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各国轨距不一样?

回答
各国铁路轨距之所以不尽相同,并非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历史、技术、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这就像一棵古老的树,它的枝干延展方向,都深深地刻下了过往岁月的痕迹。

起源的碎片化:工业革命的黎明

铁路的诞生,正值欧洲工业革命的蓬勃时期。当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各自为政。

马车时代的遗产: 最早的轨道交通,可以追溯到矿山里用来拉矿石的马车。当时,马车的轮距就已经有了大致的规格,而早期的铁路工程师,很多也是从马车领域转过来的。他们习惯于沿用过去的尺寸,或者根据当时的马匹体型、车厢大小来设计。比如,很多说法认为,英国1435毫米(标准轨)的起源,与当时战车或马车轮距有关,虽然这个说法并未得到绝对的考证,但反映了当时从陆路运输到轨道运输过渡的延续性。
工程师的独立思考与试错: 在缺乏统一指导的情况下,各国的工程师们根据自己对运载能力、稳定性和成本的考量,独立设计了不同的轨距。例如,英国的乔治·斯蒂芬森(George Stephenson)和他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Robert Stephenson)在早期铁路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选择了1435毫米作为标准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折衷,既能保证一定的承载能力,又不像更宽的轨距那样需要更多材料。然而,其他工程师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Isambard Kingdom Brunel)就力排众议,在英国西南部铁路(Great Western Railway)上采用了更宽的2134毫米(宽轨)。布鲁内尔认为,更宽的轨距能带来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速度,并允许更大的车厢。
早期铁路公司的选择: 在早期,铁路建设多由私营公司主导。每个公司在建设自己的线路时,都会根据自己的资金、技术能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来选择轨距。一旦某条线路建好,其轨距就成为了当地铁路网的“事实标准”,后期要改变非常困难且成本高昂。

地域环境与运输需求的影响:适应大地的脉搏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也催生了不同的轨距选择。

宽轨的优势: 在一些需要运输重型货物、或者穿越崎岖地貌的地区,更宽的轨距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允许制造更重、更大的机车和车厢,从而提高载货量和运载效率。俄罗斯就选择了1520毫米(俄国宽轨)的轨距,这被认为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广阔而多样的地貌,以及军事运输的需要。西班牙和葡萄牙也曾采用过1668毫米的宽轨,这可能与当地山地地形和早期对铁路承载能力的更高要求有关。
窄轨的考量: 相比之下,窄轨(例如762毫米、1000毫米、1067毫米等)则在山地、丘陵地区或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更具优势。窄轨铁路建设成本较低,转弯半径更小,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强。许多殖民地时期的铁路,或者在山区修建的支线铁路,都采用了窄轨。例如,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地广泛使用1067毫米的轨距(狭义亦称“开普轨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降低早期铁路建设的投资门槛。

政治与经济的博弈:国家意志的延伸

铁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和标准往往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国家主导的统一: 随着铁路网络的不断扩展,以及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增强,各国逐渐意识到统一轨距的重要性。国家开始主导铁路建设,并强制推行统一的标准。然而,一旦形成了既有轨距的网络,想要改变就面临巨大的阻力。
抵御外部影响(有时也包括军事考量): 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轨距也可能是一种“非对称”的战略考量。例如,在冷战时期,苏联及其东方集团国家选择比西欧更宽的轨距,这使得在发生冲突时,西方国家的标准轨列车难以直接进入,或者需要进行复杂的换装作业,从而增加了军事调动的难度。这种“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 一旦一个国家在某个轨距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形成了庞大的铁路网络和配套产业(例如机车制造、车辆制造、维修体系等),改变轨距的成本就会极其高昂。这包括更换大量铁轨、调整道岔、改造车站、更换所有机车车辆等,甚至会影响到沿线的工厂和货物运输。这种“路径依赖”使得统一轨距成为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国际化的挑战与妥协:全球网络的碎片

即使在今天,全球铁路网络仍然是碎片化的。

欧洲的“标准”与例外: 1435毫米的标准轨之所以被称为“标准”,是因为它在欧洲大陆最为普及,并且被许多国家采纳。然而,即便在欧洲,也存在例外,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芬兰、爱尔兰等国仍使用不同的轨距。
跨国铁路的难题: 跨境铁路运输的衔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从欧洲大陆进入英国,或者从俄罗斯进入中国,都需要在边境进行列车的换轮或货物转运,这不仅增加了运输时间和成本,也带来了复杂的操作。
高铁时代的“标准”讨论: 在高速铁路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国际运输的效率,各国也在积极探讨统一轨距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在主要的高铁干线上实现轨距兼容。然而,由于上述历史和经济因素的根深蒂固,彻底的统一仍然任重道远。

总结来说,各国轨距的不同,是一幅由历史偶然、技术演进、地域适应、国家战略共同描绘的复杂画卷。它并非简单的“选错了”,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每一种轨距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选择和考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多样性,恰恰也展现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智慧与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要问为什会一样。

