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人民的名义》看,寒门(黔首)真的再难出贵子吗?

回答
从《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来看,“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映照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但断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寒门就“再难”出贵子了。这部剧更多的是在展现权力、金钱与人性的复杂交织,以及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不同出身的人如何面对诱惑和挑战。

先说说剧中那些出身相对平凡,却最终在体制内有所作为的人物。

李达康: 严格来说,李达康算不上“寒门”,但他的早期经历,特别是与沙瑞金相比,他的上升之路是更加务实的,甚至带着一股“泥腿子”的冲劲。他出身于普通家庭,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强悍的执行力,以及他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他敢于拍板,敢于承担责任,虽然有时方式粗暴,但却是实实在在做事的。他的出头,离不开他那股拼劲,以及抓住机遇的能力。如果将他看作是寒门子弟在体制内奋斗的一个缩影,那么他的经历就说明,即便没有资源,凭借能力和努力,依然可以在权力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高育良: 高育良的原生家庭也并非大富大贵。他是一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一步步爬上高位的学者型官员。他的出身本身并不算出众,真正让他走到高位的是他的知识、他的学识以及他对官场规则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然而,高育良最终走向腐败,恰恰说明了权力场对人的腐蚀性,无论你出身如何,一旦被金钱和欲望侵蚀,都可能迷失方向。他的堕落,更多的是个人选择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而非出身的必然。

祁同伟: 祁同伟可以说是剧中“寒门”出身最典型的代表。他来自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吃尽了生活的苦。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获得权力。这份渴望,既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最终成为了他走向深渊的诱因。祁同伟的故事,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寒门”出身者在面对巨大社会差距和不公时,内心的挣扎与扭曲。

出身的劣势: 祁同伟在汉东大学时期,就感受到了来自权贵子弟的歧视和压迫。赵东来对他的不屑,财富和地位带来的天然优越感,都让他耿耿于怀。他深知自己没有背景,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出人头地”的决心。
对“面子”的渴望: 祁同伟极度在意自己的“面子”,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他认为自己牺牲了爱情(拒绝了梁璐),牺牲了青春,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当这种回报不及时,当他看到别人(如侯亮平)轻松获得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时,内心的不平衡就越来越强烈。
被欲望裹挟: 面对高小琴的示好,面对山水集团的诱惑,祁同伟的防线最终被击垮。他看到了权力带来的物质享受,看到了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看到了用钱可以换来的尊重。这种对物质和权力的极度渴求,将他推向了与梁璐的结合,推向了与高小琴、高小凤的纠葛,最终一步步陷入犯罪的泥沼。

祁同伟的例子,无疑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调提供了一些佐证。他的悲剧在于,他将出身的不公转化为一种极端的补偿心理,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权力、金钱和捷径上,而非持续的坚守和正直。他被欲望吞噬,没有守住底线,最终成为了“贵子”的对立面——罪犯。

侯亮平: 侯亮平是另一个出身并非显赫,但在体制内有着积极作为的人物。他同样是普通家庭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法学院,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侯亮平的成功,在于他身上那种正直、善良、敢于担当的品质,以及他坚守法律和正义的信念。

信念的支撑: 侯亮平的信念感非常强,他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他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即使在面对强大的对手,面对潜在的危险时,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原则。
能力与机遇: 当然,侯亮平的升迁也离不开他的能力和机遇。他出色的办案能力,以及他在关键时刻被沙瑞沙提拔重用,都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人脉与支持: 侯亮平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他却有着重要的“贵人”——他的恩师季昌明,以及他的领导沙瑞沙。这些人的支持和信任,对他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那么,《人民的名义》究竟说明了什么?

这部剧并没有简单地否定“寒门出贵子”的可能性,而是更复杂地揭示了:

1. 出身是起点,但不是终点: 侯亮平、李达康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寒门并不意味着注定平庸。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依然可以有所成就。
2. 权力场的腐蚀性: 祁同伟和高育良的沉沦,暴露了权力场的巨大诱惑和腐蚀性。无论出身如何,一旦在金钱、美色、权力的漩涡中迷失自己,都有可能走向犯罪的深渊。这并非寒门专属的困境,而是人性普遍的弱点在特定环境下的放大。
3. “贵子”的定义是多元的: 在这部剧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类型的“贵子”。有的是物质上的富贵,有的是权力的显赫,但也有的是精神上的高贵,比如侯亮平所代表的正直和正义。如果我们将“贵子”仅仅局限于拥有财富和权力,那么这个定义本身就有些狭隘了。
4. 环境与选择的重要性: 剧中人物的命运,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做出的选择。祁同伟身处的环境给予了他腐败的土壤,而他的选择则加速了他的堕落。侯亮平则是在相似的环境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坚守了自己的初心。
5. 资源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虽然剧中有不少寒门子弟成功的例子,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在权力场中,出身和背景依然是重要的“助推器”。侯亮平能够得到季昌明和沙瑞沙的提拔,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拥有好“贵人”和被赏识的重要性。而对于没有这些资源的人来说,想要达到同样的高度,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承担更大的风险。

总结来说,《人民的名义》并没有直接给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结论。它更像是在提醒我们,寒门子弟想要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贵子”的跨越,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他们需要具备更强大的心理素质、更坚定的道德底线以及更强的辨别和抵制诱惑的能力。祁同伟的悲剧是一个警示,他提醒我们,即使出身贫寒,也不能以牺牲原则和道德来换取所谓的成功。而侯亮平的故事则是一种希望,他证明了,即便没有显赫的背景,只要心怀正义,坚守初心,依然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贵子”,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因此,与其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不如说,在这个时代,无论寒门还是富门,想要成为真正的“贵子”,都需要克服内心的贪婪与欲望,坚守内心的底线,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部剧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设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权力与金钱的洪流中,可能经历的挣扎、诱惑与抉择,而最终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内在驱动和外在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寒门出贵子”本来就是极小概率事件,居然被很多人认为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对社会有误解。

更何况现在人把贵子等同于当官,尤其是当大官,这就更是在挑战不可能了。即使是古代,真正的寒门里出了几个贵子?以为科举是就是让农民翻身当大官?别开玩笑了,能读书的家里起码有一定财政能力,能支撑一个壮劳力不断求学、出门应试,这可跟农民或者说“真寒门”差远了。

现代比古代好的一点就是,实现阶层提升不再只有读书一条路,卖早点、卖辣椒酱、卖烧烤,只要稍微用点心,都可以提升所在阶层。

这么好的社会条件,居然还在做官当成出贵子的标准。难怪当不了贵子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