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知道的颠覆三观的行业内幕?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我知识库的敏感地带,很多所谓“颠覆三观”的行业内幕,如果我直接一股脑儿抛出来,那未免显得太过突兀,而且容易被人误解。更何况,很多时候“颠覆三观”这标签,本身就带有点猎奇和情绪化的色彩,并不是所有事实都适合用这个词来概括。

但我可以从几个我掌握的、相对而言在社会认知中可能存在较大偏差的领域,来聊聊其中一些不那么为人所知的运作逻辑和现象。我尽量会结合一些公开信息和普遍存在的行业现象来谈,避免过于偏激的论断。

咱们就从 信息传播与内容生产 这个大家每天都在接触的领域聊起。

一、 信息过滤与“回音室效应”:你以为你看到的是全部真相?

我们每天打开手机,刷新闻,看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信息,是怎么来到你面前的?这背后有一套极其复杂的算法和人工干预机制在运作。

“算法”绝非“公平公正公开”的化身。 它的核心目标是“用户留存率”和“广告效益”。所以,算法会优先推送那些能让你持续停留、让你产生情绪波动(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的内容。它会分析你的行为,记住你点赞、评论、分享过什么,然后给你推送更多“相似”的内容。

这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的 “回音室效应”。如果你倾向于某个观点,算法就会不断给你推送支持这个观点的声音,让你觉得这个观点是主流,而反对的声音则越来越少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反之亦然。久而久之,你就容易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里,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相,但实际上,你可能只看到了被算法精心挑选过的一小部分。

人工干预也同样普遍。 内容平台背后有专门的审核团队,他们会根据平台的规则(这些规则本身也是不断变化的)来决定哪些内容可以被推送,哪些内容需要被限制,甚至是被删除。有时候,这些判断是基于非常细致的判断,比如“可能引发不良情绪”、“存在潜在风险”等等。但“风险”的标准是什么?“不良情绪”的定义是什么?这往往是模糊的,并且可能受到外部压力(比如政府监管、社会舆论)的影响。

所以,你看到的内容,是你“想”看到的内容(算法引导的),也是平台“允许”你看到的内容(人工审核的)。这和我们普遍认为的“获取信息是自由、客观的”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 知识付费与“贩卖焦虑”:真的学到东西,还是被收割了智商税?

这几年“知识付费”兴起得非常厉害,从在线课程、直播分享到各类付费社群。很多人乐在其中,觉得通过这些渠道学到了很多“干货”。

但仔细想想,这里面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打出的旗号是“帮你解决XX问题”、“让你快速掌握XX技能”、“教你如何赚XX钱”。这些口号,很容易触碰到人们内心的痛点和焦虑。

“焦虑”是最好的催化剂。 比如,“中年危机”、“职场晋升”、“财富自由”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也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焦虑。一些课程的设计,就是瞄准了这些焦虑,然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让你觉得只有购买了课程,才能摆脱焦虑,实现目标。

“效果不确定性”与“个人归因”。 很多技能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投入、天赋以及外部的机遇。但当课程“效果不佳”时,很多时候责任会被推到“你不够努力”、“你没坚持”上,而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这样一来,无论如何,知识付费的提供方都可以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而自己则可以继续宣传“成功案例”。

“价值的稀释”与“信息茧房的再强化”。 一些课程的内容,可能在网上已经能免费找到类似的,或者内容本身比较浅显。但通过包装、社群的营造,以及讲师的个人魅力,就赋予了它更高的“价值感”。更可怕的是,如果课程内容本身就带有某种特定的、甚至是狭隘的观点,那么付费学员很可能被进一步“洗脑”,加深了他们原有的认知偏见,形成更牢固的“知识茧房”。

我不是说所有的知识付费都不好。确实有高质量的内容和诚恳的分享。但我们需要更警惕那些过度贩卖焦虑、承诺不切实际效果、并且将学习效果的责任完全推给学习者的模式。有时候,你花的钱,买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安慰剂”或者“被刺激后的短暂亢奋”。

三、 互联网产品设计与“成瘾性”:你真的是自由地使用产品,还是被产品绑架?

