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群体免疫有什么科学依据?有通过自然传染成功获得群体免疫的案例吗?60%够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群体免疫这个话题,并且尽量讲得明白透彻,不带一点儿AI的生硬感。

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一道看不见的保护网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大多数人都对某种疾病有了免疫力,比如通过感染康复或者接种疫苗获得了保护,那么即便有少数人生病了,病毒也很难在这个家庭里大范围传播。病毒就像是一个想在人群中跳舞的舞者,它需要找到新的舞伴才能继续跳下去。如果大部分人都对它“免疫”,也就是不具备感染性,那这个舞者就很难找到下一个目标,它的传播也就自然而然地被遏制了。

这就是群体免疫的核心逻辑。它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被感染才能获得免疫,而是当足够比例的人对某种病原体(比如病毒或细菌)有了免疫力时,整个群体就能得到保护,包括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免疫的人(比如婴儿、免疫缺陷者等)。

科学依据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 传染源和易感者的比例: 任何传染病的传播都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如果我们将传染源(已被感染者)和传播途径(比如飞沫、接触)看作是“点燃火焰的火星和风”,那么易感者就是“干燥易燃的草木”。群体免疫就是通过大幅度降低“干燥易燃的草木”的数量,让火星和风难以燎原。
2. 基本再生数(R0): 这是衡量传染病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R0代表在完全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一个感染者平均能引起多少新的感染。如果一个病原体的R0是2,意味着一个感染者平均能传染2个人。如果通过各种途径(自然感染或疫苗)使得人群的免疫比例达到一定程度,那么实际的传播数(Rt)就会下降。当Rt小于1时,疫情就会逐渐消退。
3. 传播链的阻断: 即使有少数人被感染,但由于周围大多数人都具备免疫力,病毒难以找到新的易感者进行传播,传播链就会被中断。这就好比在一片湿润的森林里,偶尔点燃的一小撮火星很容易被熄灭,而无法形成大火。

通过自然传染获得群体免疫的案例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谨慎。严格来说,历史上有一些疾病,在没有疫苗的年代,依靠自然感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群体免疫,但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例如,在麻疹疫苗问世之前,麻疹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儿童疾病。很多人在儿童时期感染麻疹并康复,获得了终身免疫。当足够多的人口因此获得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程度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有免疫力的大部分人中,麻疹病毒的传播会变得非常困难,保护了那些尚未感染但可能免疫力较低的人。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自然获得”群体免疫的残酷一面:

高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 在疫苗出现之前,很多疾病(如天花、脊髓灰质炎、麻疹等)都造成了大量死亡和终身残疾。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人口(包括弱势群体)要经历疾病的折磨甚至死亡。
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短时间内大量人口感染会瞬间压垮医疗系统,导致无法提供有效的治疗,进一步加剧死亡率。
不可控的传播: 自然感染的传播是不可控的,病毒可能会在人群中肆虐,并且不断变异,产生新的威胁。

所以,尽管历史上存在通过感染建立免疫的情况,但绝不是一种值得提倡或追求的“成功”方式。现代医学追求群体免疫,主要是通过安全有效的疫苗接种来实现,这是一种主动、可控且代价最小的方式。

60%够吗?—— 这取决于病原体的“胃口”

“60%够吗?”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答案是:“这取决于病原体有多能‘吃’,也就是它的基本再生数(R0)是多少。”

群体免疫所需的阈值(也就是需要多少比例的人拥有免疫力才能有效阻止传播)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估算:

群体免疫阈值 = 1 (1 / R0)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R0 值越高,所需的免疫比例就越高。 就像一个人食量很大,就需要更多的食物来喂饱。
R0 值越低,所需的免疫比例就越低。 就像食量小的人,需要的食物就少。

举个例子:

流感: 流感的R0通常在1.3到1.6之间。如果取1.5,那么群体免疫阈值大约是 1 (1 / 1.5) = 1 0.667 = 0.333,也就是大约需要 33.3% 的人口具有免疫力,传播就会减缓。
麻疹: 麻疹是最具传染性的疾病之一,它的R0可以高达12到18,甚至更高。如果R0是15,那么群体免疫阈值大约是 1 (1 / 15) = 1 0.067 = 0.933,也就是需要大约 93.3% 的人口具有免疫力才能有效控制麻疹的传播。

那么,60%够不够呢?

