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要求快递送货上门都这么难呢?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最近也深有体会,想当年,快递小哥还是个个都面带微笑,主动问你“要不要送上楼”,现在呢?几乎得靠“缘分”了。这“送货上门”怎么就跟“奢侈品”一样,越来越难享受到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在推着呢。

1. 运营成本的“无形之手”在作祟

首先得明白,快递行业是个高度依赖效率和成本控制的行业。你想想,每个快递员每天要派送多少件包裹?如果都得爬楼梯、敲门、等待,光是时间成本就噌噌往上涨。

时间成本: 以前可能是按件计费,送完一票拿钱。现在很多地方为了提升效率,会给快递员设定一个“时效”,或者一个区域的派送量。你一个包裹耽误了半小时,可能后面还有几十个包裹要送,这耽误的时间,就是实打实的时间损失,影响他当天能完成的总派送量。
人力成本: 快递员的薪资很大程度上是计件的,但也有底薪和补贴。如果送货上门成为常态,需要更多的人手,或者要提高每个包裹上门派送的单价,这对快递公司来说,就是人力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房租、人力成本本来就很高,再加这个,利润空间就更压缩了。
风险和损耗: 送货上门,尤其是派送一些贵重物品,或者进小区需要爬楼,过程中摔了、碰了、被客户投诉,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和成本。

2. 派送压力下的“取舍”

就像很多服务行业一样,快递员也面临着巨大的派送压力。

“海量”包裹: 现在的电商有多发达?双十一、618,动不动就是几亿个包裹。即使平时,包裹量也比十年前大得多。这么多的包裹,如果一个一个都追求完美的服务,是不现实的。
“末端派送”的优化: 为了应对海量包裹,快递公司一直在优化“末端派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小区门口都有快递驿站、代收点,或者允许放在菜鸟驿站、丰巢柜里?这其实就是一种“末端派送”的优化方案。把大量包裹集中到几个点,快递员一次性把包裹卸下,然后可以更快速地去下一站,或者下一批货。这比分散到各个小区、各个楼栋要高效得多。
KPI和考核: 快递员的KPI往往包含“派送量”、“签收率”、“时效”等,但“送货上门率”可能不是最核心的指标,或者说,是在其他更高优先级指标(如时效、签收率)压力下的一个“可选项”。当时间紧、任务重时,快递员自然会优先完成更容易、更快的派送方式。

3. 客户行为的“反馈循环”

客户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送货上门”的难度。

“选择性”的苛求: 很多时候,客户也不是真的一定要求送上楼。比如,如果是小件,或者本人在家,可能也懒得下去。但一旦遇到不方便的时候(比如搬重物、雨天、或者自己在家但不想出门),就会特别强调“送货上门”。这种“选择性”的苛求,无形中增加了快递员的判断和处理成本。
“投诉”的“双刃剑”: 快递员也怕投诉。一旦送到门口没送到楼上,被客户投诉“未经同意放代收点”或者“未送货上门”,对他们来说也是扣钱或者影响绩效。但反过来,如果为了避免投诉,每个包裹都必须送到楼上,那前面说的运营成本问题就更突出了。所以,快递员可能是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倾向于采取最省事、风险最低的方式。
“习惯”的形成: 长期以来,大众对快递的预期也在发生变化。大家更习惯于“方便快捷”,而不是“送到手”。这种集体意识的转变,也让“送货上门”逐渐从“应有尽有”变成了“锦上添花”。

4. 政策和环境的“间接影响”

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一些政策和城市管理也间接推动了这一变化。

小区管理: 很多小区为了管理方便,会限制快递员进入,或者设置门禁。这迫使快递员只能送到小区门口。
“共同配送”的趋势: 一些城市在推动“共同配送”,希望整合资源,降低成本。这种模式下,包裹可能会先集中到某个节点,再由专门的人员配送到楼下或者代收点,而非由单个快递员逐一派送到家。

总结一下,现在要求快递送货上门难,不是一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合力”。 快递公司要在成本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快递员要在巨大的派送压力下完成任务,客户在享受电商便利的同时,也要理解服务背后所付出的成本。