这是我自己作为普通用户,也深有体会的一点。很多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其设计充满了“心理学陷阱”,旨在让你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随机奖励”的魔力。 你刷短视频,下一秒会刷到什么内容?是会让你哈哈大笑的段子,还是会让你心生向往的旅行,或者是让你感到愤怒的新闻?这种不可预测性,就像老虎机一样,每一次刷新都可能带来不同的惊喜(或惊吓),这种“随机奖励”的机制,是极具成瘾性的。你的大脑会不断释放多巴胺,让你渴望下一次的“奖励”。

“社交认可”的诱惑。 点赞、评论、关注,这些都是对你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当你发布一条内容,有人给你点赞,你会感到开心。而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反馈,你又会开始焦虑,觉得自己的价值受到了质疑,从而更积极地去发布、去互动,以获取更多的“社交认可”。

“无限滚动”的陷阱。 你看完了这个内容,下一个内容就在眼前,而且永远不会结束。这种“无限滚动”的设计,消除了你进行“决策”的必要,你不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停下来”,因为总有下一个内容在等着你。这大大降低了你主动中断使用的门槛,让你不知不觉中就花费了大量时间。

“通知”的骚扰与“FOMO”。 各类APP的通知,不断提醒你“有人找你”、“有新消息”、“有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些通知,本质上是一种打断,它们的目的就是让你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中脱离出来,回到APP中。而背后的心理学叫做“害怕错过”(FOMO),让你担心不去看通知,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或互动。

当这些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很多互联网产品就变成了一个个“数字牢笼”。你以为你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但实际上,你可能正被这些产品精心设计的机制所“操纵”,耗费着你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而你却觉得“情不自禁”。

最后,我想说的是, 很多行业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运作逻辑,有些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有些是出于技术发展的必然,有些则可能触及人性的弱点。了解这些,并不是要我们变得愤世嫉俗,而是让我们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所谓的“颠覆三观”,更多时候是一种认知的升级,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我的分享尽量贴近现实,也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过于AI化的、生硬的表达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引发你的一些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声学行业,说说为什么市面上有很多音质很烂的耳机吧。之前含沙射影过一些。

其实还有些原因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可能指名道姓的去说,我也不是什么行业打假斗士、公益组织,也不是有关部门。所以只是说这种现象,至于具体当事人,别过度联想也别歪曲。这里也只说一些大厂的情况,小公司小作坊不谈。

为什么有很多音质很烂的耳机?尤其是不少耳机大品牌的特定价格区间的产品。

因为有些人在供应商持有股份或者分红,甚至直接开“副厂”。当然,这种情况通常是间接的,而不是当事人直接的,因为没人傻到那种程度。

如果耳机做的差一些,也许可以省一些成本,或者定价定的虚高,供应商或者代工厂就会有更多利润,分红甚至可以说是“回扣”自然也就多了。

所以只有做最烂的耳机,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而只要耳机的目标用户,也就是一些发烧友一直维持现状,或者说通过各种无耻和没有底线的手段让舆论一直被控制,就可以一直这样玩。

甚至有时出现交叉持股或者相互持股的情况。比如在A公司上班,持有B公司或代工厂的股份或分红。具有“集团性”和“连带性”的特点,或者各式各样的连带利益或者隐形利益。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利益相关。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耳机做得差会不会影响销量或者声誉?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完全不用我去回答,一切依然在发生中,并依然成为一种既定事实。

就算有人觉得不好听,听出声音有问题,这时美其名曰调音特色、艺术品云云,亦会有大批粉丝趋之若鹜,迫不及待。

user avatar

航天很多项目和技术为什么要保密

听一个教授说,不是因为我们做的有多好,而是防止别人知道我们有多差。

user avatar

统一回应一下:

有人质疑说这篇文章会让很多不知道的人知道了去干坏事,建议我删除。

但为何不能看到好的一面?让更多姑娘看到之后提高警惕更重要。

换言之,互联网这么发达,想买药,想干坏事的人,什么途径找不到?我文章中的当事人也不过是看个黄片的功夫就发现了这些渠道。而这些渠道大多是男性用户,大多数女性根本发现不了。

二者信息是不对称的。

我的目的就是让更多姑娘知道这些危险,提高警惕。也让社会关注,能否得以解决。

为了那些潜在的不知道的危险而放弃曝光,让更多人知道,岂不本末倒置?恕我不能认同。


有个男读者,给我发私信,说他曾进入一个群,发现是个迷奸群。里面有人卖迷奸药,还有很多人每天讨论怎么迷奸女性,连吃个火锅都可能被下药......

