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啊sxaassz简单介绍一下我主管领导的上周一周工作状态,我领导四十出头,女同志,副厅级,孩子还在上小学。:
周一上午在单位,下午去政府开会,然后会议中接到通知,晚上七点政府开会,然后当天九点半散会结束。周二上午政府两个会,下午政府两个会,晚上七点一个会,九点半散会结束。周三早上七点高铁去外地开会,下午三点回来后,四点政府开会,六点散会回单位处理公文听下属汇报,十点下班。周四上午调研,下午在单位开会,先是厅长办公会,然后是党组会,党组会五点开始,七点中间休息,处理下属的工作汇报,八点钟继续开,开到十点半结束。周五上午单位办公,听汇报,然后十二点半按政府要求出门去外地沟通工作,晚上八点半回来。外地公办途中接到通知,周六上午政府一个会,下午政府一个会。然后周日全天在单位值班,正好处理公文。这还是我知道的她的工作,她管着我们十几个部门,我们只是其中一个。
补充一下:好多人说文山会海,确实是文山会海,但是仔细一梳理,这些还都不是务虚会,都是研究事定事的会,体制外的人对于政府工作和决定的流程不清楚,以为领导一句话就把事定了,开会是耽误时间浪费钱,其实会多主要是体制内的流程和程序很严谨,绝不是领导一句话就定的。简单举例子,比如建一个学校,这个事在上一年就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门任务分工,民心工程目录等途径列进计划了。但到实施的时候,肯定还要多部门多次研究。教育部门要作为主报告人,根据人口规模,区域教育规划,服务群体、学校选址范围、资金需求、教师数量等等拿出具体方案,这些当然都是教育部门内部的工作,但是当基本工作完成后。剩下的工作是需要大量其他部门配合的,教育部门是无法独立完成的。一般来说至少需要发改委做项目立项审批,规划部门结合城市规划给出规划审批,国土部门给出土地使用指标,建设部门做好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给资金保障,编制部门给出教师编制,交通部门做好交通规划,属地政府和住房部门做好选址征拆工作,这些在教育部门的方案里面都需要体现和配合,否则一旦相关部门有不同意见,报告就是不可行的,政府也无法做最终决策。而这里面涉及的法规和政策又很专业,教育部门自己完成不了,所以他们只能拿初稿,然后政府的分管领导召集各部门进行协商,有困难就要协调,有时候领导拍都是拍不下去的,因为不同部门会有法规红线不可越,就要进行方案调整。把前期的障碍都解决了,达成一致可行的方案之后,分管领导认可后上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再实施。实施过程中肯定还会有很多具体工作,但是各部门都会按照政府会议的纪要和上会通过的方案去执行。这个流程中就可能会有多次协调会议,因为总会有各种问题出现。通过公文流转的方式也会做,但实际上效率会更低,所以公文流转往往是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后最后一次成稿才会流转会签。
像上周的会,我回忆了一下,大概有棚户区改造,土地出让,铁路建设,养老保障,学校建设,债务处置,国企混改,取消收费,应急保障项目建设这些内容。都是实打实研究具体工作的会。
有朋友说会议这么密,准备时间又往往这么短,干部很难干的。确实如此,不仅干部不好干,领导也很难干。天天和打仗一样,经常办公室十点通知,下午两点有政府会,你们十二点前给领导准备参会背景材料和我单位意见。然后就得赶紧弄,弄不完午饭都没法吃,弄完了有时候还得中午找领导介绍一下情况和我们表态的原则和原因。要是跟着去还好一点,可以路上和领导沟通。要是不允许带助手的会或者我单位意见比较重要的会,要准备的更细。政策,数字,都是不能出错的。要是涉及单位内部多个处室,还要各处室意见先统一。
下午五点通知,明早九点的会,就肯定要加班弄了。而且有时候你都事先不知道会上说什么事,汇报部门的汇报稿都没看到,就得赶紧找汇报部门要,但是汇报部门经常还没有成稿,晚上八九点才给你把成稿发过来。
