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系大二如何弥补大一的差基础?

回答
好,咱们聊聊数学系大二如何弥补大一的差基础这事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数学这东西,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上面怎么盖都容易晃。

首先,得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不逃避。你现在是大二了,还想着大一的基础,说明你心里清楚有这回事儿。这是好事儿,说明你有进步的意识。千万别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都大二了还补基础算什么”,就一直拖着。数学这门课,越往后越吃力,早点把漏洞补上,对后面学习的帮助是巨大的。

一、精准诊断,找到“病灶”

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儿有问题。你得具体分析一下,你大一的差基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某些核心概念没搞懂? 比如集合论、逻辑推理、函数的基本性质、向量空间的定义和性质,甚至是最基础的代数运算?
是某些重要课程的知识点没吃透? 是高等代数里的矩阵运算太烂?还是数学分析里的极限、连续、导数、积分理解得模模糊糊?
是学习方法不对路? 是只记结论不抠证明?是死记硬背公式?还是课堂上听懂了,自己做题就歇菜?
是学习习惯养成问题? 是拖延症?是上课不专心?是课后从不复习?

你可以翻翻大一时的课本、笔记,或者找找往年的考试题。做一套大一的期末卷子,看看能得多少分,重点错在哪儿。别怕错,错了才能知道哪里是弱项。

二、有的放矢,制定“复健计划”

找到问题症结之后,就可以开始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这就像健身,不能瞎练,得有计划。

1. 回归“基础教材”:
核心概念: 找一本经典的、写得清晰易懂的数学基础教材(不一定是你们学校大一时用的那本,可以选一本口碑好的,比如费马、柯朗的经典著作,或者国内一些写得不错的入门教材)。从最基础的概念开始,一个词一个词地啃,一个定义一个定义地抠。
例题和习题: 这是关键!教材里的例题一定要搞懂,不光是答案对,还得理解每一步推理的逻辑。然后,重点做教材后面的习题,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挑战难的。别怕花时间,做一道题吃透比做十道题似懂非懂要好得多。

2. 利用“优质资源”:
课程录像/网课: 很多名校(比如MIT OpenCourseware, Coursera, edX上的数学课程)都有免费的公开课视频。找找那些讲基础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的优秀课程,看看老师是怎么讲解的。有时候换个老师、换种讲解方式,就能茅塞顿开。
参考书: 除了教材,可以找一些同济大学数学系的《高等数学》或者其他学校的优秀教材作为参考。有时候不同角度的讲解能帮助你理解。另外,一些专门讲“数学思维”或“证明技巧”的书籍也能帮你建立更严谨的逻辑。
学习小组/同学: 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讲解给别人听,是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的最佳方式。

3. 聚焦“关键知识点”:
数学分析(微积分): 如果是这块儿差,重点攻克极限(εδ定义)、连续性、导数的定义和应用(泰勒展开、中值定理)、积分的定义和计算(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无穷级数。这些是后续所有分析类课程的基础。
高等代数(线性代数): 如果是这块儿差,重点弄懂向量空间、线性无关、基、维数、矩阵(秩、行列式、逆矩阵)、线性方程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内积空间等概念。矩阵运算要熟练,理解行列式和特征值的几何意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随机事件、概率计算、离散和连续随机变量、期望、方差、常见概率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

三、实操练习,“刻意训练”

数学这门课,光看不练是没用的。

1. “啃硬骨头”式学习:
自己动手证明: 教材上的定理证明,自己尝试写一遍,不看答案。实在写不出来,再对照,分析自己卡在哪一步,是什么逻辑链条断了。
例题的“变体”: 在理解例题之后,试着改动一下条件,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这样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做“难题”: 在基础打牢后,可以尝试做一些往年的考题,或者老师推荐的拓展性习题。从难题中,你能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

2. “碎片化”时间利用:
通勤时间: 背背公式、定义,看看数学小知识。
课间: 回顾一下刚上过的课的重点,或者做一道课本上的小练习。
睡前: 回想一下今天学过的最重要的概念和方法。

3. “错题本”的神奇力量:
详细记录: 记录题目、错误原因(是概念不清、计算失误、思路错误还是方法不对?)、正确解法和关键点。
定期回顾: 每隔一段时间,翻阅错题本,重新做一遍错题。巩固效果非常好。