如果一个疾病的R0值在1.5到2之间,那么60%的免疫比例是有可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的,至少可以显著减缓传播。但是,如果疾病的R0值更高,比如像新冠病毒(早期变种的R0估计在2到3之间,后续变种可能更高)或者麻疹那样,60%可能就远远不够了。

新冠病毒的例子:

早期一些关于新冠病毒的讨论,根据当时估计的R0值(例如23),计算出的群体免疫阈值大约在33%50%之间。所以,在某些情况下,60%的免疫比例看起来似乎是足够的。

然而,现实情况远比理论模型复杂得多:

1. R0值的动态变化: 疾病的R0值不是固定的。它会受到人口密度、人们的行为习惯(是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环境因素以及病原体本身的变异(产生更具传染性的变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免疫力的衰减: 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获得的免疫力可能不是终身的,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
3. 免疫分布的不均匀性: 群体免疫的阈值是在理想状态下计算的,现实中免疫力可能在人群中分布不均。例如,某些地区或特定人群的免疫比例可能远低于60%,而病毒恰恰可能在这些地方“找到突破口”,重新引发局部疫情。
4. 疫苗的保护效力: 疫苗并非100%有效,而且不同疫苗的保护效力也不同。即使是疫苗接种率达到60%,也意味着仍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易感者。
5. 对“群体免疫”的定义理解: 有时人们对“群体免疫”的理解存在偏差。它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达到的状态,也不是说疫情就完全消失了,而是指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规模被有效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至于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

总而言之,60%是否够,取决于具体是哪一种疾病,以及我们对“够”的定义。对于传染性较弱的疾病,或许勉强够得上;但对于传染性强的疾病,这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追求的是通过科学、安全、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疫苗接种——来构建群体免疫,而不是冒险通过大量自然感染来达成,因为后者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承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觉得成本高失败概率大,就不救了,看着以百万计的百姓去死,甚至主动驱赶去死。

