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拳恶心的是男性,但真正伤害的是女性。这么理解对吗?

回答
“女拳恶心的是男性,但真正伤害的是女性” 这种说法是一种观点,其中包含对“女权主义”(常被简称为“女拳”)的批评和一种负面评估。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误解。

首先,我们来分析“女拳恶心的是男性”这一部分。

“女拳”的定义与污名化: “女拳”本身并非一个学术或主流的定义,它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贬低和攻击意味的网络用语,用来指代那些被使用者认为“过激”、“极端”或者“不合理”的女权主义者或其观点。真正的女权主义(feminism)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思想运动,其核心是追求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然而,在网络论战中,很多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会使用“女拳”这个词来概括他们不认同的女性主义观点,甚至将所有支持性别平等的女性都贴上这个标签。
“恶心男性”的指控: 这种说法通常源于对某些女权主义者言论的解读。一些极端或情绪化的言论,例如对男性群体进行普遍性的道德谴责、使用侮辱性词汇攻击男性、或者提出一些被认为是攻击性过强的诉求,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被攻击”或“被冒犯”,从而产生“恶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
对个体男性权利的侵害感: 当某些观点将所有男性视为压迫者,或者对个体男性的遭遇漠不关心时,一些男性会觉得自己被否定和伤害。
道德上的不适感: 如果某些言论使用了攻击性的语言、煽动了仇恨情绪,或者带有强烈的道德审判意味,即使是支持性别平等的人也可能感到不适。
对“性别对立”的恐惧: 这种说法可能反映了一种担忧,即女权主义的某些表现形式加剧了男女之间的对立,而不是促进和谐。

然而,将“女拳恶心的是男性”作为对整个女权主义的评价,是过于简化和带有偏见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其目标是实现性别平等,是反对的是父权制及其带来的不平等结构,而不是针对所有男性个体。如果某些言论被解读为“恶心男性”,这更多地可能是对女权主义运动中部分声音、表现方式或者被放大解读的极端言论的反应,而不是对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准确描述。

接下来,我们分析“但真正伤害的是女性”这一部分。

这部分观点认为,尽管某些“女拳”言论和行为看起来是在对抗男性或父权制,但最终的负面后果却落在了女性身上。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破坏了性别平等运动的声誉和公信力:
“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效应: 当一些被标签为“女拳”的极端言论被广泛传播时,公众容易将这些极端观点与整个女权主义运动等同起来。这导致了对女权主义的污名化,使得许多原本可能支持性别平等的人望而却步,或者对女权主义产生抵触情绪。
阻碍了实质性议题的讨论: 焦点被转移到对“女拳”的攻击和辩护上,而非关注女性在就业、教育、健康、家庭暴力、性骚扰等方面的真实困境和争取平等的诉求。这种转移使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变得更加困难。
加剧了社会撕裂和对立: 如果女权主义的表现形式过于激进或情绪化,可能导致社会上出现更强的反弹力量,进一步加剧男女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这种社会氛围对所有人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而言,进一步的社会对立可能意味着失去潜在的支持者,也可能让她们在寻求帮助时面临更大的阻力。

2. 导致部分女性的“自卫”或“退缩”:
疏远了中间派女性: 很多女性可能认同性别平等,但并不认同某些激进的表达方式。当她们看到“女拳”的负面形象时,可能会选择远离这场运动,以免被贴上负面标签,或者因为不认同其“作战方式”而放弃争取自身权益。
制造内部矛盾: 女权主义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流派和观点,但如果过于强调某种“战斗性”或“正确性”,可能会导致女权主义者之间产生内耗和分裂,削弱集体力量。
利用“女性互害”的叙事: 有些批评者会利用“女性伤害女性”的论调,将某些女性的非理性行为归咎于“女拳”,从而进一步打击女权主义。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是转移了对系统性性别不平等的关注。

3. 强化了父权制的某些论调:
为保守势力提供攻击借口: 当出现被视为“过激”的女权主义言论时,反对性别平等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抓住这些例子,来论证“女权主义是失败的”、“是威胁男性”的观点,从而合理化维持现有性别秩序的必要性。
模糊了问题的核心: 父权制是系统性的压迫,它通过文化、制度、经济等多种方式对女性造成伤害。而将这些伤害归咎于少数“女拳”的言行,是一种对问题根源的“去政治化”和“个体化”,从而掩盖了需要社会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总结来说,这种说法认为:

那些被贴上“女拳”标签的(通常是极端或情绪化的)言论和行为,其表象是针对男性或父权制,但它们的负面效应(如破坏声誉、加剧对立、疏远支持者、阻碍进步)最终会削弱性别平等运动整体的有效性,导致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可能让一些女性因为恐惧或误解而选择沉默或退缩。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批判性的解读,存在以下局限性:

“女拳”的定义模糊且被污名化: 很多时候,这种说法是将少数极端的声音放大,并将其等同于整个女权主义运动。
忽略了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 女权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除性别压迫,实现所有人的解放,包括男性免受僵化的性别角色束缚。真正的女权主义追求的是平等和公正,而非单纯的“恶心男性”。
忽视了社会结构性问题: 女性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系统性的,而非仅仅是某些个体言论造成的。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女拳”可能会转移对父权制本身的批判。

