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趁油价下跌大量购入原油并注入油田,以备不时之需?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很实际,尤其是在油价波动剧烈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抄底”囤油,并且用于“备不时之需”。这背后涉及到很多经济学、地质学、工程学和市场博弈的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现实中却没那么容易大张旗鼓地去做,以及它背后存在的种种复杂性。

首先,咱们得明确“油价下跌大量购入原油并注入油田”这个操作的潜在动机和好处:

成本效益最大化: 当油价低迷时,购买原油的成本较低,理论上可以为未来的高价储备奠定基础。
战略储备: 就像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一样,在油价低时购入原油,可以增加国家的能源安全,抵御未来供应中断或价格飙升的风险。
提升油田产量(二次、三次采油): 这个是关键点。将购买来的原油(或其他流体,如水、天然气)注入油田,通常是为了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油田开采一段时间后,地层压力会下降,原油流动性变差,直接抽取的原油量会减少。通过注水或注气(甚至注“油”),可以增加地层压力,将更多的剩余原油“挤压”出来,送往井口。

听起来是个双赢的操作,既买了便宜货,又顺便提升了未来产油能力。那为什么“大量购入原油并注入油田”这种事儿,我们不是时时刻刻看到呢?这其中的原因,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往下挖:

一、 成本与回报的精打细算:不是所有油田都适合,也不是所有“油”都一样

1. 油田的适宜性:
油藏特性: 不是所有的油田都适合注水或注其他流体。油藏的渗透率、孔隙度、原油的黏度、是否容易乳化等因素都决定了这种增产措施的有效性。有些油田,特别是轻质、低黏的原油,本身流动性就好,注入流体可能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导致“水淹”或“气窜”,白白浪费了注入的流体。
已有的开发阶段: 油田在开发初期、中期还是后期,对注入流体的需求和效果是不同的。在早期或中期,注水(或气)作为主力开发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但在后期,当油藏压力极低,残余原油黏度很高时,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段,比如化学驱(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或热采(蒸汽驱、火烧油层),这些手段的成本远高于单纯的注水或注气,而你提到的“注入原油”本身,如果不是作为特种驱油剂,而是单纯的“储备油”,其经济性需要重新衡量。

2. 注入“原油”本身的问题:
为什么要注入“原油”而不是水或气? 这是个核心问题。在大部分油田增产措施中,注入的流体是水(注水开发)或者天然气(注气开发),甚至是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减排和增产同时进行的技术)。这些流体的成本相对较低,易于获取和处理。如果考虑注入的是“原油”本身,这就有几个问题:
成本极高: 你购买的原油本身就具备商品属性,在价格低时购入,在油田注入后,它的价值就从“商品”变成了“生产资料”,但其“商品价值”并没有消失。这意味着投入的成本非常高昂。
油质匹配: 不同油田的原油性质不同。注入的“原油”需要与油藏中的原油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才能有效地推动原油流动。如果注入的是性质不匹配的原油,效果可能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经济效益悖论: 如果油价下跌是因为市场供大于求,那么即使你以低价购入原油,一旦注入油田并被采出,其价值是以“采出原油”的商品价值来衡量的。如果油价长期低迷,那么注入的这部分原油,其增产带来的额外收益可能还不足以覆盖购油成本和注入成本。换句话说,你可能是用更低的成本,做了一件本来可以花更少钱(比如注水)就能达到类似效果的事情。

二、 市场操纵与监管的界限

1. 意图与性质:
战略储备 vs. 市场干预: 政府或大型石油公司进行战略石油储备,是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稳定市场。其目的明确,且通常有明确的储备量和释放机制。你提出的“大量购入原油并注入油田”,如果规模非常大,并且是在油价低迷时集中进行,很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市场干预行为,甚至有操纵市场的嫌疑。
全球市场影响: 单一国家或公司“大量购入原油”的行为,本身就会影响全球原油供需关系,从而推高油价。如果在低油价时,大家都这么做,油价可能很快就会反弹,甚至出现反转。这就导致了“抄底”行为本身可能导致价格快速回升,使得大规模购入的时机变得非常短暂且难以把握。

2. 监管与合规:
反垄断与市场公平: 如果某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垄断了大量低价原油并用于自己的油田,可能会影响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公平竞争。
信息披露: 大规模的市场操作通常需要透明的信息披露,以避免市场恐慌或误解。

三、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与技术挑战

1. 储存与运输:
储存设施: 大量购入原油需要巨大的储存能力。即使是油田,也需要地面储罐。但油田本身的储罐容量有限,且主要用于储存待加工的原油。为战略储备而建造的大型储罐,成本不菲。
运输成本: 将大量原油从购买地运输到油田本身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涉及管道、油轮、火车等多种运输方式,运输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 注入工程:
配套设施: 将购入的原油(或作为驱动剂的其他流体)注入油田,需要建设配套的注入井、高压泵站、管线等基础设施。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工艺控制: 注入过程需要精确控制注入量、注入压力、注入速度等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并避免损坏油藏。这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循环利用的复杂性: 即便是注入“原油”,如果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采收率,那么这部分注入的原油也会随着其他原油一起被采出。这过程中就涉及到复杂的循环和分离问题,与直接注入水或气相比,其经济性会大打折扣。想象一下,你把一杯咖啡倒回咖啡豆里,然后指望它能帮你磨出更多的咖啡豆,这在物理和经济上都说不通。