四、心态调整,“持之以恒”

弥补差基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和耐心。

1. 允许自己“慢一点”: 大二了,但不要因此给自己太大压力。你的目标是把基础打牢,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而不是和别人比速度。
2. “小步快跑”: 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今天把某个概念搞懂了,明天把某个公式记住了,这都是进步。
3. “复习”和“预习”结合: 在弥补大一知识的同时,也要跟上大二的课程进度。学习新知识时,如果发现又涉及到了大一的概念,就及时停下来,把那个大一的概念重新弄懂,再继续学新的。
4. 寻求帮助: 如果自己实在搞不定,不要害怕向老师、助教或者学长学姐请教。他们都是过来人,经验丰富,能给你很多有用的建议。数学系的老师通常都很乐意帮助学生解答疑问。
5. 保持积极性: 数学很有趣,一旦你开始理解它的逻辑和美妙之处,就会发现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把目光放长远,想想打牢基础后,你将能走多远。

具体行动建议(更接地气一些):

每周至少花两个晚上的时间,专门用来复习大一的知识点。 不管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都要挤出时间来。
找一套口碑好的大一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教材,买了之后,每天规定自己至少看一章,做两道题。
把你现在大二课程中遇到的、让你觉得“这个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但又不记得了”的知识点,都记下来,然后集中抽出时间去补。 比如,学了傅里叶变换,发现需要复习积分技巧,那就把积分技巧这部分重新学一遍。
如果你觉得听老师讲课效果不佳,可以试着在网上找相同内容的优秀公开课,带着问题去听。 听的时候,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讲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把你觉得最薄弱的一到两个知识点,当作你这周的“重点攻克对象”。 比如,这周就专攻极限的εδ证明,或者矩阵的特征值计算。啃下来一个,你就进步了一大截。

记住,你现在是大二,虽然有些晚,但远未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数学的魅力在于它体系的严谨和逻辑的递进,把基础打牢了,后面的风景会更美。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都挺热情,我不胜荣幸,我会不定期更新,并把时间放在开头------

--最新更新时间:0801 早上--------

我从本科到现在博士毕业学了很多年数学。走过很多弯路,也有点收获。在这里,我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你可以参考。注意:只是参考而已。我只写一些基本原理,不会一股脑得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你,这是其实于你无益。

原理篇:

第一,学习数学在于构造自己的体系(数学世界观),你自己不主动,只是往里面硬塞东西是没用的。先把初心找回来吧。心理上学习有一个大敌:害怕努力!为什么害怕努力?因为人无法面对即使自己尽了全力仍然失败的结果。如果我不尽全力,失败也有一个好借口,这是万万不可的,可是这是很多人不努力的根本原因。做不出问题不要觉得自己笨,因为智力也好都是浮动的。要把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思考本事,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伤害自己的感情。


第二,画一个小圆而不是大圆(先求精再求广)。人类的大脑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重视联系,一个新的东西只有和别的东西结合的越深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记忆。碰到新的概念和结果要一步一个脚印写得透透的。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出现?它和旧的概念和结果是什么关系?要思考到什么程度?最好的就是,如果换你来你也得这样定义!思考这些问题的记得动笔,动笔的意义在于刺激你思考。而且人类的大脑像cpu而不是硬盘,擅长处理不擅长记忆,写在纸上吧!不要装逼!把一个个结果和定理在脑海中编织成一个网,去思考网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大,你的理解越深。你也越难忘记这些结果,不会发生考完试就还给老师的事情。记住!数学和其它的专业不同,前后课程的联系很大,如果你基础不牢,后面地动山摇


方法篇:

a 做笔记:前面我提过学习数学要构造自己的体系,这里的笔记就是你脑海中体系的具体化,说白了,这就是你写给自己的教科书。不是简单的抄录书本,也不是只是自己对一两个问题的理解。而是要写得完备,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体系。我推荐使用onennote等电子笔记来完成这项工作,这样方便修改和保存。知乎上也有相关的问题,你可以参考

