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没有传销,而中国那么多传销?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我们得好好聊聊。说外国没有传销,或者很少有传销,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在很多发达国家,传销的定义和监管都比中国严格得多,而且社会文化接受度也不高。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传销确实泛滥得比较厉害。

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法律定义与监管的差异

这可能是最核心的原因。

在中国,传销的定义非常清晰且严格: 法律上,传销通常指组织者通过发展下线,收取入门费或销售劣质高价产品,并承诺高额回报,以此来骗取他人钱财的行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骗钱”,而非“销售”。很多在中国被称作“传销”的,在国外可能直接被归类为“庞氏骗局”或“非法集资”。
在很多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法律上更侧重区分“多层次直销”(MultiLevel Marketing, MLM)和“非法传销”(Pyramid Scheme)。
MLM(合法的多层次直销): 这种模式是允许的,其核心是销售真实的产品或服务。销售人员通过销售产品获得佣金,同时也可以发展下线(其他销售人员),并从下线的销售额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奖金。关键在于,收入主要来源于实际的产品销售,而不是靠拉人头收取的入门费。产品本身要有市场价值,不能是虚假的、高价的或者根本卖不出去的。
Pyramid Scheme(非法传销/金字塔骗局): 这是法律禁止的。它的特点是收入主要来源于新加入成员支付的“入门费”或“启动资金”,产品销售只是一个幌子,或者产品本身价值很低、价格虚高,以至于无法通过正常销售获得利润。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最终无法维继,大部分参与者会血本无归。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分? 这源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他们经过历史的经验(比如早期的一些金字塔骗局),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来区分合法商业行为和非法欺诈。

监管的力度和执行也很关键: 在一些国家,一旦有MLM公司被发现存在“金字塔”特征(即收入过度依赖拉人头),监管部门会迅速介入调查,甚至将其定性为非法传销并进行严厉打击。而中国在早期对这些模式的区分和监管可能存在滞后或力度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打着“直销”旗号的非法传销得以滋生。

二、 社会文化与消费习惯的差异

除了法律,文化和消费习惯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风险意识和理性消费: 在一些发达国家,大众普遍受过良好的教育,风险意识较强,对高回报的承诺会更加警惕。他们更习惯于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和服务,对“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太容易相信。购买决策通常基于产品的实际价值、品牌信誉和个人需求。
对“人际推销”的接受度: MLM模式依赖于熟人之间的推荐和销售。在一些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过于频繁的商业推销可能会被视为“拉关系”、“占便宜”,容易引起反感。而在中国,人情社会在某些时候被放大,一些传销组织就善于利用“亲情”、“友情”等情感纽带进行渗透和诱导,让被拉拢者在情感上难以拒绝。
“一夜暴富”的心态: 尽管在任何地方都存在想快速致富的人,但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人确实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对通过辛苦工作获得稳定收入的耐心不足,容易被“快速致富”的宣传所吸引。这种心态被传销组织抓住了,他们会描绘一个虚假的成功图景,让参与者觉得只要跟着做,就能很快实现财富自由。
消费习惯的差异: 在很多西方国家,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品牌、品质、售后服务以及购买体验,对于通过熟人推销、非实体店购买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保留。而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对新商业模式的接受度也相对更高,并且信息获取渠道也更加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传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三、 经济发展阶段与市场环境

市场发育程度: 很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较早,市场监管体系和消费者保护机制更为成熟。成熟的市场通常有更完善的行业协会、信用评价体系和消费者维权渠道,这使得非法商业活动难以藏身。
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盲区: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变化日新月异的时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但监管体系可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一些灰色地带被利用。尤其是在早期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信息的传播和核实存在困难,传销组织更容易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骗公众。
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些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市场相对饱和,消费者选择多,对高价低质的产品警惕性高。而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优质、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不足,一些传销组织会用“低门槛、高回报”的产品包装来吸引那些急于改善生活的人。

