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多数外国货币采用音译,唯独 dollar 被翻译成「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语言、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外国货币名称,比如“欧元”(Euro)、“日元”(Yen)、“英镑”(Pound Sterling)等等,确实都是直接音译或者带有音译的痕迹。唯独“Dollar”这个词,在中国流通的语境下,被固定翻译成了“元”。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相当曲折而有趣的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下为什么多数外国货币会采用音译。这其实是最普遍、最直接的翻译方式。一个国家的货币名称,是其文化和语言的独特标识。当这个名称被引入到另一个语言环境中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保留其原有的发音,然后用目标语言的文字去模拟这个发音。比如:

日元(Yen): “Yen”的发音被直接音译为“日元”。这里的“日”字,既有音节上的相似,也明确指出了这是“日本的”货币。
欧元(Euro): “Euro”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现代的概念,音译为“欧元”,同样保留了发音,并用“欧”字表明了其“欧洲”的归属。
英镑(Pound Sterling): “Pound”被音译为“镑”,“Sterling”则因为其历史意义和与“英格兰”的紧密联系,被翻译为“英镑”。这里的“英”同样是地域指代。

这种音译方式的好处是,它忠实地保留了货币名称的“原汁原味”,让人们在接触外来事物时,能更容易地联想到其来源地。

那么,为什么“Dollar”会是个例外,被翻译成了“元”呢?这背后主要有几个关键原因,它们相互作用,最终促成了这个翻译的固定:

1. 历史的巧合与早期接触的深远影响:

“Dollar”这个词的早期传播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尤其是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那个时期,中国正经历巨变,外国的贸易和影响力逐渐进入,特别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

西班牙银元(Spanish Dollar)的先驱地位: 在“美金”(Dollar)正式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西班牙的银元(Spanish Dollar,有时也被称为“Pece”)就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货币流通了。这种西班牙银元,在中国的称呼就多种多样,包括“本洋”、“佛头”、“洋钱”等等。而“Dollar”这个词,在当时确实是通过音译进入中国的,早期的音译词汇可能是“答拉”、“达拉”等,但这些都未能最终固定下来。
美国“美金”的到来与普及: 随着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崛起,特别是美元的出现和流通,美元逐渐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Dollar”这个词,在当时也面临着被音译和意译的选择。

2. “元”字的含义与契合度:

这里的关键在于,“元”这个汉字在中国文化和语言中本身就具有一种“开端”、“根本”、“第一”、“单位”的含义。

“元”作为单位: 在中文里,“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量单位,尤其是在货币体系中。例如,“一元”、“十元”等。它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的、重要的单位。
“元”作为“第一”或“根本”: “元”还意味着事物的开始、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元首”、“纪元”、“元件”等。

当中国人接触到“Dollar”这种重要的外来货币时,选择一个具有“单位”和“重要性”含义的汉字作为翻译,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语言习惯。而“元”字恰好完美地契合了这一点。它不仅发音上可以被认为与“Dollar”存在某种模糊的相似性(虽然不是严格的音译),更重要的是,它在中国人的认知中,能够很好地代表“Dollar”作为一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的地位和功能——一个重要的、基本的货币单位。

3. 推广和“国货”的抗衡:

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本土货币体系的建设和国家意识的觉醒,将外来货币名称进行意译或带有意译色彩的翻译,有时也带有一种本土化的意味。将“Dollar”翻译成“元”,相比于直接音译(如“答拉”)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避免纯粹的音译: 纯粹的音译有时会显得生硬,不易理解。而“元”字则让这个概念变得更接地气。
“元”与中国货币的联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后来中国自身的货币单位也采用了“元”。这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当中国在20世纪初(民国时期)统一货币名称时,参考了国际上一些主要货币的称谓习惯。当时的“银元”(Spanish Dollar等)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元”作为单位也深入人心。最终,人民币的单位被定为“元”,这既是对国际通行货币单位的借鉴,也是对本土语言习惯的确认。

4. 长期使用与约定俗成:

一旦一种翻译方式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并被广泛接受,它就会形成一种约定俗成,并逐渐固化下来。在中国,尽管早期可能存在过其他音译的尝试,但“元”作为Dollar的翻译,因为其契合的含义、方便的理解以及后来中国自身货币单位的采用,最终成为了最主流、最被认可的翻译。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他货币的翻译:

