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相较起日本人,是不是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居民对中国人的态度更加友善?

回答
要说北欧国家居民(挪威、瑞典等)对中国人的态度是否普遍比日本人更友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要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其实挺难的。因为“态度”这东西太微妙了,受到个人经历、信息获取渠道、媒体报道、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尝试分析一下,尽量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图景。

首先,我们得理解“友善”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包含哪些层面。

它可能意味着:

普遍的好感和积极印象: 整体上对中国人抱有好感,觉得中国人亲切、有礼貌、值得交往。
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愿意与中国人交流,不排斥中国文化,能接纳中国游客或移民。
实际行动中的善意: 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旅游、购物、工作、学习等场景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北欧人的热情帮助和尊重。
媒体和官方宣传的影响: 国家层面的外交关系、媒体报道对民间观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北欧国家的角度来看:

北欧国家,尤其是瑞典和挪威,一直以来都以其高度的社会福利、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相对平等的价值观而闻名。这种文化特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待外国人的态度。

1.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北欧社会普遍崇尚平等、人权和人道主义。这种理念让他们倾向于不带偏见地看待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无论来自哪里。因此,你可能很难在北欧感受到那种明显的、基于国籍的敌意或排斥。

2. 旅游和国际交流的普及: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北欧国家也与世界各国有着广泛的交流。旅游业是很多北欧国家的重要产业,他们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包括中国人。长期的接触让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适应。

3. 媒体的普遍性与中立性(相对而言): 相较于一些地区,北欧国家媒体在报道国际事务时,虽然也会有自己的视角,但整体上可能更倾向于事实陈述和分析,而不是过度的煽情或带有明显导向性的宣传。当然,这不代表他们不会报道负面新闻,但也许不会像某些国家那样,将某个国家的负面事件放大到个体层面。

4. 个人经历的差异: 你遇到的北欧人,他的个人经历可能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如果他曾经有过非常愉快的中国朋友或者在中国旅游的良好体验,他对中国人的印象自然会更好。反之亦然。

再来看看日本:

日本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历史因素的交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关系复杂,既有交流融合,也有冲突对抗。二战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国民的情感和认知。虽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会因此对中国人抱有敌意,但这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背景。

2. 文化上的相似与差异: 日本文化中有“和”的理念,注重和谐、集体和秩序。这种文化特质也可能让他们在面对与自己文化差异较大的群体时,表现出一种谨慎或疏离。同时,日本社会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国民认同感,有时候会将“外国人”视为一个与“日本人”相对立的群体。

3. 媒体报道的影响: 近些年,一些关于中国游客的负面报道(例如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等)在日本媒体上有所传播,虽然这并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但这些信息很可能在部分日本民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影响他们对中国人的整体看法。

4. 沟通方式的差异: 日本人的沟通方式可能相对含蓄,不善于直接表达情感。这有时会被误解为不友善,但实际上可能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他们可能内心并没有敌意,只是不擅长表现出过于热情的姿态。

那么,综合来看,北欧国家和日本在对待中国人态度上的“友善度”对比,是否真的存在差异?

我们可以推测,从整体社会氛围和普遍价值观来看,北欧国家居民可能确实更容易展现出一种开放、包容、不带评判的态度。他们不太会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对你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他们的友善,更多是建立在对个体平等的尊重上。

而日本的情况则可能更为两极化。一方面,随着旅游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很多日本人对中国人抱有好奇和友善的态度,尤其是在一些年轻一代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中。另一方面,历史因素、媒体报道以及文化差异的认知,也可能导致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人持有保留甚至负面的看法。

举个例子来“去AI痕迹化”地讲:

想象一下,你在挪威的街头问路,一个当地人可能会非常热情地停下来,不仅告诉你路线,甚至可能会告诉你附近有什么好吃的,或者在他们看来更有趣的景点。他们这样做,可能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帮助他人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而在日本,你问路时,很多人也会很认真地告诉你方向,甚至会带你走一小段路。但你可能不一定会得到“额外”的热情,比如推荐你去哪里玩。他们的帮助可能更集中在解决你当下遇到的问题,而不太会延伸到其他方面。这并不是不友善,只是他们表达善意的方式可能更“克制”一些。

