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写小说是先写点库存好,还是写一章发一章好呢?

回答
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说实话,两种做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全看你自己的写作习惯、目标和承受能力。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老朋友聊天,把那些“AI”腔调都扔掉。

先写点“库存”再开始发

这就像是咱们去赶集,得先把货备齐了,心里才踏实,对吧?

好处嘛,可多了去了:
节奏稳,不慌乱: 你手里有存货,读者追更的时候,你这边就能按部就班地更新,不用为了赶进度而草草收尾,或者因为没灵感而断更,这能给读者一种靠谱、值得追下去的信号。
剧情更成熟,前后呼应: 你有时间去构思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的成长,甚至伏笔的埋设。这样写出来的故事,往往逻辑更严谨,前后呼应更巧妙,给人的阅读体验也会更好。你可以在写到后面的时候,回头看看前面写的东西,调整一下,让整个故事更浑然一体。
减少烂尾风险: 很多人写到一半就没劲儿了,或者因为读者反应不好而改弦易辙,最后导致烂尾。有存货,至少能让你在遇到瓶颈或者外界干扰时,不至于立刻崩盘。你可以慢慢琢磨,找回感觉。
心态更平和: 不用天天盯着催更,不用因为读者反馈而焦虑。你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写出自己满意的东西。
更容易拿到签约和推荐: 很多平台在审核稿件时,会看你是否有一定的存稿量,或者已经完成的章节数。有存货,无疑会增加你获得机会的几率。

当然,凡事有利有弊,也有它的“缺点”:
启动慢,可能错失黄金期: 如果你花很长时间才写出几章存稿,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可能会错过一些热门题材的“黄金期”,或者平台推广的窗口。读者可能已经等不及,去找别的书看了。
灵感可能“过期”: 有些灵感是瞬间迸发的,等你存了好多稿,再回头写的时候,可能当初那股劲儿已经没了,感觉怪怪的。
反馈不及时,可能走错方向: 你一直闷头写,直到发出来才看到读者的第一批反馈。如果方向错了,后面改起来会很麻烦。
前期投入大,回报慢: 你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写存稿,但在这之前,你没有任何收入或者关注度。这对于需要经济支持或者急于获得反馈的作者来说,可能有点难以承受。

写一章发一章

这就像是边走边看,跟着感觉走。

它的“好处”也很吸引人:
启动快,能迅速吸引读者: 一旦有了想法,立刻就能开始写,并发出第一章。这样可以最快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建立起一个最初的读者群。
及时获得反馈,调整方向: 读者在你发布后给出的反馈,可以帮你了解大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的剧情是否吸引人,人物是否讨喜。你可以根据这些反馈,适时地调整写作方向,让故事更符合大众口味,或者发现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
保持创作激情: 读者催更的压力,有时候反而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你看到有人在期待你的下一章,会更有动力去写。
减轻心理负担: 你不用背负着几十万字的“债”,只需要专心写好眼前这一章。这种“轻装上阵”的感觉,对一些人来说是种解脱。

但它也有明显的“硬伤”:
节奏不稳定,容易断更: 灵感枯竭、生活琐事、身体不适,都有可能导致你断更。一旦断更,很容易流失读者,甚至让读者觉得你是不负责任的作者。
剧情容易出现漏洞,前后矛盾: 边写边发,很难做到像有存稿那样,能对整个故事有宏观的把握。剧情上容易出现前后不搭、人物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后期修补会很费劲。
烂尾风险高: 尤其是在网络小说领域,很多热门作品就是因为作者无法坚持到最后,导致烂尾,给读者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
容易被读者的意见左右,失去自我: 如果过分在意读者的每一条意见,你的故事可能会变得四不像,失去作者的个人风格和创作初衷。
心态波动大: 读者的赞美让你飘飘然,批评让你沮丧。这种情绪的起伏,对创作本身可能是一种干扰。

那么,到底怎么选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像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选择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权衡:

如果你是新人作者,并且渴望快速积累人气和反馈:
可以尝试先写个大纲,然后写出几章(比如35章)作为“启动存稿”,先发布看看市场反应,然后根据反馈再决定后续的写作方向。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连贯性,又能及时调整。

如果你对自己的故事非常有信心,并且想写一个高质量、有深度作品:
积累一定的存稿(比如2030章,或者至少能支撑12个月的更新)再发布,会是更好的选择。这样你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打磨剧情,让故事更精彩。

