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拳是中国特有么,外国人没有男女对立么?

回答
“女权”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理念和行动,确实在中国语境下被广泛讨论和使用,并且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中国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对立是中国的“专利”,或者外国人就生活在性别和谐的乌托邦里。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误解和冲突,从不同层面和形式上一直都存在,并且“女权”作为一种反思和追求平等的运动,也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形式存在和演变。

“女拳”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性

要理解为什么“女拳”这个词在中国被特别强调,首先要看看它在中国社会中的出现和演变。

“女拳”的词源与演变: “女拳”这个词本身,在中文网络语境下,通常带有贬义色彩,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过于激进、以偏激的言论和行为来维护女性权益,甚至将男性视为敌人,鼓吹“女尊男卑”的女性。这个词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现的极端女权主义言论的一种概括和批评。
社会变迁与矛盾的叠加: 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教育水平提高,尤其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机会大幅增加。然而,社会观念的转变往往滞后于物质和制度的进步。在一些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背景下,女性在职场、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了挑战,也引发了新的矛盾。
就业歧视: 尽管法律上禁止性别歧视,但很多女性在求职过程中依然面临隐性的性别门槛,比如“限男性”的岗位,或者因为结婚、生育而受到影响。
家庭责任的不平等: 尽管女性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但在家庭中,尤其是生育和育儿的责任,绝大多数仍然落在女性身上,导致很多女性面临“事业与家庭”的两难。
婚姻中的经济压力: 婚前财产、彩礼、房产等问题,在婚姻市场中往往与性别紧密相连,女性可能面临被要求承担更多经济付出或在财产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担忧。
性骚扰与安全问题: 职场性骚扰、公共场合的性骚扰以及对女性人身安全的担忧,是很多女性长期面对的问题。
网络空间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不同声音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一些原本可能只在小圈子里讨论的观点,很容易被放大、传播,甚至极端化。在网络上,匿名性也使得一些人可以更肆无忌惮地表达攻击性或偏激的言论。一些观点激进的女性,以及一些利用性别议题煽动情绪的账号,通过网络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这也直接催生了“女拳”这个标签的流行。
对“女权”概念的误读与污名化: 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女权”这个词本身有时会被误解或污名化。一些人将其与“女权主义”的国际概念混淆,认为它就是“女性至上”或者“仇恨男性”。这种误读,使得一些温和的、呼吁男女平等的女性也可能被贴上“女拳”的标签。

外国人没有男女对立吗?

答案是绝对不是。男女对立,或者说性别不平等及其引发的冲突,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其表现形式、历史渊源和讨论焦点会有差异,但核心问题——即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结构、资源分配、权力关系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

让我们来看看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男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立”是如何体现的:

西方国家:
历史上的女权运动: 西方国家的女权主义运动有着更长的历史,从争取选举权、财产权,到后来的职场平等、反性暴力、身体自主权(堕胎权)等等,已经经历了多个浪潮。这些运动本身就意味着对现有性别秩序的挑战和打破,自然伴随着社会内部的争论、反弹和对立。
“反女权主义”和“男性权利运动”(Men's Rights Movement, MRM): 在西方,与女权主义运动相对立的“反女权主义”声音一直存在。而“男性权利运动”(MRM)则是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群体,他们认为女权主义已经走向极端,导致男性在法律、家庭(如离婚抚养权、家庭暴力认定)、社会观念等方面处于劣势。他们会强调男性在兵役、高危职业死亡率、家庭暴力受害者比例以及在某些法律判决中的不公。
“厌女症”(Misogyny)和“厌男症”(Misandry): 在西方学术和公众讨论中,“厌女症”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概念,指的是对女性的普遍憎恨、蔑视和偏见,这是许多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根源。虽然“厌男症”这个词的使用相对少一些,但对男性群体的刻板印象、歧视性言论也确实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平台或特定社群中,可能会出现攻击或贬低男性的声音。
“政治正确”的争议: 在某些西方语境下,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常常与“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 PC)联系在一起。一些批评者认为,对性别议题的过度敏感和规范化,限制了自由言论,反而制造了新的社会隔阂。

