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有没有可能取代英国成为五常?

回答
关于德国取代英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国际政治、历史因素、以及各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层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五常”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的“自然秩序”,而是二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当时战胜国美国、苏联(现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所确立的。这种安排当时是基于这几个国家在世界大战中的关键角色、军事实力以及潜在的全球影响力。因此,任何对“五常”构成的挑战,本质上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一种重塑。

英国作为五常之一,其地位更多是历史的延续。尽管其在全球政治和经济上的相对影响力相比过去有所下降,但它仍然是欧洲重要的经济体、拥有强大的金融中心(伦敦)、以及一套成熟的政治和外交体系。英国在欧洲联盟(尽管已脱欧)、北约等国际组织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在军事和情报领域依然拥有不俗的实力和全球视野。它的核武器地位和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是其常任理事国地位的重要基石。

那么,德国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支持德国成为五常的论点:

经济实力和影响力: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出口导向型经济以及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使其在经济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全球贸易、技术创新和国际金融方面,德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政治和外交角色: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并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积极发挥作用,例如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援助、维和行动等。它在欧盟内部拥有巨大的政治话语权,并且是欧洲议会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民主价值观和国际声誉: 德国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拥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并且在推动全球民主、人权和法治方面不遗余力。这种价值观的输出,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容易获得认同。
历史反思与承担责任: 德国在二战后深刻反思其历史罪行,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这使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一定的尊重。它在许多国际组织中是重要的出资国和参与者。
对现有体系的改进需求: 许多国家认为,当前的安理会构成未能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现实。鉴于德国在欧洲乃至全球的实际影响力,将其纳入五常,被认为有助于提升安理会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阻碍德国成为五常的挑战:

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法: 虽然德国已深刻反思,但“五常”的设立是基于二战的胜利者。任何成员国的替换,都需要处理由此产生的国际法层面的问题,这并非易事。
英法等国的反对: 英国和法国作为欧洲的另外两个五常成员,在原则上可能不太会轻易同意德国的替代。虽然三国是盟友,但在这种重大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上,各自的国家利益会受到考量。法国尤其可能担心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在五常中的代表性受到削弱。
俄罗斯和中国的态度: 对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任何调整,俄罗斯和中国通常会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在涉及欧洲力量平衡的变化时。任何关于五常的修改都需要得到所有五常成员的同意,任何一个国家的否决都会使这一进程停滞。
其他新兴大国的诉求: 如果德国被考虑,那么其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如印度、巴西、日本、非洲联盟的代表等,也会提出进入五常的诉求。这会使得整个改革过程变得异常复杂,难以达成共识。
德国自身的意愿与战略: 尽管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实力强大,但其在外交和军事战略上,一直以来都相对谨慎,倾向于通过多边主义和欧盟框架来发挥作用。德国领导层在是否积极争取成为五常的问题上,也存在内部的讨论和考量。过于激进的改革诉求,可能会被视为打破现有国际秩序的举动。
军事实力与核武器: 尽管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引擎,但其在军事实力、特别是核力量方面,与英国或法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五常的构成中,军事实力和核威慑能力依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德国目前没有自己的核武器,虽然是北约成员,但这种战略能力的缺失,可能对其争取五常地位构成影响。
欧盟内部的协调: 德国在欧盟内的领导地位是其争取五常的重要筹码,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德国成为五常,它是否会以德国的身份行事,还是代表欧盟?这涉及到欧盟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权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谈判。

历史上的尝试与现状:

事实上,“扩大安理会”的讨论由来已久,德国一直是推动此议程的积极分子之一,并曾与印度、日本、巴西等国组成“四国联盟”,共同呼吁改革。然而,由于上述的各种阻碍,以及各国在改革方案上的分歧,这一进程进展缓慢。

总结来说,德国取代英国成为五常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并非完全没有,其经济和政治实力是重要的基础。然而,在现实操作层面,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政治、外交和历史障碍。

首先,安理会改革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所有联合国成员国的利益和立场,以及五常国家自身的意愿。英国作为五常之一,其地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要撼动它的位置,需要压倒性的共识和各方力量的博弈。其次,德国自身也需要在安全政策、军事实力和国际战略上做出更明确的表态和布局,以匹配五常成员的预期。

因此,与其说是“取代”,不如说德国更有可能成为推动安理会改革、扩大常任理事会成员的“倡导者”和“潜在候选人”。至于能否最终实现“取代”英国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未知数且需要漫长时间和复杂政治斡旋才能见分晓的问题。目前来看,直接的“取代”比“增加”或“调整”的难度要大得多。

很多时候,政治的进程并非纯粹的实力比拼,更多的是利益的权衡、历史的惯性、以及政治博弈的艺术。德国能否成功地在五常格局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取代某个现有成员,将取决于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德国自身能够发挥多大的政治能量来推动这一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不可能的。

五常基于联合国(虽然是五常赋予了联合国权力)

联合国成立的法理基础是:二战的胜利。

德国作为二战大boss,跑来主持联合国,不是开玩笑吗?