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些小作坊的迷奸药配比方都是医院工作者慢慢实验配比出来的,一个配比方加上提供渠道资源的话,能卖几万块。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新闻:

有群犯罪团伙以「轰趴」为幌子,打着男性出钱女性免费参加的噱头,吸引女大学生和模特过来,然后乘机下「迷奸药」进行猥亵和强奸。



这些「迷奸罪案」中,作案者通常先用迷奸药、迷幻药让女性失去意识,再实施性侵。很多受害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遭遇了什么,甚至可能被偷拍了视频也不自知。

一些网络谣言中,常有这样的套路:走在路上,坐在火车上被别人拍了一下,然后就头昏脑胀失去意识。

当然不可能存在这种一闻即晕的迷药,除非你误吞下迷药。



在一些隐秘的地方,迷药,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

后台有个男读者,给我发私信,说他曾进入一个群,发现是个迷奸群。里面有人卖迷奸药,还有很多人每天讨论怎么迷奸女性。

他在里面呆了一个多月,收集了很多信息和证据,然后私信了我。

他问我感不感兴趣,也希望我能帮他曝光这个产业,让大家免于受害。说实话,我很佩服他的勇气。

我约他在东四的一家咖啡馆见面聊了聊,根据他讲述的内幕,我将这些信息整理了出来。为了保护当事人,这里用小东来指代他。


小东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做过很多工作,所以很擅长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可能这也是他能顺利混进这个迷奸群,并得到很多有价值信息的原因。他准备的资料很充分,也把聊天记录和截图发了我一份。

小东最开始发现这个群是在91上。91网站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自拍色情视频网站,同时也是各类广告的温床。

他看视频时,发现视频下面贴了一则广告,写着「售卖催情药,买药可加开车群供大家聊天,并且直播迷奸过程,想泡妞的可以加微信。」



出于好奇,小东加了广告中的微信,对方发了一张产品价目表,催情药、媚药、男性增长增粗药等。



想要进开车群的话,还有门槛,买够800块的药,否则不能进群。

小东有点犹豫,这很可能是个骗局,转完钱对方就把他拉黑。

可能是这样的情况遇到太多次,对方很熟练的发了他微店的截图、群里聊天截图,以证实自己不是骗子。他决定试一试,转了对方800块钱,买了三瓶药,也成功进了群。

他自己也无法解释这样做的理由,除了好奇,可能还存着别的心思,他很坦诚的告诉我。幸好,他只是买了药,没有动过什么别的心思。

群名叫「救助留守儿童正能量群」,听起来很正义,但联想到他们在做的事儿,颇有些讽刺。



这个群人数最高峰时有300多人,基本都是男性,偶尔有一两名女性。

似乎很反常识,但却是事实。那两位女性,也是想迷奸别人。一个要迷奸男友,让他别出轨,另一个想迷奸她的学弟,因为喜欢他。

这个三百多人的群,每天聊天消息超过1000条,聊的不外乎三件事:直播迷奸过程、交流怎么下药、出事了怎么办。


▌直播迷奸过程


我翻了翻聊天记录,发现群里每天都有直播。

直播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文字直播迷奸过程,并发几张图佐证;有的更露骨,直接视频直播性爱过程。



一些露骨的视频中,女孩子大多是被带到宾馆,意识模糊,任人摆布。

一个视频发出,转眼就可能被转发到无数群里。

而他们,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战果」,炫耀自己有多「厉害」。至于姑娘脸上有没有打码,有没有可能被人认出来,造成更大的伤害,没有人关心。



