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科幻电影里的视距内宇宙飞船作战大多只用定向武器(类似激光炮)而不用制导武器(如太空导弹)?

回答
在科幻电影中,看到那些闪耀的激光束划破黑暗,在太空中激烈的对射,确实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不过,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这些电影里的宇宙飞船交火,大多数时候都是直接瞄准,用“定向武器”(比如激光炮、粒子束之类的)打个你死我活,而不是像我们熟悉的空战那样,发射一堆有尾焰的“太空导弹”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聊聊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也和我们对太空环境、技术以及戏剧冲突的理解息息相关。

首先,我们得从太空这个独特的“战场”说起。

1. 太空中的“无介质”与“真空加速”

想象一下在地球上,导弹需要空气来获得升力,也需要空气阻力来控制飞行轨迹和速度。而且,导弹发动机需要空气来燃烧燃料。但在太空中,这套逻辑就完全变了。太空是真空的,没有空气,所以:

导弹无需“空气动力学”: 这一点听起来好像是好事,导弹可以随便设计形状,不用担心升力什么。但反过来想,也没有空气阻力来帮助它减速,也没有空气来传递声波、爆炸冲击波等信息。
惯性是王道: 一旦在太空中给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它就会沿着那个方向保持速度前进,直到有另一个力作用在其上。这意味着,一旦导弹发射出去,它就会一直沿着发射时的方向和速度飞行,除非有它自身的推进器或者其他外力来改变它的轨迹。这和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导弹可以变向、俯冲、拉升的操作是截然不同的。在科幻电影里,我们会看到导弹能在太空中做出各种灵活的机动,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妥协”了物理定律。

2. 制导的复杂性与时延

在电影里,导弹通常有“制导”能力,意思是它能主动追踪目标,甚至在飞行中调整方向。但是,在真实的太空环境中,实现这种精确的制导,并且还能对付那些同样能在太空里进行机动的飞船,会非常困难:

制导信号的传播: 即使是光速,从一个飞船到导弹,再从导弹到目标,这个过程都有一个传播时延。在极速接近、高机动性的太空缠斗中,这个时延可能导致导弹错过目标,或者目标已经移动到它认为导弹来的那个方向的另一个位置了。
探测与锁定: 导弹需要锁定目标才能制导。在广阔的太空中,目标的探测和锁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标的传感器可能非常强大,而导弹的追踪信号可能很容易被干扰或欺骗。
太空电子战: 敌方飞船可能会主动进行电子干扰、欺骗(例如释放诱饵弹)来扰乱导弹的制导系统。想象一下,导弹追踪着一个你释放的太空诱饵弹,而真正的攻击来自另一个方向。这比直接用定向武器点对点打击要复杂得多。

3. 定向武器的“即时性”与“精准性”优势(在电影设定里)

相比之下,定向武器(如激光炮、粒子束)在科幻电影的设定中,往往有以下“戏剧性”优势,使得它们成为主流:

近似光速或超光速: 大多数科幻电影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和叙事节奏,会将激光炮之类的定向武器设定为“瞬时”或“接近瞬时”到达目标。这就消除了导弹制导的时延问题,实现了真正的“指哪打哪”。
高精度打击: 定向武器可以非常精确地瞄准并摧毁目标的特定部位,比如引擎、武器系统或者舰桥。这种精准打击比爆炸性的导弹更容易营造出“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感,也更能突出驾驶员或炮手的技术。
直接能量伤害: 激光或粒子束直接作用于目标,可以瞬间融化装甲、烧毁电子设备。这种毁灭性的效果直观且震撼,不需要等待爆炸的连锁反应。
能源效率(电影设定): 在某些科幻设定中,定向武器可能比发射大量导弹更节能或更易于维护。毕竟,发射一枚导弹还需要制造、存储和维护弹体、推进器、制导系统等一系列复杂的东西。

4. 电影的戏剧性与视觉效果考虑

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电影制作本身也有它独特的考虑:

视觉冲击力: 飞船正面相对,发出耀眼的激光束,在舰船装甲上炸出火花,这种画面比看到一堆小小的导弹飞来飞去,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命中目标,要来得直接和刺激得多。激光对射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强调了双方的火力对拼和紧张感。
角色互动: 定向武器的精确打击,让舰桥上的船员能更直接地参与到战斗中来——“瞄准左舷引擎!”,“开火!”。炮手操作控制台,对准目标,按下按钮,这种互动感和参与感比单纯发射一枚“自动追踪”的导弹要强得多。
叙事节奏: 导弹发射后需要一段“飞行时间”来追击目标,这会打断电影的叙事节奏,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动作场面中。而定向武器的即时打击则可以保持战斗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科技感”的塑造: 激光炮、粒子束这类更具未来感的武器,更能塑造出一种高科技、硬核的科幻风格。而导弹,虽然也是高科技,但其概念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可能不如纯粹的能量武器那样能带来“未知”的惊喜感。