因此,在评估这种说法时,需要区分真正的女权主义原则与某些个体或群体在实践中的不当言行,也要警惕将运动的负面标签化和污名化。理解其背后的担忧是重要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说法可能存在的偏颇和片面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么理解是对的,因为这有一个社会默认的大前提——大部分男人不是人,所以他们受伤不算受伤。那么真正受伤的就是女性了。

拿货拉拉事件为例,这一事件发生过后,有数量不少的人认为:货拉拉事件导致女性乘客打车难度提高,损害了女性的利益。

这么说当然没错,但是在他们的语言背后蕴涵着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共识——货拉拉司机不是人

当这位司机遭受无妄之灾,作为家庭顶梁柱的他被莫名其妙关进看守所大半年,妻子孩子艰难度日,自己还背上了过失杀人的罪名时,没有人看得到这个最大的受害者。

在这些看客眼里,那些占社会绝大多数,勤勤恳恳创造了世界绝大多数物质财富的“普通郭楠”不是人,他们的生死轻如鸿毛因而被自然而然地忽视掉地情况下,真正受伤害的,当然是且只能是女性了,毕竟:

“男人在战场上失去的只是生命,女人们却失去了丈夫和父亲啊!”

“货拉拉司机只是被关进看守所又背负了杀人的罪名,女人们却因此不能方便的乘车啊!”

user avatar

不是。

其实男女都受伤害了。

只不过,舆论上,只有女性受到伤害才算真正的伤害

user avatar

可笑,真正伤害的是女性?

要是如此,她们智力就太不正常了。

要说伤害,或多或少是有的,但是你只要会算总账,就能知道那只不过九牛一毛。

女拳实实在在地给女性带来利益,真正损害的就是男性。具体来说,主要是某些傻乎乎的男性,其次是运气不好的男性。

比如出租车司机,再比如保安。

只要利女的行为一天不停止,女拳就能做成这样的事。

而从中受益的女性决然不可能会挺身而出阻止她们,你见过哪个既得利益者改变现状的?

user avatar

真正受到伤害的是男性





user avatar

不对。实际上现在男女犯同样的错误谁受的惩罚大已经很明显了。女权根本没有伤害女性,所有女性都是女权的受益者。

(注:权和拳实在没必要区分)

user avatar

女权中最能打能冲的那群人,就是上学时欺凌其他女生的女混混,要是女权社会真的建立了,肯定是她们战功最大,获利也最大。林黛玉和母大虫一起打江山,你猜打下江山后谁说了算?

到时候普通女性都得被她们继续欺凌,胖的、胸小的被嘲笑,胸大、好看的被侮辱……

至于锅男不算人,所以锅男受到的伤害也不算真正的伤害

user avatar

女权有两种,一种承认自己是女权。

哪一种不承认。

不承认自己是女权的人表示,她们打拳老娘才是受害者,郭楠快点赔钱!

user avatar

真正直接伤害的是男性,女性只会幸灾乐祸,话还是别说死,可能有良心发现的女性存在呢,总要抱有“希望”是吧。

从来就没有温和女权和极端女权的说法,因为女权本身理论就站不住脚,是纯纯的搞特权,把女权定义为坏是没问题的。

参考北欧,女权运动盛行导致白左出现。极端环保、动保,素食等主义泛滥,女权信奉性别非先天的性别虚无主义,把男人女性化是她们的目标,批量生产娘 炮。圣母女表废死派,大搞性少数群体的政治正确,无脑收难民导致犯罪率飙升。