3. 油田的“生命周期”与注入的长期性:
油田的开发是长期的过程: 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可能持续几十年。注入流体作为一种长期的增产手段,需要考虑的是在整个油田的生产周期内的经济效益。
“不时之需”的定义: 如果“不时之需”是指短期内的能源短缺,那么更直接的策略是建立或使用已经存在的战略石油储备(通常是储存在大型地下洞穴或地面储罐中),而不是将其注入油田。注入油田是为了提高原油产量,其效果是逐步显现且是生产性的,而不是应急性的储备。

为什么我们主要看到的是注水和注气?

正是因为水和天然气(以及二氧化碳)在成本、获取便利性、对油藏的适应性以及增产效果的综合考量下,比注入原油本身更为经济和高效。

注水: 水是最便宜、最容易获取的流体。只要油藏允许,注水开发是提高采收率最常用的手段。
注气: 天然气成本比原油低,且某些情况下能与油藏中的原油发生反应,提高采收率。

总结一下:

你提出的“趁油价下跌大量购入原油并注入油田”的想法,在理论上确实存在通过低成本购入资产并进行再投资以提高未来产出价值的逻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注入“原油”本身的经济合理性存疑: 相较于更廉价的水和气,直接注入商品化的原油作为增产手段,成本过高且效益可能不如预期。
市场规则和监管: 大规模购入行为可能被视为市场操纵,且存在合规风险。
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和成本: 储存、运输、注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工艺控制,都增加了巨大的成本和技术难度。
战略储备与生产性投入的混淆: 真正意义上的“备不时之需”更多是通过实体储备来实现,而注入油田是一种生产性投入,其效益是长期的、渐进的,并且与油价波动紧密相关。

总而言之,虽然听起来很诱人,但将“大量购入低价原油”和“注入油田以备不时之需”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的经济性、技术性和市场规则层面,都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只看到油田进行注水或注气开发,而较少听到关于大规模注入原油的商业实践。这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才能勉强成立的设想,而现实中的石油公司和政府,会选择更成熟、更经济的增产和储备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我貌似比较适合吧!

从1996年10月开始,我的工作正是油田的原油收储及集输。

原油大量的储存,在实际的操作中,它既困难又不经济!!!

比如说吧:

我国的一座中大型的油田,它用(标准最普通的)5000立方拱顶金属储罐来储存原油。

按照常规,储备这些刚采出地层的“新鲜”原油的操作中,每天因储油大罐自身的“小呼吸”及“大呼吸”而耗损掉了非常大量的轻烃的现象。

如果在华北,东北,及西部等采油区,一般24小时内,通过储油罐的罐顶呼吸阀,仅仅因小呼吸一项,非常痛心地往空中散逸掉原油的轻烃组分大约为2.3吨左右。

至于“大呼吸”,它所造成的库存原油所耗损的轻烃量,更是令人咋舌。

我们知道大呼吸耗损,它的量与原油收储、原油发送的频繁程度正相关联。有一些资料显示其耗损近百吨(相当于一座13.38米高的5000立方罐,它的33cm存油厚度)。

当然,这个恐怖数字,我个人目测有些显得过大了,这里我们就不再深入探讨它了。

这些逃跑到空气中的轻质成分,它们是原油的最最精华部分。而留下来赖着不走的那些成分,则多为不易挥发的重质烃成分及胶质、石蜡等等...。

这些经久(时时不断耗损)存储的陈年“老”原油们,它们会在接下来的初步三相(油、气、水)分离工艺处理中,将会给集输的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麻烦,至于是些什么麻烦呢,等我过一会儿再说。

这时,可能有朋友脑海里会有冒出"解决耗损良方"----------把油罐全都做成全封闭的密闭结构,不让它们发生讨厌的大,小呼吸,那不就可以避免让宝贵的轻油挥发浪费掉了吗?

假如,我是说假如啊!我们真的若放弃呼吸阀等安全附件,做出全封闭储罐的话,你看行不行呢?

