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皇帝只有两个儿子,次子杀了储君会怎样,继位还是被杀?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权继承的复杂图景中,储君被杀,尤其是被自己的亲兄弟所杀,那可真是捅了马蜂窝,后果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这事儿发生在皇帝的儿子之间,就更添了一层血腥和阴谋。

首先,我们得明白,储君的地位那可是“准接班人”,是皇帝在位时就定下来的继承人,通常拥有最正统的名分和最高的“民意”(虽然这“民意”很大程度上是朝臣和家族的支持)。而次子,即使是皇子,他的地位也比储君要低那么一层。

次子杀了储君,情况会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而且每一种都可能伴随着腥风血雨:

一、 继位,但名不正言不顺,动荡在所难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想到的结果。次子为了皇位,直接除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皇帝年迈,身体不好,甚至已经驾崩,或者次子行动迅速,控制了关键的权力部门(比如禁军、京畿卫队),那么他确实有可能在混乱中迅速登基。

怎么做到的?
谋划已久,准备充分: 这种事情绝非一时冲动,背后一定是对皇位的极大渴望,以及周密的计划。可能包括拉拢朝中大臣,收买禁军将领,甚至联合外戚或者一些有实权的藩王。
借刀杀人或趁乱下手: 直接动手风险太大,更常见的是嫁祸他人,或者在皇帝驾崩、国家有危难等“特殊时期”动手,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比如,可以污蔑储君谋反,然后“奉旨”将其铲除;或者在战乱中“为国除害”。
迅速控制局势: 一旦动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首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皇宫守卫,不让任何其他人有机会染指皇位,或者阻止自己登基。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变种: 如果皇帝还在世,他可能会在威胁、利诱或者恐吓之下,被迫“顺应”次子的意愿,甚至下旨确认次子的继位。当然,这时的皇帝也基本就是个傀儡了。

后果是什么?
合法性危机: 就算坐上了皇位,这皇位也是脏的,是沾满兄弟鲜血的。这种“弑兄夺位”的行为,在道义上和名分上都会受到巨大的谴责。
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即使朝臣迫于压力承认了次子,但背后必然会有反对的声音和势力。很多人会因为对储君的忠诚,或者对次子行为的厌恶,暗中集结力量,伺机而动。
潜在的政变和叛乱: 那些没有得到好处,或者对次子心存不满的藩王、重臣,很可能以此为契机发动叛乱。新皇帝的上任,将伴随着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内部斗争。
外敌入侵的风险: 如果国家本就面临外敌威胁,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会让国家变得更加虚弱,给敌人可乘之机。

二、 被杀,且全家遭殃:

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最可能发生的“惩罚”。如果次子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皇帝本人极为强硬,甚至朝中仍有忠于储君的势力,那么次子极有可能在动手后立即被镇压。

怎么会这样?
皇帝的严厉惩罚: 皇帝一旦发现儿子弑兄夺位,第一反应很可能是愤怒和恐惧。他绝不能容忍这种挑战皇权的行为,更不能让一个杀兄的儿子坐上皇位。为了维护皇室的体面和统治的合法性,他很可能会下旨将次子凌迟处死,株连九族,以儆效尤。
朝臣的“清理门户”: 即使皇帝不在,或者已经病重,那些有责任感的或者站队储君的大臣,也会主动站出来,讨伐次子,阻止他继位。他们可能会以“拥立正统”为名,迅速集结力量,将次子擒拿正法。
其他皇子的反扑: 如果还有其他皇子,他们也可能将次子视为眼中钉,趁机联合力量,将次子铲除,自己争夺皇位。
反腐败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有时候,这种“弑兄”行为可能被当作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次子被击败后,他的政敌会利用这件事,将其定性为“叛逆”,然后进行残酷的清算。

