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军旨在收复新马的计划operation zipper的可行性?

回答
Operation Zipper:一场风险与回报并存的战役规划

二战末期,当欧洲战场硝烟渐散,盟军的目光便转向了远东。在东南亚,日军的势力范围依旧庞大,其中,作为马亚半岛腹地的战略重镇,新加坡(当时被称为“新马”,意为新的马来亚)的地位不言而喻。英军基于收复这片失地的战略考量,制定了一系列名为“Operation Zipper”(拉链行动)的登陆计划。要评价其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核心要素、潜在优势,以及不容忽视的巨大风险。

Operation Zipper 的核心目标与构想

Operation Zipper 的主旨十分明确:通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重新夺回被日军占领的马来亚和新加坡。计划的设想是在马来亚西海岸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建立稳固的滩头阵地,然后以此为跳板,逐步向内陆推进,最终收复新加坡。其战略逻辑是:

切断日军补给线: 占领新加坡意味着控制马六甲海峡,这将严重阻碍日军在东南亚的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从而削弱其整体作战能力。
解除对印度洋的威胁: 新加坡的失陷曾是英帝国海军在印度洋的重大打击,收复它能够恢复英国在印度洋的海上霸权。
象征意义: 对于长期遭受失败的英国来说,收复新加坡将是一次重要的心理胜利,能够提振国内士气,并重塑其作为全球力量的形象。

Operation Zipper 的可行性分析:优势与机遇

从当时英军的客观条件来看,Operation Zipper 并非异想天开,其可行性建立在一些关键优势之上:

1. 空中优势的预设: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逐步夺取制空权,英军计划在登陆前通过大规模空袭削弱日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防御力量,压制其防空火力,并摧毁其机场和港口设施。这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掩护,降低登陆过程中的伤亡。
2. 海上力量的集结: 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拥有庞大的海军力量,能够提供足够的海上运输能力、火力支援和舰队保护。这意味着英军拥有能够执行大规模两栖登陆所需的基础设施和兵员。
3. 情报的获取: 盟军在战争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情报网络,能够获取日军在马来亚和新加坡的防御部署、兵力规模以及地形地貌等关键信息。这有助于英军选择最有利的登陆地点和制定有效的战术。
4. 经验的积累: 英军在战争中参与了多次两栖登陆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在北非、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登陆行动。这些经验能够指导Operation Zipper的规划和执行。
5. 盟军的协同: 理论上,Operation Zipper 可以得到其他盟军(如美军)的支援,例如在空中支援、情报共享或海军火力支援方面,虽然协同程度会受到地区和作战优先级的限制。

Operation Zipper 的可行性分析:挑战与风险

然而,Operation Zipper 的可行性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其风险:

1. 日军的顽固抵抗: 日军素以顽强著称,尤其是在本土防御或战略要地时。驻守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日军虽然可能面临补给困难,但其防御工事、训练有素的士兵以及“玉碎”的作战精神,都可能导致盟军付出惨重代价。
2.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 马来亚半岛拥有茂密的雨林、崎岖的山地和沼泽地带,新加坡则是一个岛屿,防御优势明显。登陆部队需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日军也可能利用这些地形优势设置陷阱和伏击。此外,东南亚地区的高温、高湿以及频繁的季风天气,都会对登陆部队的作战能力和后勤保障造成严峻考验。
3. 后勤保障的难题: 大规模两栖登陆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极高,包括登陆艇、运输船、医疗设备、弹药补给等等。从遥远的印度洋或中国沿海向马来亚地区输送物资,会面临漫长的补给线和潜在的日军潜艇、水雷以及空中威胁。
4. 日军海军和空军的残余威胁: 尽管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其海军和空军仍然具备一定的反击能力,尤其是在近岸海域。如果日军能够集中残存的力量对登陆编队发动攻击,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5. 登陆点选择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至关重要。过于暴露的地点容易遭到日军火力压制,而过于隐蔽的地点可能缺乏足够的纵深和补给通道。任何一个登陆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6. 人员伤亡的预估: 大规模两栖登陆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作战,成功率往往与伤亡率成正比。Operation Zipper 计划投入的兵力规模庞大,一旦遭遇日军顽强抵抗或发生战术失误,可能会造成英军历史上又一次代价高昂的战役。
7. 战略优先级的变化: 随着战争的进程,盟军的战略重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军协同作战,或者欧洲战场上的最后收官,都可能影响到英军用于Operation Zipper的资源分配。