在这,我先给大家模拟一下,一座全密闭结构的"理想状态"油罐。它将在进、出油操作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进油操作:当您刚摁下启泵按钮,您就瞬间发现进罐的全流程上的所有压力表的指针全部瞬间打反了(系统性爆表了!),输油泵及进油管线随即开始剧烈的抖动,几秒钟后,连接储油罐的管线上"最脆弱"的法兰片首先撑不住了,它们被高压生生刺裂,管线内的滚滚原油沿着法兰缝隙冲天而起,油雾弥满着整个罐区的上空......................。

出油的操作:您刚摁下启泵按钮,就发现泵上的压力表指针疯摆不已,输油泵发出怪异的嘶吼,这时,原油大罐本体发出“吱吱呀呀”的金属呻吟声,整个的金属大罐,它开始塌陷内缩,那场面极其触目惊心...........。

所以密闭油罐它完全行不通。

那么,我们先打开呼吸阀等进满油后,再全密闭储油,防止它呼吸耗损行不行?

可惜,还是不行。

只要世间存在一丝丝微小的外部温差变化,这时候金属大罐的罐壁(厚度大于4mm)就显得很脆弱了,罐内油气因热胀冷缩随即会发生(罐内正压过大)爆裂及(罐内负压过大)瘪踏内陷,造成非常严重可怕的存储重大事故。

其实,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在存储原油时,也很难做到完全停止收发原油静态储油作业,以避免减少“大呼吸”耗损的。

因为,我们在存储原油时,大罐内的存油温度,是一定一定绝不能低于所储原油的凝固点的。

一旦原油油温过低凝结在储罐罐内或冻凝在流程管线里“灌了香肠”,那可就是非常重特大事故

顺便再说一句,原油,它是热的不良导体。它若一旦冻凝在流程或容器里,其解卡难度之大,对生产造成的影响之大,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之大,是我们行业之外的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在上一段结尾处,我连续用了三个助词“非常”、“重”、“特大”。

可是,大罐内的存油温度,它随时都“祈盼”着与罐外大自然的温度“同甘共苦”----罐外多少度,俺也要多少度!

然后,它们就内外勾结互相发生热传递,试图温度趋同。

秋、冬、春季在长江以北的高纬度区域,长输管线、储罐容器内的存油,它随时随刻都在发生着“温降现象”。

所以,我们油田在冬防保温工艺上,除了在原油储油罐的内部加装加热蒸汽盘管持续加热外,在冬季低温时,集输单位还得费劲的启泵把存油们“拿出来”送到水套加热炉里再次加热后再“送回去”(既所谓“打循环加热”工艺),以此维持存油的温度始终保持在凝固点以上。

至于那些对向储油罐外长途输送的原油(到炼油厂或下游储备库),就要按比例加注甲醇,确保它不会在长途输送过程中发生冻凝事故。

既然“大、小呼吸”无法避免。我们是不是在呼吸阀后部再加装容器收集那些准备逃逸的轻油呢?

这个工艺,它非常非常不安全和经济。目前,在实际油储技术上,全球还没有一个国家敢尝试这种得不偿失性价比极低的“节约”方法。都是眼睁睁“放任”呼吸耗损不环保的发生。

我国目前采用的降耗工艺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

竟可能使得将存储的原油的性质变得稳定,让它们"变得"不易挥发。

在具体操作上我简单说说:

先用负压螺杆压缩机在原油们进罐存储前,提前的“拔取”那些最爱逃跑的C1--C4轻组分。这时原油们的饱和蒸气压只有大气压的0.7倍了,我们再把这些已经比较“安静”了点的原油们,再送进稳定塔再折腾那么一番,这时候的原油们,它进罐存储后就已经变的“性格稳定贤淑”不想逃跑了。

经过这番釜底抽薪式的操作,它大大降低了储罐中的原油大、小呼吸耗损值。

稳定系统所拔取出来的这部分曾经试图逃逸的轻油,它的市场售价极为昂贵,已远远的高于普通商品原油的价格。

(从原油里“硬拔”出来的这些宝贵的轻烃产量,它与将"稳定"的原油温度高低,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油温越高拔出的轻油就会越多。)

所以,算小账的原因,一些油田里的采油厂,他们本位主义严重,他们多数都会“恶意”用加热炉来提高进入稳定系统的原油温度(经常暗暗的冒险让加热炉烧到惊人的100+°C以上),力争把原油中所有的轻组分吃干抹净,不给下游的大型储备库、炼化企业一丝丝“喝汤的机会”。

这种层层“恶意”拦截(去除掉珍贵的轻烃后)的原油,我们俗称它为“扒皮油”。

这些扒皮原油的性格虽然极端稳定,极不易挥发,耗损几乎接近0,但它们在输送到洛阳炼油厂以后,炼油厂的厂长可不待见它们,估计天天都在骂娘:“这TMD根本炼不出汽油,出一炉是沥青,出一炉是沥青.......”。

一些末端大型储备库的员工或者炼油厂库区员工。凭他们的直觉是:我们的大型浮顶罐里的原油,它耗损量不是像答主说的那么恐怖啊!这是因为,他们拿到手的原油,是已经经过采油系统、集输系统、储运系统等上游企业层层拦截轻烃成分后的货色,已然被强化“稳定”被“扒皮”的原油。

不是有一首诗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只是因为....哦,不对,不对,应该是------哪有什么天生稳定的原油,那只是因为有人提前动手!

