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家读书的时候都学过一篇小说叫骆驼祥子,住在北京的祥子有的是力气,肯吃苦,风里来雨里去,就为了有一辆自己的车,认为有了一辆自己的车,就可以慢慢积攒,直到过上好日子。后面的故事老舍也都写了,慢慢的,年轻人都明白了,大城市的房产,不过是祥子想象中的车。
不评论房价,不想宣泄负能量,只是说一些年轻人在房子面前的感受。
1.年轻人出来社会,都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结果一到买房,你收入再高也难凑到首付。
有人说,我就要自己存首付。有骨气,但会被现实惩罚,房价跑得比收入快,至少过去是这样。
只能回去找父母,甚至更多亲戚筹首付,即所谓的六个钱包。于是无奈发现出来工作多年,别说让父母骄傲,连独立都没做到。
父母一辈子积蓄被用光,哪怕房子价格涨了,但房子一天不卖,父母都是少了一大笔钱养老啊。
2.一年赚10万,甚至20万(知乎起步水平),有点小自豪。跟身边同学一比,发现财富水平其实取决于手里房产,而非收入。你收入再高,还不如人家早买房。
在大城市里工作,本地人哪怕比你笨,比你懒,他们手里随便有间老破小,都足以让你望尘莫及。想到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家出生就在罗马。还有更绝望的一种存在,就是看到因征地瞬间暴富的人。身边很多人收入比你低,却比你有钱得多,魔不魔幻?
3.不少人觉得房价太贵要观望,观望几年涨幅远大于自己工资。这种无力感就不用多说,很多人深有体会。
周围买了房的人,只是风口里的猪,纯属好运。但他们却自视聪明,自视为经济学家,什么不买房笨啊,你不懂理财啊。还见过在知乎里,大谈自己选房逻辑如何聪明,其实在那个时间段买,选哪里都会涨上来。
4.我也看到有一些“田园派”,赞扬德国人不炒房,老外喜欢租房之类。不是老外有多高尚,而是人家房产多年不暴涨。放我去当地,我也愿意一辈子租房。
中国买房的刚需不是居住,大把方法能解决居住。单从居住属性出发,中国如此低的租售比,租房比国外还划算。
买房更大的刚需,其实是保护财富,保护劳动成果。正如上面所说,工资再高,不买房会被周围人超越,相当于阶层下滑。未来这种逻辑怎样不知道,至少过去是如此。
5.还有像香港的情况,房子卖到神仙价,部分年轻人直接“自暴自弃”,你最好涨到100万,甚至1000万一平,反正我都买不起,离我远点还少点烦恼,少点纠结。这是厌恶感去到极致的状态。
6.哪怕年轻人有幸买了房,事情也未必因此消停。正如上面所说,一个人的财富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手里有多少房子,拿着什么房子。
因此有了房依然会想,我是不是要多买一套,或换套地段更核心,更贵的,用更大筹码来赌未来。
没钱买不起会烦,有钱买了依然会烦。原来有钱,买了之后,现金上会没钱消费,日子过得很紧缩,但财富数字上又显示你很有钱,魔不魔幻?
因为房价不涨了。。。
如果大局向好,房价大涨,大大涨,哪怕房价再高,年轻人也会喜欢房产,也会拼上六个钱包上车,因为那是未来的希望。
但你不涨,还那么贵,要摊上一辈子大部分收入。而且社会舆论还说这个东西不买不行。。。这就很让人厌恶了。
房价涨,大部分人是快乐的,今天吃苦拼上六个钱包上车,辛苦一点,明天可以过上好日子。
想想前面十年,虽然大部分人都骂着房价飞涨,但还是高高兴兴拼搏,攒首付,拿着父母的资助上车,对未来也有盼头。
房价不涨,意味着今天什么压力什么状态,明天还是一样。
现在,贷款20年,还款二十年,同样拮据的日子过上二十年。
太阳照常升起。
马云说996是福报,放在五年前没问题,因为大家都相信今天苦一点,明天会更好。现在却被骂成这样。
但我在意的是另一句话:马云说,我们的孩子也会有福报。。。。
马云不愧是党员,看问题就是透彻。
有人说,厌恶是因为房价贵买不起。这个貌似有道理,其实完全错误的。
稍微动点脑子就会发现:一般人买不起的东西,往往不会招人厌恶,反而会让人喜爱。比如私人飞机,豪华游艇,宾利保时捷劳斯莱斯。。。房产也是一样。如果仅仅是贵,但有价值,有增值潜力,有面子,只会让人爱它们,甚至让人当做梦想。年轻人可以说自己的梦想是一辆劳斯莱斯,或者上海市中心一套100平,都没问题的。虽然可能这辈子都买不起,但不妨碍你去喜欢它,去羡慕或敬佩拥有它的人
比如,我买不起劳斯莱斯,因为他贵,没问题。可能我喜欢的女孩看不上我,说她要嫁有劳斯莱斯的人,这也没问题,最多说明她势利。但这都不妨碍:劳斯莱斯很牛逼,有劳斯莱斯的人也牛逼。
请问,我会不会厌恶劳斯莱斯?当然不会。我只会觉得这玩意泡妞好使,吸引人,可惜我现在没那本事买。如果愤青,最多也就说说社会不公平,有钱人欺负人而已。
没人会因为有女孩愿意坐在宝马上哭,而去厌恶宝马。。。
同样的道理,放到房子上:一个人买不起北上广的房子,因为他贵,没问题。可能他喜欢的女孩看不上他,说她要嫁北上广有房子的人,这也没问题,最多说明她势利。但这都不妨碍:北上广的房子很牛逼,有北上广的房子的人也牛逼。——貌似也能说得通
然而,年轻人却厌恶房产了。为什么?