参会的分管领导如果对事情比较清楚还好一些,他可能未必一定要材料,要是他不清楚就麻烦了,有的事说起来很复杂,涉及十年八年的政策变化,事件发展,多部门协同。现在各部门领导又变化很频繁,防止腐败和小圈子,外部提升和轮岗为主,很多领导对政策业务都不了解,去年一个新调任过来的副厅,对业务和政策基本不懂,给他也愁死了,快六十的人,天天发愁,我和他参过几次会,开始时候该他发言他就说我刚来时间短,具体情况和意见我们处长介绍一下。后来没几次,就有的省长不乐意了,直接就说,你开会代表你们单位,你要是拿不出意见,谁能拿意见谁来,要是处长能拿意见厅长就不用来了。他也很紧张啊,很难堪的,后来就比如下午两点政府开会,他吃完午饭十二点半赶紧先召集相关处室开会,先把事了解个大概,不懂反复问,至少政府会上发言能说个大概,然后再让我们陪同参会的补充。才算能对付过去。最近机构改革,他又调走去管原来熟悉的业务了,走之前和我说,来了快一年,业务都搞不熟,你们这事都太复杂,太受罪了。
有朋友评论说领导都在开会,写报告的都是实习生,只能说局外人不理解文件报告的重要性。我解释一下,省厅的报告一般是承办处室干部主笔,然后副处长处长修改,最后副厅长或者厅长审稿,重要的报告,要厅办公室或者政研室牵头起草,副厅长厅长带着相关处室一起改。有的复杂的报告,如果出现分歧,甚至会数个厅的一把手一起召集会议研究修改。改稿是较高级别部门的重要工作,一般来说没有三两年工作经验的干部,写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没法用,就得处长自己上手大改。因为一个词语,一个顺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会产生歧义,一旦成文通过,影响的就会是上亿、十亿,百亿资金,百万企业,千万甚至上亿居民,厅长审稿改稿很多时候是利用晚上和周末完成。我参与过部门较多的汇报稿当时是四个重要部门的正厅长一起开会审稿改稿,报告中项目涉及大概四百亿资金。而且文件报告这种事稍不留神就会出事,所以要求的流程都是非常繁琐,凡是报省政府,省委的文件报告都必须一把手签字,签字就要担责。我知道的一件事,我们省十年前有一个厅长审文件时候嫌报告啰嗦,划掉了三个字定语,结果划掉这三个字的定语使文件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变化,和当初政府会议确定的范围不一致,最后造成了一个多亿的项目资金使用方向出现了偏差,这事还上了中央台新闻。最后厅长处分记大过,主办处室处长记过免职,干部记过降职。当时对干部的追责还相对较轻,要是现在执笔干部估计都有可能办渎职罪。我有一次发现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一份批复文件也出现了文字偏差,多了一个词,这个词当时我们回复意见的时候是建议删除的,结果最后批复文件中没有删,我当时就给办公厅的秘书处长打电话,和他说了一下情况,建议他修改重发,他其实不太想重发,因为已经下发的文件收回重发,这个内部是要考核追责的,我就和他解释了一下,如果不删除这个词,会影响今后大概省里多支出10亿资金。如果是省长知道这个情况,而且财政厅同意添加的话,就不用改。否则今后财政厅不同意支出这10个亿,会有大麻烦,趁着文件刚下发还没实施,收回重发是最好的办法。结果他转天就收回重新下发了文件,最后他有没有被处分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后来我们开会见面他还是表示了感谢,可能是内部运作了一下没被处分。
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个比较冷门的问题居然有了六七千赞和一千多评论,也许是大V点名,也许是很多人其实对于政府在做什么抱有好奇心理。我也抽空看了很多朋友的评论,想再补充一些内容作为终结。但是最近很忙,年终岁末了,各种总结,报告,考核、审计等等接踵而来,还包括党建学习、党课、民主生活会等等党建工作,业务工作也没有减少,而且省级两会又快来了,还要准备配合上会服务工作。最近天天晚上九、十点钟下班,周末也来单位加了一天班,手头工作稍微清了一下,花点时间再补充一下,解答一些朋友的疑问。对于善意和平和的疑问,我自然会乐于解释和回答,对于恶意和抬杠式的提问,我也懒得理会,我不是脾气好的人,回复怕是要骂回去,没必要。