其二,采用大型浮顶罐工艺(大型及超大型原油战略储备库大多采用它),这种储罐,与拱顶罐相比,理论上它可以有效降低80%呼吸耗损,比如10000方浮顶罐,它“小呼吸”每天仅仅才损失40KG左右轻烃,耗损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

但是。这种罐工艺相对复杂,安全性及操作难易度相对要求比较高。

那些经过稍长期存储的,并且“呼吸”频繁的藏在压力容器罐内的存油,大家习惯上把它们叫做“老化油”。

时间,让原油中极易挥发的化学高分子轻组分“拐带”走了戊、己烷等组分一起逃向远方,也就是它的珍贵的轻质成分含量,逐渐挥发殆尽。

就算是一批来至海湾地区的上好的轻质原油,你若存放不当,它们依然也会变成委内瑞拉式的难以处理的孬油。

这些孬油,其实就是难吃的陈粮。

你别说中石化产业链中部的炼化企业头痛(他们在炼化此类低凝高胶质油,在分馏它们时,还得要按比例掺入昂贵的从石油天然气中萃取的轻质油),就是上游集输处理单位,他们在初始处理这些老化油中也是很难受的:在初始三相分离它们的时候,因它们的遗留成分多为不活波的胶质居多,极难以油水破乳,它们常常严重干扰,并破坏掉电脱水器的直流电场。这十分考验现场操作人员的个人技能和责任心,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高含水原油外输到炼油厂的事故发生。

因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便宜,我们若超量采购的话,不考虑VLCC运费、不考虑中途原油挥发耗损造成的品质下降(这一条无法避免),到港后找合适的闲置储存容器比较困难。

战略储备库,它的后期维护,它的地理位置等等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非常繁杂,并非是一拍脑袋,就大规模随地大建快上的。

上面已经说过,原油与食物一样,越新鲜越好,你得尽快吃掉,不然它亦会品相逐步降低,对经济反而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当然了,我们在青岛黄岛等沿海处改扩建了一批战略储备洞库,大批量存储战略性石油储备,这种战略考虑是一点都没问题,毕竟这个世界真还不算太平。

好了,我正式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把采购的商品原油,大量注入地下以备不时之需,这究竟是行不行呢?

看了题目,我就很好奇,这个问题的灵感,它是不是来至于民间传说中:狡猾的日本人,他们进口大量我国煤炭后,埋入东京湾地下以后待用的那个段子而衍生出的问题。

假如,我们把进口的商品煤炭,铁矿石等不易降解的固态物藏埋于地下,留做未来不时之需,这个操作,你猛地看上去,好像还真是一个蛮靠谱的神话故事。

但是,若往油田地下注入已经初步处理过的商品化的石油产品,这种操作就是人类绝难做到的一件事情。

以我多年从事能源行业的认知,这种操作,它明显比用工业化电解纯水、以此来制造出清洁能源-----氢气,是更加的不经济不靠谱的一件极为蠢的操作。

我们即使不考虑采收率(往往是你每注入地下100桶原油,依靠目前全球的石油开采技术,能再次收回30桶左右就已经是最高水平之一了),我们只说说在纯理想状态下,用现有技术手段往地层注油储藏能不能做到?

首先,地层隐藏的压力,它是超过我们普通人的想象的,我今生就从没有见过往地下生生“硬挤”进原油的骚操作,只见过一些油田往油区地下“补水”操作。

油田注水操作:因为油田在连续长期生产过程中,因抽提了大量的油、气、及其它混合液体,造成地下压力逐渐亏空,我们必须往油藏区地层里高压注水来补压、顺便利用注入的水,在油水密度差下,驱赶地层油藏中的原油成分,让它们聚集抱团取暖,易于随后的采收的作业过程。

这时候注水,要到达3000米左右目的层,一般需要高达20MPa左右压力,某些油田甚至需要更高的超高压才能完成上述动作。

再顺便说一句MPa,它是一个很大很吓人的压力单位。原子弹爆炸点附近,冲击波才能产生10MPa左右压力。

地层内压力惊人,如果往下注油,必须要硬顶出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也就是说要把地层中的坚硬的岩石和高压流体极限压缩致密或驱离,否则,“新”来的藏油将没有地方呆。

其次,我们将要挤压注入的便宜的国际原油,它去的"新家",需要刚刚的好,该区域物理上必须要具有完全封闭的圈闭地质结构,如果,不巧,它不具备这种地质结构的话,我们即使注入100000万桶原油,未来也难找回哪怕零星几桶原油的。

再次,目前,受多重利空消息影响,国际市场主要产油目的国的原油期货价,被国际炒家打到每桶20美元左右低位。

我们在不考虑国际期货和现货的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乘这么难得的机会“捡便宜”顺利的大量抢购到了原油现货。并在题主的建议下,利用特种高压泵,克服地层强大的反压力,并在地质专家们的指导下,正确注入油田圈闭油藏区域。经过这一番完美操作下来后,以目前的人类所具备的科技水平,仅仅在注油时,发生的耗电量,它也将是惊人的(至少每桶提高60+美元成本,参考注水耗电)。

