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人贩死刑的讨论来看,价值判断在法学思考中真的有意义吗?

回答
从人贩死刑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价值判断在法学思考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具现实挑战的问题。长久以来,法学界对于价值判断在法律实证分析中的地位就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人贩死刑这类牵动社会神经的议题,却能让这些抽象的理论争论落地,直观地展现出价值判断的不可或缺。

首先,我们要理解“价值判断”在法学语境下的含义。它指的是对法律现象或法律条文进行善恶、好坏、对错等评判,涉及到伦理道德、社会正义、国家利益等一系列价值取向。相比之下,法学中的“实证”层面则更侧重于描述法律的现状、运作规则以及其逻辑体系,力求客观和中立。

在讨论人贩死刑时,即便我们试图完全剥离价值判断,只关注法律的“是什么”(is),也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因为“人贩”这一行为本身就被社会赋予了极强的负面价值色彩。“贩卖人口”直接侵犯了人的基本尊严、自由和生命权,这恰恰是现代法治社会所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所以,当法律规定了对人贩的惩罚,尤其是在讨论是否应处以死刑时,这种惩罚的强度,其背后必然隐含着对“生命权被剥夺”这种行为的价值评判,以及对“剥夺他人生命权”这一行为的价值评判。

更直接地说,死刑的存废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价值判断的问题。支持死刑的一方,往往会诉诸于“报应”、“震慑”、“维护社会秩序”等价值。他们认为,人贩的罪行极其恶劣,剥夺了无数家庭的幸福,甚至间接夺走了受害者的生命,因此必须以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来回应这种极端的不公,以实现所谓的“天道昭彰”或“以牙还牙”。这种观点,将“罪有应得”、“严惩不贷”等价值观念注入了法律的考量之中。

而反对死刑的一方,则强调“生命权至上”、“无辜不容杀戮”、“程序正义”、“避免误杀”等价值。他们认为,即使人贩罪大恶极,国家作为公共权力也不能以国家的名义剥夺任何个体的生命,因为这是对生命本身的贬低,与人贩的行为本质上无异。他们更看重“人道主义”、“非暴力原则”以及“司法错案难以挽回”的风险。这些反对声音,无疑是将“尊重生命”、“宽恕与改造”、“预防不公”等价值置于了法律的中心。

可以看到,在这场关于人贩死刑的讨论中,价值判断并非可有可无的“杂音”,而是驱动讨论的核心动力。法律条文的解释、司法实践的判决、法律制度的设计,无一不受到这些价值判断的深刻影响。即使是那些标榜“价值中立”的法学家,在选择研究对象、构建理论框架时,也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其所处社会背景下主流价值的影响。例如,对人贩行为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对“人口贩卖的社会危害性”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本身就包含着对“社会危害”的价值判断。

其次,价值判断对于法律的生命力和社会认同感至关重要。一部法律如果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脱离了其所服务的社会价值,就难以获得民众的认同和尊重。人贩死刑的讨论,正是公众参与到法律价值塑造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当法律的判决能够反映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时,它才能真正发挥其稳定社会、指引行为的作用。如果法律的判决与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相悖,即使在形式上合乎程序,也很难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再者,价值判断的存在也促使法学思考不断进步和深化。对人贩死刑的争议,促使法学家去反思刑罚的目的,是惩罚、是威慑、是改造,还是恢复性正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反思迫使法学研究者不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表面,而是要深入到法律背后的社会伦理、哲学思想,甚至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理由和依据。这种理论上的探索,也反过来会影响到法律的制定和实践,推动法律的改革和完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价值判断可能带来的挑战。过度依赖主观的价值判断,可能导致法律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滑向以势压人或民粹主义的泥潭。因此,法学思考中的价值判断,并非可以随心所欲,而是需要建立在理性、公开的论证基础之上,并且与法律的既有体系、程序正义以及国际通行的人权标准相协调。

