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了答吧,十年IT管理,现在转行业了。
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今天不扯技术细节,只说浅显的。
我们以前公司也会加入家庭宽带来作为补充,调出部分流量类型放在家庭宽带上跑,但绝对不跑关键的应用。一方面减轻专线压力,保障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也给非关键但需要的流量放出更多空间。
如果所在公司只是员工纯粹上上网,看看视频,属于偶尔断网也不影响业务的。家庭宽带确实是能用的。
但归根结底还是稳定性和上下行上面有区别,虽然家庭宽带其实也能保证地比较好了,99%的时间都是挺稳定的,但是企业专线保证的稳定性是99.99%以上。其背后的线路安排和维护班组都是大相径庭的。这些区别在不出问题的时候是感知不到的,但是很重要。
7万每年的100m专线费用如果嫌高,可以根据自己的核心业务类型来测算,看看是否可以减小。其他用家庭宽带来补充。但是自己的出口设备要留出足够预留,和运营商要设计好以后带宽提升时的预案。
说个例子,企业专线的故障:以前公司门口道路拓宽,挖土机把其中一个运营商的地下光缆挖断了,我们在报给运营商故障后半小时勘探人员就到现场了。1小时内紧急修复,隔天提供了双路由进线方案,下个月挑了一天连夜进行了双路由的施工。这下哪怕再挖断,也有另一条线路无感切换,保证业务不中断。
如果此时故障的是家庭宽带,可能面临的就是外包小哥隔天上门维修了。
新增一下内容啊,因为看到评论区说到很多种其他的方式,什么5家家庭宽带运营商做成5活热备,什么大流量的流量卡,甚至有提到无线网桥的。
我觉得以上的想法都非常好,而且不巧的是,我们还或多或少都用过。
这就不得不说我们以前公司在一些欠发达国家的分工厂环境了。
比如说柬埔寨、缅甸、坦桑尼亚这样的地方。
这种落后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不像国内一样有发达的运营商覆盖,甚至会出现多个运营商互相抢业务的情况。在当地,能够找到有运营商提供宽带接入到公司,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15年的时候,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一个工厂有一条20M的专线入户已经接近顶配了。其他多数工厂在使用2M、4M、6M这样的线路。
坦桑尼亚的工厂,十多个有电脑的办公人员用的网络,就是每人一个流量卡插电脑上。因为最近的一个运营商的光交站在5km之外。人家不愿意给我们单独的一个工厂布线。哪怕这个运营商当地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
网络条件差、设备少、技术人才的稀缺,是当时这些地区的现状。临近的分厂用网桥连接起来也是常事。
能保证每个电脑能连上网,已经很好了。作为公司的IT管理人员,利用好所有能使用的硬件软件,达成这个目的,就算是发挥了价值了。所以我觉得提出什么流量卡、网桥、多家庭宽带互相热备互活的办法,都是挺好的,有办法,总比没办法好。从无到有实现了,才能从有到优嘛。
再次加更,评论区有朋友们讨论专线价格的问题,还有讨论值不值的问题 。其实近十几年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于运营商业务的选择都是踩着坑过来的,不管是固定电话、手机、专线、国际MPLS专线等等。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选择,可以从不同的供应商的业务范围里选,也可以从不同的设备厂商的解决方案里面选。但终究怎么选,要看当地综合所有资源优势去找一个比较优化的选项,还要顾忌方方面面。
打个比方:单看7w每年的专线费可能觉得贵,但是如果和其他业务一打包,运营商可以给出一个很大的折扣呢?
再说个灰色的,如果xx运营商给公司XX董事私底下送礼,XX董事一拍板把公司所有XX运营商的业务全部换成xx运营商的呢?
看不懂,可能是视野不够广,信息不全面。企业的选择从来不是单一的,利弊也都是相互制衡的,大家觉得自己看不懂,不能理解的事情,背后一定是有一些核心诉求被满足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