环境中,.............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实际,很多人在体制内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既然您表达了“无心升职”但又想知道在乡镇还是区级机关哪个更好,那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看看哪个地方更符合您“安稳待着”的心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区级机关,只要是体制内,都意味着一定的稳定性和层级管理。但它.............
  • 回答
    你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一边是领导对你恩照顾,另一边是同事们的小动作,夹在中间,滋味不好受。不过,这事儿也不是没法处理,关键在于你怎么拿捏分寸。先说说你心里这“疏远别扭”和“不合适”的感觉。“疏远别扭”这个好理解,一个你一直以来习惯用比较随和、甚至带点亲近称呼的领导,突然要改口用那种特别正式、客.............
  • 回答
    最近和几个在体制内工作的年轻朋友聊了聊,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尤其是刚入职不久的,好像对“升职加薪”这件事,并没有那么执着。当然,不是说他们不求上进,而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往上爬,未必是他们唯一的追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第一,心态上的转变,或者说是一种“佛系”的自我认知。现在很多.............
  • 回答
    体制内新入职的公务员,如果出现你描述的“拒绝加班、下班拒接领导电话、被批评也不改”的情况,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后果也可能会比你想象的更严重和复杂。以下是根据你的描述进行的详细推演:一、 短期内的直接后果:1. 当面批评与警告: 公开场合的批评: 你的行为一旦被领导注意到,首先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体制内,尤其是在中国的体制内。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体制内的人,没有后台和关系,即使能力非常出众,如果没有遇到能够赏识并提携你的伯乐,最终碌碌无闻地过一辈子是很有可能的,但这并非绝对的定论,情况会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让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一、 体制.............
  • 回答
    在体制内,提拔是否重要,以及对提拔的意识和追求有多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因人而异的问题。对于“毫无意识和追求”的人来说,是否“要紧”,也取决于他身处的具体环境、个人目标以及对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提拔在体制内为什么普遍被认为“重要”?在中国的体制内,提拔往往与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体制内人士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的现实。体制内的公务员和高校教师们,面对体制外朋友们“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年薪,是否会动摇,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并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体制内公务员和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工作特点: 公务员: .............
  • 回答
    “体制内”的福利,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因为“体制内”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中央到地方,从事业单位到国有企业,不同层级、不同单位的福利待遇差异是巨大的。但总体来说,如果与一般私营企业相比,或者从“稳定”和“可预见性”的角度来看,“体制内”的福利确实存在一些吸引人的地方。要详细讲述“体制内”的福利,我.............
  • 回答
    体制内工作,我总结出的最有用的经验,与其说是“成功秘诀”,不如说是“生存和发展的指南”。这几年下来,我体会到,体制内的环境有其独特的运行逻辑,理解并适应这个逻辑,才能事半功倍。如果非要提炼出“最有用的”,我个人认为是:精准理解并践行“颗粒度”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向上管理”与“横向协作”。听起来有.............
  • 回答
    体制内生活?嗯,怎么说呢,就像一段很长很长的公路,有平坦宽阔的时候,也有弯弯绕绕、坑坑洼洼的时候。总体来说,我是挺习惯的,甚至可以说是安稳的。刚开始进来的时候,年轻人嘛,都想着能大展宏脚,做一番事业,那时候激情满满的,觉得这里是施展才华的好地方。但进了门,才发现这跟想象的有点不一样。规矩很多,流程也.............
  • 回答
    体制内“咸鱼”,这个词一出来,就自带一种莫名的江湖气息,仿佛能勾勒出那么个身影:每天八点准时打卡,处理完份内最最基础的工作,然后,就是一段漫长的“静默期”,直到五点钟准时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他们不争不抢,不邀功,也不请罪,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流淌过去。那么,这些“咸鱼”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这可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尴尬的局面,在领导面前出点小岔子,心里肯定咯噔一下。不过别慌, solche situationen, auch wenn sie unangenehm sind, sind oft Gelegenheiten, um zu zeigen, wie gut man mit Druck.............
  • 回答
    体制内的公务员当然可以向市长信箱投诉,这和普通市民投诉的性质并没有根本区别。不过,在实际操作和心理感受上,可能会有一些微妙的差异和考虑。首先,咱们得明白,市长信箱这个渠道,它的核心功能是 反映民情、解决问题、监督政府运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公民,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只要他有意见、有不满、有问题.............
  • 回答
    恭喜你,新晋领导!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队伍里那些似乎提不起劲的“咸鱼”,你的管理智慧将受到考验。别急,这事儿不难,关键在于找对方法,用心去观察和沟通。咱们就聊聊,怎么把这滩“静水”搅活。首先,得明白,“咸鱼”并不是一个固定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暂时性的表现。很多时候,“咸鱼”的出.............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您作为体制内工作人员,有房有车,无债务,这是非常稳健的基础。关于您在六月份结婚前筹集彩礼而负债五万的情况,以及婚后办理房产证需要两万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细致地梳理一下:一、 彩礼负债五万的由来及影响: 筹集方式的推测: 通常,在婚前筹集彩礼,尤其是对于已有房车的家.............
  • 回答
    在中国体制内单位(如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等),连续两年被评定为“不合格”并最终被辞退的情况是存在的,但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以下从法律依据、考核标准、辞退程序和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法律依据与考核标准1. 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的区别 年度考核:通常每年进.............
  • 回答
    “体制内”这个词本身就比较宽泛,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体制内女性找对象是否困难,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体制内女性”的优势分析: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体制内女性在婚恋市场上的优势: 稳定性与保障: 体制内工作通常意味着稳定的收.............
  • 回答
    体制内是否有关系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关系,混起来可能会更加困难。 但同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存在一些例外和变通。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一、 “关系”在体制内的具体含义和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体制内的“关系”不仅仅是指亲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