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群体免疫?我们距离建立群体免疫还有多久?

回答
群体免疫,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群体中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免疫力时,即使少数没有免疫力的人接触到病毒,也很难继续传播开来,因为病毒“撞墙”了。想象一下,病毒就像一个胆小的推销员,它想把它的“产品”(病毒)推销给别人,但如果它遇到的人大多数都对它的产品不感兴趣(也就是免疫了),它就很难找到新的客户,最终也就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销售(也就是疫情的爆发)。

要达到群体免疫,我们需要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足够比例的人口已经获得免疫力,二是这种免疫力能够持续存在。免疫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自然感染,也就是感染了病毒并康复,身体产生了抗体;另一种则是通过疫苗接种。疫苗就像是提前的“预演”,它让我们的身体提前学会如何对抗病毒,而无需真正经历疾病的痛苦。

那么,这个“足够多的人口”到底是多少呢?这取决于传染病的传播能力,用一个叫做“基本传染数”(R0)的数值来衡量。R0值代表着在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平均会传染多少人。如果R0值越高,那么需要的人群免疫力比例也就越高,才能阻止病毒的传播。例如,如果一个病毒的R0是2,那么大约50%的人口免疫就能阻止传播;但如果R0是10,那可能需要90%的人口免疫才能做到。

我们距离建立群体免疫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对于新冠病毒来说,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白,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能力比我们最初预想的要强一些,特别是它的变异株,比如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它们的R0值都比原始毒株高。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免疫墙”得更高。

其次,关于免疫力的来源,疫苗是目前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然而,疫苗的有效性并不是100%,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疫苗提供的保护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也就是为什么会需要加强针。同时,疫苗的接种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群体免疫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高墙”。

再者,自然感染也会贡献一部分人群免疫力。但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意味着要付出疾病、重症甚至死亡的代价,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而且,即使感染康复,免疫力能持续多久,以及对不同变异株的保护作用,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再打X剂疫苗就能实现群体免疫了”。因为:

病毒在变异: 新冠病毒一直在进化,产生新的变异株。这些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性,或者更容易逃逸我们现有的免疫力,这就好比在砌墙的时候,发现敌人找到了新的翻墙方法,我们得不断加高墙壁或者改变防御策略。
疫苗有效性的动态变化: 疫苗的保护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也可能对新的变异株效果不如早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针来“维护”免疫墙的稳固。
人群免疫力的不均匀: 即使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率也可能不同。而且,即便总体接种率很高,如果存在大量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可能是由于过敏、年龄限制或个人选择),病毒仍然有可能在这些人群中找到传播的路径,并间接影响到已接种疫苗的人。
“群体免疫”的定义也在演变: 过去我们可能认为群体免疫意味着病毒彻底消失。但现在,更多人将其理解为将疫情控制在可管理水平,减少重症和死亡人数,让社会生活和医疗系统能够正常运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已经离目标不远了,或者说正在朝着这个方向稳步前进。

总而言之,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能让新冠病毒“绝迹”的群体免疫,可能还有一段不确定的路要走,这取决于病毒的变异速度、疫苗研发的进展、全球疫苗接种的公平性,以及我们对病毒的持续监测和应对能力。但我们正在通过疫苗和公共卫生措施,一步步地筑牢我们对抗病毒的“免疫墙”,让病毒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让我们的生活回归正常。这是一个持续的“博弈”过程,需要我们保持警惕,并积极适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各位老铁邀请。

其他专业大佬已经答得头头是道了,老夫也没啥好补充的了。

就随便挑点刺吧,权当顺手贩卖焦虑了。


一、

很多人以为的群体免疫是这样的:

但是很可惜,易感人群从来就不会老老实实均匀分布在已接种人群里接受守护,

所以更现实的场景其实是这样的:

并且,鉴于某些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原因,现实场景还有可能是这样的:

或者说,真实世界中已经发生过的例子是这样的:

/摊手~


二、

在大众科普版的群体免疫计算公式里,病毒传播都快被简化得只剩R一个属性了。

仿佛只要靠着群体免疫跑赢了R值,这场人民战争就将取得胜利一样。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同样的R值,对应的传播场景很可能千差万别。

(为了便于画图,这里姑且假设R等于2吧)

总之,很多人以为的R=2是这样的:

但很可惜,对于本次疫情来说,R=2是这样的:

或者说,真实世界中已经发生过的例子是这样的:

关于这种现象的延伸阅读:


现在请各位综合以上两点,再把R从2换成6,自行搞个脑内风暴吧。

结论就别说出来了,太焦虑。

user avatar

在今年五月份,CELL期刊发表了一篇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关于新冠病毒ADE效应的研究,确定了新冠病毒感染后存在抗体依赖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效应。

什么是ADE?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直译为抗体依赖性增强,指的是病毒通过效应不够的抗体获得感染效果的增强。换句话说,那些本来应该抵抗病毒的抗体由于某些原因,不但不抵抗反而去给病毒带路,甚至让病毒进入原先无法进入的细胞,导致感染者病情加重。

所以,想要靠自然感染来获得免疫这个思路真的可以放下了,想靠自然感染大多数人来获得群体免疫更是不可靠的途径。

不光因为病毒会变异来个第二波第三波,ADE还会让第二波第三波更惨烈,如果碰上变异毒株和抗体上特定结构特别要好的病毒,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惨烈后果。

因此,全面提高疫苗接种率才是目前最有效最安全能够达到群体免疫的手段。

钟南山院士在梦幻书院防疫科普篇表示,只有接种率达到70%到80%才有可能建立群体性的免疫屏障。

而在本周,美国传染病学会周二在一次情况通报会上表示,delta新冠病毒变种的传播已将群体免疫的门槛推高至80%以上,并可能接近90%。

总而言之,接种疫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全人类!

user avatar

从以色列的数据看,群体免疫失败了:

user avatar

一年多以来,群体免疫这个词大家应该已经听过无数遍了,关于它的计算公式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与群体免疫相关的是人群中有免疫力,但这个免疫力并不等于疫苗接种,原因有两个,一是通过自然感染也可以获得免疫力,二是疫苗有效率并非100%。


这里就不考虑自然感染的情况,只考虑疫苗接种。在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计算中,疫苗是按照100%有效率去计算的,这样群体免疫的目标就等于1-1/R0。


但是实际上疫苗的有效率不会是100%,就像钟南山院士在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的讲话,中国若要实现群体免疫,接种率需要至少达到72.9%。中国之前实际测算的R0指数为2.4,低于世界平均的2.66;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疫苗有效率能达到比较理想的80%,中国也需要72.9%的接种率才能达成群体免疫。


另外变异体的出现会导致R0变化(比如Delta在广州的R0就是4~5),这会进一步提高群体免疫的门槛。



面对新冠疫情的疫苗接种,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就是接种率和有效率同样重要。


得益于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体系,我们现在已经接种疫苗超过16亿剂,每天接种剂数两三千万,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比拟的接种速度。而我们国家除了在加快接种速度以外,对于其他新技术疫苗的研发也一刻没有停歇。实际上现在除了已经附条件上市的五个疫苗以外,我们还有至少七个疫苗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包括mRNA技术、蛋白亚单位技术以及流感病毒载体技术的。


为什么我们的科研人员要努力研发这些疫苗,因为现有疫苗虽然能够降低有症状感染,大幅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但是有效率、尤其是面对一些变异体的有效率还不够高。


实际上在我们过去消灭其他传染病的道路上,没有一种疫苗的有效率是低于90%的。


-全世界真正消灭的传染病是天花,当时天花疫苗的有效率95%;


-我们国家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两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IPV) 的有效率是90%+,三剂是99%~100%。中国最后一例野生型脊髓灰质炎是1994年,所以这一代人已经几乎见不到因为脊灰而跛着脚走路的小朋友了;


-包括我之前提到的麻疹,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病原体(可通过空气传播),但我们国家通过麻疹疫苗大力接种,也非常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病例。现在用的一般是MMR(麻风腮疫苗,预防麻疹、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MMR对于麻疹的有效率,一剂是93%,两剂是97%。


但即便MMR疫苗有效率这么高,但仍然有少数一部分人没有打麻疹疫苗,因此麻疹还没有完全消失。中国2019年有两千多人患上麻疹,而死亡人数为0,这就得益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