我上面说的我的领导,不是团口,不是无知少女,不是红二红三。就是业务干部,自身努力外加机缘巧合运气好,提职的时候很年轻,三十五就提了实职地级市副市长。这种破格式提拔现在很难看到了,但是在十年前还是很多的。
而且我领导的这种高频率会议确实不是常态,这一周确实太密集了一些,但是正常也少不了多少,平均每周十个以上正式的会是肯定有的,就是省委、省政府、部委、或者厅长办公会党组会这种。还不算一般的厅内外小型临时协调会。因为到了处级、厅级以上的干部,他们大多数需要做的工作是决策和参与决策,而不是具体执行和业务工作,这些工作就是通过调研,听汇报,签字,开会来完成。如果让他们主要去做具体工作,才是不可思议的工作混乱,决策完成后,具体工作自然由下面的干部去执行和推动。每一个会议最后决定的事项,落地和执行的时候都会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人员去做各种具体事项,保证政策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省部级以上的领导更是如此。
很多人说事都是领导定了,开会没意义,走过场。我想说工作协调、推动和决策会议绝不是走过场,在场部门都会充分发表意见,才能真正形成可执行的决定。也才能让领导能够做出相对可行的决定。比如棚户区改造,这种事情所谓定了,从宏观上,书记省长那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向,比如在本届政府工作任务重提出,我们要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三年或者五年内完成全省棚户区改造工作,确保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你们去看所有的工作报告和新闻,实际上基本就是这样的内容。这种表达是方向性的,而且基本是不会有错误的方向性,并且是按照中央的精神制定,并且经过省两会决议过的,这没什么可抬杠的。但是具体在落实层面,这一句话是无法执行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每年的工作报告里,几千上万字的内容都是极其精简的,每一句话在落实层面都需要详细的方案去确保真正能够开展和落实。比如棚户区改造这一句话方向,涉及的就是全省十几个地市,几千万人口,上千亿资金。这就需要后面国土,住建,规划,发改、财政,维稳信访、各地市政府,等等多个部门去整合详细的数据,情况,制定相对可行的操作方案,任务分工,时间任务进度,资金筹措,补偿安置等等等。这个方案也需要分管的省领导带领多个部门多次研究,协调,测算,博弈,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后的方案过省政府常务会和省委常委会。最后下发各部门和地市执行。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做,因为会有很多很多事项,正常的一个省有几十个大的厅局。每个厅每年五项需要上会的工作,就是什么概念是不是。
什么叫走过场,什么叫商议决策机制呢,我也举个例子。比如一家人打算出去玩,还得一家人一起商量一下吧,这也是会议。比如定了春节出去玩,从北京去上海。你能说后面商量的事都是走过场了?就不用商量了,几个人去,去几天,坐飞机还是火车,去哪几个城市景点,打算花多少钱,住什么标准的酒店,订哪一班飞机或者火车,谁来订票谁来收拾东西。很多东西都要商量吧。要不然呢,你家你说了算,定了春节去上海。然后呢,啥也不用商量了?到时候要是不吵架才怪哦对吧。
