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发生突发事件时,当地宣传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围堵记者,禁绝“宣传”。
一般手法包括控制当事人和家属不让和媒体接触,打电话给网民要求删帖,有手腕的也会走程序,让主管单位直接给媒体下禁令,把记者撤回去。
如果事件有明确的发生地点,那么现场会被围起来,有关部门如果发现记者,会把你控制住,然后喊宣传部到场。接下去要么是“护送”你上高速上高铁,要么是贴身陪同,让你采访无法进行。
一些离谱的,常在网上被拿出来黑的传统大省。宣传部会设法把记者搬上酒桌,和你把酒言欢。酒至酣处,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主任,出差辛苦了。一点小心意……”
最重要的是定位记者,才谈得上“处理”。上述离谱大省会监听电话或微信,也会列一个list,有名单上记者使用身份证住酒店会被立刻定位到。然后被登门拜访。
在面子上,宣传部会自称是“记者的娘家”。底子里,他们是新闻工作者最直接面对的敌人,是新闻发表的最大阻碍。这对所有入行的记者而言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但发现公众对这种艰难并不了解。可能是因为,为躲避宣传部而斗智斗勇的过程从来不会放进新闻里。
补充下:不要极化,不要悲情化。记者就是份工作,有每份工作都有的烦恼。给中国新闻宣判死刑大可不必,还有很多好媒体在生产内容的。比如今天看到的这个
另一种极化是说记者收黑钱,搞敲诈,编造假新闻成风。我只能说我没有,我的同事没有,我微信里500多个同行应该也没有。你听到的丑闻令人寒心,但我只能做好我自己。
1、奶茶都是用植脂末和泡的茶兑的,而且果茶里的“果”都是部分水果和果酱,想吃到有牛奶的饮品尽量挑鲜奶系列。这是奶茶店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噢,我大学在不同的奶茶店兼职过3年。
2、特价纹眉不要去,说是299,最后可能是2990。
3、去旅游城市租车一定要谨慎,不要选择口碑一般的店,车辆要停在有监控的地方,不然你随时有可能会发现车身突然出现划痕、弹孔或其他损坏的地方。
4、医院会让实习生用好说话的病人来练手。
5、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都没有教师资格证,甚至连教学经验都没有,0基础也能上岗。
6、很多网红店商品都能在1688找到同款,价格直接节省一半起。
7、很多品牌店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开店,而且会根据平台的客户画像来定价,所以不要觉得拼夕夕就很low,一样的品牌店同款商品,拼夕夕的定价反而更便宜。
8、老师比学生还不想来学校。
9、买黄金首饰不要一口价,黄金可以看重量不看品牌。
10、想开加盟店要去他们不提的门店看实际经营情况,不要去他们推荐的门店看。
11、去大某林买药,货架标签写着A开头的都是高提成的药,可以买同药不同厂的药。
12、中国99%的外教都没有资质。
13、自助餐里的肥牛肥羊基本都是鸭肉合成的。
食品安全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我来说两个:
1、精品超市里的熟食和餐饮千万不要买,因为很多超市的大部分这类商品都是过期的生鲜做的,某辉美其名曰下水道,某马美其名曰餐饮,某发美其名曰烹饪部。
正常的逻辑是,以某个新零售超市为例:
第一,生鲜过期了,移库给餐饮,餐饮部做成热食,卖给用户,还能赚毛利,过期太多卖不完怎么办?送到冻库冻起来,慢慢卖。当然公司的规定是即将过期,但是操作起来可没这么精准。
第二,卖的活鱼活虾活海鲜,死了以后拿到冰台打折卖,卖不完移库到餐饮,做成热的卖,由于海鲜死的吃起来很容易识别,所以都是重口味烹饪哦。
so,重口味的海鲜尽量不要买,超市里的熟食和餐饮类商品千万千万不要买。
2、某超市冰激凌机现制现售的冰淇凌千万不要买,因为都是快过期的牛奶放进冰激凌机做出来的,我知道一个超市所谓的自有品牌鲜奶,制作标准是高温长保的,但是为了为了卖高价,故意放在冷藏里说是低温短保的,卖不掉,再拿到常温去卖,常温再卖不掉,拿去做冰激凌,做烘焙。
事实上超市里的那些有加工的业态都是为了降低损耗的。
3、我们平日里爱吃的皮皮虾,90%以上都是重金属超标的,但是好像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政府抽查了,就停卖几天,然后接着卖。
更新:我发现超市从业者可真多,你私信来骂我,我就想问一下:
1、你们做生鲜,没有餐饮来兜底,损耗是怎么控制的呢?每天能做到精准订货?那些M5+的牛排,那些黑猪肉,那些很贵的生鲜,帝王蟹、东星斑,波士顿龙虾没卖完都扔掉吗?
2,你们超市的冰台上打折的冰鲜,不是死去的吗?不是临期的吗?不然你们是通过什么样的物流,在什么样的冷链条件下进来的?冷冻进来解冻吗?那岂不是多此一举?如果是冷藏进货?这么大的物流成本、仓储成本、短保的损耗成本、进来就打折?
其实我觉得你们自己做餐饮这个消耗渠道还好了,希望不要流入到其他的消耗渠道里面去,我听说有还有人要干生鲜奥特莱斯,那可太可怕了,希望你们不要这样。
基于生鲜业态巨大的损耗,只能这样不可耻,为了挣钱没办法,被人揭了短,受不了出来骂人就不对了,赚钱还不许人说,没这样的道理的。
极光在肉眼看来并不像网络图片中那样,有着丰富多彩的颜色。
我第一次去阿拉斯加看极光时,一切都符合我浪漫的想像,唯一没想到的是它的颜色。
我们问了极光向导才得知,极光它本来就应该是浅色且几乎看不见的,要很仔细才能注意到。
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几乎所有极光图片都是超级闪亮的绿色拱门或龙卷风的形状,有点像这张图:
但是,每个人都应该记住一件事:
极光什么时候出现?晚上,对吧?晚上怎么了?
从本质上讲,我们人类在夜间的弱光条件下根本无法很好地区分颜色。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极光在肉眼看来是相当无色的,或者充其量是淡绿色,有点像下图: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图片只是用PS增强处理过的,也有可能甚至是合成的(最流行的技巧是下载一张夜晚的风景照,然后将天空替换成增强处理过的极光照片)。相机传感器在捕捉/检测昏暗光线下的颜色方面比我们的眼睛要灵敏得多,只要对参数稍加修改就能得到一张“看上去还不错”的极光照片。
极光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美丽和多彩,但是只有在某些情况下能用肉眼清楚地看到颜色。大部分(80%以上)情况下,真的没有任何可区分的颜色。
另外还有一点点幸存者偏差在内:摄影师倾向于上传他们最好的极光照片。那些未经处理的,或是色彩挂寡淡的照片很少有人发在网上,导致人们误以为极光本就该是绚丽多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