这些注油所耗费的电能,它也是我们电力生产企业费老劲的用电煤的热能、水能、光能、核能、风能等资源辛辛苦苦淘换出来的,它们一点都不比原油卑微。

原油,它脾气与水可不一样,它是高危产品,极易燃爆,若让这些商品原油,再重返地下深处,肯定还会有大量高额的其它辅助成本产生,幻想把这些下注的每桶原油成本,做到150美元以下,即使在国际上招标,也难找到一家高科技石油企业,有兴趣拿下这个项目。

再再次,大量原油往地下“藏”已经很不容易,同样,未来再往上提,它们依然不会让你省心。

我们当初费了洪荒之力,在听信题主的这个好主意后,好不容易注入地层的这些前商品原油,这等于是让其放虎归山了!

这些曾经“纯洁”的商品原油(它们不含酸、碱、盐,杂质、含水率低于0.3%....),一旦它们成功的侵入地下后,立马就会无耻的与地层中的硬水(高含Ca2+、Mg2+等离子的水)、硫、碱、盐等等杂质媾和打成一片,并随着地层内压差变化做布朗运动在四处流窜,它们这时候,已经不配再叫做石油了,它们已经堕落成该死的油水乳化物啦....。

等到我们某一天需要这些“不时之需”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又得重新再一次用极高的成本,再次开采一遍它们。

那些已经失散到地层各处的它们,已经在其“体内”重新镶嵌了强碱性和各种盐分等矿物杂质,它们又一次具备了强大的腐蚀性(它们除了啃不动玻璃钢管线外,会“啃食”一切招惹它们的所有流程内设备),我们不得不需要重新再对他们破乳、脱水、脱硫、脱气.....。

我国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它们的原油开采成本很高。

不像波斯湾周边的国家,他们浅浅的下上个大口径的生产套管就能自喷生产了。而我们则需要耗费巨量的电力才能把地层里的原油“拿上来”。并且我们的多数油藏的地质结构特别复杂,故而还需要用油嘴来限制单井产量(单井若不限制出口的流量,短期内其地层结构就破话殆尽了,90%以上的理论原油地质储量,将永远无法开采出来,目前,即使塔里木的高压高产自喷井们,也不得不加装了6毫米油嘴来"限制产能"),我们的油田,它们没有海湾国家油田具有的天生禀赋。

以我所在的油田为例吧,因为它含水量极高,绝大多数油藏区块平均含水率在90+%左右,整个油田,单井最高产油井,日产如果能稳定在20吨左右,就一定会是万众仰慕的宝贝了,采油区经理们恨不得睡在它的采油树下(当然我国也有高产油区,最优秀的渤海海上油田,它最高初期产能,惊艳的创造过单产每日可达1000桶左右的产量)。

我们这些高达90%以上含水率油井们,它们并不是我们油田开采到了后期才如此可怜不堪的,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刚当兵退伍复原回到油田时,它们就是如此。记得刚上班时,我们采油厂的值班调度一次聊天时说:这么高的含水率,估计咱油田也撑不了几年...........,

本人也就一年又一年的担心油田解散、下岗、饿饭,睡大街....直到离职.....。

就是如此高的含水,也就是说,我们这些可怜的油田老区块,他们依靠几十年来,日复一日收集一层飘在液体表面薄薄的一层油花花,一直撑到了现在.....。

我们油田井口压力均不到0.7MPa左右(所以油田内安全阀起跳上限都不高于0.6MPa),没有自喷能力,必须依靠高耗电能抽取上提,故而开采成本今天依然是超过80+美元/桶。

华北一线老油田成本,它们极尽所能也不能把每桶成本降到80美元以下。

我国最优秀的渤海湾曹妃甸附近海上油田成本算最低了,估计成本在40弱美元/桶左右,而西北伟大的甘肃长庆油田,它们的原油成本稍微有些低。紧邻长庆油田内蒙巴彦淖尔一线成本就又变的很高了,它们开采难度极大,它们的油质属于重稠油,高胶质易凝固,在冬季低温时就得歇菜休息---磕头机也抽不动了、最西端的新疆库尔勒附近顺北沙漠中的油田,它虽现场开采成本不高、出口含水也极低,井口含水率仅仅才2%左右,油品质也极高(刚采出井口的原油,它们色泽橘黄晶莹透明,井口压力惊人达到6MPa左右,完全可持续自喷生产)。但缺点是没配套长距离外输管线,而且,它拥有与四川东部一样的海相碳酸盐油田的老毛病,H₂S高到恐怖程度(动辄1000PPM),所以伴生的宝贵的天然气含H₂S超高,我国目前无法技术性收集利用,全部就地放空点燃,于是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西北油企左手放空浪费掉刚产出的天然气,右手还得去高价购买一些“干气”自用。在高硫产区,你若不戴着空呼去油田生产现场,瞬间就能见识真正意义的“秒杀”。新疆西北油田单罐车运输原油的成本早已超过开采成本......。

我们这些国内油田,它们的开采运营成本,远远比国际油价高的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儿,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聪明”的关停掉封存它们,去在国际市场上抢购便宜货呢?