有的人说棚改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开发商啊,这个事我真不想抬杠,但是还是把我评论的回答贴上来。你去过棚户区吗?知道棚户区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吗?我们省各地的棚户区我去过不知道多少次,坦率的说,棚户区其实就是城市中的贫民窟,十来口人住在两件小平房里,无厕所,无厨房,冬天冷,夏天热,晴天都是汗,雨天一身泥,还有不少是危旧房屋,安全都是隐患,这些居民绝大多数是困难群众,他们就不是人民吗,他们不正是政府最该惦记的困难人民吗。棚改的目的和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这不是社会主义中国能视而不见的。真正居住在里面的人民,绝大多数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棚改拆迁的,也许拆迁之后他们会搬走,但是至少都搬到安全明亮的楼房里,有自来水,厨房卫生间,晴天不晒,雨天不漏。现在的棚改,很多都是无法自身平衡的,换句话说就是搬迁安置的费用,是超出土地出让全部收入的,政府需要从财政资金里进行补贴。你说这些是为了人民还是开发商。
有人问这是你领导啊,你天天在做什么,我再简单回答一下,也让感兴趣的朋友了解一下省厅政府部门的工作和运转流程。我们部门一共九个人,一个处长一个副处长一个调研员,六个干部,从科员到主任科员。我们工作基本是党务工作,三会一课,常规业务工作,就是做好厅领导或者省领导交办批示的事项。常规性工作就是日常业务处理,数据统计,上报,制度制订、修订,清理,对接部委的检查,培训,会议,政策传达,对下面地市的业务指导,监督,考核,还有国家和省里的巡视、督查,专项检查等等。单位有业务系统,负责公文内部传递,会签,签报等等。每年我们部门通过系统收到的正式公文(部委、同级省厅、地市、省委省政府)大概八千件左右,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二是阅就可以了。剩下三分之一大概三千件需要办理。这还不算党口文件。涉密件,过程件和非正式件。都加上的话平均每天需要办理大概二十件公文。其中我们一个处每年上报省委省政府省领导的请示报告等等大概200件,平均一天一件。当然我们厅在全省都属于办件量和上报件量最高的单位之一,我们处在我们厅又基本是办件量最高的部门。所以我们天天加班也没办法。我们确实不能算常态厅局和部门。但是我们也不是最忙的,两办组织部纪委,其实更忙。
举个例子去年环保督查,我作为成员单位代表参加,省政府一个副省长主管,服务副省长的副秘书长59岁,实职正厅,很快就要退休。督查期间两个月,每天早上七点去宾馆陪督察组吃早餐,同时对接督察组工作安排。白天随副省长处理公务,协调督查事项,晚上十点必须回政府,把当天的督查情况做汇总,然后自己审稿,把当天的督查情况和问题出报告,报副省长,保证转天上班时候副省长办公桌上有前一天督查情况报告,基本全部完成都在12点之后,然后回家睡觉,转天早上七点再到宾馆。
整整两个月,59岁的老头,这体力精力,我都盯不住。
另外,对于省委省政府或者省领导的批办件和会议纪要,都是有督办的,当然最终的会议要求,政府办公厅会以会议纪要形式走正式公文,下发至参会单位要求落实,参会单位的办公室收到会议纪要后会分给承办处室办理。办公厅会有督办,在督办期限内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公文反馈落实情况给办公厅。不能按期完成会追责处分,不担当不作为对吧。一般督办的时限是一周到两个月不等。
备课,
上课,
训学生,
找学生谈话,
给家长打电话,
查寝和学生吹牛打屁,
偷偷的在教室外面用“班主任的眼神”暗中观察
…………………
如果老师也算体制内的话。
我在政府挂职的时候,和在下边单位任二把手的时候,每天几十个电话,笔记本一般一个月要用掉两个三个,现在回到总部,一天电话几个,笔记本一年了一本还没用完。
想了想,一般体制内都是政府机关把
我找了半天发现我柜子里还有几本当时挂职时候的笔记本,我翻了一下,随手找了一天的说一下吧