四、 历史原因和演变

早期的“直销”误解: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引进了一些合法的直销模式。但由于当时社会对此类商业模式不熟悉,以及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监管的空子,将非法传销的模式披上了“直销”的外衣,导致“直销”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负面印象,也让一些人混淆了合法直销和非法传销。
传销模式的不断变异: 传销组织也在不断“进化”,从早期的单纯拉人头、收介绍费,到后来的打着保健品、旅游、金融投资、甚至“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旗号,不断变换花样,利用最新的概念和技术来包装自己,逃避监管,吸引新的受害者。

总结一下:

外国不是完全没有传销,但那些被认为是传销的模式,在他们的法律体系下,往往被界定为“金字塔骗局”或“庞氏骗局”,并且监管非常严厉,一旦发现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合法的“多层次直销”则要求产品销售是核心,收入主要来源于此,并且有严格的行业规范。

在中国,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早期的法律法规对复杂商业模式的区分和监管存在滞后,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中一些特定因素(如人情社会、对快速致富的渴望)被传销组织利用,加上传销模式的不断变异,导致了在中国传销现象尤为突出。

当然,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在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但要彻底根除,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同时也要关注市场监管的精细化和常态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外也有传销,甚至传销的影响力和破坏力非常巨大。我们以哥伦比亚传销大案为例来看看国外的传销骗局。

2008年,拉美国家哥伦比亚曝出新闻,在该国影响力极大的一家集团公司被官方定性为“金字塔模式”,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传销,被强制干预取缔。而在这家集团公司背后,大大小小有250多家小企业,和受其启发而诞生的更多其他传销公司。

一夜之间,这个国家的经济像被抽干了一般一蹶不振。而这一家触手遍布哥伦比亚全国,甚至在其他南美国家也具有影响力的传销公司之死,也差点掀翻了揪出它的时任总统。

说它是拉美惊天大案,一点也不为过。

拉美银三角领袖

21世纪初的哥伦比亚,面临着一场艰难的产业转型。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哥伦比亚是世界毒品的中心之一,其南部与秘鲁北部、玻利维亚西北部合称世界“银三角”。非法出口的可卡因,是哥伦比亚的拳头型输出产品,为美国乃至欧洲的瘾君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快乐之源。

美国榨干拉美,也会收获恶果

可卡因提取自一种叫古柯树的灌木植物的树叶。这种植物就原产于南美洲,当年欧洲殖民者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也是美洲这个大洲的冠名者)来到南美时,就对当地人平时喜欢嚼古柯叶的行为很感兴趣。不过他没有亲自尝试,因为他觉得嘴里塞满了树叶自得其乐的印第安人实在是野蛮透顶。

能看出他在嚼什么么?

(图片来自wikipedia@Brooklyn Museum)

然而殖民前辈的嫌弃并没有让后辈们摆脱真香定律,后来的殖民者在和印第安人交易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品尝古柯叶,并从中体会到了非凡的快乐。

而且随着欧洲人的殖民和需求

古柯叶和衍生出来的产业开始向世界传播

这是因为古柯叶中含有由5-羟色胺、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组成的成瘾成分。通过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作用,它能让人感到精神激动带来的快感,以及心跳加速和体热出汗的畅快感。这便是后世提纯的制成品可卡因的主要成分。

可卡因的结构

(图片来自wikipedia@Ben Mills)

由于其对人体的独特功效,古柯树本身是一种土著药物,能够对抗高山症,还能消除饥饿和疲劳感。事实上,最早可口可乐的配方里也有可卡因,也并没有造成恶性后果,只是因为当可卡因的名声逐渐恶化之后可口可乐才将其从配方中抹除了。而人们最早提纯可卡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将其作为麻醉剂。

19世纪的可卡因止痛广告

(图片来自wikipedia)

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了哥伦比亚毒品贸易的窗口期。那是美国垮掉一代逐渐成年的时候,他们的幼年期与刚刚过去的二战重合,构成了这些人精神内核中高度反战、反主流的底色。而二战后持续绵延的冷战氛围,又让他们对当下的主流文化产生了高度的怀疑。使用毒品,成了这代人外化精神世界,与外界隔离的一种手段,跨越美洲南北的大宗可卡因贸易便应运而生。

健康的大脑与可卡因成瘾的大脑

先破坏你意志力的生理基础...