综上所述,从人贩死刑的讨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价值判断在法学思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和评价法律现象的必要维度,更是法律获得社会认同、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关键所在。法学研究者需要正视并恰当运用价值判断,在追求法律客观性的同时,不忘法律服务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根本宗旨。没有了价值判断,法律将失去灵魂和方向,沦为一堆无生命的文字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波斯纳当年毕业是哈佛年级第一,写了那么多书,法经济学又影响深远,但是就是这么牛逼的一个人你觉得他有生之年有没有可能当上美国最高院的法官?我可以大胆预测,这个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因为他的法经济学影响太深远,他考虑问题太偏经济了。而这个社会不是只有经济发展独大的。自由、信仰和公平公正同样是法理的一部分。法官和法学家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好这所有的价值,以使得法律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

的确在很多法律问题中,经济学的考虑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经济发展是社会的重大需求。但是社会同时也需要其他方面的进步,譬如说人权,人民参政等等,这些也会影响法律。所以法律的发展方向,不是促进经济发展,而是适应社会需求。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因为社会的需求是随时在变的。法学的任务是感知这些改变,并且依次来促进法律的改变。

举例来说,美国汽车安全方面的法律发展就很有意思。首先,原来的情况是美国的汽车开始普及,但是事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于是国会决定立法要求汽车生产商改进设计,让车辆更安全。于是就有了安全带。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安全带的使用率越高,死亡率就能降低得越多。所以一开始的立法是要求新生产的车必须有安全带,并且安全带不绑上,车发动不了。那为什么后来的车都变成了如今的样子——没有绑安全带也能发动呢?那是因为这个法律通过后,立法者发现人们非常讨厌这样的设计,很多人私自拆掉安全带装置,同时汽车销量降低了,有各种各样的负面作用。于是没有办法,只能改法律,改成安全带必须要有,但是发动汽车不需要绑安全带。你看,这就是经济学为什么替代不了法学。你完全可以用经济学来作为设立规则的考虑因素,但是绝对不能是唯一考虑因素。