因为你不是劳斯莱斯也不是宝马,你没那水准,没那价值。
房子没价值就是不涨价,不增值。
劳斯莱斯千万一辆,大家觉得可以;如果电瓶车卖一千万,还逼着你买,这样贵且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就很让人厌恶了。
然后就会有接盘者怀疑:这是不是搜刮掉我们二三十年收入的东西呢。。。
具体分析也可以。
16 17年房价猛涨的时候,有人厌恶房产吗?根本没有吧。大家都恐慌,抢购。厌恶?你是不是有病?改变人生的东西你厌恶啥?怕是你自己想买买不起,吃不上葡萄嫌酸吧
18年房价横盘,有人厌恶房产吗?可能有,但我没见到。大家都还沉浸在暴涨的期望里。
19年有些城市跌了,眼看也没有涨回去的可能,于是开始厌恶了。
那么问题来了:先涨后跌,19年房价和17年某时候可能差不多,而且19年房价肯定比不上18年。那么为什么:
1,18年房价更高的时候不厌恶——说明真的不是房价越高、越买不起越厌恶。
2,17年和现在价格差不多的时候不厌恶——说明价格不是问题,趋势才是。价格向上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向下的时候大家都讨厌。
想想日本,泡沫破裂前和破裂后,肯定有两个点的房价一样的吧。向上升的时候,是泡沫时代,大家欢天喜地;向下降的时候,是失去的二十年,年轻人丧,佛系,没有希望。虽然价格一样,但大家的看法差了去了
——————
评论里有人提到厌恶是因为贵且必须得买。其实也不是的。
假设现在有一个价值100万的理财,年化20%+,你有一百万,你买不买?
老婆和丈母娘催你买,你想不想买?人家催你买是对你好啊,这么好的发财翻身机会,到哪去找?
这就是过去十年的房子。你说你厌恶这个东西,说自己永远也买不起,买这个是出于无奈。。。。我也无话可说。除了吃不到葡萄嫌酸,你是不是得反省一下自己的上进心?
但现在有一个价值100万的所谓理财,年化不到5%,还可能是负数,你有一百万,你买不买?别人逼你买,你气不气?厌恶不?
这就是现在的房子
假装蟹妖:
总的来说,房地产的不健康发展给一部分年轻人带来了两点感受:一是不公平感,二是希望被磨灭。也正是如此,使得这部分年轻人厌恶房地产,准确的说厌恶被炒作的房价和这场游戏中的剥削者!
我感觉自己就是这类人吧,下面我讲一讲我的心路历程,或许能部分的解答这个问题。
我家就是那种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都是厂里上班的底层员工,一辈子辛辛苦苦攒了几十年,存了几十万吧,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给我这个不争气的独生子买房结婚用的。可是,问题来了!
通过高考,我进入了一所一般985高校读本科,读书期间,父母也想过买房,但是有考虑到我还在读书,工作没定,就暂时没买。这个期间房价还算平稳,即使涨也是非常缓和的,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
到了16年毕业的时候,我去了另一所还将就的财经类211大学读研。那么差不多这个时候全国房地产开始猛涨,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几乎无一列外,尤其是我读书的城市和家乡涨的是很厉害的。其实,在这段时间,很多房子成本几乎没变化,同一个楼盘,15年开出来的一期大概9000元/平米,到了16年底的第二期,每平米涨到了17000元/平米,这完全是坐地起价呀!成本几乎没变化,但是价格接近翻倍。到了18年底,每平米达到了24000。反正以前能买全款的钱,一下子就连首付都差一点了,还得背上几十年的债务。你说这能心平气和的接受吗?