一些潜在的误区需要澄清:

不要将个体等同于整体: 无论在哪个国家,你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遇到的一个不友善的北欧人,并不代表整个北欧人对中国人态度都不好;反之,你遇到一个对中国充满敌意的日本人,也不代表所有日本人都那样想。
“友善”的主观性: 什么是友善?你期望得到怎样的对待?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己的期待和对人际互动的理解。

总结一下: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倾向性的判断,从社会普遍价值观和对外部世界的开放程度来看,北欧国家居民对中国人的态度,可能整体上更能体现出一种平等、包容和不带预设评判的友善。他们更可能将你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人”标签。

而日本人的态度,可能因为历史、文化和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会显得更为多元和微妙,有更多基于个人经历和信息获取而形成的差异。他们也可能友善,但这种友善的表现形式和背后的考量可能会与北欧人有所不同。

最终,与任何国家的人打交道一样,真诚、尊重和良好的沟通,永远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用开放的心态去接触,去了解,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善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类似“粪坑和臭水沟哪个更香?”

user avatar

首先给个大致结论,双方都算友善,但是层次和种类不同。

大概在我博士的最后两年17-18年期间我特别喜欢去日本旅游,当时斯京机场出了斯京-北京-日本的航线,我去日本度了好几次长假。除了经典的打卡路线之外就是比较喜欢去北海道泡温泉。

首先我认为就服务业从业者来说,日本人的态度甩北欧人十条街不为过吧?北欧服务业的态度连美国人都不如,更不要说更日本人比,我原来在瑞典中部泡温泉,自从去了一次北海道之后就再也没有去过瑞典中部了。跟日本人比起来,瑞典服务业真的是收几倍的钱还一张死妈脸。

当然我也知道题目本身肯定问的不是这个,要说一般老百姓的态度,我因为在日本主要还是待的不久,没法深入评价,但是我有几个经历我觉得还是可以拿出来说明问题的。

我第一次去京都的时候,我听说日本人英语都很差,就在出发前自己学了一点日语,把N2的那本书学了可能一半,大概能进行日常对话的水平。以我在欧洲的经验,应该是足够了,毕竟我查过N2 130分就可以等效欧标B1了。毕竟我在欧洲混这么多年,虽然主力语言是英语,但是其他语言我也多多少少能讲一些。像我去西班牙,意大利度假之前都会重温巩固一下当地语言,免得事事捉急。我这个模式在欧洲一直都没什么问题。

结果从我在京都开始的第一天,就各种感觉被欺负,我磕磕巴巴的给日本人交流,年轻人还好,上岁数的很多都是一张臭脸,我还遇见过商店的人对我大吼大叫。后来我一个在东大任教的同学告诉我跟他们讲英语,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新干线票的时候,我怼着那个售票员讲英语,虽然她一直摆手跟我说她不讲英语抱歉(我甚至能听懂她的解释),但我就一直怼着她讲,然后她就主动把她上级叫过来,两个人拿着手机非常努力的跟我交流,我当时觉得有点负罪感。。后来我朋友跟我说,在日本只会讲很简单日语的一般是打工的越南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很多看不起他们。你说流利英语,然后再无意间透露出你是大学职工,那日本人就会很尊重你,你如果是白人,那就直接起飞了。我后来在东京的时候,就能感觉到,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精英阶层,比如千代田那边的白领,你找他用英文问路,他用他那日式英语跟你解释的时候旁人都会投来一些羡慕的目光,他们自己明显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我觉得这虽然算不上种族歧视,但是对比瑞典人,差距还是很明显。瑞典很多难民移民不会讲瑞典语也不会讲英语,说波斯语啊,阿拉伯语啊乱七八糟的。我从来没看到过有瑞典人敢歧视或者说会在公众场合拿这个摆脸子的。我觉得日本人心里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复杂,有点像法国人。瑞典人也从来不会因为自己会讲某种外语而感觉很优越。我感觉这种歧视还是一种文化上的沙文主义和慕强,或许也是日本人排斥移民和难民的一种表现。