事实是,假如我们今天全面停井停产,明天国际控盘油价的像维多集团(Vitol)一帮家伙,他们等不及天亮就会开启狂欢模式剪我们的羊毛-----顷刻间将把国际油价做成不断上涨的“妖股”,油价必定每天在我们目瞪口呆中迭创新高。

战略性大宗商品,我们必须要不惜成本的保持存在感,我们必须有可控的“灭火机、隔离墙”。

低油价,它看似对我国这样的耗油超级大户非常非常有利,其实,主流西方国家,他们权衡利弊,更愿意看到用低油价摧毁我国近乎无敌的清洁能源产业。

我国的能源危机恐惧感,它是从娘胎里就带来的,所以,我国竭尽全力发展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产业,并且经过这些年的辛劳,我们已经成功的摧毁及清除了,几乎全球所有该行业的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新能源产业,它这就为将来的超高油价对我国卡脖子,构筑了强大的防火墙!

若超低油价时间过长,最受打击的反而是美国的页岩油及我国的新能源产业。

在我国,像华锐风电这样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依次倒下,我国的光伏、风电、小水电、煤化工等等相关产业都会遭到致命打击。一旦神华集团的煤制油、大唐、中广核旗下的新能源等等相关企业,被低油价相继害死的话,那么,等到未来超高的油价冲击我们的经济的时候,我们就再也没有对冲风险的手段了,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他们剪我们的羊毛。

油企常年亏损经营,依然不停生产的再一个原因,从纯生产技术上来看,原油石化等开采行业,它与玻璃制造行业很像,在技术上需要连续作业一条龙连轴转,一旦我们强行停井,地层水就会迅速改变地质结构,等到有一天我们再想启动油井时,就得大量的上地质措施(射孔、补孔、压裂......),否则绝大多数油井就近乎报废了。

而且,石油业它的上下游链条很长,提供的岗位也很多(在世界500强企业里,仅仅只有唯一的沃尔玛,也只有它,才能与中石化一样养活百万级别的工作岗位)、同时它也很脆弱,一个国家建成完整石化工业链条难度很大,摧毁它却非常轻松容易。

采油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你若不时刻积极参与升级,很快就会像委内瑞拉的石油产业一样被边缘化。比如,页岩油水压裂技术就很难突破,我国四川东部及贵州等地藏有大量页岩油、气,它们等待采油技术工艺突破。。。

所以,不管这食物再怎么便宜诱人,我们也不能眼大肚小,去猛吃猛喝,你还是先掂量自己饭量。悠着点吧!

user avatar

专业名词叫盐穴石油地下储备

盐穴储油库群一般建造于数百乃至一千多米深的地下盐矿,采用水溶开采方式建造地下洞穴,其建造及运行的一般过程为:通过钻井将地下盐矿层与地面连通,从地面注入淡水溶蚀地下盐矿层形成一定规模盐穴,其后向盐穴内注入石油,利用卤水和石油互不相溶的特点,将盐穴内的卤水驱替至地面,完成石油地下储备,当需要石油时,将饱和卤水注入盐穴,驱替石油至地面。如图所示,盐穴储油库群通常由多个盐穴组成,单个盐穴储油能力一般在20万方以上,一座盐穴储油库群的储油规模通常可高达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方。

储存在盐穴中的原油,采出工艺的方法有饱和盐水采出法、淡水替油法、压缩气体举替法、浸没式泵抽油法。下面就4种采油方式按照各自特点进行论述,优选出适用于不同地区盐穴储油库的采出工艺。

(1)饱和盐水原理

向盐穴注入饱和盐水,利用盐水和油品比重不同将油压出地面。

(2)工艺流程

饱和盐水储罐(池)→注水泵→盐穴油井→原油采出→原油储罐→外输泵→外输

(3)地面设施

地面设施:注水系统主要包括卤水储水池、高压注水泵、卤水外输泵、输卤水管线;原油系统主要包括原油储罐、注油泵、原油外输泵、输油管线。以及配套的电气、仪表、建筑结构、防腐、通风等公用设施。

淡水采油方式

(1)注淡水原理

把淡水注入地下盐穴,将油替出,利用水和原油的比重差,将原油压出地面。

(2)工艺流程

淡水储罐(池)→注水泵→盐穴油井→原油采出→原油储罐→外输泵→外输

(3)地面设施

地面设施:注水系统主要包括淡水储水池、卤水储水池、取水泵、高压注水泵、卤水外输泵、淡水管道、输卤水管线;原油系统主要包括原油储罐、注油泵、原油外输泵、输油管线。以及配套的电气、仪表、建筑结构、防腐、通风等公用设施。

