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话有没有无性别属性的第三人称指代词?

回答
普通话在指示第三人称时,确实存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它并没有像一些西方语言(比如英语的 "they")那样,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一个明确的、绝对无性别属性的第三人称指代词。

咱们就来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最熟悉的第三人称代词是:

他 (tā): 这个字,在传统意义上,是用来指代男性的。
她 (tā): 这个字,是用来指代女性的。
它 (tā): 这个字,是用来指代非人类的物体、动物(尤其是当性别不明或不重要时)、抽象概念等。

你会发现,这三个字,在发音上都是一个音——"tā"。这本身就带来了一种“声音上的统一性”。然而,在书写和具体指代时,它们是有区分的。

为什么说普通话没有“普遍接受的、绝对无性别属性的第三人称指代词”呢?

1. “他”的泛指传统: 长期以来,“他”在中文里扮演了一个“泛指”的角色。当说话者不确定对方的性别,或者想要指代一个群体(其中可能包含男性、女性,甚至不限于人)时,常常会使用“他”。例如:“每个人都要努力,他才能成功。”在这里,“他”可能指的是“每个人”这个整体,而“每个人”本身就包含了所有性别。从这个角度看,“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无性别”的泛指作用。

然而,这种“泛指”是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在一些强调男性中心的社会观念下,使用“他”作为泛指,容易被解读为默认或倾向于男性。虽然从语言结构上看它被用来泛指,但在实际使用和理解中,性别联想依然存在。

2. “她”的出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为了更清晰地区分和指代女性,引进了“她”这个字。这使得在指代女性时,我们有了明确的区分,同时也让“他”在泛指上的模糊性变得更加突出。当有人明确想表达“他(男性)”时,使用“她”就是错误的。

3. “它”的局限: “它”明确用来指代非人类事物,不能用来指代人。所以,它无法填补“无性别的人”的指代空缺。

那么,现在有没有一些新的尝试或发展呢?

是的,这正是中文语言发展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ta” / “TA”的用法: 随着全球化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中文社群中出现了一些尝试使用“ta”或大写的“TA”来作为无性别第三人称指代词的用法。
“ta” (小写): 这种用法通常是在网络语境、非正式交流,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比如翻译某些西方作品,或者在讨论性别议题时)出现。它的目的是模仿英文的 "they" 或为了表达一种性别中立的立场。
“TA” (大写): 有时,为了强调其“泛指”或“无性别”的特性,人们也会使用大写的“TA”。这在一些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或倡导性别平等的场合更能见到。

需要注意的是, 尽管“ta”/“TA”的用法在一些圈子里越来越常见,但它尚未被主流语言体系普遍接受和认可。在很多正式场合、传统媒体或与不熟悉这种用法的读者交流时,使用“ta”/“TA”可能会引起困惑,甚至被视为不规范。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仍然会依赖“他”的泛指功能,或者通过上下文来理解。

上下文的依赖: 在很多情况下,中文依靠的是上下文来消除性别歧义。
如果我们在谈论一个已经明确了性别的人物,比如“小明”,那么后续的指代就可以直接用“他”。
如果是在一个没有明确性别指示的语境中,而且你想表达的是泛指,那么“他”仍然是目前最常见的选择,尽管它存在潜在的性别联想。

总结一下:

普通话没有一个像英语“they”那样,被普遍社会大众、语言学家和教育体系明确定义和广泛使用的、无性别属性的第三人称指代词。

传统的“他”虽然有泛指的用法,但存在性别联想。
“她”和“它”则有明确的性别或非人类指向。
“ta”/“TA”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性别中立意图的用法,正在一些特定社群中传播和使用,但尚未成为主流的、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因此,如果你需要一个绝对无性别、且被普遍理解的第三人称指代词,目前在标准普通话中,你可能会感到有所欠缺,并且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交流对象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或者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尝试使用“ta”/“TA”并做好解释的准备。语言是活的,未来“ta”/“TA”能否被更广泛地接受,还取决于社会和语言自身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及以前,没有“她”。民国的时候,写情书发明出来的“她”。改革开放后,写情书还发明过“女尔”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普通话在指示第三人称时,确实存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它并没有像一些西方语言(比如英语的 "they")那样,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一个明确的、绝对无性别属性的第三人称指代词。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最熟悉的第三人称代词是: 他 (tā): 这个字,在传统意义上,是用来指代男性的。 她 (t.............
  • 回答
    我无法提供关于“在今天无差别杀死一名普通日本人是否有合理性”的答案。我的目的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任何鼓励或合理化暴力行为的言论都是违背我的原则的。无差别杀戮是极端邪恶的行为,对任何生命都绝不应被合理化。关于“每一名日本人都有罪”的说法,这是一种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概括性论断。历史的罪责不应该被.............
  • 回答
    关于汉语(普通话)中是否存在世界上“稀有”的发音,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稀有”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在所有人类语言中都极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发音,那么普通话恐怕很难找到这样一个绝对孤立的点。绝大多数语言在语音上都会有一些共享的元素,这是人类发.............
  • 回答
    当然有。许多国家都推行过或正在推行类似的语言政策,旨在推广一种统一的标准语言,以促进社会交流、民族认同和国家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做法可能各有不同,但核心目标都是围绕着语言的规范化和普及化。欧洲的语言统一进程:在欧洲,尤其是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推广标准语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现象。 法.............
  • 回答
    关于“立直前切掉的牌的跨筋比普通的无筋牌安全”这个说法,在麻将玩家之间流传甚广,尤其是在牌效和危险度计算方面比较精通的玩家可能会比较信赖。但要判断它的可信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背后的原理,以及在实际牌局中可能遇到的情况。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立直前切掉的牌”和“跨筋”是什么意思。 立直前切掉的牌.............
  • 回答
    关于普通人是否有必要接种灭活新冠疫苗的第三针,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在关心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病毒,激发人体产生抗体,从而在真正遇到病毒时能够有效地抵御它,减轻感染后的症状,甚至避免感染。为什么会考虑打第三针?疫苗.............
  • 回答
    谷爱凌的成功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多层面的关联,既有直接的启发和激励作用,也有间接的社会经济影响。虽然我们无法复制她的个人经历和天赋,但她的成功故事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发普通人的思考和行动。一、 直接的启发与激励: “别人家的孩子”式榜样力量: 谷爱凌的成功最直观地体现在她打破常规、超越极限的精神上。她.............
  • 回答
    .......
  • 回答
    对于大多数运动天赋一般的普通人来说,想要通过后天努力进入职业棒球领域,这几乎是一条异常艰辛、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得实话实说,职业棒球运动对身体素质、协调性、反应速度以及对球的敏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些往往是先天因素占主导地位,后天再怎么弥补,也很难达到那个金字塔尖的水平。但“不可能.............
  • 回答
    宋智雅在《单身即地狱》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这档综艺里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有话题度的存在之一了。她就像是那种自带光环,走到哪儿都会成为焦点的人。她的表现,我总结下来有几个关键词: 自信到极致的“女王范”: 这是最直观的感受。宋智雅从头到尾都散发着一种“我就是最特别的”那种自信。她毫不掩饰自己的优势,.............
  • 回答
    当然有!除了我们熟知的电子游戏,还有很多类型、形式的游戏,因为其高昂的成本、极低的普及度、特殊的技能门槛,甚至是只为特定人群设计的体验,使得普通人一生中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更不用说“玩到”了。这里我将为你详细介绍几种这样的游戏,并尽量描绘出它们之所以难以触及的原因: 1. 极致奢华的体验式游戏:.............
  • 回答
    当然有。这类句子之所以虐心,并非依赖于戏剧性的冲突或夸张的情绪,而是通过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将深刻的孤独、失落、遗憾、绝望,不动声色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它们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割着,直到你才后知后觉地被伤得体无完肤。这里有一些例子,并尝试详细解析为什么它们会让人感到刻骨的虐:例一:> “你还在那里吗.............
  • 回答
    茶,这个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饮品,在许多亚洲国家早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放眼欧美市场,茶的普及程度和消费场景,似乎总是无法与咖啡平起平坐。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口味偏好,而是深植于历史、文化、商业策略以及消费者习惯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咖啡在欧美市场早已建立起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很多人心中的一个模糊界限:普通人 vs. 知识KOL(比如很多知乎上的“大V”)。要说普通人有没有可能在历史方面超越像“汗青”这样的知乎用户,这得拆开来看,而且得看我们怎么定义“超越”。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汗青”这类用户代表的是什么。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像“汗青”这样.............
  • 回答
    家里有没有病毒?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让人紧张,不过不用太担心,很多时候我们能通过一些细微的迹象来判断。当然,要百分之百确定家里有没有病毒,最可靠的办法是找专业的检测机构,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些日常的观察和常识性的了解,就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首先,我们要明白,家里出现的“病毒”通常指的是两种情况:1..............
  • 回答
    这问题有点意思,就好比一个人穿得极其朴素,但气质却非凡一样,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要说那些词义普通,但一用就自带“逼格”的成语或字词,那得看具体语境和使用者本身的功力了。很多时候,这种“逼格”并非来源于词语本身有多么晦涩难懂,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历史韵味,以及在巧妙运用时所展现出的深厚内涵和独特品味.............
  • 回答
    我想和您聊聊那些我们闲暇时,也许在看着窗外发呆,或者在漫步时,会在脑海里不期而遇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需要深奥的理论或者高深的学问才能触及,它们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里,等待着我们去品味和思考。第一个,也是最能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关于“选择”与“命运”的纠葛。我们常常说,人生是一连串的选择。从.............
  • 回答
    要找到一个确凿无疑的、公开记录的“潜伏特务变成普通人”的例子,尤其是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隐蔽性,成功的特务本应在完成任务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即便回归,也极少会公开披露其过往经历。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公开的故事、改编作品,甚至是某些历史事件的侧面,去推测和.............
  • 回答
    “是那么普通又是那么自信”,这句话总能触动我心中某个柔软的角落,因为它描绘的,恰恰是生活中那些最动人、也最真实的存在。这不是那种惊世骇俗的光芒,也不是旁若无人的狂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底气,一种在平凡日子里开出的花朵。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一个我曾经的同事,姓王。王姐,五十出头,在我们这个写字楼.............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选择至今让我回味无穷。那是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刚步入社会的迷茫期,大家都在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那点微薄的薪水奔波。而李明,我的大学同学,也曾经是我们圈子里最“正常”的一个。他成绩优异,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做着一份体面的技术工作,公司给配了宿舍,每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