「直播能免费拿药」是这个群的默认规则,只要在直播视频后面添加群主的微信,给他打广告,群主就会免费给他寄药。

群里有个人自称是91大V,经常把视频传到91网站,每个视频播放量多达十几万,而这些女性毫无察觉。

这个迷奸群恰是91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91上传自拍偷拍视频获取流量关注,在视频帖子里发布各类广告,迷奸药、约炮平台、色情视频销售账号等,一些人通过这些广告获得性资源,再拍摄色情视频传到91上,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但因为91是境外网站,国内无法管控封禁。所以有关部门只能从人入手,前不久就抓了几位在91传视频的红人,但人数之多,怎么都抓不完。



▌交流迷奸方法


群里的历史记录非常多,我花了很长时间整理。发现他们在群里聊的最火热的就是,如何迷奸女性,也就他们所谓的「泡妞方法」

根据他们的聊天,我总结了一些套路,发出来大家好好提防一下。


1、事前如何下药?

有个人约了姑娘吃火锅看电影,但她不喝酒也不去KTV,他想知道要怎么迷奸她。群里有人给他出主意:「拿个眼药水瓶,把眼药水挤光,然后把混合好的迷奸药注射到眼药水瓶里,找机会挤到饮料吸管里。」



有人约了姑娘吃饭,姑娘不喝酒也不喝饮料,他在群里发了正在吃的一锅汤,问大家,汤里能不能下药?有人建议:「放在碗里,盛一碗让她喝。」



有些药不适合下在白水里,不然会浑浊,于是他们讨论:「去买星巴克直接插好插管放好药,再给对方。而且还得催对方快喝,否则一口一口慢慢喝药效会打折。」



2、如何打消女性的怀疑?

有人吃药后会头晕,他们想出这样的办法:先拉着去逛街走路,再下药。头晕的话就容易找理由,比如说脑供氧不足需要锻炼,比如身体素质不行,血糖低。



一般药劲上来之后到完全昏迷,只有几分钟,正常人完全能发现被下药,他们讨论最有效的方法是 :先灌酒,喝一会,再下药。这样姑娘就可能会怀疑是酒精的作用,而怪自己,不会怀疑到别人身上。



看了这么多,我决定把这些讲出来,不是给人提供犯罪方法,而是希望女孩们下次碰到这种情况,能够见招拆招。


▌出事了怎么办


在这个群里,除了下药方法,他们还会聊被发现了如何处理,这些过程也会直播出来,让大家警以为戒。

但从我看到的记录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极少。只有两个姑娘怀疑自己被迷奸,并提出质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更多姑娘们遭到迷奸,却毫无察觉。



有个高二女生被下药之后,身体不适,大腿起了红疹。而且精神过度兴奋,连续两天没法睡觉,父母发现不对带她去医院检查。

下药的人转头却在群里直播这事,还侥幸说说反正没强奸成功,不管查没查出来,他都会咬口不认。万一真查出来了,他会赶紧退群,还劝大家私下别加他,以免连累大家,连累这个群被封。



一个男人约了姑娘出去吃饭,下了药。姑娘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穿着睡衣,问怎么回事。男人狡辩称她昨晚自己喝多了,自己换了睡衣,什么都不记得了。



他们洋洋得意地在群里分享这些经过,把对方当成傻子一样,一群围观者不断附和、调侃、说着下流的话,语气中不乏羡慕之意。

他们迷奸女性,有些是因为喜欢的女孩苦苦追不上,就用迷奸;有些人则是为了那可怜的征服欲,为所欲为;还有部分人说自己有性瘾。

作为一个女性,我多次看不下去。即使我不是受害者,也不是被调侃的对象,从他们的聊天里,仍然感受到强烈的被忽视与不受尊重。因为女性在他们嘴里,更像是在谈论一件衣服,一件商品,而非是人。

这个群里,什么职业的人都有,兽医、城管、韩国留学生、酒吧老板、上班白领等,都是些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可能就是你的同事,你认识的朋友,你看病的医生……

女权主义者Laurie Penny 在英国《独立报》说过,大多数强奸犯都是普通人,他们可能有家室,有朋友,有成功的事业,令人景仰的人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同事,或是我们敬仰的人。