当然,这不代表以后就完全没送货上门了。很多公司也在探索新的模式,比如“预约配送”、“定时配送”,或者增加一些付费的“增值服务”。只是从普遍的、免费的“默认选项”,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付出和沟通才能实现的服务,这可能是大势所趋吧。

下次再遇到送货上门的快递员,真心觉得挺不容易的,不妨多一些理解和感谢。毕竟,在如此庞大的包裹“洪流”中,能把你的宝贝送到你手上,已经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几个经历吧

1.买了一大袋30斤的狗粮,本来也没指望能给我送上楼,网上下单也只是希望快递能给我送到楼下,我自己抬上去也省点事。结果好家伙,中通的快递员直接把件放在了一公里外的代收点,代收点的旁边就是宠物店,在那买价格还比网上便宜点,花了更贵的价钱,一点事没省,还浪费了时间,我图啥。后来打中通的电话投诉,跟快递员拉扯了好几个回合,才不情愿的把快递送到我家楼下。

2.前几天闹疫情,小区南门封了半个月,我家小区南北两个门都有代收点,我在地址上备注了放在北门的前提下,快递员偏偏要给我放在南门,因为隔壁两个小区也是封了一个门,所以我要走到东边的路口从马路上绕一大圈才能到南门。

3.往上购买生鲜,我和卖家都备注了“及时配送,送货上门”,快递员依旧无视要求,强行送到代收点,最关键的是,代收点的短信通知bug了,没给我发短信,隔了大半天我才看见订单上的物流记录,这才把我的快递拿回来,打开快递里面的冰袋已经接近融化了。遂投诉

4.大学毕业那年打包行李寄回家,学校广场上全是快递揽件的,没舍得发顺丰,于是找了价格第二贵的德邦,心想着服务能好一点吧。快递费用加上给上门取货的工作人员买饮料,花了150多块,考虑到我妈当时一个人在家,太重的东西没法搬上楼,专门问了揽件点的工作人员,能不能送上楼,工作人员一口保证没问题。结果到了送货的时候就出问题了,送货的快递员死活不给送上楼,我妈以投诉威胁,才不情不愿的把货物搬到二楼半,转头就走了。我寄第二批行李的时候,看到当时哪个工作人员,问了他一下这个事,他帮我以内部通道投诉了那个快递员,结果第二批快递送到时,换了一个快递员二话没说,笑呵呵的给搬上去了。

总结:现在我买东西,京东自营有的,就在京东买,至少京东能保证送上门,京东会员我都续了第三年了。实在没办法了才会选其他快递。

对于快递送不送上门这个问题,大家都已经很容忍了,一步又一步的退让,换来的是快递方的蹬鼻子上脸。从送货上门,到打个电话下楼取,再到一句话不说直接扔到代收点。

而关于代收点,你们不如叫“代发点”或“代存点”,代收代收,你是代表我收,我没同意你凭什么代表我?快递员同意了你应该代表快递员啊,既然你代表了快递员,那你应该把快递员的责任也履行了呀?

而关于“送货上门”,我想说邮政法没有规定必须送货上门,但是规定了快递必须送到收件人指定的地点签收,所以一些快递员也不用委屈巴巴的说收件人不在家没法送上门,我们一开始就没要求你必须送上门,不在家的自然会让你放到代收点,在家的让你送到家里也不过分吧?