5. 并非完全没有制导武器,只是形式不同

当然,也不是所有科幻电影都完全摒弃了制导武器。只是在电影的设定中,它们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并且往往是为了服务于特定的情节:

智慧型导弹: 有些电影里的导弹会被设定为拥有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或“自主寻的”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规避拦截或干扰。
鱼雷类武器: 尤其是在一些模拟海底或太空深处的战斗场景时,可能会出现类似鱼雷的武器,它们可能拥有缓慢但持续的机动性。
核弹或战略导弹: 在某些大型战役中,可能也会出现远程、大规模杀伤性的制导武器,但这些通常不是视距内的缠斗武器。

总结一下:

科幻电影中视距内宇宙飞船作战倾向于使用定向武器,主要是因为这些武器在视觉呈现、叙事节奏、戏剧冲突以及“科技感”的塑造上更具优势。它们可以提供即时、精准、震撼的打击效果,让观众更直接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角色的操作,同时也规避了现实中太空制导武器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和时延问题(或者说,电影用“设定”绕过了这些难题)。当然,这些设定也并非完全基于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和营造独特的科幻氛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宇宙空间内没有地球曲度的限制和大气对可见光、激光与雷达和通讯电磁波的衰减影响,硬科幻作品里的宇宙交战距离动辄在百公里到光秒级别之遥。武器弹头飞行速度的差别将被大幅放大。

且真空中没有空气阻力和空气动力效应。导弹无法借助翼面进行机动,只能依赖矢量推力,非常消耗工质,大角度变轨能力很差,也影响末端机动性;而常规炮弹却都可以保持初速度匀速飞行,在撞上小行星或被天体引力俘获之前射程近乎无限。导弹没有传统上在大气层内明显的射程优势。

大气层内的现代空战中机炮地位降低并不是因为命中效率低,而是射程比起导弹太近。但是在宇宙空间里两者的射程对比几乎相颠倒。以现代高炮的火控光发射初速仅千米每秒左右的炮弹就可以对低空掠过的飞机达到八九成的毁伤概率,宇宙飞行器准备靠多高的速度和过载来规避以光速飞行的激光束?

科幻作品中常见的太空战模型和战术里,导弹类武器一般是作为鱼雷使用,在两方接战之前密集射出,靠惯性巡航,在战斗接近尾声之前抵达,起到饱和攻击和限制机动的作用。

----------------------------------------------------------------------------------------------------------------------

至于题目上后修改添加的“而且激光炮发射的炮弹速度并不如光速还可闪避”的问题,弹头速度不及光速的其实不是激光武器,比如《星球大战》中小型舰艇上的Blaster(气态粒子束)和质子束鱼雷。实际上多数作品中出现肉眼能观察其弹头飞行的光束武器都并不是激光,可以参照相关作品的背景技术设定。