压缩气采油方式

注入压缩气原理:利用地面空气压缩机,注入压缩气体,将油品气举出地面。

工艺流程:空气压缩机系统→盐穴油井→原油采出→原油储罐→外输泵→外输

地面设施:压缩空气(氮气)系统主要包括空压机、空气净化系统、制氮机、制氮压缩机、压缩空气储罐、氮气缓冲罐、过滤分离器;原油系统主要包括原油储罐、注油泵、原油外输泵、输油管线。以及配套的电气、仪表、建筑结构、防腐、通风等公用设施。

泵抽法采油方式

泵抽原理:在地下盐穴内设置浸没式泵,用泵将腔体内的油送至地面;

工艺流程:盐穴油井→浸没式泵→原油储罐→外输泵→外输

地面设施:地面设施主要包括原油储罐、注油泵、原油外输泵、输油管线,以及配套的电气、仪表、建筑结构、防腐、通风等公用设施。

采出工艺的适应性

从上面4种盐穴储油库采油方法的流程和生产设施分析,可以看出各自适用的类型。

(1)饱和盐水采油方式

该方式地面工艺成熟、安全、可靠,其特点是由于盐水和原油有密度差且不相融合,适宜作替油介质;液体不可压缩,注入多少体积的盐水可采出多少体积的原油,顶替效率高;饱和盐水不溶蚀储油腔体,能保证腔体稳定;能按照原油的设计排量采油,满足应急需原油的要求。因此适用大多数盐穴地区,也是目前最常用的储油工艺方式。但是,饱和盐水来源难度大,要确定建设工程当地是否有足够的饱和盐水来源,再次储油时饱和盐水的处理难度大。

(2)淡水采油方式

该方式地面工艺成熟、安全、可靠,其特点是淡水来源广泛,成本低。由于水和油有密度差,并且不相融合,适宜作替油介质;液体不可压缩,顶替效率高;能按照原油的设计排量采油,满足应急需用油的要求。

因此该方式适用部分盐穴地区,适合可以扩容的盐穴。初期淡水造腔时不能储油,待溶解一定容量时,经过稳定性分析,可以储油。但是,淡水溶漓储油腔体、改变腔体形状和大小时,要有安全检测设施,再次储油时水的处理难度大。

(3)压缩气采油方式

该方式常用的气体是压缩空气、氮气(常用氮气,因压缩空气采油时不安全)。空气、氮气来源广泛,经济,气体对盐腔没有溶蚀能力,不易破坏腔体,适合用作驱替介质。储油库再次注油时,空气、氮气可放空,不存在盐水处理的问题。

这种工艺需要大排量的地面气体压缩机、气液分离设备和安全防护系统,配套工艺和设备复杂,对储油库的密封要求非常高,地面建设投资大、难度大。再者,气体作为介质,随溶腔内气体压力变化而变化,排替初期出油量大、后期出油排量变小。另外,这一工艺的设计难度大,生产操作不便。目前这种方式国内没有使用过。

(4)泵抽送采油方式

该方式工艺方法简单、成本低、投资小(地面建设简单),能按照应急设计排量采油,满足应急用油的需要,也不存在盐水处理的问题。但是,当油采空后盐穴腔体的稳定性破坏,只能一次使用,无法再次储油。如果不是在战争等非常紧急情况时,不适用。

参考资料:盐穴地下储油库的建造过程与规模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参考资料2:地下盐穴储油库采出工艺研究

user avatar

你算过开采、运输成本吗?

其实更划算的是购买期货(只要不打仗)。

不知道,国家会不会在油轮往返之间建起几个大的储油罐或者油库基地,如果能的话,嘿嘿嘿......


这些年,我国的基建狂魔属性,令我对此还有点小期待。


白激动了,最新消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拒绝向两家中国炼油厂和一家韩国炼油厂增售四月份原油期货。

这就要看我们这边的人会不会耍手段了,毕竟世界原油市场又不是孤立的。

user avatar

大庆油田半专业人士回答:不现实,第一:注入地下需要20MP以上的压力,目前油田都采用柱塞泵注入,高压柱塞泵是注水的,注油由于柱塞快速摩擦会引起大爆炸,嘣~~~~第二,注进去采不出来,以大庆油田为例,注采比和采出速度都很低,具体数据没查,但绝对亏本的买卖。第三:注不进去,原油凝固点20多度,地下采出的油有地层温度,到地面需要掺水伴热回系统,这是循环系统,掺水不损失的,说白了就是热水可以循环利用,但是把油注到地下掺水就没啦,100吨油大概要800吨的水,我天天烧这么热水往地下注 我是不是傻?