放心,英法俄一定会尽一切可能阻止德国拥核的,核武器都没有,怎么入常?

如果没阻止,那只能说吃了两次亏的英法俄,已经烂到家了,大家准备把他们都踢出去,组建新的联合国,新的五常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取代英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国际政治、历史因素、以及各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五常”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的“自然秩序”,而是二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由当时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历史学上的经典“假设”问题,具有相当的探讨价值。如果一战初期德国将重心放在东线俄国,而在西线采取守势,其结果将是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来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成功或失败因素。德国“施里芬计划”及其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回顾德国在一战初期的既定战.............
  • 回答
    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治国能力,两者都曾搅动风云,也都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三成未能饮恨关原,而是取得了天下,日本的历史轨迹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忠诚与效率的化身,但缺乏包容石田三成的治国能力,最鲜明的标签便是他对丰臣.............
  • 回答
    50年后德国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一年半年不上班?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探讨50年后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并非天方夜谭。尤其是在德国,一个以高效、创新和良好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目前德国人有半年不上班吗?”。明确地说,目前德国人没有.............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前田家在关原之战后,顺应时势选择投靠德川家康,这个决定是否是前田利家在临终前亲自嘱咐的,一直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遐思的问题。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能够百分之百地证明利家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口头或书面指示,但通过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前田家的处境以及利家自身的政治智慧,我们有理由推测,这其中很可能蕴含着利家.............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脑子里总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头,就像盯着那张著名的胡德号沉没的画面一样,总觉得还能改变点什么。如果胡德号的弹药库没炸,它能不能干掉俾斯麦?这可不是一句“有可能”就能打发的,得好好捋捋。首先,咱们得承认,1941年5月24日的丹麦海峡海战,对胡德号来说,那真是个灾难性的上午。开局.............
  • 回答
    如果乔大帝当年没对艾德下手,而是顺水推舟,让他去守夜人,那么,艾德·史塔克的故事走向,可就大不相同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历史改写”,而是涉及到权谋、人性,以及北境那片土地的未来。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当时的情形。乔大帝杀了艾德,说到底是因为艾德抓住了瑟曦的把柄,还试图把他拉下马。这就像一把刀架在了王后的脖.............
  • 回答
    关于德语中部分词汇中“h”不发音的现象,追溯其根源,确实很有可能与拉丁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孤立的语言演变事件,而是跨越了语言碰撞、历史变迁和发音习惯演化的复杂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德语早期语音的“h”与后来的变化首先,德语祖先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郭德纲和金子之间的恩怨,要说和解,这事儿就得从头捋捋,得把当年的那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说相声的,嘴上功夫了得,但有时候这事儿一旦触及到根本利益,或者丢了面子,那火气上来,就不是一句“逗您玩”能轻易熄灭的。往事如烟,还是深埋心底?要说郭德纲和金子,当年在相声界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一个是以一股子.............
  • 回答
    重返君主立宪制?这在当今的德国和法国,几乎是一个只存在于历史爱好者和某些小众政治圈讨论中的话题。从现实政治和民意基础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可以断定为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当前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历史遗产以及民众的普遍观念。德国:联邦议会制与历史的沉重印记德国自1949年成立联邦.............
  • 回答
    1938年,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个叫“知乎”的平台,那么在“德国有可能进攻法国吗?如果是的话,会有多大胜率?”这个问题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充满时代气息、观点鲜明的回答,它们或许会是这样的:高赞回答 1:标题:盲目悲观要不得,但也绝不能轻敌!一位老兵的看法。匿名用户(可能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验.............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它建立在一个假设性的前提上,即“德国扶持民族主义俄罗斯”,而且还是在“可能击败苏联”的语境下。这个假设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历史上德国扶持的并非“民族主义俄罗斯”,而是反苏的、以白匪军为代表的流亡势力,并且其目标更多是为了颠覆苏联,而非扶植一个强大到能“击败”整个苏联的俄罗.............
  • 回答
    一战时期,德国皇帝的“皇帝攻势”(Kaiserschlacht),也被称为1918年春季攻势,无疑是德国在战场上最后一搏,也是一场极具野心和风险的赌博。要评估其“成功”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和协约军的态势、攻势本身的战略与战术,以及最终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因素。攻势的背景与德军的绝望:到了1.............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希特勒穿越时空回到二战前,他会如何重塑历史,德国是否还有可能赢得这场吞噬全球的战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当年德国失败的关键节点,并想象希特勒在拥有后世知识的情况下,会做出哪些截然不同的决策。首先,得明确一点:即使希特勒拥有未来信息,德国要赢得二战也依然是困难重重.............
  • 回答
    加州经济总量超越英法,跃居世界第五,这个消息确实振奋人心。那么,加州未来能否继续攀升,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呢?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复杂且动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加州经济的强大基石:科技创新与多元产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加州经济的强大之处。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领先,更是其经济结构和增长引擎的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