所以在司法和立法的领域,一切hard science都是粗糙的,只有用法学来做微调才能建立更符合需求的规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人贩死刑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价值判断在法学思考中的意义,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极具现实挑战的问题。长久以来,法学界对于价值判断在法律实证分析中的地位就存在着不同流派的观点。然而,人贩死刑这类牵动社会神经的议题,却能让这些抽象的理论争论落地,直观地展现出价值判断的不可或缺。首先,我们要理解“价值判断.............
  • 回答
    从经济学角度审视判处人贩死刑对贩卖儿童犯罪率的影响,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经济学理论和概念入手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理解,任何犯罪行为在经济学中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供给”与“需求”的体现,而惩罚则是影响这种供需关系的关键变量。成本收益分析:威慑的力量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是理性选择理论,它认为个体在做决定时会.............
  • 回答
    当一个人生命走到尽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系列复杂而不可逆转的生理过程的终结。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到生物体最微小的层面。首先,我们谈论的“死亡”通常是指 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这并不是一个瞬间发生的事件,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判断标准是 脑死亡,即大脑所有功能,包括脑干的功能,永久性地.............
  • 回答
    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在2017年8月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美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令人震惊的种族主义暴力爆发。这些事件不仅在当地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也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下面将详细讲述这一系列事件的经过、背景、影响以及人们对此的看法。事件的起因:移除罗伯特·E·李雕像的争议事件的直接导.............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生死攸关的脑洞!从万米高空坠落,想要靠什么“常见常规物体”接住而不死,这简直比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还要离谱。咱们就来聊聊,如果非要在这个不可能的任务里找点“可能性”,得靠什么“奇迹”。首先得明白,人在自由落体状态下的速度是惊人的。假设没有空气阻力(虽然实际有),从高空坠落,速度会越来越快,直到.............
  • 回答
    从当前的法律意义上讲,接受冰冻休眠(也称为低温休眠或冷冻保存)的人,从法律角度而言,他们不被视为死人,而是处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活人”状态,但这种状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活”。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尚未有明确法律界定的问题,因为冰冻休眠技术在法律体系中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物理学原理。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枪的后坐力 绝对不可能 让人从七楼跳下不死。 它们是两个完全不相干且量级差异巨大的力,后坐力对于抵抗重力坠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先拆解一下这个场景:1. 从七楼跳下: 高度: 七楼的高度大约在 2025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帮你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几个关键点:1. 什么叫“一起从 10000 米高空落下”? 这是说所有人都被绑在一起,还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只是在同一时间开始下坠?2. 200 米深的游泳池是什么概念?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深的泳池,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泳池要深得多。世界.............
  • 回答
    大连宝马冲撞人群致5死事件,在经历了漫长的审判过程后,最终以司机二审被判处死刑落下帷幕。这一结果无疑是沉痛的,无论对于受害者家庭,还是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带来深刻的思考。从法律角度解读这一判决,需要深入剖析案件的关键点、法律适用的依据以及判决的考量因素。一、 罪名认定与法律依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司机.............
  • 回答
    看到福奇博士关于美国疫情死亡人数预测下调,以及纽约出现“曙光”的说法,并引发美股大涨,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理解这一切,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福奇博士预测的意义与背景首先要明白,福奇博士是美国在公共卫生领域极具权威的专家,他的预测和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科学界和政府层面的判断。这.............
  • 回答
    生命是一场精巧而复杂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终点。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死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身体系统衰败、细胞功能丧失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失效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身体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着迷的设想!想象一下,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我们中的一员就踏上了永无止境的宇宙漫游,每当生命走到尽头,另一个生命便接过接力棒,继续向星辰大海深处进发。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探索宇宙,我们究竟能走多远?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它涉及到对生命、时间、空间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接力.............
  • 回答
    武汉警方将“女子以死对抗遛狗人”案定性为“重大疑难案件”,从法律角度分析,其立案难点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刑事立案的门槛与证据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刑事立案与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的门槛是不同的。刑事案件通常需要证明行为人涉嫌构成犯罪,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在这个案件中,警方.............
  • 回答
    你想知道,从人类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上,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同胞的遗体加起来,有没有可能把咱们这个星球糊得严严实实?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脑洞。咱们先来算算这笔账。首先得有个大概的数字,就是“有多少人类死去了”。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而且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科学家们估算,从人类诞生到现在,总共大概有1170亿人.............
  • 回答
    别骂别骂,明白你的意思了!咱们就从“人种”这个角度,来聊聊中国人能不能练出欧美健美男人的那种肌肉,以及这其中人种到底扮演了多大的角色。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们慢慢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人种,在科学上来说,现在已经不再是划分人类的主要标准了。我们更倾向于用“人群”、“族群”或者“地理人群”来描述.............
  • 回答
    从《人民的名义》这部剧来看,“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映照出了当下社会的一些现实,但断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寒门就“再难”出贵子了。这部剧更多的是在展现权力、金钱与人性的复杂交织,以及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不同出身的人如何面对诱惑和挑战。先说说剧中那些出身相对平凡,却最终在体制内有所作为.............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可以说是把中国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和生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关于平民出身的公务员如何“往上爬”,尤其是想当高官,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里给出的几条路,比如靠着家庭背景(高育良的女婿秦风,虽然不是高官但也有一定的起点优势)、或者成为某个高官的秘书(比如祁同伟早期就是高育良的秘.............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随着练习,画画会越来越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准”会不断提升。这背后,其实是人脑一项极其强大的能力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理解它。1. 视觉感知与大脑的“图像识别”系统: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看一眼就能认出那是猫,那是狗,而不是一堆模糊的色块?这是因为我们的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医疗体系和国家发展模式的讨论。要详细地探讨“纯西医”与“中医西医协同并用”在抗疫表现上的强弱,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并结合人均预期寿命和2020年的抗疫数据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健康水平、医疗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