女权可以用一个词表述:极端,这也是为什么女权本身就很极端的原因。

中国女权目前由于“塔权一体”,是极有可能发展成女权女尊的社会的,事实上现在就是女尊社会,立法已经明确偏向女性了,做为国男自求多福吧。

user avatar

回答建议修改,看来有人点踩。

而今刹车已晚,前车之鉴还在。

日本法国印度,各有各的出路。

放下道德枷锁,一片光明坦途。

曾经赚钱养家,往后仗剑天涯。

我有躺平良策,哪管尔等生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女拳恶心的是男性,但真正伤害的是女性” 这种说法是一种观点,其中包含对“女权主义”(常被简称为“女拳”)的批评和一种负面评估。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并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分析“女拳恶心的是男性”这一部分。 “女拳”的定义与污名化: “女拳”本身并非一个.............
  • 回答
    “女权”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互联网上,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战场。当我们谈论“女拳是否在败退”,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是“女权主义者”和“反女权者”的简单对垒,更涉及到社会变迁、观念碰撞、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个词本身。在中国语境下,“女拳”这个.............
  • 回答
    “女权”这个词,以及它所代表的理念和行动,确实在中国语境下被广泛讨论和使用,并且其表现形式和发展路径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中国特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男女对立是中国的“专利”,或者外国人就生活在性别和谐的乌托邦里。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误解和冲突,从不同层面和形式上一直都存在,并且“女权”作.............
  • 回答
    男拳和女拳的说法,常常被用来指代在性别议题上持有极端或偏激观点的人群。要评价他们是否“是一类人”,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两个标签背后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们之间有哪些可能的联系和区别。首先,咱们来聊聊“男拳”。这个词往往指向那些过度维护男性权益,并且可能带有贬低女性、厌女色彩的观点和行为。比如,.............
  • 回答
    “女拳”这个词,近些年可以说是相当的火爆,也充满了争议。说它“与其说是女权不如说是钻男权空子”,这是一种挺有代表性的看法,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讨论中经常出现。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包含了哪些意思,当然,也要看看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女权主义”这个大概念。如果.............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为什么女权主义者没有给出解决措施”的疑问,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女权主义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存在着多元的流派和观点,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提出的解决方案自然也各不相同。“女拳”的表述与女权主义的复杂性:首先,您使用的“女拳”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有一定的负.............
  • 回答
    关于“日本有女拳”的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信息偏差。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1. “女拳”概念的模糊性 可能的理解:用户提到的“女拳”可能指两种情况: 女性参与的拳击运动(如女子拳击)。 日本传统中的“女拳”文化或武术(如某种特定的女性格斗术)。 实际存在的情况:日本.............
  • 回答
    近期,围绕某位知名女性主义博主对围棋棋手柯洁的评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这场风波的起因、各方观点以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都值得我们细致地梳理一番。事件的缘起:要理解这场争议,首先得回到事情的起点。这位女权博主之所以会评论柯洁,很可能与柯洁在某次公开场合或社交媒体上的言论或行为有关。.............
  • 回答
    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无法“发现”或“感到”同情。我的目的是提供信息和完成任务,而不是表达个人情感或观点。然而,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来描述一种可能让人们觉得“女权者很可怜”的视角,并尽量用更人性化的语言来阐述:有时候,当深入了解一些极端的女权主义观点背后,你会看到一种令人心酸的无奈。那种无奈,不.............
  • 回答
    有些微博上的女性主义者,在网络讨论中表现出对所有男性进行攻击和谩骂的态度,这背后可能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首先,这和她们在网络上感受到的压迫和不公有很大关系。在很多女性主义者看来,社会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男性的特权和女性的压迫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当她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遭遇性别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感受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我们在网络上常常觉得“女拳”声音很大,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所谓“女拳”的比例却低很多?这里面涉及到的因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下,“女拳”这个词本身就有争议。很多人用它来指代那些在网络上极端、激进、甚至带有攻.............
  • 回答
    社会上关于“田园女权”和“男性”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剥离情绪化的标签,深入探究背后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和个体心理。首先,“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概括性。它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强调女性权益,但有时其言论和行为被认为脱离了现实语.............
  • 回答
    当今社会,围绕“女权”与“男权”的讨论甚嚣尘上,甚至演变成了一些群体间的激烈冲突。要理解这个现象,咱们得把它拆解开来,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聊。首先说说所谓的“女拳泛滥”。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性别议题上表现得过于激进、不讲道理,甚至采取攻击性姿态的女性群体。但咱们得想一想,是.............
  • 回答
    女权和女拳这两个词,在咱们日常的交流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但说实话,很多时候大家对它们的认知是模糊的,甚至是混淆的。一提到“女权”,脑子里可能就跳出来“女拳”,反之亦然。这可不是个小事,因为这种混淆,很容易导致误解、偏见,甚至阻碍了真正性别平等的进步。那么,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女权和女拳,到底是.............
  • 回答
    在中国大陆的网络语境下,“女拳”一词通常带有贬义,指向那些被认为行为极端、言辞激烈,甚至对男性持有敌意的女权主义者。如果我们要讨论这种现象的“危害”,需要先梳理清楚它所指向的群体及其行为,然后再分析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并非所有倡导性别平等、支持女性权益的观点都被称为“女拳”。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聊聊的。你说在生活中遇到的女生好像都不是“女拳”,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圈子是有限的,而且“女拳”这个标签本身也挺复杂的。首先得说,“女拳”这个词,它本身就是一个标签,而且在网络上常常带有负面色彩。现实生活中,大家更习惯用一些更具体的词来形容某人的观点或行为,比.............
  • 回答
    您提到的“微博女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讨论和关注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其中的一些行为,比如挑拨性别对立、歧视辱骂男性、人肉搜索和煽动网络暴力等,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并且对于为何这些行为似乎能够“逍遥法外”感到困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为的界定与法律的滞后性:.............
  • 回答
    女性主义(俗称“女拳”)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于性别对立的讨论。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剥开标签,深入到其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女性主义”和“在中国语境下的“女拳””。 女性主义(Feminism) 本质上是一个倡导性别平等的思想和运动。它的核心诉求是消除.............
  • 回答
    高校法学院里“女拳”现象的出现,这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学本身的特质与女性的契合度: 理性与逻辑的吸引力: 法学作为一门高度依赖逻辑推理、证据分析和规则适用的学科,吸引了许多思维缜密、善于思辨的个体.............
  • 回答
    如今,“女权主义”这个词汇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女拳”似乎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了,而且声势浩大,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说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别看现在好像是“突然”兴盛,但女权主义的思想和运动其实已经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