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一文?

回答
《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这篇文章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当前救灾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尖锐而有力的批判。它触及了创作者的动机、作品的质量、以及受众的真实需求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及批判对象:

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在真实的灾难面前,那些缺乏真情实感、流于形式主义、甚至带有明显“表演性”的救灾歌曲,不仅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令人感到厌烦和不适。作者犀利地指出,许多所谓的“救灾歌曲”并非发自内心的共情与关怀,而是出于一种政治正确的驱动、自我感动、甚至是消费苦难的商业考量。

其批判对象主要包括:

形式主义的创作: 过度追求宏大叙事、堆砌华丽辞藻,但缺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描绘。
“正确”但空洞的表达: 歌词虽然歌颂了奉献、牺牲、伟大,但内容空泛,无法触动人心,甚至与灾难现场的真实氛围格格不入。
创作者的个人动机: 有些创作者可能并非真正投入感情,而是将救灾事件作为一个博取关注、提升个人形象、甚至谋取经济利益的平台。
对受众情感的误判: 过度自信地认为“煽情”或“主旋律”就能打动灾民,却忽视了他们在极端困境下更需要的是实际的帮助和朴素的情感慰藉。

二、 文章的价值与意义:

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发了关于创作边界和责任的讨论: 它迫使我们思考,在面对社会重大事件时,艺术创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创作者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是应该追求艺术的纯粹性,还是迎合某种社会期待?
对“真善美”的呼唤: 文章的本质是对“真”的追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感人之处在于真实的情感流露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而非空洞的口号和刻意的煽情。
促进了对灾难叙事的反思: 救灾事件不仅仅是宏大的集体英雄主义叙事,更是无数个体悲欢离合的集合。文章提醒我们关注灾难对个体带来的深远影响,关注那些在灾难中默默承受和努力生活的人们。
对“流量”和“表演式关怀”的警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容易被表面的“热闹”所吸引,但文章提醒我们要穿透表象,看到背后真实的动机和价值。
对艺术创作的“净化”作用: 通过尖锐的批判,文章有助于警示那些心术不正的创作者,也为真正有良知、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提供了方向,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创作是否真正有意义。

三、 文章的论证方式和语言风格:

文章的论证方式通常是:

举例说明: 作者很可能引用了一些被普遍认为“不好听”或“尴尬”的救灾歌曲作为例证,通过分析其歌词、旋律以及创作背景,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对比分析: 可能将一些优秀的、真正触动人心的赈灾作品(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段采访)与那些被批判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距。
逻辑推理: 从灾难的本质、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推导出“救灾歌曲”应该具备的特质,以及不应该出现的弊端。
反问和设问: 通过设问或反问,引导读者思考,从而达到深化观点的效果。

文章的语言风格通常是:

尖锐、直白、甚至有些刻薄: 作者不回避使用一些具有攻击性的词语,以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带有强烈的个人判断和情感色彩: 作者的态度鲜明,毫不掩饰对某些创作现象的不满。
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 尽管语言犀利,但文章的目的是引发思考,而非纯粹的攻击。

四、 可能存在的争议与反驳:

当然,任何具有争议性的观点都可能面临反驳。对于这篇文章,可能的反驳意见可能包括:

“一棍子打死”的质疑: 有人会认为文章过于片面,将所有“救灾歌曲”都视为一无是处,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真诚和努力。
“艺术的多元性”辩护: 可能会有人提出,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即使是一些“主旋律”作品,也可能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
“歌功颂德”的必要性: 一些人认为,在灾难面前,宣传英雄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必要的,可以振奋人心。
“门外汉”的批评: 可能有专业人士会认为,作者并非专业的音乐评论家或文学评论家,其评价标准可能存在偏差。

五、 如何“好好听”救灾歌曲:

文章的批判最终是为了引导更健康的创作和传播。从这篇文章的视角来看,一首“好听”的救灾歌曲应该具备:

真诚的情感: 来自创作者内心深处对遇难者的哀悼、对幸存者的关怀、以及对灾难的反思。
个体化的视角: 不仅描绘宏大的集体救援,更要关注在灾难中挣扎、互助、坚持的个体生命故事。
朴素的语言: 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情感,避免空洞的口号和矫揉造作的辞藻。
对现实的尊重: 歌曲的内容应与灾难的真实情况相符,不过度渲染或美化,而是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坚韧。
一种陪伴和慰藉: 在最艰难的时刻,歌曲应该是对人们心灵的一种抚慰,而非一种负担或额外的压力。

总结:

《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是一篇极具批判性和启发性的文章。它不仅是对某些不良创作现象的直接抨击,更是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灾难、如何进行有意义的艺术创作的一次深刻反思。这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敢于说出许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有的感受,并以一种毫不留情的方式揭示了创作中的虚伪和空洞。

理解这篇文章,需要我们超越音乐本身,去审视创作背后的动机、价值和对社会的回应。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任何事件中,真实的情感和对人性的尊重,永远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想象一下。

