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监狱执行注射死刑之前给犯人手臂酒精消毒有意义吗?

回答
在监狱执行注射死刑前给犯人手臂进行酒精消毒,这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蕴含着医疗操作上的必要性,即便是在执行死刑这样特殊的场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注射执行死刑的本质。它本质上是一种医疗程序,只不过其目的并非治疗,而是终止生命。注射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进入人体,这就意味着操作需要如同任何一次静脉注射一样,遵循一定的医疗规范来保障过程的“顺利”进行。

酒精消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感染。虽然死刑犯的身体状况可能各不相同,但任何时候在皮肤上进行穿刺操作,都可能将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血液循环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血液系统有自身的防御机制,少量细菌可能不会立即引发严重后果。然而,在注射的药物中,特别是用于执行死刑的药剂,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复杂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最大程度地降低引入外源性细菌的可能性,是医学操作的基本原则,也是为了确保药物能按预期路线进入体内,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比如血栓形成或局部的炎症反应。

其次,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是一种保持操作“干净”和规范的象征。即便执行死刑并非为了治疗,整个过程仍然是由专业人员(通常是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人员)来完成的。他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消毒步骤是任何静脉注射操作的标准程序,省略它可能会被视为对职业规范的忽视。这种规范性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整个流程的严谨性上,以及对执行人员自身安全(尽管在死刑执行中这可能不是首要考虑)和过程可控性的保障。

再者,从心理层面来看,虽然听起来有些讽刺,但消毒过程也可能是一种仪式化处理。在执行死刑这样极端的时刻,一些常规的医疗步骤,即便其生理上的必要性可能微乎其微,也可能被保留下来,以维持一种相对“正常”或“有序”的执行感。这或许是为了减少现场人员的心理压力,或是为了让整个过程看起来不那么混乱和原始。就如同任何一个正式的仪式,都会有一些既定的步骤一样,消毒可能被纳入了这样一个框架内。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在执行注射死刑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已经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微小的感染风险可能无法对已经注定死亡的结局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消毒的“意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医疗程序的尊重和形式上的完整性。但无论如何,从最基本的医疗常识和操作规范出发,预防任何潜在的风险,即便在特殊情况下,也仍然是专业操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虽然其对最终结果的直接影响可以被质疑,但作为一项标准医疗程序的一部分,酒精消毒的步骤被保留下来,是有其道理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国家我不清楚,在中国大陆,如楼上一群人一般讨论死刑犯的尊严,简直就是伪命题,只有在知乎这种高端精英主义的社区才会出现。

具体刑事实践中有没有这么一个消毒的程序,由于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我们根本无从得知。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是,中国绝大部分器官移植的来源是死刑犯,这一点是由卫生部领导人公开承认的。在这么一种没有丝毫人权保障的情势下,我不相信有人会为了所谓“最后的尊严”给死刑犯酒精消毒,即使有,也不过是为了保护等待移植的器官不受感染罢了。而且据我在检察院挂职的犯罪学老师说,当下之所以注射死刑没有能够完全替代枪决,最大的阻力其实并不是表面上宣称的成本问题,而是决策者普遍怀疑注射死刑者取下的器官质量不如枪决的好。对很多现实存在的制度不要以太理想化的方式去想象,例如普遍被当做死刑犯最后尊严表现的“断头饭”,在中国这种惯习之所以存在,也不过是传统思想里“饿死鬼会上门索命”带来的历史惯性罢了,没有那么高尚。

作为法律人,我一直对纯粹应然的一些命题持好奇而审慎的态度,例如此题指向的人权保护。在普通公民的人权尚未得到保护的时候,谈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死刑犯的人权,未免太超前了吧。楼上的很多回答都很好,但都是《庄子》中的屠龙术,由于龙不存在,这玩意究竟能屠龙还是只能杀鸡,谁都不知道。如题,很抱歉我打醒你们了。