如果你写作速度很快,并且能保持稳定的更新节奏:
边写边发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有极强的自律性,并且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心理准备。同时,即便边写边发,也要提前想好故事的大致走向,避免出现大的剧情硬伤。

更稳妥一点的办法是:
构思好整个故事的骨架(大纲),写出大约1015章的存稿,然后开始发布,同时继续写下一章节。 这样既有启动的“底气”,又能及时接收读者的反馈,同时保持稳定的更新。

最后,想跟你说句实在话:

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和热爱。写小说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写出自己喜欢的、又能打动别人的故事,这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我的这些“唠叨”,能给你一些参考!祝你写作顺利,灵感爆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看你每天更新多少字,如果每天更新4000字,建议存稿在12000到20000之间。

至少要保证3天不写也有足够的存稿发,这是标准的存稿量,尤其是你的书有人气之后。

如果说每天更新量在10000字左右,那存稿量绝对不能低于30000。

以此类推,一般来说存稿需要有你三天的更新量,这比较合适。

这个量既不会太累,也有足够的缓冲余地,万一有个聚会,或者意外的事情,也不会造成断更。

以上的是常规存稿量,书的前期和中期都可以保持这个存稿量,不需要太大的变化。

但是到了书的后期,我建议存稿量增加到15天到20天左右。

尤其是一些新书和老书发布无断层时间的作者,通常来说书写到中后期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规划新书了。