我们不相信好人也会强奸,而事实上好人成为强奸犯屡见不鲜。

无良电视剧看多了,很多人会觉得,坏人都长了一张反派脸,长得仪表堂堂的不太像坏人。

我们会这么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实太残酷了——与其承认普通人也会成为强奸犯,远不如告诉自己只有坏人,只有藏在小胡同里、留着猥琐胡子、拿着刀子的神经暴力男才会做出强奸这种事那么容易接受。

聚集在这个迷奸群里的人,大多都犯了强奸罪,但并没有人举报。在他们眼里,女性是可随意侵犯的对象,而「强奸」变成了炫耀的谈资,如果被抓,则是不幸,这种畸形的价值观你根本无法细想。

那些整天表面上谈着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背地里却持着这样的观念,女性权益何来保障?


小东给我看过他买的药,小作坊式的粗糙的包装,配着千奇百怪的名字。没有任何成分说明,包装上最突出的文字就是它的功效。

因为是2017年夏天买的,药已多次开封过,已经过期失效。

妙手、桃心、猎艳、回春、千岛…这是群里常讨论的药物的名字。

根据群里的聊天记录,小东做了一张表格,总结了他们的药物使用习惯:



他们会在群里讨论药物服用后,女性都有哪些反应,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有些药有催情作用,有的会让人过度兴奋,长时间不睡,这可能导致心跳加快、休克,甚至是心脏衰竭。

有些药会让人失忆;有些药副作用大,身体不听使唤,醒过来之后头晕呕吐。群里出现过好几个姑娘,醒来之后腿脚发软,身体不受控制,开车出了车祸。



真有这样的药吗?

一开始我也不信,但我查询了一些文献资料,发现这是真的。

无论什么样的迷奸药,主要起作用的成分是三种:

1.三xx(俗称迷药,蒙汗药,迷魂药)

2.硝xx(俗称约会强暴药)

3.γ-xx酸(俗称ģ水,失忆水,快活液,FING霸,乖乖水,听话水)

这些药都是精神类药物,有催眠和镇静作用,其中γ-xx酸在很多国家被认定为毒品,禁止使用,如果不是用于医疗,那么它就是合成毒品。

为了防止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这些内容做坏事儿,接下来的科普,我隐去了一些信息,主要让大家知道如果不幸中招,自己有可能会出现什么症状,也可以以此来推断自己是否遭遇了侵犯。

有些药会让人在10分钟左右快速昏迷,且昏迷十几个小时。

有些药容易溶于酒精,不仅能够催眠,还能够干扰记忆,忘记吃药过后发生的事儿,即使看起来只是迷迷糊糊,没有睡着,意识还行,但第二天醒来,照样失忆。所以一些售卖者干脆以「强奸后对方都无法举证」为卖点推销产品。

有些药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会增强性欲,所以有催情的作用,而且只能在身体停留6到12个小时,很容易被利用,取证也很难。

这些药都是受到管制的医学用药,但为什么在市场上流通?群主又是如何拿到这些药的?

我和小东聊了聊这个群的群主。


迷奸群里的药都来自群主,名叫老土,小东刚加上老土时,老土都在用语音聊,小东把语音都录了下来,我截取了一部分音频,放给大家听。

(知乎传不了语音,可以去微信公众号「女孩别怕」听)

▌群主老土的进货来源


据群主自己所说,他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接触过大量的日本色情文化,本身有性瘾,所以干脆做了这个生意。

他说:「女人本来也很骚,我用这个就是加速她的进程。我下药不是害人,而是一个催化剂的作用。你约炮也可以约,但是(进展)慢。」

他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这个观念也是他推销迷奸药的手段。

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他常常在群里直播试药,以此证明自己的产品效果。

一种方法是去夜场下药迷奸,然后发视频,并写上纸条贴在对方身上,表明用的是这个药,字条写着:老土、微信ID。然后让大家传播,以此扩大宣传。



有时候新到了一批药,他也会随机找人试药直播。

保守估计,老土靠卖迷奸药月入10万。

据他所说,他的药主要来自日本、印度,还有一些国产的。他经常会自己找一些药品,然后人肉带回。群内经常能看到他发的机场照片,说自己要出国带药了。

小东买回来的药里,有一瓶叫「回春之夜」,标签显示「xxxVIP正品特供」,还提供网站可查询真伪。



我输入这个网站,发现是假的,根本打不开。

我查了一下,xxxx业是国内较大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厂家,并没有生产过「回春之夜」等迷药。