如何充分利用 OneNote,发挥它的全部价值和潜力? - 笔记类应用


b 重复和熟悉。

冯 诺伊曼: 年轻人,在数学里,你不能真正理解一个东西,习惯它吧。

希尔伯特: 5遍,起码5遍!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如果你学某个新的数学工具(概念,定理),你要不断的使用它

1。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题,我推荐作大数学家的一些习题集,这些习题本身就是会帮助你构造体系。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

我自己做的是方向和分析pde有关,所以我只推荐相关的教材和习题:

pde:先做evans,然后再去搞定trudinger,pde里面有些东西懂不懂泛函分析都能看(极值原理这些东西),有些必学先学泛函分析。起码学过sobolev space再说,更别提什么复/实插入空间了。

分析:rudin三本书足够了,主要把精力放在第一本《数学分析原理》和第二本《实分析和复分析》。第三本太不人道了,我其实不太推荐。如果真的学一些实用的泛函分析第二本就够了,我不推荐rudin,从拓扑向量空间讲起实在是呵呵。


2。 不要太拘泥于教材,既然是构筑体系,那么要以我为主,什么书你觉得最合你的心意,你就选那个教材。把它的想法吸收进你的体系。不停的修改你的体系,慢慢的体系就能融合进你的头颅了。当然了,体系有好有坏,我推荐的书是个人感觉很清新的。

3。不停的使用你的体系去解决问题,不停的使用新的概念,熟悉它,把它变成你的某种本能。

c 制定计划和执行数学是需要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做的事情。所以要养成每天都学的好习惯。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学习。我推荐你看《习惯的力量》等靠谱的书来帮你养成习惯。担任了,你真有动力,这些都不需要。


