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语不发音h有没有可能是从拉丁语来的?

回答
关于德语中部分词汇中“h”不发音的现象,追溯其根源,确实很有可能与拉丁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孤立的语言演变事件,而是跨越了语言碰撞、历史变迁和发音习惯演化的复杂过程。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德语早期语音的“h”与后来的变化

首先,德语祖先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日耳曼语”或者更早期的日耳曼语支系)是拥有清晰的、可发音的“h”音的。这个音在词首、词中和词尾都有出现,而且发音方式与英语中的“h”比较接近,是一种浊音。例如,一些古日耳曼语的词汇,如表示“高”的 hauh,在早期是能够听到这个清喉擦音的。

然而,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发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德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音位环境中,原先清脆的“h”音开始出现弱化甚至消失的趋势。

2. 拉丁语的“h”:一个“幽灵”般的存在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拉丁语。拉丁语的“h”音,在许多情况下,其发音就显得比较特殊,甚至可以说是“不稳定”的。

词首的“h”: 在古典拉丁语中,词首的“h”通常是发音的,例如 habere(拥有)。但即使是这样,它也并非像英语“hat”中的“h”那样强烈,有时更像是一种轻微的送气音。
词中的“h”: 在词中,拉丁语的“h”更是一个“幽灵”般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它已经退化为一种喉音摩擦,甚至是完全消失。比如,一些与希腊语词汇有联系的词汇,在传入拉丁语时,原先的希腊语“h”音(如 espírito )在拉丁语中就可能被省略或者转化。
“ph”的转化: 拉丁语从希腊语吸收了大量词汇,其中很多词汇包含“ph”这个组合,代表希腊语的 φ (phi) 音。在拉丁语中,这个“ph”通常被发成 /f/ 音,而不是 /pʰ/(送气p音)。虽然这与德语不发音的“h”不是直接的“h”音,但它展示了拉丁语在处理喉音和摩擦音时的某种倾向性——即这种发音特征在历史发展中容易被弱化或改变。

3.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日耳曼语区的拉丁语接触

罗马帝国曾经对包括现在德国在内的大部分欧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罗马统治时期以及之后,拉丁语成为了官方语言、文化语言和学术语言。这种强大的语言影响力必然会渗透到当地的日耳曼语中。

词汇的借用: 德语从拉丁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在传播过程中,会依照当时日耳曼语区的发音习惯进行调整。当德语接触到那些在拉丁语中“h”已经弱化或消失的词汇时,自然会将其发音特点也带入到日耳曼语中。
发音习惯的传染: 除了直接借用词汇,更重要的是,语言接触也可能导致发音习惯的“传染”。当一个语言中的某种发音模式被另一种语言的强势方言或标准语影响时,这种模式有可能会在其他语言中传播开来。如果拉丁语在特定环境下对“h”的发音是弱化的,那么德语在学习和模仿拉丁语时,也可能无意识地将这种弱化“h”的倾向吸纳进来。

4. 历史语言学家的观察与证据

许多历史语言学家在研究日耳曼语族与罗马语言(包括拉丁语)的互动时,都观察到了类似现象。他们发现,在日耳曼语区吸收拉丁词汇的早期阶段,某些词汇的“h”音就已经不发音了,或者至少是极度弱化的。

例如,一些表示宗教、政治、行政管理等领域的词汇,如 Hospital (医院,源自拉丁语 hospitalis),在德语中 Hospital 的“h”通常是不发音的,虽然现代德语中 Hospiz(庇护所)和 Hospital 都有,但很多情况下“h”都弱化了。再比如,一些与“海”相关的词汇,虽然其日耳曼语源头本身就带有“h”音,但某些具体的演变也可能受到了其他语言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德语中不发音的“h”并不只是在借词中出现,它也可能出现在源于日耳曼语本身的词汇中,但这通常发生在特定的音位环境里,比如“h”位于元音之间,或者紧跟在另一个辅音之后。这种内部的语音演变,虽然不直接是拉丁语的“h”不发音,但它可能与拉丁语的影响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巩固了“h”的弱化趋势。

总结来说:

德语不发音的“h”很有可能 间接地或协同地 从拉丁语中获得了影响。虽然德语本身在历史发展中也有“h”音弱化的内部趋势,但拉丁语作为当时欧洲强势语言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当德语吸收大量拉丁词汇,并受到当时拉丁语特定“h”发音模式(尤其是词中弱化现象)的影响时,这种“不发音的h”的倾向就被引入并得以巩固,最终体现在现代德语的某些词汇中。

这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语言演变过程,涉及到词汇借用、语音迁移和语言接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拉丁语的“h”虽然不是一个完全静止、始终如一的发音,但其“不稳定”和“易弱化”的特点,无疑为德语中“h”不发音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可能的影响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好,答案是:不是

鉴于题主可能混淆了罗曼语中不发音h和德语中不发音h的概念,所以我先大概说下罗曼语的情况。

大部分罗曼语的不发音h直接继承自拉丁语的历史演变这个说法没什么问题,但有的情况特殊,有的演化路径又并非是“拉丁的”。比如说法语中有两种不发音的h,即嘘音h(h aspiré/aspirated h)和哑音h(h muet/mute h)。