看着小学初中高中那些成绩一般的同学,早早的出来工作,把房子买了。而自己认真的学习,结果混成这个样子,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呢!这样的对比,你觉得公平吗?人们一直以来都崇尚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观念,但是这房价涨起来毫不讲理,却又无可奈何,自以为和很多同龄人比起来,学习更努力,成绩更好,能力更强,那么将来应该拥有更美好幸福的生活才对。然而,一套不合理的房价,足以颠覆你以往的自以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会深深的感动不公平,而不公平就会导致愤怒,导致对房地产的厌恶。
就因为这样房价压榨式的上涨,真的会常常想,即使自己毕业一个月1万多,又有什么用呢,可能要花大半辈子才追得上那些没读书的同学前两年买的一套房。是他们为社会做了更大的贡献,所以应该获得更高的回报吗?并不是呀,这仅仅是一场阶级剥削和固化的运动,这让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努力看不到希望,努力没什么意义。
尤其是现在很多去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很多本硕都是不错的985毕业,然而绝大部分外地人都没办法在哪里立足,是能力不够吗?或许他们中很多人能力比很多当地人要强,可是他们却极有可能一辈子都追不上当地人的生活。原因或许仅仅就是那被炒得很高的房价。
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而言,这简直是赤裸裸的压榨呀!房子这个东西,是民生商品,就跟财米油盐一样,是生活的钢需。如果少一些炒作,其实房价是可以比较平稳的,中国的房子修得够多了,早已够住。但问题出在,资源分配不均衡,定价不合理。几乎就变成了阶层之间的剥削,阶层固化的催化剂!一旦阶层固化到一定程度,那是一种绝望!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开发商和炒房者的炒作,在磨灭年轻人的希望,所以你觉得年轻人能不厌恶他们吗?
不过,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但还是要继续前行。搬砖去了,要不然真的活不下去了!忧伤!
准中年人这样的。
因为很多人,看着遥不可及的房价,首付都够呛出得起,就算勉强拿出首付,俩人合力还款压力巨大,几乎都快活不下去,父母也无力帮助。
现实压力转化成自己怀疑,怀疑个人能力,配偶能力,遗憾父母帮不上忙,感叹自己年纪越来越大,高不成低不就,看着新闻里35就被裁的同行,被裁的老员工,被裁的中层甚至高层。
京沪不知道能不能留下,老家回不去或者不想一切人脉努力推倒重来。眼红同学同事亲戚朋友中的同龄人有房或者无压力还贷,去别人家有压力,看别人房子大更有压力。
有学历,拼命考学混了个一般985,要经验,工作了三五年,还是底层员工,直到有一天,招聘要年轻的28一下的。混到中层也不安全,一纸文书就被炒掉。
财富可以传给下一代。但是拼命学习忍受痛苦的能力能不能遗传,自己完全是考学出来的,万一孩子学习不好没去好大学,估计就按一代不如一代。今天创造的财富有多少能传下去,这几年的自我提升会不会几年之内就不在被认可,会不会变成无用知识无用技术。
最可怕的是年龄,不是7080后,没赶上房子便宜的时候,反而赶上的暴涨和独生子女时代。工作是看着年轻人跟自己在一起就很怕,最怕自己是岁数最大的。自己有贷有家庭,下班着急回家放假得看老人,上有老下有小全是花钱的。公司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足够好,不但没结婚连对象都没有还是本地人,不在加班就在加班的路上,而且竟然工资还更低。
年轻人这样的。
有车有房如果变成行业标准的话,那么一切都向这个看齐了,房子的价值解释了你这个人的价值,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买房。如果明明知道一定买不起房子,那么努力干嘛,京沪逛几圈就回家吗,还是租房一辈子,或者是等政府救济廉租房,难道是中彩票。
没房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户口没有学区养老医疗,在租的房子里,喜欢的家具电器也不能买,喜欢的装潢也做不了,一直飘着飘着。
逻辑是这样的。
拼命考上985,进大公司,存钱交首付,升职还贷款,被裁,还不上贷款,失去房子。
反正问题这么多,为什么不选亚索呢。不是,为什么不快乐呢,微博,知乎,抖音,美团。快乐起来,去他妈的房子,不行就去坐牢。还管饭。
------------------------补充一下--------------------
亚索这个不重要。
万事有风险,不要因噎废食。
不是统治阶层,都免不了财产都收割的命运。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才是努力的方向。但是独生子女一代以后,家族的力量弱化了很多,不过足够让很多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普通人其实面临的风险是比较大的,疾病投资赌博都可能摧毁一个普通家庭的积累,处处都是陷阱,尽管表面上都是机遇。只能战战兢兢的赚点钱。
