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挺搞笑的。
一个人是否是碌碌无为,可以有很多评价的标准。
比如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如今已经是上海市新闻办公室的副主任。仅从混官场的角度上说,他运气算是很好的,这也跟当年他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而得到了别人的赏识有关。
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个——假如说当年明月写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周围的领导都觉得这书也没啥,并没有人看好他,当年明月也就是按部就班的混到个科级退休。然后,当年明月在工作之余持续不断的写作,成为一个著名的通俗历史作家。那当年明月这一辈子是不是就碌碌无为了?
不算盗版,《明朝那些事儿》至今已经销售出了几百万套,当年明月拿到的版税就有几千万。而且,这笔钱是完全合法的,人家不惧纪委以任何方式来调查。
一个生活稳定、名气极大、工作轻松、有自己兴趣爱好、合法收入极高的普通公务员,跟一个工作繁忙、只在自己单位有点名气、想贪又不敢贪、最后也没存下几个钱的领导干部,到底谁才是碌碌无为地过了一辈子?
在知乎上我骂过很多次各种哭着喊着说“内卷”的人。这些人所谓的“内卷”很多时候并不是真的内卷,而是他们的价值观非常的单一。听说公务员是好工作,就不顾一切考公务员,然后一看公务员的竞争这么激烈,就骂公务员卷。等到考上了公务员,看到别人早早地被提拔了,自己在一个位置几年不动,又说自己可能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这特娘的不废话么,你把升官当成人生唯一的追求,不碌碌无为过一辈子还能怎样?
说到底,一个人的人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价值实现方式。我认识的很多作家,在各自的单位其实都是基层或者中层,并没有什么高的职位。但是,靠着写作,人家在业内的知名度不仅远比自己的领导高,到哪儿都有一堆粉丝追着,合法收入更是超出单位领导十倍甚至百倍。谁能说他们是碌碌无为?
如果当年的刘慈欣也抱着“我一个大学生到这么一个破国企,也没人赏识,我也当不了高管,所以这辈子就躺平算了”的想法,会有后面的那一系列科幻作品么?跟电厂工程师、那个创造了宏阔宇宙的刘慈欣比起来,恐怕他们单位那些为了一官半职而打破头,最后也不过是多了几万工资的人,才可以算是碌碌无为吧。
除了写作,一个人还可以有很多兴趣爱好,而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后台和关系才能让你获得价值。如果你本身有背景和关系,又或者你天然就善于琢磨官场那一套东西,你就好好想想怎么升官,这个我觉得没任何问题。但如果你这些都没有,倒不如好好琢磨琢磨自己的天赋在哪里,把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东西培养起来,并且以此而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带来的成就感也并不比升个一官半职小。与体制外的人相比,体制内稳定的保障,本身就是开展这些爱好最好的倚靠,你完全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天赋,而不必担心某天工作没了怎么办。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
如果你非得要把干了一辈子没升官,就要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那我也只能说,没错,对你来说,那就是碌碌无为的一辈子。
那有那么多怀才不遇,更多的是自以为牛逼,结果实力平平。
再厉害的领导也需要厉害的下属,需要骨干人员的支撑,单枪匹马的领导根本走不了多远。
只要能力强,非常强,能创造价值,就会有人欣赏并合作,说白了即使你不合作,对手就会拉拢这样的人,没有必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
就是阶层固化很厉害的西方国家,也会给能力强的人的上升通道留口子,然后收为己用。
有价值就会有机会。
很多人啊就是小说看太多了。一提关系和后台就简单的理解为京城某大院里有个老头给你全程铺好路。
实际上,关系和后台那也是靠自己趟的。有没有伯乐欣赏你很重要,不过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伯乐压根就没看到你,一种是伯乐压根就没看上你。而很多人都以为是没有伯乐。
就关系这块多说几句,你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肯定上过大学吧?高中、大学同学还联系不?考公务员的时候报班没?班里的学员不是就你自己考上了吧?你们之间现在还有联系没?考上以后有入职培训吧?都是同地域的各委办局的吧,现在还有联系没?入职之后有业务需要联系平行部门吧,对接的人现在有联系没?入过党校培训吧?青干班去过吧?系统内的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培训参加过吧,还联系吗?转过几个部门没?以前的直管、分管领导有平调或者升任的没?还联系不?