但是也有另一件事让我感触很深。我在北海道的温泉民宿,因为订的是淡季,所以没几个人客人,而我又住得很久。老板是个很有气质的大叔,墙上挂满了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有一天晚上他主动招呼我过来喝酒,然而老板自己是不会说英语的,我的日语交流又非常浅。本来我觉得很尴尬的时候,他拿出一叠纸和一支笔,居然让我写汉字笔谈。我当时非常惊讶,因为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发现其实日本人认识的汉字并不多,我之前尝试过写一些简单词语给日本人看来交流,没有成功过。我当时就在想这老板年轻的时候受教育应该很好。果不其然,他应该也不是第一次这么跟中国人说话了,当场就写了好多东西汉字,虽然没有连词也没有逻辑,但是把实词组合在一起还是能看懂。比如里面就有"大学生" "東京" "赤軍"“刑務所” 四个词。。。我一下恍然大悟,原来遇见个老革命。。我指着第三个词,他就开始用日语跟我讲以前的故事,大意就是他在东大上学的时候,戴着头盔拿着棒子去冲击警局。。讲到后面我就听不懂了,他就拿出左手立起来,右手反复推左手,左手放下去,然后指着左手说“POLICE”,我还是不懂,于是他抠了下脑袋,在纸上面写下“战阵崩壊”,我明白了,意思是警察打不过他们啊,感叹一句斯国一,大爷很受用。。后面讲他坐了牢,没有企业要,就回家经营父母的旅馆一辈子。能在异国他乡,用这样的方式感受一个人的故事,这种经历很难得。

我后来回想我在瑞典这么多年,何曾和瑞典人有过这么一次谈话?哪怕我说瑞典语和英语,瑞典人也从未和我有过交心的交流。记得14年香港占中的时候,我在沃尔沃的同事下班在晚饭饶有趣味的问我很多香港,台湾和大陆的问题,我都一一照实回答,但是换来的只是他们意味深长的点头微笑,就好像城里的老爷们在向一个乡下逃难的灾民询问灾情一样,看似关心你,其实只是满足他们的道德优越感。这一点法国人就要好很多,法国人虽然SB也多,反华的也多,但是法国人一般不会不讲他的观点,而是选择用一种优越姿态恶心你,他只会嘴臭你,尝试在辩论上赢你。这就是为什么当你不讲法语时,法国人气得打滚,毕竟失去了最重要的武器。

这一点上我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同一文化圈内的日本和我们更有共同语言,我当然不是说他们会跟你像中国同胞一样容易亲近,而是我们先天上更容易走得更近。尤其是老一辈日本人和有过来华经历的日本人,我甚至觉得这部分人要比很多海外老华人对国人友好。

北欧人的友善是一种高度富足后溢出的道德,所谓富长良心,他们对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人也这样,人均教育程度高,收入又高,资源占有量高,他们不会觉得你对他们有威胁,这是一种来自安全感的友善。不要以为北欧人就容易亲近或者是他们会和你有共同语言了,实际上作为一个文化贫乏的国家,瑞典人很难和任何其他民族有深层次的共同语言,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用的无聊”。