我国十四亿人。财富转移和继承跟大多数人,至少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毫无关系。平民中产无非就是把房产和一些现金留给孩子,谈不到什么财富继承,能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工作就不错了,努力工作,比之前多赚钱,想多了也没有用。
财富每增加一个数量级,都是意味着不同的操作手法,而不是同样的模式复制粘贴出去。同时意味着你需要多维度的增强,更大的风险,更可靠的资金来源,克勤克俭,找对合作者,抱到更粗的大腿,甚至更好的运气。越往上走,这每一件事都会加倍困难。不是时间单独的堆砌,一天要是上班八十小时是不是就一年几百万了,恐怕不存在吧。所以说一般人几乎不可能赚到钱的。
一些无用的预测。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一般不准的,也不会准,而经济学家最有价值的工作本来也不是预测未来嘛。不过预测这件事情本身会让他们出名赚到钱,所以总是有意识搏人眼球吸引流量。不过我就不预测了。
不要臆测。
京沪两套房都一千多万了,还不是内环内。但是千万左右身家(甚至不如)的人,去随意评估上层的财富创造转移继承无疑很荒谬的。看来老佛爷的白面馍馍还没有蘸够红糖,何不食肉糜也是经典永流传。臆测跟自己不同阶层的人的处境,结论往往很奇怪或者好笑的像电影情节。故事里的生活不是生活。
选择是很少的,没得选哦,并不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而是大家都被体制化了,不论你在不在体制中,不知不觉的习惯了,如果离开了现有的领域,又能做什么呢。公务员国企是体制,四大,tabj难道不也是一种体制吗。
一般人的努力,唯一的方法是拉长时间,准备两三代人,中间还不能出差错。这个办法是为数不多的办法了,还不快去生孩子。
第一个人生选择出现在财富自由以后,不再花时间去换钱。这个时候你可以继续努力奋斗,也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看你选了。一般四十五岁退休最好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勤奋一些,尽早退休呢。我洗澡的时候总是会去想,一个人上亿身家以后,还愿意去奋斗成几百亿,这是怎样的境界。
这个境界和能力多数人是没有的。
如果有来生,
我选狗头。
------------------第三次更新,最后一次-------------
我也是最近懒惰,每天看不费脑子的书,写简单的东西,脑子都懒了。
五一反向被堵在家里了,我家这边好像是去往什么植物园的必经之路,被全国人民堵住了,我都出不去门。
我只能说,灭霸是对的。
看了评论,我感觉啊,知乎平均年薪百万的说法肯定是准确的,都是中了乐透和双色球的暴发户啊,看想法看脾气就看出来了,而且我好像也被很多人鄙视了。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本来也不是什么职业选手,不是卖公众号100000+的,主要是不想发泄情绪。
我想说三点。不对的可以批评嘛。
第一,赚钱很难,主要是躺着赚钱的资产收入,不是去上班用时间还的,如果你上班工资很高,那么恭喜你,但是还是推荐你适当的转化一部分,形成资产,不一定是房产。可以借钱,更要借势。
第二,运气和眼光是很奇怪的东西。我们这些人仅仅是早出生几年,刚好家里需要以及结婚需要还有老娘丈母娘眼红单位同事房子好几套,于是预先准备了房产,结果放到今天竟然占了大便宜。作为一个90大叔,我逐渐感觉到,房产股票这类投资赚钱是看眼光还算有道理,但是大钱新钱偶尔得赌賭运气了。大佬说自己的成就是运气好,不完全是客气吧。
第三,终结者。出身,运气,眼光,外形,政策,环境,都不是最底层的逻辑,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勤奋。想考试考证书,就每天12小时看书,书放在脑袋旁边,醒了就学习,困了就睡觉。想健身,就每天一小时,去两个月,每天早晨六点起床,起不来就自己抽耳光。
千万不要觉得上班上学就是努力,上班和努力一分钱关系都没有,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早上九点一屁股坐在公司里,一天的公司基本就顺利完成了,克服起床气以后,工作都是机械化造作,走流程就可以。最好的工作是和自我提升结合的。
勤奋不是鸡汤,勤奋是这个残酷世界里最重要的生存法则。老哥,不好好搞,要崩三路的哦。
因为房产扼杀了年轻一代的梦想啊。
搞科研的呆不住,搞工匠的耗不起,搞创新的不敢闯。
生化材劝退,机械电气劝转行,建环没出路,地质苦一生,农林穷一辈;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
我国现在有大学文凭的人只占总人口不到4%,985更是不到1%。而一个非计算机金融的985毕业生,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连居住、结婚等基本问题都难以保障。你谈什么梦想?
无所谓,大不了佛系呗。2012年全面进入老龄化,2017年出生率加上2胎都锐减,可又关我什么事?大城市房价年收入比高达40:1,你问我梦想是什么?