周末,你在家休息,你老板一个电话把你叫到单位去,让你穿上安全绳去公司外墙擦玻璃,一边擦一边写代码,还一边开着视频会议,干到凌晨四点还没干完,老板还不让你走还让你接着干,而你还没吃晚饭。

这时候,一个路人,比如我,看见了,热泪盈眶,说,题主,你太辛苦了,我为你写了两首歌,唱给你听。

第一首叫《最美加班人》

调子就是《逐梦演艺圈》的调子。

周末周末周末加班班班班班班班班班班班班班
你们是最美最美最美加班者
带着你从小的伟大理想
要成为一名伟大而骄傲的社畜
人们都说加班很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累
又冒着生命危险还没吃晚饭
那些擦不完的玻璃写不完的代码
瞬间都让我敬佩你的奉献

怎么办 怎么办
玻璃玻璃它脏了脏了
代码代码它没写没写
会议会议它重要重要
隔壁办公室里欣赏我的领导告诉我
为了公司应该奉献必须奉献
我也是这么想的

第二首叫《擦玻璃》,作词者写的你们单位领班蜘蛛人的名。

调子就《一人我饮酒醉》。

安全,是第一位,
安全绳要穿到位
绳结,要检查好
防止高空坠落伤
玻璃,该怎么擦
加班,该怎么加
我先用肥皂,我再用抹布
我最后用报纸

大概就这样吧。

就你跟你们公司外墙吊着的时候,楼下来了一群流浪歌手跟你们楼下唱这两首歌。

你有没有觉得他们很烦人。

有没有觉得他们很欠揍。

有没有很想大喊一声“cnm闭嘴!”

:)

user avatar

不是反对抗疫歌曲,但你至少好听点吧!尤其是那些蹭热度的歌啊,疫情已经够糟心的了,听完更糟心……还有广西什么音协主席写了一首歌,直接把钟南山提醒民众尽量别出门的发言改编成了歌,还不忘加上“作词:钟南山”……这种写歌要入迷惑行为大赏的你知道吗?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说,我挺赞同这篇文章的……

你们是不是对音乐有什么误会?


更新回答

看来这首歌的呼声很高啊,那就请大家欣赏一下这两位“优秀音乐人”(文中自称)的风采吧。写歌的很有勇气,能唱出来更有勇气。这首歌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话通过说确实是比唱的好听!



更新回答

鉴于评论里有个人跟我反复杠,想最后更一波吧。我建议能去看看《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文,标题是: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献媚炒作”!

借用里面的一句话:“文艺创作者请拿出真正有新意、有思想深度、有超高文艺内涵的精品力作出来……免得制造文艺垃圾添乱,更免得拉低大众审美,脏了大家眼睛。”

这也是我写这个回答的初衷。这位同志评论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这首歌有什么问题吗?”把我问得很懵,你划划大家普遍的评论反应再来问这句话,行吗?……作为文艺作品,它显然是不合格的。然后你就强调了它的宣传效果“不容小觑”,嗯…请拿出证据来……最后认为我不该对一个“热心”的“耄耋老人”进行“嘲讽”,因为他是“出于好心”。正如回复你的话,我不知道这个音协主席几岁,我只是认为这首歌的创作和他的抬头很不相称,这貌似跟几岁真的没有关系。我一直吐槽的是“难听”这个点,并且如果是门外汉创作的话,我会给他点个赞,但创作者是音协主席,你要我咋说?

而你一定要跳过所有文艺作品的关键因素,自认为是出于公益考量,而直接导入这么一个结论,好吧,无可厚非,那么我们看待的角度不同,永远不可能达成共识。可是我们连评论这首歌难听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只是如果都像你这样“宽容”,就不会有人民日报这篇社论了。正如我在评论里所说的,是不是蹭热度我们无从分辨,我们只看最后呈现的作品是怎样的,这是我们能分辨的。