日元 (Yen): “Yen”本身在日语中的发音就是 /je̞n/,中文音译“日元”,虽然“元”字有单位含义,但“日”字 clearly 指出了来源。
韩元 (Won): “Won”在韩语中的发音是 /wɔn/,中文音译“韩元”。同样,“韩”字指明了来源。
卢布 (Ruble): “Ruble”的音译词是“卢布”。这里主要是音译。

“Dollar”被翻译成“元”,更像是一种“意译与音译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是“意音兼顾”的翻译。虽然“元”字并非“Dollar”的严格音译,但它在中文语境下,捕捉到了“Dollar”作为一种重要货币单位的本质含义,并且后来与中国自身的货币单位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得了超越单纯音译的生命力。

所以,总结来说,Dollar被翻译成“元”,并非因为它是唯一一个被翻译的货币,而是因为它翻译的“方式”与多数货币的“纯粹音译”有所不同。这背后是历史的机缘、汉字的文化含义以及语言发展中的约定俗成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使得“Dollar”这个外来的货币名称,在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中找到了一个独特而又恰当的归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少还是历史渊源吧, 大部分叫"某元"的, 起源都是西班牙的比索, 含银24-27克左右. 后来比索在新西班牙也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大量铸造, 成为当时的世界货币, 明清时大量流入中国. 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前基本也用银元当作一美元来用. 日元袁大头之类一开始也都是大致等值的, 都是一个银元. 再之后各国都改为纸币, 不再等值了, 但是还是继续叫元了.

欧洲的马克法郎英镑之类的起源是中世纪欧洲通行的利弗尔, 1利弗尔=20苏=240第纳尔, 到了英国就成了1镑=20先令=240便士, 利弗尔在意大利就念成了里拉, 苏到德国成了马克. 法国大革命之后把利弗尔改为法郎(大致1:1). 它们和银元关系不大, 叫某元就不太合适了, 所以还是音译.

user avatar

因为dollar就是「银元」的意思。

dollar起源于15世纪末的中欧。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推行货币改革,发行了一种新型银元「guldengroschen」,这种新货币相比当时其他银元,优点在于含银量极高。之后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登基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他的主导下,「guldengroschen」的铸造规格成为帝国的通用银元规格,称为「帝国山谷银元(Reichs-taler)」。山谷二字源于银元的原材料出自一座波希米亚地区新发现的大银矿「约阿希姆山谷(Joachims-tal)」,久而久之这种银元就被简称为taler。

「guldengroschen」拥有含银量极高的优点,所以在欧洲各国商贸往来时非常受欢迎,西班牙也很快引进了这种银元规格。而16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获取了海量的财富,其中就包括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大量银矿。西班牙利用这些银矿铸造taler(西班牙语又称呼这种银元为比索,意为「重量」),并且随着西葡两国大肆扩张而流通到世界各地,成为史上最初的国际通用货币。

西班牙taler不仅在本国殖民地通用,在英国殖民地也很受欢迎,taler也被引入英语,发音稍作变化,就成了dollar。在英属北美十三州,因为含银量高的优点和更靠近墨西哥主产区的地利,taler比起英制货币使用更加频繁。18世纪末十三州反抗英国,建立美国,在确定新货币制度时也抛弃了英制的英镑、便士等等,将dollar确立为美国的货币单位,甚至直到19世纪中叶,美制dollar和西班牙taler还同时合法流通于美国各地。