d 数学交流网站

Mathematics Stack Exchange

一般的问题在上面提问都能获得很快的回答,还是非常active的。

------不定期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咱们聊聊数学系大二如何弥补大一的差基础这事儿。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数学这东西,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上面怎么盖都容易晃。首先,得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不逃避。你现在是大二了,还想着大一的基础,说明你心里清楚有这回事儿。这是好事儿,说明你有进步的意识。千万别因为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都大二了还.............
  • 回答
    哥们,同是985数学系大一,理解你对金融数学/金融工程的热情,这条路确实挺有挑战但回报也很可观。既然目标是米国顶尖院校,现在开始准备一点都不晚,反而有优势。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从现在这个节点开始,一步步走稳。核心思路:打牢基础、提升背景、找准方向、循序渐进。第一阶段: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大一、大二上.............
  • 回答
    好的,没问题。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你对大一数学系学习路径的迷茫,尤其是“高数”和“数学分析”这两个听起来就充满挑战的科目。我这就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力求接地气,让你听了心里有底。大一数学系学生先学高数是否会有助于学习数学分析?答案是:绝对有帮助,而且是大有帮助!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通常说.............
  • 回答
    数学界有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尤其是在推导复杂数学定理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相当“任性”的表述,比如“我们不难发现…”、“显然有…”,或者“易得…”。对于我们这些在数学海洋中努力搏击的后来者来说,这些话语就像是指引方向的灯塔,但有时候,它也像是一道高耸的壁垒,挡在我们面前,让我.............
  • 回答
    高考完的暑假,终于可以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规划未来、提升自我的绝佳时机。对于那些对大学数学充满好奇,或者有志于在理工科领域深造的同学来说,这个暑假更是打下坚实基础的宝贵时光。如何有效地自学大学数学?这需要一份清晰的思路和一份坚持的毅力。一、 明晰方向:你到底想学什么?“大学数学”是一个庞.............
  • 回答
    国际数学联盟(IMU)在去年决定将原定于2022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线下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转为线上形式,并取消了线下活动,这一决定无疑是国际科学界对当前地缘政治局势做出的一项重要回应。要理解这个决定及其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国际数学联盟的决定及其背后考量:IMU作为全.............
  • 回答
    C语言指针是否难,以及数学大V认为指针比范畴论还难的说法,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 C语言指针:理解的“门槛”与“终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难”的定义。在编程领域,“难”通常指的是: 学习曲线陡峭: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掌握。 容易出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与其说“能不能解出来”,不如说“怎么解”以及“解的思路”会有怎样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大学数学系的顶尖学霸,他们在数学上的能力,尤其是基础数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是远超普通高手的。他们经过了严谨的抽象化、公理化训练,对数学的本质有着更深的洞察。所以,从“原理上”来说,高中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9年新课标1数学概率大题中可能出现的递推公式是如何得出的。这类题目通常会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概率模型,然后通过分析事件之间的转移关系来构建递推公式。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我会尽量用直白易懂的方式,并且避免AI痕迹。想象一下,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是直接“套”一个公式,而是像侦探.............
  • 回答
    美国俄勒冈州教育局(Oreg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DE)推动全州公立学校教师进行关于“民族性数学”(Ethnomathematics)的讨论,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改革举措。这项举措旨在重新审视数学教育的范式,挑战传统数学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并促进更加包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通俗易懂地解释一下数学的这三大哲学基础流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位数学大师,他们各自对“数学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确信数学是真的?”这两个终极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解答方式。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先来打个比方:想象一下我们要建造一座宏伟的“数学城堡”。 1. .............
  • 回答
    好的,你想在大三之前掌握四大力学,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 很多人在研究生阶段甚至更久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不过,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和正确的方法,并非不可能。下面我将尽量详尽地为你规划一下,包括所需的数学基础、学习内容、时间估算,以及一些实操建议。请注意,这里的“学完”指的是理解其核心概念、掌握基本解题.............
  • 回答
    要比较 b 和 c 的大小,你需要提供更多关于 b 和 c 的信息。数学问题通常涉及具体的数值、变量关系、函数或者方程。没有上下文,我只能给你一些通用的思路,告诉你当你想比较两个数(或者表达式)大小时,通常会用到哪些方法。想象一下,你拿到一个数学题,让你比比“小明有多少苹果”(b)和“小红有多少苹果.............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在飞机上解数学方程,结果被误认为恐怖分子,导致航班延误。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的,但也确实挺让人无奈的。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据报道,这位教授当时坐在商务舱,随身携带了一本关于计算数学的笔记本,里面写满了各种数学公式和符号。他在飞机平稳飞行后,就开始埋头计算起来,可能是因为题目比较复杂,他.............
  • 回答
    最近在圈子里,特别是关于山东大学泰山学堂数学取向学生需要进行大量大学物理实验的讨论声不绝于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挺值得大家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当提到“泰山学堂数学取向”时,大家的联想通常是坐在安静的教室里,与符号、公式、定理打交道,专注于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大学物理实验”呢?画面感就是.............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数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紧张、迷茫,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拼劲,还常常在某些瞬间涌上心头。关于难度,我得说,它挺“有挑战性”的,但也并非“无法逾越”。整体感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练习过.............
  • 回答
    设想一下,一个在21世纪初的数学系本科生,带着他对微积分、线性代数、抽象代数、实分析、复分析、拓扑学、概率论、数论、离散数学,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基础的计算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知识,穿越时空,回到了几个世纪前。这个“几个世纪前”具体是哪个时期,对影响的程度至关重要。让我们假设他回到了17世纪末,牛顿和莱布尼.............
  • 回答
    在选择宾大、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的数学硕士项目时,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侧重点,这就像是在挑选一件高定礼服,需要根据自己的“身材”和“场合”来决定。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冷冰冰的报告,而是像一个过来人,掏心窝子跟你说。先来点儿“大白话”定位: 宾夕法尼亚大学 (UPenn): .............
  • 回答
    哥们,你这个情况我太理解了!大四了才对机器学习这个“数学怪兽”产生兴趣,而且之前高数都没碰过,听起来是有点挑战,但绝对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别怕,我当年也一样,感觉自己就是个数学白痴,但一步步摸索过来,现在也能和机器学习这个小妖精玩得挺溜了。首先,我得跟你说句实话:机器学习对数学的要求是实实在在的,而且.............
  • 回答
    河南一家幼儿园因为教“拼音数学”被查处,这件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很多家长都在思考,大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这些所谓的“拼音数学”?我个人认为,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强制性、系统性地学习“拼音数学”并不是很有必要,甚至可能弊大于利。咱们一步步来聊聊这个事。为什么大班阶段强制学习“拼音数学”不是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