Operation Zipper 的最终命运

最终,Operation Zipper 的执行被无限期推迟,并最终被取消,主要原因并非其不可行,而是战争进程的巨大变化。随着日本在1945年8月向盟军投降,Operation Zipper 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总结性评价

从可行的角度来看,Operation Zipper 并非一项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基于英军当时所拥有的实力和战略目标,具备一定的执行基础。然而,考虑到日军可能表现出的顽固抵抗、东南亚复杂的地形气候、漫长的后勤补给线以及海上和空中的潜在威胁,Operation Zipper 毫无疑问是一项 高风险、高回报 的作战计划。

如果得以执行,它很可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会给英军带来巨大的伤亡,并且其最终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军在战役爆发前的兵力部署、抵抗意志以及盟军能否在战役中完全掌握制空制海权。

Operation Zipper 的出现,折射出英帝国在失去昔日辉煌后,依然试图凭借其剩余的海上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其殖民利益和战略影响力的决心。虽然最终未能付诸实施,但其所代表的作战构想,是二战末期盟军战略部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利姆觉得不(太)行(非常有趣的是,萨默维尔觉得可以)。我对地面战争一窍不通啊,但是考虑到斯利姆作为14集指挥官是地球上少有的指挥/交手过从各轴心国军到大半个帝国军的神奇星界军指挥官,我觉得他的意见有一些分量。

萨默维尔日记(8月9日)说:“我倾向于认为接受一些风险进行快速行动是合理的···舰载航空兵可以提供航空掩护。史迪威认为日军的航空力量正在萎缩,我倾向于同意,因为我们看起来好像长期性地高估了日军航空兵的兵力。”

但是斯利姆提出了四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来自《转败为胜》:

1,在拉锁行动的同时,盟军还在清缴缅甸地区的日军残部。斯利姆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很多不认识的地名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是总的来说,他表示“我的地图上代表着日军的蓝色标记和代表着英军的红色标记纵横交错”。注意英军,尤其是帝国军,在缅甸的目的是以最低伤亡完成战斗任务的。如果在战斗最后阶段和日军残部的战斗中反而蒙受较大的损失,那么只会降低缅甸胜利的整体价值。

2,而此时“季风/雨季正在发展”,“我军维护航空和公路补给的难度都在增加”,同时“我们正在快速地失去美国陆航的运输部队”。RAF自己的补给部队“急需修整”。东方舰队此时遭到了大规模削减,主要单位早已经抵达英太平洋舰队参与对日本土的作战。盟军整体上来说海陆军兵力都不充足,而且因为补给问题短期和其他战区的需求很难大规模增兵。同一时期盟军在计划对日最终战斗时,欧洲战区的增援部队和澳新的新帝国军都以太平洋为重心重新部署。缅甸只有当地的劳工和工程兵在“全力以赴修复港口设施”。

“··· ···许多英国士兵和军官们已经在东方连续服役四年甚至五年时间了,大多数经常被部署在缅甸前线令人心碎的环境中,没有一丝家乡的景象。在艰难险阻之中,时刻处于压力之下,他们经历着士兵们被分离遗忘的痛苦。家信常常延误,有时很不规律;时间和距离让那些他们曾经爱过的人们变成了陌客。在他们翻看了几个月的旧报纸上,他们读到了士兵们妻子不忠的故事,看到了英格兰姑娘和意大利战俘在丰收的田野上玩闹的图片。他们听到了其他战线上士兵们回家休假的消息。他们自己的报纸,却只有满满的文章和来信渴求着在东南亚长期服役的人们快点回家。”