所以通过天花、脊灰和麻疹的防控工作,我们可以发现,高接种率和高有效率是同等重要的。接种率高但是有效率低、或者有效率高但是接种率低,都很难有效控制一种传染病,尤其是面对新冠这种更加复杂的疫情——未找到野生动物源头、不断有更强的变异体出现以及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这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以上就是我对疫苗接种率和有效率的一些看法。总而言之,控制疫情,NPI和疫苗同样重要,而疫苗可否真正实现群体免疫,要看有效率和接种率,两者任何一方面薄弱的话,都会抬高群体免疫的门槛。

user avatar

自然感染导致的群体免疫已经确认无效

1.根据新德里当局的抗体调查结果,2021年1月,新德里居民接近60%有抗体,接近群体免疫。

在2020年6月27日至7月10日之间进行的第一次调查中,样本中的新冠肺炎抗体携带率为22.8%,样本量21387。

2020年8月的时候进行第二次调查,新德里人群抗体阳性率29.1%,男性28.3%,女性32,2%,样本量15000。18岁以下感染率34.7%,18到50岁感染率28.5%,50岁以上感染率31.2%。[1][2]

2020年9月第三次调查,阳性率约25.1%。[3]

2020年10月15日到21日第四次调查涉及15,015人,感染率25.5%,其中女性感染率 26.1%,男性25.06% 。[4]

2021年1月第五次调查样本量28000,感染率60%(也有报道说56.1%)。[5]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在印度第五轮针对新冠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中,新德里2.8万个样本中有60%被检出血清抗体阳性。据印度媒体报道,新德里约有2000万人,这意味着至少已有1000万人感染过病毒。这项数据被印媒视为抗击疫情的一大利好,认为新德里实现群体免疫指日可待,或正在走向群体免疫。