后果是什么?
皇位继承的短暂混乱: 在镇压次子之后,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引发新的皇位争夺。
警示作用: 这种严厉的惩罚会起到极大的警示作用,让其他有野心的皇子明白,皇位不是这么好拿的,弑杀兄弟更是死路一条。
政治清洗: 参与或支持次子的党羽,不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都会面临清算,可能导致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

三、 最终归于平淡,但可能潜藏后患:

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并非不可能。比如,储君本就不得人心,或者在次子动手时,储君本人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者,次子有极强的政治手腕,能迅速压制反对声音,并采取一些安抚人心的措施。

为什么可能这样?
储君不得人心: 储君可能性格残暴,或者能力低下,让朝臣和皇室感到失望。而次子可能表现出更强的治国才能,或者更得人望。
皇帝的权衡和妥协: 皇帝可能为了避免更大的动乱,或者因为对次子有特殊的感情,选择不深究。他可能会在逼迫下,废黜储君(如果储君还在),然后将皇位传给次子,并封锁消息,不让此事外扬。
次子政治手腕高明: 比如,次子可能在事后表现出极大的悔意,承担所有责任,并将功劳归于皇帝,甚至以命抵罪,然后获得皇帝的“宽恕”。通过这种方式,他可能为自己赢回一些“面子”。
信息封锁和舆论控制: 强大的统治者会尽一切可能控制消息的传播。如果次子能迅速控制朝堂,并配合皇帝(如果健在)进行宣传,将“弑兄”说成是“平定内乱”或者“为国除去祸害”,也可能暂时压制住不利舆论。

后果是什么?
表面平静,暗流涌动: 尽管表面上稳定了,但这种不光彩的继位方式,以及被压制的怨恨,就像一颗埋在地下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后代王朝的合法性质疑: 这种“弑兄”的起点,可能会成为后代王朝被质疑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污点”,成为政敌攻击的靶子。
心理阴影和家族裂痕: 这种行为对整个皇族,尤其是皇帝本人,都可能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导致家族内部关系更加紧张和疏远。

总结一下,次子杀了储君,结果几乎必然是血雨腥风,动荡不安。 继位还是被杀,取决于太多因素:次子的能力、谋划的深度、朝臣的态度、皇帝的态度(如果皇帝健在)、国家当时的整体形势等等。

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历史中,皇位争夺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皇子之间,尤其是储君和次子之间,一旦皇权旁落,或者野心膨胀,兄弟相残的事情并非没有发生过。但“弑兄夺位”这种性质极为恶劣的行为,一旦被揭露,后果往往是极其严重的。它不仅动摇了皇权的合法性,也搅乱了社会的秩序,是对整个统治根基的挑战。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并且最终成功继位,那难度和风险,简直比登天还难,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实力和运气。更多的时候,这种鲁莽的行为,只会招来毁灭性的打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这就是看影视剧学历史的害处。

神片之所以为神片,就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在现实中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发生的场景”,然后还非要让观众顺着这个神逻辑往下看。

政变没有不针对最高统治者的,没有不针对最高统治者的,没有不针对最高统治者的——如果有,那不叫政变,叫“最高统治者利用你帮他铲除异己”。

别把最高统治集团的层层权利结构与武装防护想象成你家小区保安,有能力杀储君之人(可以是任何人,不必非得是亲王)就有能力弑君,费那么大劲搞这么大动作还得等待皇帝宣判,图什么啊?

历史上直接谋反甚至弑君的太子/皇子远多于杀太子的亲王。

北魏清河王拓拔绍弑道武帝拓拔珪,

南朝宋太子刘劭弑文帝刘义隆,

后梁郢王朱友珪弑太祖朱温……


什么,你问我为啥李世民杀的是太子兄?——因为他要通过“杀代理人”的方式来向最高统治者李渊show muscle,让李渊看清局势好答应他出演“太子谋反伏诛,皇帝禅位让贤”的戏啊!

政治就是政治,手续是一道也不能少的。

上面直接弑杀君父那几位有哪个落得好下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