哑音h刚好对应通俗拉丁语到罗曼语中音系的历史演变,即/h/弱化到脱落消失,然后正字法中为了体现词源对应关系人为保留或重新添加一个h上去,比如西语的hombre,法语的homme,葡语的homem。意语uomo就直接没有加。

而嘘音h来源情况就比较复杂,法语中的嘘音h一般被认为是日耳曼语影响,即法兰克人引进的。所以这类词占比不是很多,比如说法语的honte, hache,这类词大部分都是日耳曼词源的。

还有一种可能是为了区分同音词加上的,比如说haut和eau在现代法语里读音是一样的。haut本身并非来源于日耳曼语,而是来源于拉丁语altus(试比较西葡意alto),可能是受法兰克语的hauh/hoh(试比较德语hoch)影响,也或者为了区分同音词也加了个嘘音h上去。

而除去上述类似的两种情况外,西语里面有一种h的演化路径也很好玩,即/f/→/h/→∅

fabulare→fablar→hablar(试比较葡语falar)

而德语不发音的h,即词中的h则来自于中古高地德语时的书写习惯,因为词中h在这一时期已经不发音了,因此被保留下来作为一种延长元音发音的标记。一部分词也随着这种类推效应在现代正字法里人为添加一个h,如中古高地德语gēn→现代标准高地德语gehe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语中部分词汇中“h”不发音的现象,追溯其根源,确实很有可能与拉丁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一个孤立的语言演变事件,而是跨越了语言碰撞、历史变迁和发音习惯演化的复杂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德语早期语音的“h”与后来的变化首先,德语祖先的语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历史爱好者们争论不休。如果德国在二战中不发动库尔斯克战役,情况会不会更好?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历史”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当时德军的战略态势、资源消耗、以及战役本身的影响来推测一二。当时德国的处境与库尔斯克战役的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在1943年的夏天,德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如果阿道夫·希特勒没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是否会在德国历史上留下“伟人”的印记?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难以给出确切答案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并尽量避免刻板的AI痕迹。首先,我们要理解“伟大”这个词在历史评价中的含义。它通常不仅仅指做出一番事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复杂。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二战,希特勒在德国的历史画卷中会留下怎样的笔触,这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他在掌权初期所展现出的种种特质和他在德国社会引发的巨变。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和需求。一战的战败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哈尔滨的教育格局,尤其是顶尖优质资源向民办学校倾斜的现象,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公办教育应该承担起教育公平的重任,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哈尔滨,像德强这样的民办学校,往往在生源、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呈现出一种“逆势而上”的姿态,成为许多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车轮在1941年拐了一个弯,日军没有选择南下太平洋而是掉头与德军一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命运确实可能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首先,我们得回忆一下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形势。1941年6月22日,德国雷霆万钧地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苏军措手不及,初期损失惨重。在战争初期,德军.............
  • 回答
    关于“如果斯大林不对军队发动大清洗,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能否表现得比史实更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探讨的经典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大清洗对苏军实力的具体影响:斯大林于1937年至1938年间发动的大清洗,又称“大肃反”,对苏联红军造成了灾难性的.............
  • 回答
    曹德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其关于美国工会制度不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言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曹德旺的背景、他所看到的美国制造业现状、工会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挑战,以及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异。一、 曹德旺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曹德旺的背景至.............
  • 回答
    德国在一战前的确野心勃勃,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分庭抗礼。但你说“即使灭掉了法国,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海外殖民地”,这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一战的爆发,德国的战略目标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宏大,并不仅仅是争夺已有的殖民地。要理解德国为什么发动一战,得从德国在19世纪末.............
  •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德国商会致信立陶宛这件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涉及的东西不少。简单来说,德国商会在警告立陶宛,如果你们跟中国关系搞得这么僵,我们这些在你们那儿设厂的德国企业可能就要考虑搬家了,甚至直接关门。这可不是小事,特别是对于立陶宛这样一个经济体量不.............
  • 回答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个是苏军的战略要地和工业中心,另一个则是苏联的能源宝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当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集中兵力,对其中一个方向全力以赴,苏德战争的走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情景一:德军南方.............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50年后德国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一年半年不上班?这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未来图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探讨50年后工作模式的巨大变革并非天方夜谭。尤其是在德国,一个以高效、创新和良好社会福利著称的国家,这样的设想并非不可能。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目前德国人有半年不上班吗?”。明确地说,目前德国人没有.............
  • 回答
    在凉山州的高速路口,看到“西昌”和“德昌”的指示牌,确实会让人产生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虽然汉字“昌”是同一个,但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彝文,就会发现这两个地名对应的彝文却不是同一个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背后,其实是彝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如何用他们独特的文字来记录和称呼自己家园的故事,而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看到央视报道89岁的赵德馨教授再次发声,谈论“转载知识不应是暴利,知识必须得到尊重”,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一方面,这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日益关注,另一方面,也牵扯到我们当前出版和知识传播机制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赵德馨教授的立场。他是一位89岁高龄的学者,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