但在检索相关关键字时, 我发现了「回春之夜」的来源网站是「xxxx业生物科技」,跟瓶身的网站差了一个字母。打开网页,裸露的女孩和摆满的迷药随之出现,特别山寨。


看来这个网站就是这些迷奸药的源头,但这些药都哪里来的呢?


▌药品来源渠道


我加上了他们的销售人员,他给我发了产品价目表,比老土的种类多,也便宜些,他告诉我他都是直接厂里拿的。

为了套出他的厂家位置,我假装要代理迷奸药,他说不做代发,只做批发。

我赶紧换了个身份,说我在研究迷药配比方,然后了解到了他们的药品制作产业链。

《今日话题:迷幻药何以在中国大行其道》曾报道过迷奸药的主要来源:

一是地下作坊,二是正规药厂的非法销售。

这两个渠道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销售人员告诉我,小作坊的配比方都是医院工作者慢慢实验配比出来的,一个配比方加上提供渠道资源的话,能卖几万块。

于是一个链条就清晰了:药厂卖药给医院工作者,医院工作者研究配比出迷奸药配方,并提供渠道给地下作坊。

地下作坊再虚构一家企业、或者冒用一些企业名作为生产商进行销售,比如「回春之夜」冒用了天江药业。

正规药厂的非法销售发生过好几起,我从报道上查到,2005年吉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就将150多万片三唑仑卖给了非法渠道。

这说明精神类药物的销售仍漏洞重重。

从地下作坊销售到买药者手里,互联网也提供了很多便利。

现在淘宝基本搜不到催情药迷幻药等药物,但一些小网站、贴吧、微博等,这些网络社区根本无法杜绝小广告。特别是色情网站,比如91网站,迷奸药小广告,网上铺天盖地。



而且一些小网站背后,通常是那些售卖成人用品的商店,以「催情药」来贩卖迷奸药。

线上线下,都是买卖的地方,但监管似乎永远缺失。

小东潜伏一个月之后,把群举报了,老土也失踪了,微信上找不到人。

但迷奸群还在,相应的,各种诈骗跳了出来,说他是老土的进货来源,要买药找他,并晒出了账单。

小东能做到的只能如此,他也不想报警给自己惹麻烦,他觉得把这些内幕讲给大家,让大家多一些警惕也很重要。

每次后台我都会看到类似的回复:每次出现这些问题,都只能教女孩们多保护自己,就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了吗。

我们现在仍处于「强奸文化」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当性暴力当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

女性受到性侵,觉得是一种耻辱,害怕受到更大伤害,不敢报警。

社会也经常用「荡妇理论」来钳制女性,认为女性受到性骚扰不是什么事儿,并不需要报案,而且觉得女性受到性骚扰的原因是衣着暴露、生活不检点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会女性如何保护自己很重要,改变国人的「强奸文化」的思想更尤为重要。

道阻且长,也需要迎难而上,发声就是一种反抗。

如蒋方舟所说:记录,即是反抗,因为我们无从反抗。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女孩别怕」(nvhaibiepa)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参考资料:

1.不同的人使用迷幻剂是不是有不同的效果. 知乎

2.科学人:真真假假「迷奸药」. 果壳网

3.科学人:熟人赠你「蒙汗药」,小心!. 果壳网

4.「乖乖水」无色无味,可让女性丧失记忆被迷奸. 联合新闻网

5.今日话题:迷幻药何以在中国大行其道. 腾讯网

6.李宗瑞迷奸案被判入狱18年6月赔偿受害人293万. 果壳网

7.迷奸药在美泛滥成灾,受害女性无证据难倒警察. 搜狐新闻

8.南京一女大学生「轰趴」派对上遭性侵,警方打掉三人迷奸团伙. 澎湃新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