(图片来自wikipedia)

在哥伦比亚政府军难以抵达的丛林工厂里,可卡因以1500美元/公斤的成本生产,等到了美国街头就变成了50000美元/公斤。银三角带里的农民、城郊小工厂里的工人、坐镇首都波哥大的毒枭、远在墨西哥负责转运的司机,每个人都能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一堆一堆的往美国运

(图片来自wikipedia)

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第一,哥伦比亚有一部分高收入经济体系与国家税收无关,且有强烈的对抗情绪。这些地区高度依附于北美市场的消费力而存在,并只种植单一的经济作物,是高度不稳定且经济潜力非常低下的区域。

这是一个以原材料为主要出口品的国家

而“最有利可图”的毒品类则不会反映在其中

相比辛苦的挖煤,在毒品产业赚钱吸引着不少人

第二,位于毒品产业链上下游的哥伦比亚人已经养成了赚快钱的习惯,对勤恳劳动和积蓄失去了兴趣,只想做铤而走险,能捞一笔快钱的工作,成了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每天想着掉馅饼的人群。

依靠贩毒成为世界级富豪的巴勃罗·埃斯科巴

有着庞大的私人军队,简直是一方军阀...

(图片来自wikipedia@Colombian National Police)

这两点,都是哥伦比亚后来成为一个传销之国的基础。

拉美传销大师

哥伦比亚政府与毒贩之间的斗争贯穿了这个国家的现代史。21世纪初执掌哥伦比亚总统大权的乌里韦总统就是凭借对毒枭的强横态度上台的。在他充满争议的打击下,哥伦比亚毒枭们的气焰大大收敛,毒品种植不再那么有利可图。

哥伦比亚军是拉丁美洲国家中交战时间最长的一支军队

对抗各种动乱、武装贩毒团体和左翼游击队

已长达50余年

有相当丰富的作战经验

(图片来自wikipedia)

那些曾经在毒品种植区横行霸道的高收入人群也开始收敛,寻找更正规的渠道投资试图洗白自己。

然而相比起毒品贸易带来的收益,正规渠道的投资回报率实在不能令人满意,资金回笼的周期也过长,让他们很不满意。

哥伦比亚-麦德林这座大城市

曾经毒枭是这里的主宰

而今要想转型为年轻人打拼实现梦想的地方

那真是不容易

(图片来自wikipedia@DAIRO CORREA)

这是滋生传销最好的土壤。一个名叫大卫·穆尔西亚·古兹曼(David Murcia Guzmán)的年轻人就抓住了这个机会。

2005年,他开办了一家名为DMG集团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售提货券,持有人凭券可以去电器商店以优惠的价格换购家电。老用户的加入资金被称为“入场费”,价值5万~20万比索(合150~700人民币)。对于从毒品行业脱身的小康群众来说,这笔钱不大,而且还有优惠换购的活动,大家纷纷趋之若鹜。

通过在首都打出知名度,并吸引不少社会名流加入,穆尔西亚的商业帝国开始向零售、家具,甚至汽车和国际物流发展,DMG的换购券可以购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事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味的。

穆尔西亚要求自己的老用户们去发展更多新用户,回报则是100%的“入场券”金额。发展的新用户越多,能够收到的回报就越多。这已经构成了庞氏骗局的基本格局了,任何行业都显然不具备快速赚取100%差额资金的方式,当最后一批新用户入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资金链条的断裂。

随着资金链越来越长,用户开始无法及时兑换自己的换购券。为了不让用户挤兑影响现金流,DMG集团禁止用户与内部管理员直接联系,只给了电子邮箱地址单线联系。而发函询问的答复往往是“稍安勿躁”这样的缓兵托辞。

在Autopista Norte展会附近的DMG

(图片来自wikipedia)

而穆尔西亚本人还是经常会出现在公共场合,通过与名人合影、向贫民发放慈善物资的方式刷存在感,为新老用户注入信心,甚至还公开批评现任政府,树立公知形象。人们见到这位创始人依旧风采卓越,出入上流社会,自然对公司也比较放心。