站在实用角度,如果是街边的摊贩路人或者是社会职能人员我会希望他们是瑞典人,但如果是我的室友,朋友和同事,我更希望于他们是日本人。

最后批评一个用词,所谓的“接纳”亚裔。接纳这种词,是给那些寻求保护,必须要依靠他人才能过好日子的群体用的。很多国人有种想法,就是你是移民,你是外来者,你就应当寻求主流群体的认可。这种想法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就是这个国家属于一个固定意识形态的先来者,后者只能融入他们否则无法立足。我不否认世上有这样的国家存在,而且很多。但是我所待过的发达国家,大部分都是另一种——这个国家属于全体有合法身份的公(居)民。你有合法身份,你为什么需要他接纳你?就拿我来说,我头几年也关注瑞典人怎么看我,后来我待久了尤其是取得博士学位以后我完全不关心这些人的想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法拿这个对我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你不接纳我?搞笑吧。就拿讲瑞典语这个事情一样,我瑞典语其实水平一点不差,但是我平常懒得讲,因为我发现每个人都会讲英语,我曾经在一张饭桌上三个同事用瑞典语一直聊天,我沉默不语,后来他们问我“XX,你为什么不说话?”我说我不习惯用瑞典语聊天。他们沉默了一下,就改用英语说话了,这既是因为他们比较重视我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瑞典这种国家,没有所谓的一个群体有资格去“接纳”外人。华人自己也要有这个意识,如果你所在的国家并没有很强的主体文化的话,没有必要刻意去融入他们,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也是未尝不可的。

user avatar

我去过四五十个国家,基本上越发达的国家越友善,在此前提下越往热带越热情。

我去过的国家里最不友善的是俄罗斯。

user avatar

最近瑞典版本的知乎Quora出现了一个比较引战的提问,


在瑞典的3万一千名中国移民中有多少人涉嫌 焚烧汽车、轮奸、恐怖袭击、帮派犯罪、性交易和荣誉压迫*(男尊女卑)。

以下是原文

这个问题令人惊讶,总所周知 无论华侨*(海外中国人)还是华裔*(由中国血统的外国人)在海外普遍犯罪率都不高。至少在不少人的印象里是这样。于是我就看了看几个高赞的回答


高赞回答的第一名是一位曾在乌普萨拉大学学习过技术物理的人

"至少不是我的妻子,我是十分确定的。她也许使我感到有压力当她认为我说了一些不合适的画和他是我感到惭愧但我不认为这是十分严重的。大多数的表达是她连续几个小时拒绝交流。这(感觉)有一点无力,但是我不会将它称之为压迫."

最后这个回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这个问题有点奇怪,你是怎么样得到的这些数据信息的,你也许可以是做了一个调查和发送给邻居."

1 你是中国人吗 如果不是 不要再读了。

2 你曾经烧过汽车吗?

3你曾经参加过轮奸吗?

4如果你回答 是 对于第三个问题,那么你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


祝好运


还有这个回答


还有的直接拿出了数据

红框里的第四个是东亚的犯罪率, 嫌疑人比例仅为0.2 代表性比例为0.8 1为平均值最后 这个回答者补了一句


如果涉及非自愿跳楼,轮奸,恐怖袭击时这个犯罪比率很可能是0




相对来说 中国人在国外老实人的印象还是蛮清晰地

user avatar

小时候在挪威读书,班上来了个日本同学,咱俩眼神对视,仿佛见到了异父异母的亲姐妹。

北欧人很友善,但他们的友善是基于小国寡民富得流油所催生的“绝对优越感”。

他们懒得来了解你,甚至懒得和你辩论。他们对你友善,和他们热衷于保护小动物的动机没啥区别。

根据Pew调研,日本人常年位居“反感中国”榜单前三。至于北欧,对中国观感偏中性。

然而,在西方常居的人都知道。

无论中日韩网友在论坛推特上掐架得多凶狠,到了西方之后,都是一起骂傻鬼佬的兄弟姐妹。

user avatar

我在芬兰呆过3个月,在瑞典挪威丹麦呆过一个月。

就我体验,日本人对中国人态度最好,尤其是近年态度越来越好。在日本表面上的歧视是很少的,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对中国人的歧视。你只要遵守规矩,日本人也礼尚往来,不会有什么明显歧视。

但在欧洲就不一样了,很多歧视是明面上的,乘公共汽车看到亚裔直接不停站的,觉得亚裔非裔都是难民的,我见过不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