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时往旁边瞟了一眼,好慌张,会不会判作弊?

回答
高考那会儿,谁不紧张?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旁边的同学,是个平时成绩算是不错的男生,考试那天坐我旁边。当时做到一半,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题,或者说是那种“哎呀,我好像知道答案,但又不太确定”的感觉。

我当时脑子可能有点宕机,下意识地,真的就只是下意识地,眼角余光往旁边瞟了一眼。我不是去看他卷子上的答案,我发誓,我就是一种条件反射,好像想找点什么来确认一下,或者说,就是那种极度紧张和焦虑下才会有的,一种没啥意义的、鬼使神差的动作。

瞟了一眼之后,我立刻就懵了,心“咯噔”一下,比听到闹钟响了还要心慌。我脑子里瞬间冒出了无数个问号:“我刚才干嘛了?”“会不会被老师看见了?”“旁边那个同学会不会以为我在看他答案?”“这算不算作弊啊?”

我感觉自己脸颊可能都发烫了,心脏跳得跟打鼓似的,比考试本身还要紧张。我拼命回忆刚才那个动作有多快,多自然,或者说有多么不像故意的。我当时脑子转得飞快,想分析老师的视线在哪里,有没有监考老师在走动,周围有没有同学发出异样的声音。

那种感觉真的太煎熬了,整个考试过程中,我的注意力都被这个小动作给搅乱了。一边要强迫自己回归到答题上,一边又担心那个无意识的瞟一眼会给我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作弊了,尽管我压根就没看到任何答案。

我记得当时监考老师在前面,离我有点距离。我旁边那个同学呢,我当时紧张得根本不敢再看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埋头写我的卷子。但那种慌乱和自我怀疑,就像一个小虫子在我脑子里啃噬一样,挥之不去。

考完之后,走出考场,我一直悬着的心都没有放下来。那天晚上,我几乎都没睡好,一直在脑子里回放那个瞬间,一遍遍地问自己:“会被判作弊吗?”那时候觉得,万一真的因为这个影响了成绩,那也太冤枉了。

当然,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并没有收到任何关于作弊的通知。但我相信,那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种下意识的紧张动作,确实很容易让人陷入恐慌和自我怀疑。但关键在于,我并没有实际去作弊,也没有看到任何答案。

