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政策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德国,一个普通德国人可以选择去应用类高校(Hochschule),也就是去FH上学,这类被中国人看作是“职高”的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入职年收入是35100 欧元,大概是25万人民币一年,基本保证一周40小时工作,没有无偿加班。根据统计,这个收入是选择金融或者IT的大学毕业生的七八成左右。
这个人毕业可以选择一辈子租房子,德国60%公民一声不拥有任何自己的房子,德国法律保障房客极难被房东恶意涨价或退租,当然,如果他非要选择在最贵的城市成为业主,也不是不可以,德国房价最贵的城市慕尼黑一套公寓能卖到40万欧元以上,合人民币300多万,他需要不吃不喝13年,才能买得起德国房价最贵城市的一个普通公寓。
这个人可能选择开BBA上下班,那么他可以选择花小几个月的工资整一辆还算堪用的宝马轿车开开,比如说宝马523i就不错。这个人可能因为傻大黑粗、不修边幅一辈子讨不到本国女生的喜欢,于是他可以找中欧的、东欧的女生体验爱情,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德国花上他一整天的工钱去窑子里快活快活,德国性产业非常发达,妓女体检上岗,不用担心疾病问题。再不济他还可以选择打开某些网站,毕竟德国连线下真刀真枪交易都不限制了, 不限制上网。或者他可以选择一辈子单身,甚至选择喜欢男人,没有催婚生孩子,也没有雇主会因为他选择单身一人成天在背后嚼舌根子。
国内要是也有这个待遇,大家自然也嗷嗷叫的选制造业。
你说反了,过剩就业人口是制造业的累赘和负担
一切问题都是利益问题,一切问题也都是分配问题,只需要把技术工人和蓝领工程师的地位和待遇提升到某个时代的水平,马上就能扭转这种局势。
试想一下,现在告诉你,只要进工厂,工厂有自己的硕大的厂区,厂区附近有完整配套的生活区,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甚至到职业学校和大学应有尽有,你的一切都可以被工厂体系包圆了,并且这个待遇在当地也属于平均线以上的水平,相信很快就能把当年那种工厂子弟的自豪感给找回来了。
其实当年经济远比现在落后,只不过是把劳动生产的利益更多地分配给了工人群体罢了,而现在,股东是不愿意把过多的利益分配给工人,因为工人收入上去了,自己的利润不就少了吗?
何况很多产业,本身就是不思进取的低利润产业,还在走所谓人口红利的那一套老路子。
之所以还会被维持下去,就是老板们那点小算盘,利润再挤一挤就总还是会有的,一个工人身上虽然只能赚一点,但是产线多了,靠量取胜也行啊!
所以不是年轻人抛弃了制造业,而是制造业早就断了年轻人的后路。
老年人才是制造业的根基和未来,毕竟制造业越老越吃____
不,年轻人并不是制造业是根基和未来,相反,年轻人是制造业的掘墓人。
我们可以做一道填空题:
年轻人宁愿__,也不愿从事制造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