无所谓,既然政府敢这么搞,我不接招就是。
附:中国大学文凭人数(不计算死亡)。
实际上不光是年轻人,而是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
因为在房价横盘、租售比严重失调的情况下,许多持有房产的最终会醒悟:我Tmd拿着这个东西干嘛,还不如变现了买余额宝;许多尚未购房的年轻人则会意识到:其实不着急买,既然不能升值,背那么多利息不划算。
实际上非买房不可这种意识,在中国人心中大量出现,不过是10年的历史。这是因为过去十五年房价步步高升,完成了一轮国民教育。
真正有效的教育永远不是靠喊口号,靠的是事实。九年义务教育天天教孩子们诚实,但人们未必会坚持诚实,因为许多人其实感觉不到诚实会带给人明显的好处。当所有的城市几年就翻一倍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效果是任何政府和媒体苦口婆心也压不住的。
所以,要完成一次房地产的逆向教育,还要靠事实啊。房子横盘5年左右,不少人就会陆续醒悟——这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
从2018年到今天,许多城市已经横盘2年了呢。
为什么?还不是怕买了之后房价不涨了呗。不少人都有这个思维,当房价稳定不动的时候,喜欢观望,当房价在涨价初期的时候反而趋之若鹜。然后房价高涨之后沾沾自喜,对周围人吹嘘:还好我机智,在房价飞涨前下手,又赚了几十万。
房价一直涨,买了房价还能保值升值,还算个投资,有个急需还能卖房子应急,房价不涨,花父母毕生积蓄加自己几十年的还款换这么个高价又不保值的东西,你慌不慌,你厌不厌恶?
在我第一次听到“房地产绑架经济”的说法时,深不以为然。
房地产不过是信贷宽松的工具与排泄经济滞胀压力的尿壶而已,何至于绑架经济?
我想不通!
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后,每每回家,发现朋友们久别再聚的话题都从“近些年做着什么样的事?”变成了“在哪里买了什么样的房”……
于是终于明白——房子早已成了年轻人梦的拍板。
买得早或买得巧的,各种场合炫耀着自己眼光高明;
买得晚的跺着脚,一脸激动地说还得翻番;
生得晚没买上,搜刮完父母后,正盘算着哪里还能筹到钱——一定要去搞一套;
家里有6口人却没6个钱包,死活凑不上首付的,只能垂着头,认了loser的命……
这场景,正是2016年房价飞涨后中国社会的写照,聚光灯下是一个个“85后”或得意、或期待、或焦躁、或无奈、或绝望的脸。
曾经我也怀疑过,是不是这届年轻人不行?
但转念一想,这届年轻人简直太行了,不仅勤劳能干吃苦耐劳,还吃得不多享受太少。
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那我问你,为什么要“去产能”呢?
不就是这代年轻人太过努力了,才有那么多过剩产能么?
我们996地辛勤工作,制造的东西太多,自己又省着钱不去消费,可不就供大于求了么?
你问我为什么都省着钱不去消费?
——为了买房凑首付啊!
这届年轻人已经够努力了,买不起房没什么可耻的,啃老才可耻!
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现在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直接面对的都是“高”。高房价、高物欲、高工作强度、高风险.....所以我觉得他们不仅仅厌恶房产,是厌恶房产背后所代表的这个“物质社会”灰色的运行规则。或者说,他们厌恶的是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受自己支配,而潜移默化中,自己付出了更多的成本、抑制更多的不情愿。
而社会像一台机器,从始至终根本不会去在意年轻人的想法。尽管,没有这些年轻人,这台机器会被迫慢慢降速直至终止。(人口数据不乐观)
本应该是一场博弈的玩法,由于沉默的大多数,由于金字塔不断的阶层维护,最终会变成另一幅吃人的嘴脸:贫富差距正在快速的拉大。
连桥水创始人达里奥都在焦虑:我们赚的钱实在太多了。他所担心的就是,当年轻人再也没有欲望去追赶那些目标,或者游戏规则一直是偏向于“小部分人”的话,那么最终这个玩法就会因为年轻人的退出而无法再转动。
第二,房价上升的速度太快了。除了我神州大地外,其他国家的房价上涨速度都很温和:
大部分国家的长期回报率都是在6-8%。(这张图标是1870-2015年全统计),而我国从1998年到2018年,短短20年,创造了一个房产暴富的神话。
上两回搞“房产暴富”的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都已应声倒入危机。上涨没问题,过快上涨有问题,没有实体经济做底部的泡沫上涨就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各种畸形的玩法在这个过程种被创造出来,逼得年轻人一定要入套做那刚需。
不要说房子,今天你跑到公园里大喇叭喊:现在10点了啊,要上厕所的赶快上厕所,下一次开放厕所是下午2点。
这一弄,本来没有尿意的广大群众可不得先去料理一下,上厕所是不是刚需?是刚需,那我为什么一定要现在去上?因为这可恶的游戏设计者。
你凭什么下一次开放要4个小时后,而不全天24小时开放?