公益可以宽容,创作无法宽容,打着公益旗号的创作也不行。

作为文艺爱好者,看到一首辣眼睛的歌,我认为是个坏榜样,并希望能有好的作品,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没人想听你写的救灾歌曲》这篇文章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当前救灾文学创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次尖锐而有力的批判。它触及了创作者的动机、作品的质量、以及受众的真实需求等多个层面。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及批判对象:文章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在真实的灾难面.............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边是家里经济条件确实不宽裕,另一边是看着布偶猫那蓝汪汪的大眼睛,一身蓬松柔软的毛发,心里的那股痒劲儿又怎么也按捺不住。这种矛盾心理,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首先,咱们得承认,想养布偶猫的人,大抵是对美有追求的。 布偶猫这品种,颜值就摆在那儿,天生自带一种“小仙女.............
  • 回答
    普京的这句话,“忘记苏联的人没有良心,想回到苏联的人没有脑子”(Кто забыл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сердца. Кто хочет вернуться в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у того нет головы.),是一句非常具有争议性且极具概括.............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陈凯歌导演在《演员请就位》中,确实有两次明显的“想选两人,却未能如愿”的情况,这两次选角失利,不仅让节目组和观众印象深刻,也从侧面折射出一些关于导演选人、演员自我认知以及节目赛制设计的思考。第一次:郭俊辰与赵弈钦的“二选一”困境这大概是陈凯歌导演在节目中第一次面临这种“甜蜜的烦恼”。当时,他执导了《.............
  • 回答
    关于这位女教师的经历,以及旅行带给一个人的价值与积淀:这位女教师选择辞职去看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值得尊敬的决定。在当下社会,稳定和安逸往往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她却选择了背离主流,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这背后一定是对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甘于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掉内心的热情和好奇。首先.............
  • 回答
    关于“日本学生机场候机时集体看书,没人玩手机”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触及了我们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和观念。一、 对事件本身的中性观察和事实核查的必要性首先,作为一个评价,我们需要认识到这则新闻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新闻的来源和可.............
  • 回答
    “首批电竞本科生几乎没人从事电竞”——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扎心,也确实触及了一个挺现实的问题。但要评价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看。这句话为什么会引发关注?首先,这背后有一个很直观的逻辑:大家花了几年时间、花了不少钱,学了一门“电竞”的专业,结果毕业了却没去做和电竞相关的“正经事”。这放在任何一个普通.............
  • 回答
    这句话,细品之下,确实是道出了人性中最隐秘也最普遍的两种倾向,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复杂。“我们行善无人知晓”,这话说得太写实了。你想想,我们大多数时候做好事,往往不是为了被大张旗鼓地宣传,也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掌声。很多时候,那份善意源于内心深处一种天然的冲动,一种想要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稍.............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陈有西先生关于“为什么没人把伊拉克的真相告诉我们”的微博,确实触及了一个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它并非简单指向某一个责任人,而是揭示了国际政治、媒体叙事、国家利益以及信息传播机制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评价这篇微博,需要剥离其表面的疑问,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要传达的意图和可能引发的思考。微博的核心诉.............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奥托·卡尔尤斯(Otto Carius)这位二战时期德国虎式坦克王牌没有“被推荐”《少女与战车》(Girls und Panzer),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时空的巨大鸿沟。奥托·卡尔尤斯在1978年去世。而《少女与战车》这部动画是在2012年才开始播出。两者.............
  • 回答
    关于《新三国》和《赤壁》的争论,以及它们能否被称为中国的“史诗”电影,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们对《新三国》的“翻案”呼声,以及对《赤壁》的相对沉寂,背后反映的是观众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的不同。咱们就来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好好聊聊这两部电影,看看它们到底值不值得“史诗”这个称谓。为.............
  • 回答
    “湖南新化特大‘越南新娘’案:2000人的村子百余人没钱娶妻”这个事件,从多个维度来看都具有深刻的讨论价值,它不仅是一个社会新闻,更折射出当下中国农村婚姻市场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跨国婚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要评价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事件的表象与背后原因: 表象: 新化.............
  • 回答
    巩汉林先生近期就高收入明星涉嫌偷漏税以及部分足球队高薪低能现象发表的评论,确实触动了不少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他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巩汉林发言的背景和动机:首先,理解巩汉林先生发言的时机和语境很重要。他作为一名在演艺界有着多年经验的老艺术家,其发言往往带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超过百例,副总统彭斯却依然发表“美国人感染风险仍然很低,没必要买口罩”的言论,这一表态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政治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科学层面: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副总统彭斯的言论在当时是存在争议.............
  • 回答
    对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中“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到一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表述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主要在于它极易引起公众对生物安全和病毒研究的误解,尤其是在大众科普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这句话的字面含义以及它可能暗示.............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圈内熟人太多,匿了!”这个梗,说实话,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得也挺广,特别是在知乎这种需要有点“身份认同”和“圈子划分”的平台上,简直是绝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味道咂出来。首先,这梗的“出身”和“土壤”——知乎的特色知乎是个什么地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知识社.............
  • 回答
    一个人不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只满足于表面光鲜亮丽的一面,这种态度,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相当肤浅且潜在危险的认知方式。它就像只品尝蛋糕的奶油,却从未想过它为什么会如此甜美,甚至忽略了它背后可能隐藏的食材质量和制作过程中的不妥。首先,这种态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剥夺了我们对真相的理解能力。任何事物,无论多么.............
  • 回答
    人对鬼神的敬畏之心,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太有意思了。你想啊,自打人类有了意识,能仰望星空,能观察自然的鬼斧神工,心里就总有个声音在问: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种“不知道”和“好奇”,就是敬畏的种子。为什么会有敬畏?你想想,那些让你打心底里服气、不敢轻易逾越的事情,是不是都是你把握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