一颗定时炸弹,就这样哥伦比亚国民间快速流转。

善款变豪宅豪车

DMG集团快速融资的秘密并不难参透,眼馋的竞争对手们纷纷学习,推出了类似“以老带新”的换购券活动,搭配慈善牌疯狂吸粉融资。一时间,这个人口不过5000万的国家冒出了大大小小250家传销公司,平均20万人就有一家。

其实用户们也并非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金字塔模式(传销),但正如前文所述,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快速来钱的方式,并且急于把毒资洗干净,穆尔西亚开创的卖货、撒币加慈善模式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传销恶疾难免风行全国。

而在哥伦比亚大获成功之后,穆尔西亚也把目光投向了情况相似的邻国: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在他的远期规划中,这条资金链还要延伸到南美强国巴西,为金字塔底层找到源源不断的强势韭菜。

上次输出毒品,这次输出传销?

但他的计划并没有成功,从传销同行们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各地冒出的时候,这种令人费解却吸引力满满的商业组织就已经被哥伦比亚政府盯上了。他们一直怀疑这些机构其实是洗钱机器,并且和该国的反政府武装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有关系。

哥革武武装人员

(图片来自wikipedia)

2007年,哥伦比亚政府截获了DMG公司的一个可疑包裹,里面果然有FARC提供资金的证据。有了证据支持,调查和抓捕行动便师出有名,警方在一年后掌握了DMG传销骗局的关键证据,在邻国巴拿马控制了创始人穆尔西亚,并接管了DMG集团的所有资金。

当这位慈善巨子被抓的时候,人们才发现,原来他长期包租了一家豪华酒店的一层楼,车库里的豪车至少有12辆,全是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和奔驰这样的顶尖品牌,以及3艘游艇和2架私人飞机。一直以为他将善款悉数用于穷人的用户们这才知道,原来他把钱都用在了自己的享受上。

对穆尔西亚来说,买这些奢侈品并不困难。根据哥伦比亚警方的统计,DMG公司先后从全国200万用户手里收敛了4亿多美元的资金,而这些钱,基本上都和穆尔西亚的个人财富绑定,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少之又少。

突然崛起的DMG集团突然爆雷,引发了哥伦比亚全国性的轰动。人们走上街头,在公司总部门口要求兑换资金。然而由于多年的挥霍消费和政治献金,公司账户上能够用于兑换的资金已经所剩无几,投资者想要拿回本金是无望了。为了防止挤兑蔓延成暴乱,波哥大市长还启动了紧急状态,对全城实施宵禁。