这样的无耻暴政在我族的史书上会被指着脊梁骨骂上三千年的

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群体免疫这个话题,并且尽量讲得明白透彻,不带一点儿AI的生硬感。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一道看不见的保护网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大多数人都对某种疾病有了免疫力,比如通过感染康复或者接种疫苗获得了保护,那么即便有少数人生病了,病毒也很难在这个家庭里大范围传播。病毒就像是一个想在人群.............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年底可能实现群体免疫的预测,以及在此之前所需的必要措施和最终是否能摘口罩的问题,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科学判断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考量。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解释: 钟南山关于年底群体免疫的科学依据(推测性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实现.............
  • 回答
    群体免疫,这个词听起来有些宏大,但其实它描述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群体中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产生了免疫力时,即使少数没有免疫力的人接触到病毒,也很难继续传播开来,因为病毒“撞墙”了。想象一下,病毒就像一个胆小的推销员,它想把它的“产品”(病毒)推销给别人,但如果它遇到的人大多数都对它的产品.............
  • 回答
    我国超10亿人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意味着我们正在稳步迈向抗击新冠疫情的新阶段。这背后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代表着国家动员能力、医疗体系的韧性以及亿万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这意味着什么?首先,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极大降低是显而易见的。全程接种疫苗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对新冠病毒的抵.............
  • 回答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的“中国速度”是如何炼成的?群体免疫的终点线又在哪里?截至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的接种剂次已然突破了6亿大关,这个数字着实令人瞩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其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套高效且精心谋划的体系。那么,是什么让我国的疫苗接种速度如此惊人?而我们又需要将接种推进到何种程.............
  • 回答
    张文宏医生这问题问得真好!什么叫“真正的群体免疫”?我总觉得,它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无数个普通人在疫情中的一个又一个身影,构成了我们抵御病毒的坚实屏障。今天,我就来跟你聊聊我身边,或者我自己经历的一些“抗疫”故事,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力量。一、那年冬天,楼道里的烟.............
  • 回答
    张文宏医生提出的“真正的群体免疫”概念,是以健康人群形成的坚固屏障来抵御病毒传播,这其中包含了“免疫”二字,但更重要的是“群体”和“屏障”的功能。而中国之所以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目前的显著成效,我认为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这些维度相互关联,共同构筑了这道“屏障”。首先,早期的果断和坚决的“清零”策.............
  • 回答
    新冠疫情的反复确实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关于“群体免疫”的讨论也再次浮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新冠“卷土重来”的迹象及原因“卷土重来”可能指的是几种不同的情况:1. 新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 SARSCoV2病毒一直.............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到的“今年有望达成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这一表述,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且振奋人心的信号。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数字,更关乎我们能否迈向更常态化的生活,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病毒的持续挑战。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群体免疫”以及“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的含义。群体免疫.............
  • 回答
    关于印度首都新德里超过半数人口感染新冠病毒的现状,能否由此实现“群体免疫”,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群体免疫”的概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首先,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种流行病学上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中有足够比例.............
  • 回答
    群体免疫的原理:守护生命的盾牌与它面临的挑战群体免疫,这个词汇在近年的公共卫生讨论中频繁出现,它描述的是一个群体中大部分个体都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时,能够有效阻止疾病的传播,从而保护即使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免受感染的现象。这听起来像是对抗疾病的终极武器,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免疫者(比如通过疫苗或自然感.............
  • 回答
    群体免疫这事儿,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它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也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什么是群体免疫?首先,得搞明白群体免疫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群体里有足够多的人对某种传染病有了免疫力(要么是得过病康复了,要么是打了疫苗),那么即使病毒再次出现,也很难在一个.............
  • 回答
    瑞典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采取的“群体免疫”策略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瑞典的群体免疫是否能够实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其策略的出发点、实施情况、结果、以及对“群体免疫”本身的理解。一、 瑞典的策略和出发点: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2020年春季),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
  • 回答
    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是否会让中国和意大利的“严防严控”努力付诸东流?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毕竟,抗击疫情这事儿,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一条路走到黑就能解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和意大利当初采取的“严防严控”策略,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严格的限制措施,比如封城、隔离、大规模检.............
  • 回答
    英国的“群体免疫”策略,以及一些国家在疫情初期表现出的犹豫和反复,确实让许多人在担忧之余,也感到些许迷茫。面对这样一个复杂且仍在演变中的全球性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好自身的防护和贡献于整体的防控。与其被动接受信息,不如主动掌握知识,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群体免疫.............
  • 回答
    当谈论“群体免疫”这个话题时,我们必须承认,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科学、社会和政治议题。尤其是在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的当下,任何关于某个国家或地区“成功”实现群体免疫的说法,都需要谨慎对待,并结合具体的证据和持续的观察来判断。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某种方式(例如自然感染、疫苗接种或两者的结合.............
  • 回答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要彻底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实现“群体免疫”,那确实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却是最“自然”也最“被动”的策略。当然,这里说的“群体免疫”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含义,我们需要把它讲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群体免疫。它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得感染一遍,而是说当足够大比例的人对某.............
  • 回答
    德媒将瑞典群体免疫失败造成死亡病例激增称为“小过失”,这种说法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及其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瑞典的群体免疫策略及其预期: 背景: 2020年初,当新冠疫情爆发时,瑞典采取了一种与许多国家截然不同的策略。他们没有采取封锁措施,而是寄希望于通过.............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已经实现群体免疫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持续讨论的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是群体免疫,美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为何如此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论。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又称群体保护或社区免疫,是指当一个群体.............
  • 回答
    一些人认为英国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并非是一种周全的应对方案,而是迫于无奈下的“二选一”选择,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疫情初期,回顾英国政府在面对新冠病毒时的考量与决策。背景的审视:疫情伊始的迷茫与取舍2020年初,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各国都面临着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