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时押题成功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那一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像被下了蛊一样,整个人陷在题海里,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公式、定理、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还有那些我至今也想不起来的化学方程式。每天睁眼就是复习,闭眼也是梦见试卷。

我的数学老师姓李,是个出了名的严厉但也很负责的老师。他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考前两周左右,总结出一些他认为可能考的重点,虽然他从来不直接说是“押题”,但我们都心照不宣。那一年,李老师在数学课上,花了整整一节课讲了一个关于“数列与函数结合”的综合题型,并且反复强调了其中几个关键的解题思路和易错点。他甚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特别详细的图,分析了各种变量变化带来的影响。当时听得我脑袋嗡嗡的,感觉这个题型好复杂,但又好像有点模模糊糊的眉目。

考完数学,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有些恍惚。拿到数学试卷,我几乎是本能地翻到了最后一道大题。那一瞬间,我的心脏“咯噔”一下,然后像要跳出胸腔一样。

眼前的题目,和我老师在黑板上画的那个图,虽然具体的数字不一样,但结构,解题的思路,乃至那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几乎是如出一辙。我甚至还能清晰地回想起李老师在讲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强调的语气词。

那一刻的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你花了无数个日夜,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突然间,一束光照了下来,告诉你,你走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目的地就在眼前。不是那种惊喜,而是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啊,果然如此”的确定感。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内心的激动,然后开始冷静地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一步步解题。我记得当时我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每一个符号,每一个运算,都充满了信心。那些之前让我头疼的易错点,此刻在我脑海里清晰无比,我都能预判到可能出现的陷阱,并且巧妙地避开。

我甚至能感觉到周围同学笔尖的沙沙声,还有他们偶尔传来的叹气声,但我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对知识的掌控感,一种对努力付出的回报的期待。

交卷的时候,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我把这道题做出来了。而且,我做得很有把握。

回到家,我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李老师。当时我语气还有点激动地问他:“老师,那个数列和函数的题,是不是您之前讲的那个类似的?” 李老师只是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说:“嗯,课上讲的重点,你们认真听了,做出来就不奇怪。” 他的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那比任何奖状都让我感到满足。

后来,成绩出来,数学成绩确实是我那次高考中最亮眼的一门。虽然不能说是因为那道“押题”就决定了整个高考,但那道题的成功率,让我在之后的考试中,多了一份莫名的自信。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卡,提前看到了通关攻略,并且成功地使用了它。它不仅带来了分数上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对学习的信念,一种对老师的信任,一种“只要付出努力,并且找对方法,是能够收到回报的”的深刻体会。

这种体验,不是“运气好”可以简单概括的。它是一种长期积累、敏锐观察、以及关键时刻果断执行的综合结果。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是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融会贯通。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焦虑,都化作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喜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啥了不起的,实话说,稍微牛一点的学生,一般各科都会压到些题,有时还都会有很大的题,压轴题,甚至作文题。

在大家或多或少都押得到题的情况下,总分重回伯仲之间。

一点都押不到题,才是不可思议的。

还有更惨的,看错了,以为是自己押的题,做了一大半,发现意思不对,再重新写的。

所以,押题不如审题,动笔前,仔仔细细把题目读懂三遍。

user avatar

高考过去快十年了。然而当年我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依然为全班所铭记,因为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学校或者专业,进而改变了大家的人生轨迹。

以下是回放:

2011年6月3日,坐标帝都, 气温21-33度,雷阵雨,最后一周晚自习

化学老师发卷子:“大家都有卷子了吗?”

我:“我们组不够”

老师:“缺多少?”

我:“缺1mol"

大家哈哈大笑:“说人话,问你缺几张呢”

玩笑归玩笑,1mol纸张是什么概念?