首先,要看自行修建铁路需要做好怎么样的准备。

1,足够多的潜在运输需求,没潜在客货需求,修个屁;2,足够稳定的内部环境与行政事务处理能力,今天这民变明天那闹匪,当官的大字不识但精通雁过拔毛,一样修个屁;3,足够多的资金及技术储备,钱是英雄胆,术乃英雄剑,你至少得有一样吧;4,可以接受的地理环境,总不能青藏高原路网密度还强求与内地平齐吧。

这四条列下来,以1840年为节点,同时满足条件的,正是当时的欧洲列强,勉强可以带个北米。大青果刚被大阴坑了一把大的,可以说前三个条件都不满足。印度以及广大非洲还是殖民地,拉丁美洲虽然内部环境还算安稳,但是资金不太充足,而且除了阿根廷之外其他国家都属于那种不怎么适合修铁路的地理环境。

其次,就其各国发展程度而言,也不一定真就一样。

就算是铁路发源地阴国,也经历过轨距上的反复。斯蒂芬森最早中意的是4英尺8英寸这个“整数”,单纯因为这个距离接近矿山上的轮距。没多久,纽卡地区将这个轨距衍生成4英尺8.5英寸,单纯因为宽了一丢丢,容许车宽增大。结果这一扩,就扩成了所谓的“准轨”并推广到全世界。

米国佬独立以后,北方逐步采用1435毫米轨距,南方则采用5英尺整(1524毫米)轨距。战争结束,北方胜利,1435成为米国国标轨距。所以论毛子1520毫米这个轨距怎么来的,说不定当时沙皇招到的是米国南方流亡过来的铁路工程师,这工程师怀揣梦想,让这个轨距在另外的地方发扬光大呢。当然,另一个版本的传言是沙皇看到这个轨距不太舒服,让工程师加了他胡子的长度进去,正好就5英尺。当然,20世纪初逐步规整为1520毫米。

在欧洲本土,各国发现支线不一定非得按照昂贵的准轨修建,可以修窄一点节约大量投入,反正支线嘛,不指望有多少运量。所以,至今髪国跟瑞士都有不少窄轨线路仍在运用,某个世界遗产铁路甚至还保有一定货运能力。

鬼子则是因为开始筑路的时候实在没钱修准轨,捏着鼻子定了3.5英尺(1067毫米)的轨距。然而贯穿明治、大正、昭和三朝,鬼子铁路人总想将本土干线扩张成准轨却一次次失败,只有些许零星私铁及市铁采用准轨。战败后见识到大平原上准轨如何适用的铁路人,暗搓搓地捣鼓出新干线,第一条要求就是轨距必须准轨。

印度殖民地就更惨了,各种来路不明的阴国老板凭着自己的喜好,修筑出至少四种轨距还互不连通的区域路网,至今还遗毒不散。如非洲之类的其他殖民地都是殖民者留下的獠牙式铁路,标准杂乱状态不佳,独立之后根本无力维护,外国援建的铁路也很快荒废破败掉了。这个甚至可以套用在阿根廷。阿根廷国土作为及其优质的畜牧业土地,一直苦于牲畜无法外销。19世纪末借由阴国资本修建出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原点的放射状铁路网,将每一片牧场的牛羊拉到首都,经过屠宰处理装上冷冻船,纵贯大西洋到达阴国,将优质的潘帕斯牛肉换成英镑,过上了一段神仙日子。但是后来阿根廷如何越活越回去,铁路拆得稀里哗啦,一直是经济学家(虽然不一定真就懂经济)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国作为大一统为传统艺能的国家,自始皇帝起贯穿2000多年,“书同文、车同轨”一直是念兹在兹的统一建国起手式,哪怕衰败如大青果都知道先定个标准,能不能大用先续过去再说。随后冥国沿用,红朝继续沿用还发扬光大,逐步从一个看着还颇为原始的路网发展出部分比肩的现代化路网。既然如此,那些换了效果不大又颇费手脚的关键标准就必须沿用,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是也。

三,未来会统一吗?

很不幸,这只是痴人说梦式的臆想。现实中印度自独立至今,还没把杂七杂八的铁路轨距梳理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于那些铁路都只能凑合用,维护约等于没有的非洲国家,可能拆了修公路才是更好的选择。至于霓虹金,人家从大正昭和初就开始闹改准轨,闹到战败乃至新干线开始建设都没有动静,仿佛只是小孩的把戏一样。毛子表示目前路网太大,懒得改了,而且再用脸接一次巴巴罗萨,等着火车直接开到红场下面吗?