但回不来的钱,就是回不来了。

其实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哥伦比亚是拉美各国中受到波及较小的一个,金融市场还算稳定。但传销大案曝光,却让哥伦比亚陷入了全国性的金融危机。有意思的是民众的反应,他们并没有觉得DMG集团祸国殃民,而是认为乌里韦政府不作为,坐视DMG集团做大,才招致巨大的损失。支持率一度高达90%的乌里韦本人也受到牵连,支持率跌破半数。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在投资方面是个笨蛋,人人都梦想着不劳而获的高收益,并相信那些为他们编织神话的人。要在传销帝国泡沫自动破裂之前揭穿他们,真的很需要政府的勇气。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比较复杂,我们得好好聊聊。说外国没有传销,或者很少有传销,这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在很多发达国家,传销的定义和监管都比中国严格得多,而且社会文化接受度也不高。相比之下,中国这些年传销确实泛滥得比较厉害。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法律定义与.............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觸及到文化、制度、創新傳播等多個層面。模擬聯合國(Model United Nations, MUN)在國際上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確實形成了許多成熟的模式和傳統。而「聯動」這種在中國 MUN 社群中興起的形式,若要說是在中國不到十年內憑空出現的,其實也需要更細緻地理解。首先.............
  • 回答
    .......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感觉有点意思。为啥咱国内的小厂好像总是在拼价格,玩“薄利多销”,而国外那些小厂,哪怕叫不出名字,也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质量产品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好多方面,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这“大环境”。中国这些年发展太快了,经济腾飞,但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就好比一个房间,突然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其实,之所以外国会有唐人街,而我们这边不太会有“美国街”或“英国街”这样明确的称谓,这背后是历史、经济和文化交流互动的结果,讲起来也颇为丰富。首先,我们得明白“唐人街”是怎么形成的。这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甚至更早。那时候,中国正经历着变革,一部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习惯。说实话,把外国诗歌和中国古诗直接拿来比较“朦胧美”其实有点像用尺子去量月亮,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中国古诗的“朦胧美”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讲究“意境”、“留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但外国诗歌,.............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很多读者在接触不同文学传统时都会有的感受。认为“读外国小说感觉没有中国的好”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结论,更像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文化偏好的体现。要详细探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文化背景、叙事方式、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我们自身作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以下.............
  • 回答
    国共内战这场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转折点,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动荡时期。放眼当时的世界格局,各国虽疲惫于战争,但新的力量格局正在形成。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内战中,并没有出现如同朝鲜战争或越南战争那样,外国列强集体出兵、大规模介入的场面。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 回答
    清朝与列强交手时,兵力调动并非总能达到“大量”的规模,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归结于“不想”或“不能”。首先,要理解“大量兵力”的标准。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而言,十几万的兵力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不算“庞大”,但若将其放在具体的战役或地理区域来考量,这个数字又并非微不足道。问题在于,清朝.............
  • 回答
    外国网友这么说,其实是抓住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也反映出他们从一个比较“抽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他们认为“空城计”最“棒”或者说最“绝妙”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过,而更像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策略游戏。咱们一点点拆开来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以及这其中有什么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只是比例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感觉上留学生群体里,女生找外国男友的例子似乎更多一些,而男生找外国女友的似乎相对少见?这背后可能牵扯到不少因素,咱们一条条捋一捋:首先,从文化和交往模式上来看: 西方文化中“主动”的普遍性: 在.............
  • 回答
    关于东京奥运会上运动员的感染情况,有几点需要澄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东京奥运会期间,确实有一些运动员和与奥运会相关的人员被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但要说“感染的都是外国运动员,中国一个都没有被感染”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读或者信息上的偏差。实际上,根据当时公开的报道,奥运村内确实出现过运动员感染的.............
  • 回答
    你的外国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给出详实的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前提:这个问题的表述本身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刻板印象。 “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不完全准确。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是有信仰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最近有关外资做空A股的讨论甚嚣尘上,这确实是资本市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但与此同时,一个同样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为何我们很少听到“中国资本做空外国股市”的声音,或者说,这种行为的规模和影响力似乎远远不及前者?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做空”在资本市场中的含义。 .............
  • 回答
    在“外蒙古”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蒙古内部确实存在着“内”与“外”的区分。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政治划分,而是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认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回溯到清朝统治时期,甚至更早。一、 清朝统治下的格局:漠南与漠北清朝崛起并征服蒙古各部后,为了更好地管理这片.............
  • 回答
    说《武林外传》里没人喜欢祝无双,其实也不太准确。至少在剧中,白展堂有过几次对她明显的好感和帮助,郭芙蓉也一直把她当成姐妹对待,小郭对无双的照顾和关心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说“普遍不喜欢”,或者说她没有收获像佟湘玉、郭芙蓉那样,那种发自内心的、被众多角色喜爱和依赖的“群众基础”,那倒是真的。这其中,祝无.............
  • 回答
    三国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确实是硝烟弥漫,群雄逐鹿,但令人好奇的是,在这内乱的缝隙里,那些在历史上曾屡屡威胁中原王朝的外族势力,为何似乎没有抓住机会大举入侵呢?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得看当时那些“外族”自身的状况。三国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从大一统走向分裂的时期,但同时,也意.............
  • 回答
    坐过高铁的人,肯定对它那流线型的车身有过印象,光滑、简洁,仿佛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好奇过为什么这“陆地飞行器”上看不到那些熟悉的广告牌呢?楼下超市打折、某款手机新品上市,这些我们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广告,怎么就没能在高铁这个移动的巨大展示空间里扎根呢?这事儿,细究起来,可不是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