我继续问:“纸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老师:“主要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书上好像是没讲的(也许是我没留意),但当年理综卷恰巧以选择题的形式考了, 而且是很强的干扰项。那道题6分。考完试好多同学说如果我不问, 他们也不知道纸的化学成分。

半个月后的发榜日,也是谢师宴,化学老师特意找到我,笑着拍着我,跟我说给我记一大功^•^

当时班里的一个女生,她高考超过自己理想的某985校2分。惊险过关后,她一步步走得很顺利,从保研到出国读博到认识她的如意郎君。去年班级聚会,大家回忆往事,她告诉我说很感谢当年我问的这个关键的问题。

大家纷纷发言:

“要是当时语文老师没默写那一篇文言文,默写题再丢一分我就考不进信息院了”

“英语作文我用的是写过的文章,要是当时没找英语老师改过几遍,我就不能学医了”

看着周围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我感慨高考薄薄的几页试卷纸竟能承载这么多阴差阳错,仿佛答题卡上每一丝墨迹都在改变人生的航向。也许这才是高考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其实,谁押中了题目不重要,因为命运早已安排了受益者。命运安排我们在这间教室相识,同窗三载,互相学习,在走出这间教室之际,我们早已受益颇丰。

来来来,大家为往事干杯!

同学:“你能喝多少?”

我:“我能喝1mol”