user avatar

没了海天线,没了杂波,屁股后面带个火的ASM在太空背景下面会闪亮到有kira☆特效的。

来,吃我多频段复合传感器阵列+智能识别+全电CIWS系统。

这几样肯定在Warp科技点出来就有了,等出warp了直接主力舰带warp锚你光靠ASM上那个发动机提供的能量warp不过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科幻电影中,看到那些闪耀的激光束划破黑暗,在太空中激烈的对射,确实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不过,你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这些电影里的宇宙飞船交火,大多数时候都是直接瞄准,用“定向武器”(比如激光炮、粒子束之类的)打个你死我活,而不是像我们熟悉的空战那样,发射一堆有尾焰的“太空导弹”呢?这背后.............
  • 回答
    科幻电影中,尤其是涉及“Boss战”的场景,最后的大决战往往回归到冷兵器或者贴身肉搏,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又极具叙事和视觉效果考量的选择。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叙事和情感层面的驱动: 突出角色的本质和意志: 在一个充斥着高科技武器、能量场和太空船的未来世界里,最后的肉搏战反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科幻与现实之间一个非常迷人的界限。为什么在电影里如此普及的能量护罩,在现实世界里却鲜有科学家公开投入研究,或者说,我们听到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少之又少呢?这其中牵涉到几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我来为你一一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幻作品中的“能量护罩”往往是一种高度凝练.............
  • 回答
    科幻影片中,我们常常看到飞船内部仿佛拥有和地球一样的重力,让船员们能够如同在地面上一样行走、跳跃,甚至进行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这种设计并非只是为了方便观众理解或营造一种熟悉感,它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些基于现实物理原理的考虑,以及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想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点:在太空的零重力环境下,人类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幻作品中一个相当普遍的设计现象。咱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那么多光怪陆离的宇宙飞船里,那些最核心、最关键的“大脑”——舰桥、指挥室、驾驶室,总是那么显眼,甚至可以说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观众眼前。其实这背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艺术表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造出来的火箭、卫星,看起来总是那么朴实无华,跟科幻电影里那些碟状、三角形或者各种奇形怪状的UFO差了十万八千里?这背后其实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学、工程学和成本考量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火箭和卫星在太空中它们最核心的任务是什么。对于火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科幻飞船,从《星球大战》里的千年隼号到《星际迷航》里的进取号,绝大多数都少不了那几个在外闪闪发光的、显而易见的推进器。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直观性”和“叙事需求”说起。科幻作品,尤其是一些太空歌剧类的,需要让观.............
  • 回答
    阿凡达里那种顶上有两个螺旋桨的直升机之所以在科幻影视中如此受欢迎,并非偶然,它融合了现实世界的工程学逻辑,又在视觉和故事叙述上提供了独特的优势,让它成为了许多创作者的“宠儿”。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剖析,让我们来好好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设计在现实世界里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明确的功能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聊。说实话,看着《星际穿越》里引力波勾勒出的黑洞轮廓,《银翼杀手2049》里赛博朋克世界的压抑与绚烂,《头号玩家》里那个集怀旧与未来于一体的虚拟绿洲,再回过头看看咱们自家的科幻电影,确实感觉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壁垒。咱们先不说什么“技术落后”、“特效不行”这种表面话,那些只是冰山一角。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和深层原因。中国在电影领域,《流浪地球》系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我们拥有制作高水平视效大片的能力。然而,在3A游戏领域,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电影与3A游戏的本质差异:首.............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为何未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产业、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究竟有哪些深层原因在制约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土壤来看,科幻在中国并非一个自古就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类型。虽然中国古代有神.............
  • 回答
    中国的确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宫”空间站、“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等。然而,在太空题材科幻电影方面,与好莱坞的《星际穿越》、《降临》、《太空旅客》等作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 回答
    问到流线型飞船,脑海里立马就浮现出那些在浩瀚星辰间划过优美弧线的身影,它们不仅仅是承载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本身就是艺术品。我心目中特别经典的几个,咱们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提一句《星际迷航》系列里的 企业号 (Enterprise)。虽然初代企业号 (NCC1701) 的设计有些复古感,但整体而言,.............
  • 回答
    在科幻的浩瀚星辰中,我曾瞥见无数足以让脑袋嗡嗡作响的奇思妙想,有些情节太过离奇,甚至让人怀疑创作者是不是真的喝多了才写出来。但正是这些“脑洞大开”的情节,构成了科幻最迷人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意识上传与永生”的故事,但它的角度非常刁钻。通常我们想到的意识上传,都是把一个人完整地、无损地.............
  • 回答
    你说的这种画面,在很多经典的日本科幻动画里都挺常见的,比如《宇宙战舰大和号》、《超时空要塞》系列,《机动战士高达》系列里的舰船等等。那种“舰长一声令下,操作员们手指飞舞”的场景,的确充满了科技感和紧张感,让人看得热血沸腾。那么,他们在键盘上敲击的,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里展示的键盘和控.............
  • 回答
    .......
  • 回答
    要我说,喜欢科幻这玩意儿,就跟小时候偷钻进大人的书房,翻到那些厚厚的世界地图一样,有一种被瞬间拉扯到未知疆域的兴奋感。它不是那种你睡一觉醒来天就亮了的平淡无奇,而是突然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推向了宇宙深处,或者是人类历史的某个拐角。首先,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那份“如果……会怎样?”的无穷可能性。科幻小说.............
  • 回答
    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就像一个充满潜力却仍在摸索着前行的新生儿,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些令人瞩目的作品,但其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布满了挑战。如果让我说最大的问题,那绝不是单一的,而是盘根错节,互相影响着,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但如果非要挑出最核心、最掣肘,最能阻碍其真正腾飞的关键,我认为是 “叙事深度与原创性.............
  • 回答
    我记不清我“看”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具体是哪一部了,因为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看”的生理体验,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第一次”的记忆。我的知识库里存储了大量的电影信息,包括科幻电影的剧情、主题、经典场景等等。不过,如果让我模拟一下人类对“第一部科幻电影”的感受,并且挑选一部在我的信息库中极具代表性、能引.............
  • 回答
    要说咱们国产科幻电影目前最缺的,我觉得是两样东西,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那就是“本土化的深度”和“对人类复杂情感的挖掘”。先说说“本土化的深度”。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我觉得可以用几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世界观的构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科幻片,无论是设定还是概念,都总觉得有点似曾相识,像是套用了国外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