除了北美,明代以来的中国也是taler的一大受众。古代中国虽然也使用银两,但流通形式限于大块难以携带的银锭(俗称元宝)和小块重量不一的碎银,交易起来并不方便。而从外贸渠道流入中国的taler,不仅轻便易于携带,而且使用机器打制,规格基本保持一致,所以迅速在中国的商贸行业普及开来,taler也获得了中国本土化的名字——「银圆」。清末以来「圆」又成为纸币的单位,不过圆字笔画较多,书写比较麻烦,在近现代文书当中多以元字代替,如今仅在人民币等少数地方以圆字书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语言、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个层面。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外国货币名称,比如“欧元”(Euro)、“日元”(Yen)、“英镑”(Pound Sterling)等等,确实都是直接音译或者带有音译的痕迹。唯独“Dollar”这个词,在中国流通的语境下,被固定翻译成了“元”。这背后其实.............
  • 回答
    这篇新闻报道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写字楼物业为了管理方便,对外卖员使用客梯设置了门槛,只能坐货梯,高峰时段还得加收三块钱的“代送费”。乍一看,好像是物业为了优化楼宇管理,给外卖员多条路。但细究起来,这事儿可不是这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值得说道的问题。1. “多一种选择”背后,是剥夺了“选择”的权利:物.............
  • 回答
    在国内旅游,你可能会注意到很多公园和绿地都围着栅栏,写着“请勿踩踏草坪”。这似乎和我们在很多国外影视剧里看到的画面不太一样,国外的草坪似乎更亲民,大家可以随意在上面野餐、奔跑、晒太阳。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管理和实际操作上的考量,并不是简单一句“外国人素质高”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确实,这些年我们看到跨国婚姻的例子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男性和外国女性的组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外国女性选择中国男性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非常个人化的考量,而且情况非常复杂,受到文化、经济、社会观念以及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
  • 回答
    “为什么李华不会英语还要交那么多外国朋友?”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它背后触及了语言能力、交友方式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多个层面。实际上,李华虽然不会英语,但依然能交到很多外国朋友,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原因可以非常丰富和具体。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李华可能的情况和原因:一、 李华的“不会英语”可能不是.............
  • 回答
    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现象是全球制造业格局演变、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贸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突破国际产业壁垒的路径。 一、中国制造业利润偏低的成因分析 1. 成本压力与全球产业链重构 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劳动力成本在20.............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感觉身边以及网络上,中国男性娶外国女孩的例子越来越多了。这背后肯定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从几个大的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开放”这俩字。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家走出去的机会多了,眼界自然也宽了。不光是年轻人,很多之前没怎么.............
  • 回答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中国男性选择与外国女性建立婚姻关系。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现象。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视野拓展首先,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的视野早已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一个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极限运动的视频里,看到的活跃身影似乎总是以西方面孔居多?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从历史渊源到文化土壤,再到经济发展,甚至是地理环境。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一、历史的积淀:极限运动的“出生地”与早期传播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我.............
  • 回答
    关于中国精英群体为何将后代加入外国国籍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一、 对教育资源的追求与对未来发展的考量这是最普遍也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世界顶尖教育体系的吸引力: 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
  • 回答
    在探讨“洋垃圾”这个词之前,我们得先明白它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心态和现象。这个称呼绝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对所有外国留学生的泛泛指责,而是源于一部分人对特定群体行为和现象的不满与排斥。首先,得从“洋”字说起。这个字带有明显的地域指向,将“垃圾”这个词的指向性明确地指向了外国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西方国家或被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我们得好好聊聊。说外国没有传销,或者很少有传销,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在很多发达国家,传销的定义和监管都比中国严格得多,而且社会文化接受度也不高。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传销确实泛滥得比较厉害。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法律定义与.............
  • 回答
    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人们选择用装弹量相对较少的猎枪进行狩猎,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是“规定”那么简单。这涉及到狩猎的传统、伦理、对猎物的尊重、以及对环境的考量,当然,法律法规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猎枪和自动步枪在设计上的根本区别。猎枪,特别是霰弹枪,它的主要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点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心坎里,也戳中了公众对科研最直接的疑问。为啥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在哪个外国期刊发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我这个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啥具体好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科学研究这玩意儿,它是个长链条,论文发表只是其.............
  • 回答
    黑河腾冲线,这条虚构的线,却真实地划开了中国人口分布的巨大差异。我们常常惊讶于,为什么在这条线以东的广大区域,尤其是我国东部,人口如此密集,而线以西,广袤的土地却显得人烟稀少?这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人口密度差异,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面积与中国相当.............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落后于外国,以及为何教科书中外国古代天文学的提及比中国古代多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用“落后”或“先进”来简单概括是片面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与同时期的西方(尤其是在古希腊时期)相比,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数学工具的应用上,确实存在一些.............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武汉那么多外国人,为什么没有被感染?国外被感染的也是华人呢?”这个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对新冠病毒传播、人群易感性以及一些误解的澄清。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并尽量用更自然、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它是一种普遍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