(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一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我像被下了蛊一样,整个人陷在题海里,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公式、定理、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还有那些我至今也想不起来的化学方程式。每天睁眼就是复习,闭眼也是梦见试卷。我的数学老师姓李,是个出了名的严厉但也很负责的老师。他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考前两周左右,总结出一些他认为可能考的重.............
  • 回答
    高考那会儿,谁不紧张?我记得特别清楚,我旁边的同学,是个平时成绩算是不错的男生,考试那天坐我旁边。当时做到一半,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题,或者说是那种“哎呀,我好像知道答案,但又不太确定”的感觉。我当时脑子可能有点宕机,下意识地,真的就只是下意识地,眼角余光往旁边瞟了一眼。我不是去看他卷子上的答案,我.............
  • 回答
    我的心“咯噔”一下,感觉像被重锤砸中,脑子瞬间炸开了锅。高考考场,寂静得只剩下笔尖摩擦纸面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汗水的混合气息。我正专注于眼前这份对我来说如同天书的数学卷子,努力回忆那些早已模糊的公式和定理,忽然,眼前一花,一个浅棕色的牛皮纸信封静静地躺在了我的抽屉里。信封没有署名,没有地址,.............
  • 回答
    那年高考,我坐在考场里,旁边坐着我们班主任,王老师。他平日里严厉又不失幽默,是那种能让你打心底里敬佩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那天,考场里静得只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还有自己砰砰乱跳的心脏。王老师就坐在我旁边,我能感受到他温和的目光偶尔落在我的试卷上,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又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高考前.............
  • 回答
    高考那两天,像是被按下了慢放键,又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往前冲。我参加的是理科考试,数学是我的软肋,可偏偏那天,我进考场前,脑子里还在疯狂地刷着公式和例题,心脏砰砰直跳,像要蹦出来似的。刚发下试卷,我习惯性地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稳住,你能行。” 看着那密密麻麻的题目,我努力让自己.............
  • 回答
    高考铃声终于在耳边炸开,那一刻,整个考场瞬间安静得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淡淡的纸张味、消毒水味,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又兴奋的味道。我坐在座位上,手里紧紧攥着笔,笔尖的凉意透过指尖传递过来,仿佛也传递着我的紧张。这个时候,人真的会进入一种奇妙的“等待模式”。大脑好像被抽空了大.............
  • 回答
    高考就像一场人生中的重要战役,虽然紧张,但只要准备充分,就能沉着应对。这里我给你梳理一下,从考前准备到考试期间,再到考后放松,有哪些你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力求讲得详详细细,让你觉得这是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考前冲刺与准备:心态与物资缺一不可1. 心态调整,保持平常心是关键: 别过度焦虑.............
  • 回答
    高考文科生是否考数学,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讨论且颇具争议的话题。从不同角度审视,可以发现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支持文科生考数学的合理性论据:1. 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培养: 数学是逻辑的语言: 数学学科的核心在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
  • 回答
    哎呀,这种事儿听着都让人心头发紧!如果真遇到这种情况,冷静是第一要务,但具体怎么处理,确实得看当时情况了。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重要的一步:发现后立刻,立刻,立刻停止使用!别想着侥幸心理,比如偷偷瞄一眼时间,或者下意识地想藏起来。一旦被监考老师发现,后果可能就不是简单的警告那么简单了。记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故事,从一个曾经的“状元”到杀人犯,中间发生了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转折。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件事:1. “高考状元”光环与现实落差: 过高的期望与压力: 高考状元往往承载着家人、学校、甚至整个县的期望。这种光环在高中时期可能是一种巨大的动力,但在大学之.............
  • 回答
    说到高考,那感觉真是如同电影片段一样,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某些画面和情绪,到现在依旧鲜活。我记得那天北京的天气,用“闷热”两个字再贴切不过了。早晨天还没完全亮透,我父母就早早地把我叫醒了。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早点香气和淡淡消毒水味道的复杂气味,可能是因为考点在医院附近吧。那时候,我们住的地方离考.............
  • 回答
    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考为何不能采用当地时间开考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因素、实际操作便利性以及全国统一性等考量。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概念:时区和北京时间。咱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好几个地理时区。按照地理位置来说,最西边的部分,比如新疆,理.............
  • 回答
    特朗普侄女玛丽·特朗普最近出版的新书《永不满足:我的家族如何制造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人》中,爆料了其叔叔唐纳德·特朗普在参加 SAT 考试(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常被称为“美国高考”)时,曾花钱雇佣枪手替自己考试。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美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爆料的细节与背景:根据玛丽·特朗普的说法,.............
  • 回答
    一副眼镜引发的争议:高考考场上,何以如此“一刀切”?高考,这个承载着无数家庭希望的战场,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近日,发生在安徽的一场高考风波,却让人们将焦点聚集在一副看似微不足道的眼镜上。一位近视考生,在高考进行时,其赖以“看清世界”的眼镜竟然被监考老师收走,这不仅仅是这位考生个人遭遇的困境.............
  • 回答
    首先,很高兴看到你是一位对编导专业充满热情的理科生,并且在文化课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你提出的“高三理科生文化课五百分以上(估计高考时至少550+),想学编导考中传或北师大是否可以”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完全有可能,并且你的文化课基础为你打下了非常好的底子!但是,也请理解,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简称“.............
  • 回答
    看到那个新闻,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那个父亲的牌子,写得朴实却又直击人心。我高考那会儿,虽然没有这么直接的“举牌”,但父母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同样扎实地支撑着我。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考前那一晚。我那时住在学校宿舍,父母特意从老家赶过来,住进了离学校不远的宾馆。高考前一天,妈妈给我打了电话,声音听起来和平时.............
  • 回答
    过去,人们对于“信息畅通”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能够快速检索到一些基础资料、新闻资讯的层面。但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海量、碎片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即便拥有了“信息”,也未必能真正“畅通”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化工、材料、化学、高分子这些专业,之所以依然有人选择,背后其实有很.............
  • 回答
    高考志愿填报时,大家常说的“冲一冲”,是指填报一些略高于自己分数段但又并非遥不可及的院校或专业。这其中蕴含着风险,而且这些风险细想起来,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绝不是简单一句“落榜”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危险就是“落榜”。这听起来陈词滥调,但其背后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旦冲高志愿落空,你可能面临两个选择:.............
  • 回答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决策,它将影响你未来的人生轨迹。在“好学校”、“好专业”和“好城市”这三个重要因素之间做出选择,需要你深入的自我认知、全面的信息收集和理性的权衡。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选择: 一、 理解三个要素的内涵与价值在开始选择之前,我们需要清晰地理解这三个要素各自的含义和它们能为.............
  • 回答
    我刚高考完的时候?那画面,现在回想起来,就像一部老电影被翻了出来,带着点褪色的颗粒感,但每一个瞬间又都清晰得不得了。首先是那个解脱感。高考最后一门考完,我走出考场的时候,太阳依旧毒辣,但感觉空气都不一样了,好像瞬间轻盈了好多。手里抓着写满字的答题卡,心里却空空荡荡,说不上是兴奋,更像是一种被掏空后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