你卖房就卖房,凭什么绑定医疗、教育、户口、各种配套?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绑定的东西我都不要了,你去卖吧!
地方上大喇叭喊的人一看人口数据慌了,那可不得赶紧抢人啊,这样给你房价打5折成不成?
哦,你不是人才,对不起,还是原价。
第三,年轻人知识获取的更多,信息也更充分。
他们(不小心把自己择出去了,应该是我们)已经看了够多的历史、经济理论、趋势分析,大部分本改到了40岁才开始谈论的ZZ话题现在提前到20多岁就侃侃而谈了。
所以每当互联网上有了关于房子的讨论,都会陷入一个迷思:
你和那些人说历史的时候(日本、美国),他们和你说理论;
你和那些人说理论的时候(购买力、债务),他们和你说上层;
你和那些人说上层的时候(房住不炒),他们和你耍流氓(不炒就是要炒);
你和那些人耍流氓的时候(你怎么不多买),他们和你说概念(一线城市、核心地段不会亏);
你和那些人说概念(上海、北京2017、2018年房价总供跌了10-20%)的时候,他们和你说奇迹;
你因为奇迹实在无法反驳,一时语塞,他们就加上一句:那些人掌话筒的人会让房价跌吗?
恍惚间,你彷佛正在与掌话筒的人在同台竞技,荣幸之余只能罢了。
屁股决定说法?
可能这些看似坐在中产位置(负债杠杆)的屁股后面,是不能为外人道的焦虑。
谁容易呢?当中产把票子换成不动产,没想到这两年还真的不动了。
所以,本质上,应该是一拨人,但一个上了厕所,一个还没上厕所,就有了精神洁癖,还没上的人说:我X,排这么长的队,我还不如找个地方尿了。
上了厕所的人听了摇摇头,一半看似是讪笑,一半是怪自己没想到。
最后,我想说,其实,这是一个过程。
现在的房价上涨是一个过程,结局在历史和经济书里面写着呢。
就像每个人能活多久,一天能有多少时间,何必要的这么多?
因为没那么傻。
以我为个例,快三十岁了,做白领六年多才拿到一万的薪水让我去买三万多一平方的二手房?我承认的确我买不起,可是,我为什么一定要买呢?
结合人口和出生率,未来空房率越来越高,大不了退而求其次在老家买房,老家新房子现在也达到一万一平方了,还嫌贵?可以再考虑买二手房。
再来看看一万块可以干嘛?可以爽游日本,可以买喜欢的电子产品,可以买低端奢侈品,可以吃20份大餐。
节约点,一个月还能存一点钱。
好吧,如果一定要买,首先收入得翻三倍,其次得跟爸爸妈妈借钱出首付,为了有套房,还得和另一半勤俭节约每月还房贷,一天差不多有二十零花吧。然后还得保证收入能一直维持二十年。我真没这个能力,我也不想牺牲快乐和自由去拼搏去换一套房。
连孩子我都不想生了。
最好的女性朋友在结婚前,渴望婚后二人世界,一年多次旅游。她和她老公收入有四万一个月,结果结婚后买了套高铁才能去的郊区房,除掉首付还欠四百万房贷要还,二十年能还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没生小孩呢,基本已经是不可能自由了。
凭什么我们生在这个世代就得为商人炒出来的资产买单,我的刚需值得用人生二十年的自由代价去交换吗?
在这个房价,教育成本这么高的社会里,我真不想犯傻,谁说一定要繁衍后代呢?人类的道路大洪流而去的都是生子买房,我只是做我自己而已。
后悔?至少我知道当自己老去即将面临死亡的时刻,有没有自己的房子一点都不重要,我也带不走。
我是穷,可我宁愿自由。
——————————————————————————
感谢大家的赞和评论,顺便也解释一下几个疑惑
1.我朋友400多W的房贷是含全部利息的,所以很高
2.现阶段是希望做丁克一族,没有好的成长环境提供给孩子,不如不生。传宗接代的理念在社会调控人口的各种手段下,真算不了什么。国家开放二胎,18年出生率反而下降了,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趋势,未来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小孩。
3.我原文开头有说,退而求其次就会在老家买二手房供养老,目前二手房在老家100多平大约35W带电梯,能够不降低生活质量地供完。也可以再等个5年-10年,小城市会更容易买得起房。
“没有买卖,没有伤害”尽管个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是面对生在了这一代就必须背负比前几代人更难以承担的房产,凭什么呢?所以我拒绝。有不少朋友评论我过多几年有女朋友就会改变想法认真买房,或者结婚就会买房,其实我非单身,且不在乎你有没有房产有没有车的女人,真的很多,单身男同胞请加油!
最后评论区有人问我如果中一千万会不会买房,我的答案是:一~定~会~买!