还是那句话,凭什么各国轨距就得一样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各国铁路轨距之所以不尽相同,并非一蹴而就的巧合,而是历史、技术、经济、政治甚至军事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产物。这就像一棵古老的树,它的枝干延展方向,都深深地刻下了过往岁月的痕迹。起源的碎片化:工业革命的黎明铁路的诞生,正值欧洲工业革命的蓬勃时期。当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各国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坐火车时会好奇的。简单来说,列车轨道之所以有两条,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尤其是对于现代铁路系统而言,单轨系统确实存在一些固有的局限性,虽然它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是两条,以及一条轨道的可能性、利弊。为什么铁路轨道是两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错峰.............
  • 回答
    关于“各国争相报道本国可能是新冠起源”这一说法,需要 非常谨慎和审慎地对待,因为它 不准确地描述了当前的国际舆论和科学共识。事实上, 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国家,并不“争相报道本国可能是新冠起源”。 相反,目前国际上对新冠病毒起源的科学研究,其焦点和主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
  • 回答
    要说“各国坦克到中东尤其是阿拉伯诸国与土耳其表现很差”,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准确或者说带有片面性的说法。准确地说,坦克在中东地区,特别是在这些国家的战场上,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导致其表现不如预期,但将其归结为“很差”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表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考验,未能完全发挥其设计效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军事和特工行动的实际考量。关于为什么各国特工不倾向于使用“毒子弹”,尤其像你设想的那种将氰化钾添加到开花弹中的做法,原因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效率、可靠性、操作风险、目标选择以及后续影响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开花弹”和“毒药”各自的原理和限制。开花弹(.............
  • 回答
    明知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各国不禁止销售香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出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让各国政府在是否“一刀切”禁售香烟的问题上,往往举棋不定。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知道”、“不在乎”,而是多重现实考量下的艰难平衡。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最直接的因素:巨大的经.............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不像后来的战争那样,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成为了主流武器。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生产、战术、思想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来掰扯。一、技术瓶颈与生产难题:自动火器的黎明首先,得承认当时自动武器技术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 可靠性问题: 早期的自动武器,哪怕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可靠性.............
  • 回答
    全球多国宣布“封国”,这一举动无疑让人们联想到去年疫情初期的紧张氛围。是什么让这个新的新冠变种奥密克戎(Omicron)引发了如此强烈的反应,甚至让一些国家迅速拉响警报,采取了如此严厉的措施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对病毒本身的好奇或恐惧,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到科学认知、公共卫生策略、经济考量.............
  • 回答
    人体器官短缺是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关于强制器官摘取死者的立法,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伦理、法律、宗教、文化以及人权等多个层面。即便是在器官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之所以普遍不推行强制器官摘取,原因远非“不作为”那么简单,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考量和多方面.............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挺有同感的。现在不少国家的单兵口粮,单看包装、口味,确实不像过去那种纯粹为了生存而牺牲一切的“战术”风格了。过去那种压缩饼干、各种糊糊的包装,吃起来真心不是享受,但能管饱、能量足,而且极耐储存,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那为什么现在会感觉“不那么战术”了呢?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咱.............
  • 回答
    二战期间,各国步枪的生产工艺选择,确实与冲锋枪的制式化生产有着显著的差异。冲锋枪之所以能够大量采用冲压工艺,而步枪则更多地依赖铣削和车削等传统工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战术以及历史原因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冲压和铣削/车削这两种工艺各自的特点。 冲压工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巨大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现在各国不怎么大力发展大口径舰炮,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说“不发展了”,而是说发展得不再是海军火力投送的主流和重点,背后涉及到了技术、战术、成本以及海军力量体系的全面演变。想想看,过去二战时期,战列舰上那些动辄380毫米、406毫米甚至460毫米的巨炮,那真是海上霸主的气势。一发炮弹出去,.............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外交制度和国际关系演变的历史故事,简单来说,从“公使”到“大使”,反映了国家之间交往的升级,以及彼此关系的正式化和对等性。“公使”时代的背景:一种相对“低配”的外交代表在古代和近代早期,国家之间的联系不像现在这样密集和常态化。外交活动往往是出于特定目的,比如议和、签订条约、庆贺或吊唁.............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虽然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但为什么它没有像英语那样,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行政语言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考量,还有语言本身的特性。一、 历史的惯性与殖民主义的遗产首先,我们要承认,英语之所以能在全球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观察到的现象。要解释为什么现在各国陆军的迷彩服会越来越趋同,甚至看起来和美军的有点像,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咱们得承认,美军在军事装备和战术理论的“输出”上,确实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各国的军服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类似西装领的设计,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涉及到军事发展、服装功能性和历史传承等多个层面。我们得承认,单从“西装领”这个词可能有点过于笼统,但如果将其理解为立翻领、衬衫领或是有一定结构感、能够端正穿戴的领子形式,那确实是当下各国军服的普遍特点。这背后并非什.............
  • 回答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同时生产多种功能类似的装备,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重的原因,绝非单一的“技术升级”或“生产效率”可以概括。这更像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基于现实考量、战略需求、技术局限以及政治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对未来战场的预判与不确定性: 未知的新式作战方式.............
  • 回答
    火炮口径这事儿,看似简单一数字,背后学问可大了去了。你有没有好奇过,为啥这世上的主战坦克、榴弹炮啥的,经常能瞅见105毫米、122毫米、155毫米这些个“老面孔”?这背后可不是乱来的,是一堆历史、技术、经济和实战需求搅合在一起的结果。怎么就定下这么个数字呢?这背后是个多维度权衡的“选美大赛”咱们得从.............
  • 回答
    一战后各国对毒气武器的慎重态度,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对这种非人道武器深刻的反思和极大的恐惧所致。回想战争期间,毒气战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战争的认知,也让参战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首先,毒气武器的惨烈杀伤力是其被高度警惕的根本原因。 一战初期,各国对毒气的使用尚显生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