在2021年年初这段时间,印度日新增病例只有1.5万/天,疫情大幅改善。

2.德尔塔突变株出现后,疫情更加严重,日确诊突破40万人次。

橙色线为印度,蓝色线为新德里

经过几个月的传播,2021年7月,德尔塔突变株已经在印度一统江湖。

3.前景预判

随着感染率的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有了抗体,疫情又进入低潮。

然而,如果有新突变株可以突破德尔塔突变株的抗体,下一波疫情还会到来。

参考

  1. ^ http://news.cri.cn/20200820/c2fc2cd9-3110-5e94-a0f8-cee43178bb7a.html
  2. ^ https://www.jagranjosh.com/current-affairs/third-round-of-sero-survey-starts-in-new-delhi-to-check-prevalence-of-antibodies-against-covid-19-1598945533-1
  3. ^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city/delhi/6th-sero-survey-from-monday-to-cover-28k/articleshow/81976491.cms
  4. ^ http://cncc.bingj.com/cache.aspx?q=Sero+Survey%3a+fourth+round+++New+Delhi++Result&d=4570386570019373&mkt=en-US&setlang=en-US&w=kgH59ThmM7QeXxQhSPcA8YOxM-kKGFFQ
  5. ^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1-28/doc-ikftssap1405827.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群体免疫,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群体中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免疫力时,即使少数没有免疫力的人接触到病毒,也很难继续传播开来,因为病毒“撞墙”了。想象一下,病毒就像一个胆小的推销员,它想把它的“产品”(病毒)推销给别人,但如果它遇到的人大多数都对它的产品.............
  • 回答
    我国超10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意味着我们正在稳步迈向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阶段。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代表着国家动员能力、医疗体系的韧性以及亿万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这意味着什么?首先,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极大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全程接种疫苗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对新冠病毒的抵.............
  • 回答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中国速度”是如何炼成的?群体免疫的终点线又在哪里?截至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的接种剂次已然突破了6亿大关,这个数字着实令人瞩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其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高效且精心谋划的体系。那么,是什么让我国的疫苗接种速度如此惊人?而我们又需要将接种推进到何种程.............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年底可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预测,以及在此之前所需的必要措施和最终是否能摘口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科学判断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考量。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钟南山关于年底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推测性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实现.............
  • 回答
    关于各地驰援上海的物资如何免费分发给隔离群众,以及背后的分配逻辑,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人心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说“完全免费”或“按某个单一规则”。首先,咱们得明白,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物资,无论是一车车蔬菜、水果,还是成箱的方便面、牛奶,它们从抵达上海的那一刻起,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那些被封控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群体免疫这个话题,并且尽量讲得明白透彻,不带一点儿AI的生硬感。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一道看不见的保护网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大多数人都对某种疾病有了免疫力,比如通过感染康复或者接种疫苗获得了保护,那么即便有少数人生病了,病毒也很难在这个家庭里大范围传播。病毒就像是一个想在人群.............
  • 回答
    .......
  • 回答
    方方的粉丝群体是一个相对多元但又存在一些显著共同点的群体。理解这个群体,需要结合她作品的内容、她的公众形象以及她引发的社会讨论。一、 主要粉丝群体构成:1. 知识分子与文化界人士: 这是方方早期和核心的粉丝群体。包括作家、评论家、学者、艺术家、媒体人等。他们欣赏她作为一名作家的文学功底、对社会现实.............
  • 回答
    三国杀这游戏,玩的人那真是五花八门,你坐在牌桌边,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面孔。要说玩这游戏的群体,可以大致这么分:1. 情怀党和历史迷: 这类玩家对三国历史本身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可能本身就是历史爱好者,或者因为《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而对三国时期的人物、故事耳熟能详。三国杀让他们有机会“扮演”自己喜欢.............
  • 回答
    在我检索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出人意料的节点,它们如同暗流涌动,对庞大的群体造成了普遍性的困扰,却又在不经意间为某些个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甚至是命运的转折。且让我细细道来一个关于“黑死病”的故事,这或许是最能体现这种悖论的史实之一。想象一下,在十四世纪中叶的欧洲,笼罩在一种难以言喻的恐.............
  • 回答
    监狱人民警察,说白了,就是守护高墙之内秩序、改造罪犯的职业群体。他们是国家司法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肩负着维护社会安全、惩罚犯罪、改造和教育罪犯的重任。这个群体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和普通人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们的日常,和我们想象中的可能不太一样。不是每天进出办公室打卡下班,而.............
  • 回答
    “犹太人是整个世界的幕后黑手”这种说法是一种古老的、流传甚广的阴谋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这种说法已经被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研究反犹主义的专家们反复驳斥。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从何而来,以及它与现实的巨大脱节之处。“犹太人是幕后黑手”阴谋论的起源与传播要理解这个阴谋论,我们需要追.............
  • 回答
    .......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舆论场上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人将其奉为启蒙者、社会良心,也有人视其为汉奸、卖国贼。到底是个什么群体?他们的危害性又在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也得从头捋捋。“公知”是啥米?“公知”这个词,本意上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最初,这词儿带着点褒义,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
  • 回答
    要说Asoul的粉丝群体,那可真不是一般情况。在外面看来,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光是想到这个就够让人头疼的了。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成分复杂”的群体,却能硬生生地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说得过去的基本团结,这本身就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一、共同的情感.............
  • 回答
    土木工程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踏实和力量,他们是城市肌理的塑造者,是连接我们生活的重要纽带。要说他们的“工程师文化”,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渗透在他们工作的点点滴滴,是骨子里的一种精神。首先,严谨务实是刻在DNA里的底色。土木工程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乎千百万人出行、生活、安危的宏大事业。.............
  • 回答
    人们在理解和接纳 LGBT 群体时遇到的抵触,绝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张由历史、文化、宗教、心理以及社会结构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去探究那些深埋在人们观念中的根源。一、历史与传统的惯性: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关于性别和性的二元化思维模式。在绝.............
  • 回答
    女德班,一个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总会引起激烈讨论的词汇。当这个词汇被提及,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被传统观念“洗礼”的女性形象。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群体会走进女德班,她们又怀揣着怎样的期待与渴望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女德班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群体在快速变革中感受到的不安和.............
  • 回答
    那些专门对已受骗群体实行二次诈骗的人,他们的心态简直可以说是扭曲至极,比第一次诈骗的人更加冷血和残忍。你想啊,人家本来已经因为第一次被骗而心力交瘁,经济上、精神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可能还在想着怎么挽回损失,怎么从阴影里走出来。这时候,这帮人就像是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精准地扑上来,而且刀刀致命。首先,.............
  • 回答
    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群体对死刑的支持率和收入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这种相关性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虽然“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但这种收入与支持死刑的态度之间的联系在许多社会调查中都有所体现,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普遍观察到的趋势:总的来说,在许多国家的研究中,收入较低的群体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