如果都没有,你哪来的关系?关系是靠维护的,感情是靠沟通的。别说这种体制内关系了,就算夫妻你要是几天连话都不说也快离了。
··············································································································
讨论区还挺有意思,我在补充点。
很多人一提关系就总认为是能够决定命运的那种。实际上,那种关系少之又少,更多的还是弱关系。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维系关系并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也不需要关键时刻能提拔你,更多情况下弱关系也能解决很多问题。与此同时,关系也有直接和间接一说。举个极端例子,真到你要提拔的那天了,你准备和一把手巩固巩固,A直接上门,B找个中间人在上门,你觉得谁的可能性更大。
在人际关系的维系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补充和筛选的,而且随着地位的不断变化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的。有些关系可能在你们都是科员的时候没啥用,等你们都当科长的时候也能够发挥作用了。这都是说不准的事,平时注意维系,比临事了现找不方便得多。
而且也不要太小瞧了弱关系,绝大部分关系都是混个脸熟。我领导就经常说,别看很多时候大家都是称兄道弟的,实际上我和他的关系就是我给他打个电话他不至于直接给挂了。真正打个电话能直接办事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就是打听打听。
还有评论说舔狗的,我不知道这结论是哪来的。平时最多也就知道有这么个人,相互留个电话甚至是加个微信。用到他们的时候打个电话,他们用到我的时候也是一个电话的事,咱又不准备做什么违法的事,就是图个方便呗。前一阵子我办公积金,打个电话过去问一下省直公积金能不能在市里用,具体需要准备啥。又不是啥大事,甚至都算不上求人,真想办的话跑一趟大厅也是一样的,这不就省了个油钱嘛。和他的关系也不用什么刻意维护,就是点赞和小程序帮投票的关系,有个脸熟就好意思打这个电话。有关系比较好的,能说说XX少个副职,XXX班子成员没有女的之类的,这类关系的维护也就是一批的村官定期聚一聚的事呗。最近我派驻在镇里,也有人问我他爷爷的宅基地要继承得去哪办,顺口就告诉他的事。
我的核心观点就是,作为普通人,背景肯定是没有啥背景的,但是关系这东西还是可以后天努力的。
···················································································································
看的人还是蛮多的,咱在唠叨唠叨伯乐的事。
伯乐看马有三个环节:首先,先看到一匹马;其次,发现这是一匹千里马苗子;最后,把它培养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对应到体系内也大差不差。首先,你得让伯乐看到;其次,你得让伯乐觉得自己是个苗子;最后,对得起对方的培养。
绝大部分人卡在第一步了。在体制内伯乐至少高你两级,如果你是科员,你的任免副科和科长是没有发言权的,建议权在大部分单位也只是形式而已,至少副局推荐下才可能,单位越大越是如此,单位离核心越远越是如此。所以,你这个人如何让高你两级的人看到,有印象,记住是走出第一步的关键。除了在工作上出彩之外,还有很多平行的渠道。比如我们单位有个演讲比赛的主持人比较出彩。
第二步,领导见到你了,至少知道你的名字了。如何让领导认为你是一个可培养的苗子就成为了关键。这个就比较复杂了,核心还是在于工作能力,毕竟表忠心的人有的是,你算老几?工作能力的问题很多人的看法比较偏激,或者眼高手低。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大家想一下,你们单位要开一个全省的工作部署会,一个副秘书长主持,你们厅长做部署,副省长做重要讲话。会议周三开,周一让你把省长讲话送到省政府,副省长出差了,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说你把材料放那就行。这时候你咋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是这事咋办就是实打实的检验你工作能力。而且,如果你在一个省直机关的核心业务部门,这种事一年遇到个三五次都不稀奇。
到了第三步,你需要考虑的就是提拔你之后你能给领导带来什么。也有很多人后面掉队了,大概就是这步没做好。就不多说了,我也没走到这步呢,说再多也是理论。
回头有机会在聊聊背景和关系怎么转化为你的工作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