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过去的吸引力在于一股二手洋气,鼓浪屿、集美,厦大,都是浓郁的,转自南洋的西洋之风。
如今别说一手洋气,连中国风都早已劲吹不已,厦门,厦门在哪里?
餐饮旅游相关,直白的说结论,厦门确实过气了,是真正的那种过气。
厦门曾经红过么,是的,非常红。因为地处战争第一线,早期胡建经济发展几乎是停滞的,沿海除了厦门作为对台示范标兵,被赋予了极高的ZZ地位。进入21世纪,厦门其实承载了类似深圳的作用,承接两岸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没有支柱产业,无法放开手脚发展工业产业的情况下,如何快速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影响,旅游是非常好的方式。
得益于早期厦门ZF所做的大力推广,独立的财政体系负担起投入巨大的城市建设,鼓浪屿及花园城市作为厦门的名片传播开来。优美的海滨城市,文艺小资青年的圣地,厦门一步步走来都很精准的找到了定位。直到这几年,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高楼、公园绿化都不是什么新鲜物,海鲜、大海也早已吃腻看腻,留给厦门的特色,也就剩下一个空有躯壳的鼓浪屿了。
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这座因钢琴赖以成名的琴岛,已经数十年没有听到琴声了吧。申遗前这里是安徽人的天下,满街的烧烤。申遗后,这里遍地网红店,肠粉、蟹黄汤包、安井鱼丸、切水果、馅饼奶茶。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被锁起来,被租出去做民宿,没人知道一百多年前的鼓浪屿经历了什么,只留下馅饼奶茶咖啡的味道。
同质化严重。除去鼓浪屿,现在厦门的小资文艺,在丽江、长沙、杭州等城市面前并没有特色。海洋风光,滨海城市,海南三亚,青岛、大连等,厦门与国内沿海城市对比,更没有优势。八市的高价外地海鲜,鱼虾基本是周边省市养殖的,花着数倍的价格在菜市场吃海鲜,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真正的闽南特色伴手礼,也已经被花哨的包装替代。全是香精的花茶,塑料桶装木瓜泥做的酥饼充斥着礼品店。在厦门,只有倔强的土笋冻、沙茶面和五香,在诉说着最后的坚持。
最后,高房价是摧毁这一切的元凶。一平5、6万起的房价,没有什么文创旅游项目能坚持下来。实体越难做,租金加的越高,最终成本都体现在了产品上。为什么鼓浪屿遍地肠粉、蟹黄汤包、安井鱼丸、切水果、馅饼奶茶,这些产品能做到极低的成本,十几元的售价来抢占市场。后来者看到15元的沙茶面没客流,只能推出便宜的12,甚至10元沙茶面,企图吸引客人,低价的产品更加低质,消费者吃不到特色,商家也赚不到钱,周而复始。
卖地,吸引投资,厦门ZF已经不需要旅游这块招牌了,自然不再费力打造。缺乏整合和市场管理维护,加之厦门高企的房价。每一个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想压榨出最后一滴价值,最后就是这一地鸡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