不用供二三十年就能买套房,谁会不买呢?
————————————————————————
谢谢大家的赞,此回答的评论中出现了两极化,当初会极端用这种方式表示抗拒,其核心还是代表着年轻人,特别是90后这一代的悲哀,对贫穷的惶恐。很多人抱着通货膨胀率,人民币贬值来看待房价,对于我来说5-10年内的确是这个情况,但是真正考虑到的是20年后的老龄化社会,独生子的90后承担着庞大的养老社会,还要背负着高价房贷,且中国突飞猛进式的经济发展,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社会赋予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我内心是拒绝的。所以在一开始的回答中说过可以回老家买房,以后养老用,什么?养老靠生孩子防老?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已不再解释。
但是,评论区偶然地闪现了一些关于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的理解,让我很不解,随着借贷便利的发展,现在年轻人几乎是负债,更甚者可能拿着不到万元的工资负着十几万的债,他持的不是负资产,而是从信用卡或者银行欠下的款。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一万元能爽游日本?更不能理解我每个月拿着万元整的薪水还能存7k左右的储蓄。
我每天只有40元零花钱,包括所有伙食,烟等所有开支,如果今天超支就明天节省,保持着每个月1200的开支。是,对于某些人的理解来说,一定是觉得我很惨,但是谁规定我们的生活一定要开支无度,面子吗?
我的穿衣是便宜的优衣库和nike、三叶草等同类中档品牌的鞋,我的朋友一年聚几次,生活中花费最多的娱乐开支是steam,经常在家打游戏,但是省钱!偶尔每个月的绩效好一点,还能多买几套衣服或一双鞋。
租着便宜的城中村却配了全套宜家家具,低开支的生活也可以很温馨。吃的不是快餐而是每餐蔬菜鸡胸肉搭配燕麦,计算卡路里,低开支的生活一样可以很健康。偶尔上当当买几本书充裕一下思考和精神,低开支的生活可以很满足。
为什么一定要和朋友去唱k喝酒一晚花1k多呢?有富裕的时间,我宁可在家让小米扫地机打扫卫生拖拖地板,还能自学点语言,为什么过去几代人的生活闲情我们不能延续,而要被宣传奢靡的公众号捆绑成现代的快餐式生活?
一万块爽游日本?你是个年轻人,花点时间看看廉航的优惠,早点订airbnb,自己做下路线,学点简单的日语,自由行6k就能玩个7天,怀石会席和牛樱花统统体验到,跟什么旅游团?
学会平静,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该面临的课题。
评论区有朋友说我家庭条件挺好,是的,父母提供给我的成长环境是富足的,但是要知道父母的钱不是我的钱,如果要在大城市买房,我是非常不愿意使用他们的钱包。希望更多的朋友能知道,这个金字塔的社会结构,还有很多底层的人从出生一开始一路以来就没得选择,同时也希望我们大家站在合理的视角,不要因为努力过或者已买了房就抱着“何不食肉糜”的优越感,我尊重你,但是很多人想努力,却从来没机会努力。不是每个人都是莱农费兰特。
因为这代年轻人没有自豪感。
只要你走上这个社会对普通人规划的道路,学业-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绝大多数人必然要啃老。
但是这跟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根本不同,什么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在现实面前就不值一提。
这造成了道德观与现实的分裂,错自然不在年轻人,那只能:
“CTM的房子(价)!”
房地产只是表象而已……
比如一个大学生23岁毕业,按照知乎标准走,35岁年薪100万的话,其实并不是太害怕5万的房价,因为按照知乎的标准,你现在出的月供,算上通胀,跟12年后你的收入比不值得一提。
可问题是世界从来不是按照知乎标准运行的,23岁的大学生在35岁得到的并不是年薪100万,而是被贴上低性价比的标签裁员。
很高兴现在的知乎已经意识到了收入这个东西不是永远涨的。
其实年轻人厌恶房地产是正常人生的开局。
拿我自己举例吧,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一直很厌恶房地产,是真话!
世纪初2001年我在上海工作,第一年就年薪10万,买房对我真实不难。可是我不买房,就直接出国了。我当时真实想法是我的未来星辰大海,买房干屁用啊。用今天中二的话表达当时心理活动:房子只会影响我拔剑的速度!
到了新加坡,我的收入也还可以,当时房价也不贵,但是还是很厌恶房地产,还是没买,后来直接来了纽约。
到了纽约以后,看到国内和新加坡的房价起飞,我发现自己踏空以后就更加厌恶房地产。
又过了一些年,在我具备买房能力的十多年以后,我终于顶不住投降了。
还好美国人不喜欢炒房,真香!
问题是,我可以投降,可是有些地方的房价不接受投降,那里的年轻人投降无门,只能厌恶到底,就越来越厌恶。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要是年轻人真的厌恶房产,房价还能那么贵吗?