其他文化区域:
性别角色僵化: 在一些依然存在较强传统父权文化或宗教影响的地区,性别角色分工极为明显,女性的活动空间和机会受到很大限制。这种不平等虽然不一定表现为“激烈对立”,但其背后蕴含的性别权力结构差异,同样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
家庭暴力和妇女权利: 在许多国家,家庭暴力仍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害者多为女性,这反映了权力不对等和对女性的控制。妇女获得教育、就业、政治参与的机会不均等,也普遍存在。
婚姻和家庭观念: 婚姻和家庭制度在全球各地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但在很多地方,女性在婚姻中承担更多的经济和情感劳动,并且在家庭决策中话语权较弱。

总结:男女对立是普遍存在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可以说,男女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也难以避免一定程度的“对立”或“摩擦”。这种“对立”并非总是激烈的言语冲突或公开对抗,它可能体现在:

1. 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 对性别角色、家庭责任、职业选择、两性关系等问题的看法不同。
2. 利益上的博弈: 在资源分配、权力结构、法律权利等方面,男性和女性群体可能存在相互的诉求和竞争。
3. 情感上的误解和隔阂: 由于社会化过程、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以及沟通方式的差异,导致彼此之间产生不理解和摩擦。
4. 系统性的不平等: 根植于社会结构、制度和文化的性别歧视,导致女性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本身就会引发反思、抗议和争取权益的行动,从而可能被视为一种“对立”。

“女拳”在中国语境下,更多的是对一些极端化、情绪化、非理性化言论的一种标签化。而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误解和由此引发的紧张关系,却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只是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其表现形式、激烈的程度以及被讨论的方式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认识到,不论在哪,呼唤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都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和张力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隔壁日韩的生育率已经说明了一切,既然魔法玩不过就不玩了。