写了这么多字和外行说这些也没人看得懂,我是真的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想法很有意思,也很实际,尤其是在油价波动剧烈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抄底”囤油,并且用于“备不时之需”。这背后涉及到很多经济学、地质学、工程学和市场博弈的考量。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现实中却没那么容易大张旗鼓地去做,以及它背后存在的种种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确“.............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令人痛心,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事后思考时会提出的疑问。为什么在911事件中,美国没有选择用导弹击落即将撞击大楼的飞机,以避免更大的灾难呢?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极其复杂、充满伦理困境和现实操作难题的决策过程。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事发突然与信息延误:导弹的“不可能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这问题啊,其实细想一下,确实挺让人费解的。想当年,咱小时候看《数码宝贝》,每次看到主角团们要进化,那叫一个激动人心!屏幕上光效闪耀,音乐激昂,孩子们和自己的搭档数码宝贝一起,在那个神奇的“进化之光”里转啊转,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然后,进化成功,实力飞升,主角团们就能扭转乾坤,打败反派。可问题就.............
  • 回答
    天津那起让人揪心的女童走失事件,无疑触动了无数为人父母的心弦。明明知道自家孩子像个小陀螺,精力旺盛、好奇心爆棚,走到哪儿都恨不得一把火点着,但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家长,在那一瞬间的疏忽中,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在人海?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夹杂着生活琐碎、社会压力,还有我们作为父母.............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斯内普这个角色内心深处最大的纠结和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不是说斯内普有没有能力用阿瓦达索命,而是他能不能以及愿不愿意在那个特定时刻那样做。我们得把事情掰开了说。首先,要理解斯内普杀死邓布利多,那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戏”。邓布利多本人是知道的,甚至可以说是他请求斯内普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在苏联解体时“夺回”远东,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议题,也常常伴随着一些误解和想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夺回”这个词所指向的。通常大家提到中国在远东的权益,会想到历史上的一些地区,比如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这些地区在.............
  • 回答
    关于2023年12月1日发生在合肥的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警方通报称一名女子趁人不备将一名男童抱走并从楼顶扔下致死,该女子已被刑事拘留。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以及事发过程中的细节。尽管警方尚未公布具体的作案动机,但根据过往类似案件的分析以及常理推.............
  • 回答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之一,其存在与运作涉及复杂的国际关系、历史传统和多维度的利益平衡。尽管现实中确实存在争议(如经济负担、环境问题、政治化倾向等),但要改革或取缔奥运会并非易事,原因如下: 一、奥运会的全球性与不可替代性1. 文化象征与精神价值 奥运会承载着“和平、团结、友谊”.............
  • 回答
    将月圆之夜定为每个月起始的第一天,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浪漫和富有诗意,但实际上存在很多现实和历史上的原因,使得它难以成为普遍的历法基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不这样做:1. 月相周期与平均月份长度不匹配: 月相周期(朔望月)的实际长度: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完成一个完整的月相周期(从新月到下一个新.............
  • 回答
    金属牙签之所以没有普及,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主要原因在于实用性、安全性、用户体验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阐述:一、实用性与功能性方面: 清洁效率: 传统牙签的主要功能是物理移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木质或竹质牙签的材质相对柔软且有一定弹性,能够轻柔地刮擦牙齿表面,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公共场所的女厕所通常不比男厕所大?这背后涉及了多种因素,包括历史原因、设计规范、使用习惯、资源分配以及对性别差异的认知等。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1. 历史与传统设计理念: 早期公共厕所的设计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共厕所的设计更多地是基于一种“通.............
  • 回答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的医学体系,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实践。然而,近年来,不信和批判中医的声音也日益增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科学、文化、经济和个体体验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挑战: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常被提及的批判点。现代医学高度依赖科学方法,特别是.............
  • 回答
    您提出的“懒惰成为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它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在特定群体、特定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炫耀性懒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懒惰”并非指真正意义.............
  • 回答
    “不重视文科”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在中国这样注重实用性和经济发展的国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要详细阐述为什么不重视文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经济、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个体选择等。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 重农抑商的传统: 纵观中国历史,农业一直是立国之本,而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伦理和实践困境。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应该”,而是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包括孩子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目标、以及“还原残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保护性 认知发展不成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现在社会上关于彩礼的争议可不少。不愿意给彩礼的原因嘛,说起来也是五花八门,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家庭观念、经济压力、个人价值认同等等,都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希望别显得太“官方”或者像机器人回答。首先,经济压力是压在很多人身上的大山。你想啊,现在.............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集合在一起,在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里,常常被人们戏称为“天坑专业”,尤其是在就业市场风起云涌的今天。每当谈论到这个话题,总有人会跳出来振振有词地质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专业取缔算了?”这背后,是对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对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深刻忧虑。然而,事情远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在美国就杀了丁义珍”这个问题,我们可能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并且深入分析背后的逻辑和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丁义珍”这个名字,在当前语境下,它更多地指向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一位因贪腐而外逃的官员。如果问题是针对这个虚构人物,那么讨论“为什么不在美国就杀了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