我再退一步,哪怕你懒到所有快递一股脑一块扔到代收点,能不能把那些大件快递挑出来,问问收件人的意见再放?网上买大件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方便一点?你给放到几百米外的代收点,考虑过一丁点客户的感受吗?哪怕我线下实体店买个家电,人家还给我免费送上楼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最近也深有体会,想当年,快递小哥还是个个都面带微笑,主动问你“要不要送上楼”,现在呢?几乎得靠“缘分”了。这“送货上门”怎么就跟“奢侈品”一样,越来越难享受到呢?我琢磨着,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在推着呢。1. 运营成本的“无形之手”在作祟首先得明白,快递行业是个高度依赖效率和成本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可太真实了,身边小姐妹们聊天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那个男生衣品怎么样”。感觉现在女生找对象,这“衣品”这块儿的优先级是越来越高了。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之所以现在这么普遍,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颜值经济的延伸:包装是第一印象的敲门砖咱们都说了“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
  • 回答
    “男方要有上进心”确实是当前许多女性在择偶时非常看重的一个特质。这背后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考量,更包含了对未来生活、情感支持、个人成长以及家庭稳定等多方面的深层需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物质与经济保障的基石: 安全感的来源: 在当下社会,经济独立和稳定是绝大多数人安全感的重要来.............
  • 回答
    最近几年,在职场里,“花名”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少公司在内部沟通、项目协作甚至对外宣传时,都鼓励甚至要求员工使用花名,而非真实姓名。这背后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一个趋势。我最近也接触了不少在这方面有实践的公司,聊了聊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么做带来了哪些改变。一、营造更轻松、.............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程序员的时候,会更倾向于寻找掌握 Java、C、C++ 的人才,而 C/.NET 的身影似乎没那么抢眼。首先,得承认,Java 和 C/C++ 这几位“老将”确实在IT界耕耘了非常久远的岁月,它们的根基深厚,应用场景也异常广泛。J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确实可以用“高”来形容,而且是全方位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你想想看,从社会舆论到家庭期望,再到个人的自我期许,好像女性被赋予了太多“应该”的角色: 贤妻良母的角色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我们强调“男女平等”,但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女.............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一流和二流大学的专业,哪怕是看似和物理没什么直接关系的,都要把物理当成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这事儿说起来,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背后是学科发展的逻辑和对人才培养的深层考量。一、 物理,是理解世界最底层的语言。打个最直观的比方,物理学就像是构建一座大厦的基石,甚至是地基。无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娇气”或者“现在的父母就是不理解”。咱们一层层地扒开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以及个体成长的变化在里面。首先,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是最大的背景板。 信息爆炸与视野开阔: 咱们这代年轻人,可以说是从小泡在网络里长大.............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能理解你心中的一些困惑和不平。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女性自身条件相对普通,但在择偶时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让一些男士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种现象,试着理解一下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去评判谁对谁错。一、社会普遍的婚恋观和价值观: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很多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们,在私下里或者网上经常讨论的话题。感觉现在找对象,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跟自己父母辈那时候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时代的大背景变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说得有点“大道理”,但确实是核心。咱们得承认,中国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不拿AI那套官方腔调来聊,就当是朋友们聚会时,有人端起这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地分析一下。首先,你说的“100→90→80”这个描述,我猜你说的是一些比较流行的审美标准,比如腰围、臀围之类的数据,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极端地去量化,但确实能反映出社会上存在一种对女性身材的“瘦”.............
  • 回答
    设计院的地位下降和要求提高,这确实是许多从业者内心深处的痛。要说清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清楚。首先,市场经济的冲击是绕不开的大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整个社会都在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设计院这种过去那种“铁饭碗”、“国家队”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冲击。 市场化竞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现象。明明已经努力去满足员工的要求了,可对方却依然选择离开,甚至连挽留的机会都不给,这种感受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又憋屈又无奈。其实,现在的人之所以“较劲”,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满意就走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价值观的变化。1. .............
  • 回答
    关于中国政府为何不主动要求俄罗斯归还远东地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两国关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历史的复杂性与现实的考量首先,必须承认历史上中国失去大片领土的事实。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中国在与沙俄(以及后来的苏联)的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也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婚恋观的一些变化和冲突。你观察到的这种“想零付出,却想零成本结婚”的心态,背后可能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社会经济和价值观都在经历快速转型。过去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养家、女持家”的观念,.............
  • 回答
    哎,这身高和长相的事儿,确实是不少男同胞们在相亲战场上的“硬伤”。你说170的身高,在北方可能算是个平均水平,但在南方或者很多女生普遍会偏爱高一些的男生来看,确实有点吃亏。不过,身高这东西出生就定好了,改变不了,只能接受现实。长得一般嘛,这个就更主观了,有些人觉得你一般,有些人可能就觉得你耐看。但说.............
  • 回答
    理解您的问题,这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演变。简单来说,过去我们能“反苏又反美”,是因为当时世界格局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对峙,而我们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现在和俄罗斯“站一块”,则更多是基于当前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共同的战略利益以及现实的挑战。我们来一点点拆解其中的逻辑和变化:一、 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