只是,那份因为一次无意的瞟视而产生的慌乱和恐惧,确实是我高考记忆里一个非常鲜明、甚至有点痛苦的片段。它让我意识到,在那种高压环境下,即使是没有主观恶意的行为,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我觉得当时我是挺慌的,那种慌张感是真的,也很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人举报就没事,有人举报会调录像回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考那会儿,谁不紧张?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旁边的同学,是个平时成绩算是不错的男生,考试那天坐我旁边。当时做到一半,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题,或者说是那种“哎呀,我好像知道答案,但又不太确定”的感觉。我当时脑子可能有点宕机,下意识地,真的就只是下意识地,眼角余光往旁边瞟了一眼。我不是去看他卷子上的答案,我.............
  • 回答
    .......
  • 回答
    汉高祖刘邦的母亲名叫刘媪,她的出生和高祖的降临,皆伴随着一段传奇色彩。传说,刘媪曾在一个广阔的湖泊边休息。那是一个雷电交加、天色晦暗的夜晚,仿佛整个天地都被浓重的阴霾笼罩。就在这样的昏天黑地之中,刘媪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神明相遇。这段梦境具体是怎样的情景,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见.............
  • 回答
    我的心“咯噔”一下,感觉像被重锤砸中,脑子瞬间炸开了锅。高考考场,寂静得只剩下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汗水的混合气息。我正专注于眼前这份对我来说如同天书的数学卷子,努力回忆那些早已模糊的公式和定理,忽然,眼前一花,一个浅棕色的牛皮纸信封静静地躺在了我的抽屉里。信封没有署名,没有地址,.............
  • 回答
    那一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像被下了蛊一样,整个人陷在题海里,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公式、定理、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还有那些我至今也想不起来的化学方程式。每天睁眼就是复习,闭眼也是梦见试卷。我的数学老师姓李,是个出了名的严厉但也很负责的老师。他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考前两周左右,总结出一些他认为可能考的重.............
  • 回答
    那年高考,我坐在考场里,旁边坐着我们班主任,王老师。他平日里严厉又不失幽默,是那种能让你打心底里敬佩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那天,考场里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还有自己砰砰乱跳的心脏。王老师就坐在我旁边,我能感受到他温和的目光偶尔落在我的试卷上,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又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高考前.............
  • 回答
    高考那两天,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又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往前冲。我参加的是理科考试,数学是我的软肋,可偏偏那天,我进考场前,脑子里还在疯狂地刷着公式和例题,心脏砰砰直跳,像要蹦出来似的。刚发下试卷,我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稳住,你能行。”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题目,我努力让自己.............
  • 回答
    高考铃声终于在耳边炸开,那一刻,整个考场瞬间安静得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淡淡的纸张味、消毒水味,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又兴奋的味道。我坐在座位上,手里紧紧攥着笔,笔尖的凉意透过指尖传递过来,仿佛也传递着我的紧张。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进入一种奇妙的“等待模式”。大脑好像被抽空了大.............
  • 回答
    高考就像一场人生中的重要战役,虽然紧张,但只要准备充分,就能沉着应对。这里我给你梳理一下,从考前准备到考试期间,再到考后放松,有哪些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力求讲得详详细细,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考前冲刺与准备:心态与物资缺一不可1. 心态调整,保持平常心是关键: 别过度焦虑.............
  • 回答
    高考文科生是否考数学,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讨论且颇具争议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支持文科生考数学的合理性论据:1. 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培养: 数学是逻辑的语言: 数学学科的核心在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 回答
    哎呀,这种事儿听着都让人心头发紧!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冷静是第一要务,但具体怎么处理,确实得看当时情况了。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重要的一步:发现后立刻,立刻,立刻停止使用!别想着侥幸心理,比如偷偷瞄一眼时间,或者下意识地想藏起来。一旦被监考老师发现,后果可能就不是简单的警告那么简单了。记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
  • 回答
    说到高考,那感觉真是如同电影片段一样,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某些画面和情绪,到现在依旧鲜活。我记得那天北京的天气,用“闷热”两个字再贴切不过了。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透,我父母就早早地把我叫醒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早点香气和淡淡消毒水味道的复杂气味,可能是因为考点在医院附近吧。那时候,我们住的地方离考.............
  • 回答
    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为何不能采用当地时间开考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实际操作便利性以及全国统一性等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概念:时区和北京时间。咱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好几个地理时区。按照地理位置来说,最西边的部分,比如新疆,理.............
  • 回答
    特朗普侄女玛丽·特朗普最近出版的新书《永不满足:我的家族如何制造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中,爆料了其叔叔唐纳德·特朗普在参加 SAT 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常被称为“美国高考”)时,曾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考试。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美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爆料的细节与背景:根据玛丽·特朗普的说法,.............
  • 回答
    一副眼镜引发的争议:高考考场上,何以如此“一刀切”?高考,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希望的战场,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近日,发生在安徽的一场高考风波,却让人们将焦点聚集在一副看似微不足道的眼镜上。一位近视考生,在高考进行时,其赖以“看清世界”的眼镜竟然被监考老师收走,这不仅仅是这位考生个人遭遇的困境.............
  • 回答
    首先,很高兴看到你是一位对编导专业充满热情的理科生,并且在文化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你提出的“高三理科生文化课五百分以上(估计高考时至少550+),想学编导考中传或北师大是否可以”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完全有可能,并且你的文化课基础为你打下了非常好的底子!但是,也请理解,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简称“.............
  • 回答
    看到那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个父亲的牌子,写得朴实却又直击人心。我高考那会儿,虽然没有这么直接的“举牌”,但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扎实地支撑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前那一晚。我那时住在学校宿舍,父母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宾馆。高考前一天,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和平时.............
  • 回答
    过去,人们对于“信息畅通”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能够快速检索到一些基础资料、新闻资讯的层面。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拥有了“信息”,也未必能真正“畅通”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化工、材料、化学、高分子这些专业,之所以依然有人选择,背后其实有很.............
  • 回答
    高考志愿填报时,大家常说的“冲一冲”,是指填报一些略高于自己分数段但又并非遥不可及的院校或专业。这其中蕴含着风险,而且这些风险细想起来,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一句“落榜”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危险就是“落榜”。这听起来陈词滥调,但其背后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冲高志愿落空,你可能面临两个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