我从没见过一个全民厌恶的东西可以涨得飞起的,
真的厌恶的东西,弃之如敝履才是正常的。
什么没房子住,买不起,都是假的。
鹤岗几万块钱一套,买不起?
是有东西买不起,但是买不起的不是房子。
上海当年人均居住面积5个平方的时候满大街都是梦想。
现在都快30平方了,然后你跟我说房地产扼杀梦想?
到底是什么扼杀了什么梦想?
是谁,扼杀了谁,的什么梦想?
年轻人心里没点数么?
你应该要开始有点数了,因为每个人都要长大的。
与年纪无关。买不起的人都厌恶房产。
九零后买房时候,比八零后果断多了。八零后还经历了一次次房价上涨后的将信将疑,还带有不花老人钱买房的淳朴理想,所以买房问题上许多人显得犹犹豫豫,磨磨蹭蹭。九零后看这些,都是属于学习前人知识了,直接全家上手占据一套再说。
至于已经拿到房产的人,嘴上说厌恶,身体都主动的很。没人告诉你一套房在手,在城市生活安稳多少,择偶时候可以挑选面大了多少,资产保值多少。这些嘴上牢骚房子不太好,还贷压力大,实际上如果房价掉,大家怕是比开发商还着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房的人这么得好,那么没房的人能不厌恶吗?尤其是预见不到自己什么时候能有房产的人。
只不过区别在于,有房的人不会到处宣扬我很爽,没房的人则会满世界发泄自己的厌恶。
2000-2020年之间的中国房地产狂热,本来就是个偶然现象。
古今中外历史的必然,房地产都是个大事,但也是个没多大的事,小地方结婚买房是个正常得不得了的平常事,大都市买不起就租,不想买也租。
历史书上说,那二十年里中国十三亿人狂买自有住房的疯狂劲儿,大有万物归黑洞,一往无前的感觉,是因为乍富时期,三代人购房癖的急中爆发,
50后赶上人生夕阳,买房!
60-70后赶上大好时光,买房!
80-00后爹妈出钱,买房!
前几代人合伙把后几代人的房都买光了,以后三十年还有什么买房的需求呢?
都有房了,谁还稀罕呢,就像结婚以后,谁还成天找那事儿啊?
不厌恶房产,厌恶自己没房产。
说反了,这代年轻人是最关注房地产的。
我们这代80后老腊肉还新鲜的时候,对房产信息真的是很麻木。思想保守,有着“毕业了就不该花家里钱”的传统恶德。刚毕业那会天天迎着莘庄地铁站小户型房产广告上班,咬咬牙淘一淘家底靠爹上车是完全可以的,硬上的话后面少奋斗十年。可惜思维僵化,脑子里觉得现在买房还早,家里钱也不好意思要,想着默默攒钱自己买,最后被割得那叫一个惨。
现在年轻人聪明多了,还读书呢就天天关注房价(我大学四年就听上海同学科普了一次三环行情,还是被动的),有家底的六个钱包一凑毕业就上车,还形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毕房族。有胆有识啊狗子!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了。
至于题主说的是六个钱包清空也买不起的年轻人。这种不能叫厌恶房产,只能说厌恶贫穷。有钱也不买才叫厌恶。内环大平层房产证?快拿走、快拿走!太恶心了!这叫厌恶。没钱,买不起,心生怨恨,这叫愤怒。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厌恶贫穷?哪代人都厌恶贫穷,自古以来了。
房子可恶的地方在于直截了当的揭示了你的贫穷。
平时阿迪一穿天梭一戴苹果一揣,觉得自己人五人六的。
一进售楼处:傻了吧?穷比!
平时星巴克喝卡布奇诺酒吧点特奎拉再要份蔓越莓奶酪蛋糕拿挖耳勺慢慢削,觉得中产人生也不过如此。
一进售楼处:傻了吧?穷比!
平时西装革履自驾上班午休抿着鲜榨橙汁和同事讨论五一去长滩还是仙本那,觉得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一进售楼处:傻了吧?穷比!
说白了,就是“你向往的生活”微末之处山寨模仿的门槛很低、很容易。然而那种生活方式所属阶级地位的核心支撑,资产面,差的太远,落差太大。别人拿出一个紫檀盒子,你拿出个刷色的硬木盒子,大较而言差的也不远。但是人家打开,夜明珠;你打开,玻璃球。气氛就变得悲愤起来了。
实话难听啊,后置预警一下。
你的长辈们被虚高的房产榨干,你以后几十年做房奴,你要说你喜欢房地产,你可能适合做奴隶。
厌恶算不上吧。
只是现在家用汽车,主流均价20000万多一平方,再便宜一点的也有,还能移动,竞争力高些,年轻人先买车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