早上六点起床,去隔壁学校的操场上打会儿篮球,七点回宿舍洗一下,七点半去食堂
八点到办公室,
这时候秘书科的小伙子会送一一堆文件过来
有的比较简单,就在你名字下边画个圈就行了,表示知道了
县政府办的办公室主任会把文件签给各个领导,有的是要领导批示的,有的就是告诉你一声
我们挂职的一般就是告诉你一声···
我当时分工是协助常务分管一些单位,这些单位报上来的我能批的就批,批不了的就签给我们常务
九点出门,去高速出站口接一个省厅下来调研的领导,路上接了几个电话,打了几个电话
然后带省厅领导去会议室,书记去市里列席常委会去了,县长和常务过来再会议室汇报
完了一起去现场看了一下,省厅领导半路还下车去和当地群众交流
中午在食堂吃饭,隔壁屋是一个企业过来开工厂的,董事长过来视察,分管招商的副县长在陪,我以前在国企的时候和那个董事长业务上有一些交流,算是比较熟悉
那时候十八大还没开,中午还能喝酒
我过去敬了几杯酒,半开玩笑的说王董你多投资点
中午一点半送省里领导回去,然后直接去一个偏远的乡镇,那里一个福利院出了点问题
路上还是接电话打电话
两点多到了福利院,
当地有个村在山沟沟里,以前交通不方便,近亲结婚的多,傻子多
、现在交通方便了,有的父母怕儿子绝后,又去买个傻子闺女过来和儿子结婚
再生个傻孙子
有一些父母死的早的,傻孩子没人管,以前还有生产队,现在只能送到福利院去
说真的,傻儿子还好说,能帮忙干点粗活
傻姑娘难看的也没事
长得漂亮的就头疼了
镇上有些二流子拿点东西过来骗人家傻姑娘,防不胜防
有个傻姑娘怀孕了,也说不上来是谁的,这时候她当初没人管的亲戚就来了,要求政府必须要赔钱啊,至于赔给谁,你说呢?
接待的时候我衣服都被扯烂了,话说有这心思,当时怎么不收养这孩子,好吧,就算能收养政府也不敢让他们收养啊,这妥妥的是卖出去的命啊。
(后续就是把女的都放福利院最里边,外边呢放男的,
至于当地的二流子,毕竟还是初级阶段,遇到老警察,一眼看过去就哆嗦,判了好几个
然后福利院的院长和民政局分管的副局长还有当地的派出所的一个副所长还有镇长都受了处分
最后全县福利院都这么处理了,一律把傻姑娘放里边去,)
五点多忙完回政府大院,谢绝当地乡里请吃饭的要求
半路上接常务电话说隔壁县过来考察旅游,晚上在食堂就餐,分管旅游的副县长刚调走,暂时是常务管着,他带着他们考察了我们景点周围居民怎么卖东西怎么做饭怎么开餐馆的,然后因为市商务局晚上一个紧急会议,他要过去,让我去陪一下隔壁县的几个领导
晚上在食堂和隔壁县言谈甚欢,去年抗洪的时候大家真是同舟共济,关系比较熟,
七点的时候送他们回去
然后去会议室,召开一个关于精简投资环境的会议
会议上就精简投资审批流程进行了研究,最后纠结在一个问题上:这个流程不要了,出事儿了,算谁的?
和几个单位的一把手斟酌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把一个项目落地的时间减少了五天,后续只能继续 研究
九点半出会议室,路上又接到常务电话,口头传达了市里的新指示,让我叫上商务局的局长一起在他办公室等一下。,
十一点回到宿舍
给手机充上电,换下来的两块电池也充上
从抽屉里摸出来两袋海王金樽塞进公文包
躺床上回忆了一下今天的工作
说真的,基层干部的问题就是你做一件事情还没完另一件事情就来了,必须要分清楚轻重,快速办理
晚上必须得回想一下,真的怕出事儿啊
洗漱睡觉···
第二天继续
当时我和我爱人还在谈朋友,她闺蜜表示哪里有公务员这么忙的,不会是你男朋友骗你自己出去鬼混吧
接着我和我爱人冷战了一段时间
然后我爱人国庆节的时候过来,我陪她玩了半天,下午就一堆事儿
晚上裤子都脱了一个电话过来,我泪流满面,打电话给司机让他过来接我
晚上十二点多回到宿舍
她醒过来直接问
她闺蜜有没有联系过我?我们冷战的有没有说她的坏话?
我:=-=!
那时候还没塑料姐妹花这个词····
·
后来挂职完了回到单位,我头发总算涨回来了
没多久去下边单位任职
又秃了,上回是稀,这回是秃
我就直接破罐子破摔了····
算了,就这样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