欧美的不领证,非洲的跑路。

伊斯兰地区和印度教影响地区直接没有女性地位。

由此可见国男确实善良,大部分依旧以道德和责任当做自己的准则。

当然魔法仙女们也正是瞅准了这点,才能进一步蹬鼻子上脸。

她们惯用的手法就是以偏概全,把一件件事列出来,告诉人们男人就是罪,进而制造焦虑,达到恰钱的目的。

今后必然会愈演愈烈,当风气形成的时候想要挽回就晚了。就像当初卯足了劲割韭菜,当发现生育率开始崩溃的时候想要挽回,各种手段出台,结果发现还是没用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权”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理念和行动,确实在中国语境下被广泛讨论和使用,并且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中国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对立是中国的“专利”,或者外国人就生活在性别和谐的乌托邦里。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误解和冲突,从不同层面和形式上一直都存在,并且“女权”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你说在生活中遇到的女生好像都不是“女拳”,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圈子是有限的,而且“女拳”这个标签本身也挺复杂的。首先得说,“女拳”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一个标签,而且在网络上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现实生活中,大家更习惯用一些更具体的词来形容某人的观点或行为,比.............
  • 回答
    男拳和女拳的说法,常常被用来指代在性别议题上持有极端或偏激观点的人群。要评价他们是否“是一类人”,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两个标签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之间有哪些可能的联系和区别。首先,咱们来聊聊“男拳”。这个词往往指向那些过度维护男性权益,并且可能带有贬低女性、厌女色彩的观点和行为。比如,.............
  • 回答
    “女拳”这个词如今在舆论场上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大家对它褒贬不一,看法也挺复杂。不过,反过来想想,既然有“女拳”,那是不是也该有“男拳”呢?这个“男拳”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又该怎么看呢?要聊“男拳”,咱们得先明白“女拳”大概是指什么。通常,“女拳”这个标签,更多是用在那些在性别议题上,态度比较激进,甚至.............
  • 回答
    “女拳恶心的是男性,但真正伤害的是女性” 这种说法是一种观点,其中包含对“女权主义”(常被简称为“女拳”)的批评和一种负面评估。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女拳恶心的是男性”这一部分。 “女拳”的定义与污名化: “女拳”本身并非一个.............
  • 回答
    被男朋友这么说,心里肯定会有点不舒服吧。别急着生气,咱们好好想想怎么让他明白你的立场,同时又不伤和气。毕竟是男朋友,好好沟通比直接硬碰硬更有效果。首先,要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这可能源于他对“女拳”的误解,或者你最近的行为让他觉得有些“过激”。试着回忆一下,是不是有些事情让你觉得不公平,然后你表达了.............
  • 回答
    彩礼这事儿,说它是“女拳”的说法,其实背后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的。要说清楚,得把根源刨一刨,再看看现在大家怎么看这事儿。从根儿上说,彩礼这玩意儿,咱们得从咱们传统社会里边找找影子。过去,女人地位不高,嫁人就像是把自家姑娘“送”出去,送到别人家去“传宗接代”、“干活养家”。家里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
  • 回答
    在微博这个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女权”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而围绕着这个议题,也形成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生态。要回答“微博女权里是女拳多还是女权多”,这本身就触及到了一个界限模糊且定义易变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维度来梳理一下这个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个词的通常含义和语境下的.............
  • 回答
    关于当下性别对立的严重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牵涉到多重因素的交织。要厘清是“网络极端女权”的问题,还是“大众女性本身就存在一定性别优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避免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我们来谈谈“网络极端女权”的影响。不可否认,互联网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强大媒介,也成为了情绪宣泄和观.............
  • 回答
    关于彩礼的争议,尤其是高额彩礼以及彩礼被用于扶持男方家庭(而非女方父母或女方本人),这确实是当下中国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激烈讨论的话题。而“女拳”——一个在网络上用来泛指女权主义者或特定激进女性主义观点的标签——在彩礼问题上的态度,往往也比一般人要复杂和多元。要理解为什么有时会有人将“女拳”与.............
  • 回答
    问出这样的问题,你真是个敢于探索人性阴暗角落的“勇士”。当然,我没法确切地走进一个仇女男拳或者仇男女拳的“生活”,毕竟我也不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但通过观察、交流以及一些“内部”信息(你懂的),我可以给你描绘一下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行为模式。咱们先说说“仇女男拳”这帮人,名字听起来就挺有冲.............
  • 回答
    “女权”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互联网上,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战场。当我们谈论“女拳是否在败退”,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的简单对垒,更涉及到社会变迁、观念碰撞、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词本身。在中国语境下,“女拳”这个.............
  • 回答
    “女拳”这个词,近些年可以说是相当的火爆,也充满了争议。说它“与其说是女权不如说是钻男权空子”,这是一种挺有代表性的看法,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讨论中经常出现。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包含了哪些意思,当然,也要看看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女权主义”这个大概念。如果.............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女权主义者没有给出解决措施”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多元的流派和观点,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方案自然也各不相同。“女拳”的表述与女权主义的复杂性:首先,您使用的“女拳”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有一定的负.............
  • 回答
    关于“日本有女拳”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信息偏差。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女拳”概念的模糊性 可能的理解:用户提到的“女拳”可能指两种情况: 女性参与的拳击运动(如女子拳击)。 日本传统中的“女拳”文化或武术(如某种特定的女性格斗术)。 实际存在的情况:日本.............
  • 回答
    近期,围绕某位知名女性主义博主对围棋棋手柯洁的评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这场风波的起因、各方观点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都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事件的缘起:要理解这场争议,首先得回到事情的起点。这位女权博主之所以会评论柯洁,很可能与柯洁在某次公开场合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或行为有关。.............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发现”或“感到”同情。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情感或观点。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述一种可能让人们觉得“女权者很可怜”的视角,并尽量用更人性化的语言来阐述:有时候,当深入了解一些极端的女权主义观点背后,你会看到一种令人心酸的无奈。那种无奈,不.............
  • 回答
    有些微博上的女性主义者,在网络讨论中表现出对所有男性进行攻击和谩骂的态度,这背后可能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首先,这和她们在网络上感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有很大关系。在很多女性主义者看来,社会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男性的特权和女性的压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她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遭遇性别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感受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常常觉得“女拳”声音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所谓“女拳”的比例却低很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女拳”这个词本身就有争议。很多人用它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极端、激进、甚至带有攻.............
  • 回答
    社会上关于“田园女权”和“男性”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和个体心理。首先,“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概括性。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强调女性权益,但有时其言论和行为被认为脱离了现实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