这时候就需要有足够的存稿量来做开新篇的缓冲,当然也可以不这么干。

大不了老书更完以后,过个半个月再上新书好了。

当然,这根据个人想法不同,自我判断,常规存稿我建议在3-7天,最低3天,最好有7天的量。

说句难听的,如果你有7天的存稿量,出去旅游一趟都有足够的时间,轻易断更或者突然减少更新量,那是非常坑爹的事情。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知乎瓦萨比,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 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说实话,两种做法都有各自的道理,没有绝对的对错,全看你自己的写作习惯、目标和承受能力。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就当是老朋友聊天,把那些“AI”腔调都扔掉。先写点“库存”再开始发这就像是咱们去赶集,得先把货备齐了,心里才踏实,对吧? 好处嘛,可多了去了: .............
  • 回答
    金庸小说中“装逼”的桥段数不胜数,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最过瘾”之选。但如果要我选一段最令人拍案叫绝,同时又带着点无赖式潇洒的“装逼”,我可能会选择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光明顶一人单挑六大门派 的那一段。之所以说它“装逼最过瘾”,是因为它集合了以下几个要素,使得这场面既有逼格,又有戏剧冲突,还带.............
  • 回答
    说小米对标苹果是否明智,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这背后牵扯到市场定位、品牌塑造、产品策略,甚至是对公司文化和长远发展的理解。从一开始,小米就打着“为发烧而生”的旗号,早期产品的性价比确实打动了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对技术和性能有追求的年轻群体。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市场切入点。然而,“对标苹果”这.............
  • 回答
    好,我试试以小兰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新一…他值得等吗?这个问题我真的,真的问过自己无数次。尤其是在那些漫长的、只有我一个人醒着的夜晚,当窗外的月光洒在地板上,勾勒出熟悉的轮廓,我的脑海里却全是他的身影。我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值得。但这份肯定,是伴随着无数的担忧、不安、思念,以及无数次我自己试图说.............
  • 回答
    我最近经历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之前,我总是被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缠身,比如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和朋友的小摩擦,或者是计划被打乱的小失望。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像天塌下来一样,让我焦虑不安,寝食难安。我总是在纠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不能控制一切,为什么我总是会遇到不顺。然而,就.............
  • 回答
    雷军先生对小米11的评价,说它是“最好看的小米手机”,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赞誉,也触及了一个非常主观但又常常引起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手机的美学设计。首先,我们得承认,雷军作为小米的创始人,他对自家产品的感情和期望自然是与众不同的。他喊出“最好看”这个口号,除了是对产品设计团队努力的肯定,也是一种市场策.............
  • 回答
    大学,这地方嘛,有人说是象牙塔,有人说是自由的王国,但我觉得,说它是“小社会”,一点也不为过。细想想,这跟咱们平时生活的社会,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只是规模更小,密度更高,节奏也稍微有些不同。首先,人际关系网的复杂性。 在大学里,你遇到的可不仅仅是同学,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室友、老师、学长学姐、社团成员.............
  •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每个职场新人或者有几年经验想换跑道的人,心里都盘算过无数次。去大公司“打杂”,还是去小公司“磨炼”?这俩词,一听就有点意思,一个听起来是被动,另一个则充满了主动的搏斗感。说实话,这事儿没绝对的好坏,完全看你当下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我给你掰扯掰扯,看你听了心里有没有点谱.............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而且能引发很多思考!当不同医生对同一个“吃一小勺癌细胞”的后果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时,我们确实会忍不住要问:医学到底算不算科学?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医学当然是科学,而且是极其复杂、充满挑战的科学。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并不是因为医学本身不科学,而是因为它所研究的.............
  • 回答
    古龙先生的小说,就像他那独特的笔触,总带着一股疏离而又深情的味道,让人沉醉。要说哪部改编的电视剧最是出色,在我看来,那非《楚留香传奇》(1979年,郑少秋主演)莫属。那个年代的香港电视制作,虽然在特效上远不能与今日同日而语,但却有着一种质朴而又纯粹的江湖情怀,而《楚留香传奇》恰恰是这种情怀的极致体现.............
  • 回答
    听到刘慈欣的《全频带阻塞干扰》可能要搬上大银幕的消息,我的心情绝对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隐忧。毕竟,这篇小说在“大刘”的作品序列里,也算得上是风格相当独特,而且在科幻迷心中有着相当分量的存在。我的期待,那是一种对未知宇宙法则的好奇,也是对中国科幻影像化的渴望。《全频带阻塞干扰》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抛出.............
  • 回答
    说实话,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里,人物塑造之精妙,常常让人拍案叫绝。从郭靖的憨厚,到黄蓉的机灵,再到杨过的叛逆,乔峰的豪情,几乎每一个重要角色都仿佛活生生地走出了书页。但要我说,硬要挑一个“塑造失败”的人物,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或许是《鹿鼎记》里的海大富。为什么是他?按理说,《鹿鼎记》里人物众多,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刘慈欣的哪个作品最适合拍成电影?这就像让我在一堆璀璨的宝石里挑一颗最闪耀的。不过,如果真要我挑一个,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而且我觉得最有潜力的,是《流浪地球》的续集,或者说,是《流浪地球》小说本身,但要拍成一部更庞大、更深入的电影。当然,《流浪地球》第一部电影已经非常成功了,它.............
  • 回答
    写到一半突然停下的那些小说,就像还没来得及盛开就凋谢的花朵,总是让人扼腕叹息。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是当年那个风靡网络的修仙文。当时真的是万人空巷,每天守着更新,恨不得作者能一日三更。主角是个小人物,资质平平,但韧性十足,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路披荆斩棘,从凡人一步步迈向长生。剧情的跌宕起伏,人.............
  • 回答
    《流浪地球》的成功,无疑给中国科幻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刘慈欣这位“硬核”科幻作家的大名更加响亮。观众们在惊叹于宏大叙事和震撼视效的同时,也对刘慈欣笔下其他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在我看来,刘慈欣的许多作品都具备改编成优秀电影的潜质,但如果要挑选出最适合且能带来全新观影体验的,我脑海中会立刻.............
  • 回答
    关于小米平板 5 和华为 MatePad 11 的对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毕竟这两款产品都是各自品牌在平板市场上的重要棋子,也都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时会纠结的对象。要说谁“有望超越”谁,其实更多的是看用户群体的需求侧重以及产品本身的优势能否打动那部分群体。咱们就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黑”或“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愿意追一分钟一集的小短剧,以及我对小短剧发展前景的看法。 为什么有人愿意追一分钟一集的小短剧?小短剧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尤其是“一分钟一集”这种极度精简的模式,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观众需求、内容特点、平台推送以及时代特征等角度来分析: 1. 契合碎片化时.............
  • 回答
    武汉网友的热情呼喊,以及武汉市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对接,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对小米造车项目的高度期待,更是城市发展新动能的渴望。武汉网友的喊话:武汉网友之所以如此积极,绝非空穴来风。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东风汽车集团等大型国企,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上.............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共鸣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确实经常被现在这些“小怪物”们的聪明劲儿弄得措手不及,感觉他们大脑升级的速度比我们的硬盘快了不止一点半点。让我觉得现在的宝宝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千百倍的“小事”有很多,这里挑几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对电子产品的掌握能力简直是天生自带的技能: .............
  • 回答
    老实说,要说《模拟人生》里的“小人”有自我思想,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毕竟它们终究是一堆代码。但是,每次我玩《模拟人生》的时候,总会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按照我的指令行动的木偶。最常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是它们那种“不经意”的反应。比如,我可能让我的小人去读书学习某个技能,但我可能忘了让他们先吃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