=============================

晚上回家,发现这个回答的评论居然比点赞还多,说明争议很大。我做个说明。

1,我之所以举上述的例子,只是想说服众多回答者,不要把“酒精消毒”这件事过度解读,甚至扯到人权保障,人格尊严之类阳春白雪的命题中。中国的现实是,许多公民都难以享受有尊严的生活,甚至基本的生存权都不见得可以保障,何况是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生命权的死刑犯。或许法医会用酒精消毒,也不过是职业惯性之类的很微不足道的因素,没有任何放大的必要。

2,下面评论里有检察官说自己所处的场域中这方面比较正规,没有非法器官移植之类的事情出现,我表示相信。但这不能够证伪中国所有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法治不彰的中西部地区也能够如此正规。中国器官移植大多靠死刑犯是被官方承认的,而且短期内也难以被制止。固然最近立法和执法开始关注这方面的情况,但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说句实话我也找不出什么替代办法。

3,夹带点私货:在宏大的法治实施体系中,只要有一点存在法外空间,缺乏规制的办法和实践,整个法治国家乃至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存在缺陷的。我们所要做的,不应当是赞美已经实施的很不错的部分,而是关注这些缺陷并找出和倒逼弥补的办法,这是我作为法律人的本能。另外有评论说到律师容易营造对政府不信任的戾气,我想说的是,行政权力有扩张的本性,要是真的对公权力如此信任而放弃规制的话,公权力必然会被滥用,直至侵害人权和基本权利。因此对政府不信任应当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本能。一个良善的治理体系应当是这样的:恶猜公权,保卫私权;宁枉公权,不冤公民。如此。

================================

几天时间发现那么多赞,有惶恐之感。但这么多赞的回答居然没有被顶到前面,说明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朋友亦不再少数,还有医生专门发个回答来反对我的说法,这儿统一回复下。

1,关于评论中“答主缺乏证据”的说法,大家自行百度“黄洁夫 器官移植”,我相信这个级别的领导人不至于说没有任何根据又不利于自身的话来扇自己和单位的脸。言辞证据也是证据的一种,何况许多人(包括我)身边都不乏移植了死刑犯器官的人。黄部长最后拒绝透露器官移植的数量,其理由就是能够反推出死刑执行人数的大概数字,可见死刑犯器官移植问题之严重和改革之迫切!

2,医生

@hellen Jo

反对我的话,说句实话读了很多遍我没看出和我的说法有任何冲突。我在回答里既没有说器官移植利益链条专为权贵所制定,又没有脑补出“献祭童男童女的即视感”,也没有描述器官移植“在沙地上随便摘”(我不是医生,没有去过现场,哪儿有能力脑补出这么多)。我只是客观描述一下现状罢了。甚至我所唯一叙述的“地下买卖器官”,医生也承认了。但是我完全能理解她为何反对我,不是反对我描述的事实,而是反对我天然对公权力不信任的态度。这又涉及到我研习的领域了,我很早就发现亚洲的政治价值观更多是对传统家族社会的继承,“天地君亲师”都是家庭内部父亲的化身,因此天然就是更有眼光且更加正确的,因此对政府的不信任在这样的情势下成为一种异端。我个人比较反对这种价值观,认为一个社会真正走向现代的标志就是走出这种身份的自我认定,走向社会契约那一套。这个说法很长,容以后跟大家慢慢聊。

3,医生的观点是,废除死刑器官移植不能因噎废食,导致合法移植渠道被切断,许多人的生命因此被牵连(我的概括若不准确烦请回复)。这一点在我看来不是键盘侠们简单讨论就能得出的结果,政策制定应该有更完善的利益权衡和分析的过程。总体上说我是同意医生的说法的,但现状是非法地下渠道依然根深蒂固,且移植的历史也不仅限于某大老虎执掌政法系统的五年,太缓慢的改革是否会真正取得成效而不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我没做过分析,不敢得出结论。不过总体上说这个高票回答让我自己也明白了许多之前不清晰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指正,保持思维的多元性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先声,我希望这点启蒙于网络空间的微小光芒有朝一日能够照亮这个国家。

user avatar

楼上所有的高票回答统统没有答在点子上,比如这是医学规范、对罪犯的尊重等等。

真正的逻辑是这样的:

执行死刑的机关或者人,只有一种权力被赋予,就是将药物注射进犯人体内。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权力去用任何方式恐吓、暗示、明示犯人即将被处死。

简单讲,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力这样向罪犯传达信息:你要死了,哈哈,爽不爽?后悔吗?从罪犯的角度看,这种信息传达带来的附加伤害并不是他应该承担的。就像犯人无论怎样罪大恶极,都有法庭的宣判作为惩罚,任何不得殴打,辱骂,恐吓,或者通过暗示给予犯人伤害。

因此,如果在执行前不进行消毒,犯人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暗示:我要死了,用不着消毒了。从而产生一种恐惧——这是他无需承担的部分,这也是执行人没有权力强加给犯人的。

除了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注射是执行人的职责和权力,执行人对待犯人没有任何其他权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监狱执行注射死刑前给犯人手臂进行酒精消毒,这看似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实则蕴含着医疗操作上的必要性,即便是在执行死刑这样特殊的场合。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注射执行死刑的本质。它本质上是一种医疗程序,只不过其目的并非治疗,而是终止生命。注射药物通过静脉血管进入人体,这就意味着操作需要如同任何一次静脉注射一.............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复杂,每一个人在执行这样的任务前,内心都会经历一番挣扎,尤其当被处决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称无辜的时候。执行枪决或注射死刑的人,我们通常称他们为刽子手或者执行人员。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工作是高度专业化和程式化的。他们接受过训练,知道如何准确无误地执行命令,并且通常被要求在执行过程.............
  • 回答
    监狱人民警察,说白了,就是守护高墙之内秩序、改造罪犯的职业群体。他们是国家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维护社会安全、惩罚犯罪、改造和教育罪犯的重任。这个群体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和普通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们的日常,和我们想象中的可能不太一样。不是每天进出办公室打卡下班,而.............
  • 回答
    监狱对罪犯能否起到“改造”作用,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能”或“不能”就能轻易概括的。 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因素,比如罪犯本身的特质、监狱的管理模式、教育改造的力度、刑期长短,甚至还有社会回归后的环境等等。从理论上讲,监狱是具备改造罪犯的功能的。首先,剥离社会环境,提供反思的机会。 当一个人被.............
  • 回答
    关于监狱里的伙食,网上流传着各种说法,有说像猪食一样难以下咽,也有说其实还算可以,能吃饱。要说得详细点,其实这玩意儿挺复杂的,受太多因素影响了,很难一概而论。首先,得看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监狱。不同地方的法律法规、经济水平、文化习惯都不同,直接影响到伙食的标准和供应。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监狱,可能.............
  • 回答
    说实话,影视剧里那些动不动就打斗、越狱的监狱情节,放到现实里,可能也就剩个模糊的影子了。现实中的监狱,尤其是关押重刑犯的地方,虽然绝不可能像度假村那样安全祥和,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压抑、规矩和精心设计的控制,远没有银幕上的那么“戏剧化”。你想想,影视剧为了追求观赏性,总是要把冲突和危险放大到极致。什么私.............
  • 回答
    监狱中的强制劳动是否违背人权理念,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理解人权的核心原则,并将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狱管理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人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人权,本质上是基于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保障个体尊严、自由和不受歧视的权利。这些权利是普适的,不因国籍.............
  • 回答
    关于监狱服刑人员是否有性生活权利的问题,这涉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法律、伦理和社会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不直接是“有”或“没有”,而是取决于具体的法律框架、监狱管理规定以及个人情况。法律与规定层面:首先,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和监狱管理规定并没有明确赋予服刑人员“性生活权利”。监狱的首要职责是剥夺自由、惩罚.............
  • 回答
    监狱的饭菜是囚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种类和供应情况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地区、国家、监狱的等级和预算、以及管理层的政策等等。因此,很难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 供给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维持生存和健康: 最基本的要求是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