“他们听到了故乡爆发的抗议,读到了远方政客们的承诺,经验和常识让人不免怀疑的承诺。让乡愁成为执念是很危险的。当我走过一辆卡车或者一座掩体询问里面的人来自哪里的时候,士兵们很多时候,不会回答“我是兰卡郡燧发枪团的枪手”,“我是FOO的通讯员”,或者“这个步兵小队的布轮枪手”。他们会说“我四年又二了”,或者“三年又十了”,这是他们在东方服役过的年数和月份,而士兵们眼神里没有说出口的问题是:“还有多久啊?”我无法回答···英国士兵本就比其他人更加适应长期的海外服役,但是在轮休的要求逐渐嘈杂之下,看到一些人身上的火力一点点消逝并不会让人吃惊···我的士兵们,指挥官和士兵,坚持到了最后;从不在职责面前退缩也绝不在战斗面前迟疑,只是战争的压力在他们身上显露无疑··· ···”

“增加轮休是更加明智也更加仁慈的选项。在东方服役的士兵们理论上的最大期限是四年,但是很多人早已经超过了这个时间。”

3,行政问题。“我们几乎在一夜之间收复了缅甸”,但是“没有民事政府可以负起责任”。“耕作有许多困难”,“贸易几乎停滞”,“日方发行的纸币因为通胀毫无价值”。整个缅甸人口“急需衣物,必需品,以及最重要的食物”。“当下的第一重心(超过在缅甸的战斗和收复马来亚)是重建民事政府网络,”“但是我们严重缺乏合格的官员”。“我们自己的官员很多被杀害了,剩下的被在印度的缅甸流放政府掌控,日方带走了另一些公务人员”。“虽然军队仍然没有恢复正常口粮配给,我们还是调拨了一部分空运的食物拨发给需要的地区。”

4,昂山的缅甸国民军。具体来说,“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他将被视为英军的下属指挥官,服从我的指挥。对此他表示很失望。他再次重申,希望自己被视为盟军指挥官。”

“···我欣赏他的勇气,告诉他:‘但是’,‘你作为一个英国臣属和英国政府作战,在这个指挥部里就有人控诉你进行谋杀。他们强烈要求我对你进行审判。而你除了我的口头保证以外,没有任何书面的承诺可以证明我会把你送回你的朋友们中间。你难道不觉得自己在这里用这种态度行事冒了很大的风险吗?’”

“‘不,’他简洁地回复。”

“‘为什么不?’”

“‘因为你是‘英国’的军官’。”

“···我大笑起来,问他,如果你对英国人这种印象,为什么要急着把我们敢走呢?他说他并不讨厌英国人,但是他既不希望英国人也不希望日本人或者任何外国人来统治他的国家。我告诉他我完全理解他的想法,只是这不是士兵们应该讨论的话题···我们在良好的氛围里继续聊了很久。”

“···我逼问他的部队位置在哪里,实力有多少。他要么是不愿意回答,要么是回答不上来,看起来两者都有··· ···他看起来也不太清楚自己的部队究竟是什么情况··· ···我问他为什么要为日军作战。他说他本来以为日本会真的给予缅甸独立···我说‘接着说,昂山’,‘你之所以来找我们只是因为你见到我们在打胜仗而已!’”

“‘如果你们在吃败仗找你们也没什么用处不是。’”

“···我喜欢他的诚实··· ···昂山不是我想象中的野心勃勃,无法无天的游击队领袖。他是个野心勃勃,但是务实地想要在战后的缅甸获取主导权的游击队领袖··· ···”


(注:这些描述搞不好是真诚的。斯利姆在麾下印度和非洲军团中的声望很高。而那些更著名的,对他并不赞赏的“名将”们,比如蒙哥马利,奥金莱克或者亚历山大,未能阻止战争中惨绝人寰的印度饥荒的蔓延。奥利佛·里斯认为斯利姆只配指挥一个师,不希望他指挥14集参与马来亚行动。斯利姆威胁辞职,14集部队和8集的参谋人员爆发冲突,“第八集团军的参谋人员走起路来鞋子里有沙漠里的沙子”,最终布鲁克将斯利姆重回指挥。

战后斯利姆被送去澳洲做总督,他被指控猥亵儿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