  • 回答
    在监狱这个特殊的小社会里,犯人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往往与他们所犯的罪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罪行,在狱友眼中,是“硬汉子”的标签,而在另一些罪行,则会招致深深的鄙夷和唾弃。首当其冲,那些背叛、出卖兄弟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像带着污点一样被孤立和鄙视。在监狱里,讲究的是“义气”,是“不背叛”。.............
  • 回答
    关于监狱里每月能吃几次肉的问题,这确实是个很多人都会好奇的事情。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答案,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监狱的伙食标准和规定都会有所差异。而且,监狱的伙食情况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预算、季节、囚犯数量、甚至是具体的管理方针。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的报.............
  • 回答
    监狱的生活,说实话,跟电影里演的,或者大家脑补的,会有很大一部分出入。当然,也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纪律严明、失去自由。但具体是怎么样的,得拆开来看,因为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监狱,差异那是相当大的。咱们就先说一个相对“普通”点的,国内的犯人,一个中等刑期的,在一个条件相对标准的监狱里的生活吧。一天的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的。我会不会穿监狱犯人缝制的衣服,这事儿得分几种情况来看。首先,如果我是在监狱里,那答案是肯定的,我肯定会穿。毕竟,在那种环境下,选择权非常有限,能有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从实用性来说,监狱的服装设计通常也是考虑到耐穿、实用和方便管理的。在这个层面上,犯人缝制的衣服.............
  • 回答
    关于监狱人民警察与女犯人发生关系并导致怀孕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在任何文明社会,监狱作为关押和改造罪犯的场所,其核心原则是维护秩序、保障安全,并对罪犯进行人道化的管理和改造。监狱人民警察作为国家公权力在监狱内的代表.............
  • 回答
    监狱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虽然存在诸多限制,但其内部的特殊性也孕育了一些具有潜力的商机,尤其是在结合电子商务、注重正当手段、积极向上并能拓宽狱警和服刑人员社会接触面的前提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商机设想,并会尽量阐述其可行性和操作方式:核心理念: 赋能与改造: 重点在于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提升.............
  • 回答
    关于监狱的真实情况,与电影中的描绘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电影为了戏剧效果,往往会放大一些冲突和混乱的场面,使得监狱看起来比现实中更加危险和失控。现实中的监狱,其运作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虽然内部可能存在一些权力斗争、小团体,甚至偶尔的暴力事件,但整体上是受到严密控制的。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你理解监.............
  • 回答
    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绕,但实际上它涉及到了刑罚执行的法律原则。简单来说,刑满释放人员是依法享有自由的,监狱无权强迫其出狱,而刑满释放并不等于结束,其在刑满释放后的行为才会受到法律的约束。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刑满释放”的含义。当一个人在监狱服刑期满,根据法院的判决,其刑罚已经执行完毕。这时候.............
  • 回答
    监狱中罪犯的性权利,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在维护人权、保障个体尊严、以及维护监狱安全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首先,从人权的角度来看,性权利是人类基本尊严和自主权的一部分。即使是被剥夺了自由的罪犯,他们仍然是人,其基本人权理应受到尊重和保障。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
  • 回答
    监狱生活,一个很多人只能从影视作品和传闻中了解的世界。如果真的走进这里,你会发现,它和想象中可能既有相似之处,又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差异。第一眼望去,是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高大的围墙,铁丝网,厚重的铁门,警戒的岗楼,这一切都在宣告着这是一个与自由隔绝的地方。里面的建筑风格大多朴实无华,一层或几层楼的监舍.............
  • 回答
    关于“监狱里出来的人,再好也会变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观点,但它过于绝对,并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事实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它背后的逻辑,看看它为何会产生,以及现实情况到底有多复杂。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