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无机化学,四个量子数是谁提出的,有什么背景啊?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无机化学中至关重要的四个量子数。

是谁提出的?

这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磁量子数 (m_l) 和 自旋量子数 (m_s)——并非一人之手,而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共同贡献的结晶。

主量子数 (n) 和 角量子数 (l):最早可以追溯到 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的原子模型。虽然玻尔模型在描述氢原子光谱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本质上是一个半经典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电子的能量和轨道被假定为是量子化的,n 代表了电子的能级,l 则与电子轨道的形状有关。
磁量子数 (m_l):随着对原子光谱更精细观测(例如塞曼效应,即在磁场中原子光谱线的裂分)的出现,人们发现仅凭 n 和 l 无法完全解释这些现象。阿诺尔德·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 在玻尔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引入了描述电子轨道在空间取向的量子数,也就是磁量子数 m_l。他认识到,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轨道具有不同的空间取向,导致能级发生微小的分裂。
自旋量子数 (m_s):尽管 m_l 能够解释塞曼效应,但对于更精细的谱线分裂(如塞曼效应中的异常塞曼效应)以及一些化学现象(例如电子配对),仍然存在无法解释之处。1925年,乔治·乌伦贝克 (George Uhlenbeck) 和 萨缪尔·古德施密特 (Samuel Goudsmit) 提出了电子具有“内禀角动量”,也就是“自旋”的概念。他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电子在围绕自身轴旋转,尽管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物理图像,但它成功地引入了第四个量子数——自旋量子数 m_s。这个自旋量子数描述了电子两种可能的自旋方向,通常用 +1/2 和 1/2 来表示。

所以,可以说,这四个量子数的提出,是物理学家们在努力理解原子结构、光谱现象以及化学键形成过程中,一步步深入量子世界的成果。

有什么背景?

四个量子数的提出,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特别是量子力学诞生的必然产物。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原子光谱的离散性: 早期科学家们对元素发出的光谱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原子发出的光并非连续光谱,而是由一系列离散的谱线组成。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为什么原子只能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这暗示着原子内部的能量和运动状态是量子化的。
卢瑟福原子模型的不足: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模型,认为原子由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但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会不断辐射电磁波,从而损失能量,最终螺旋式地坠入原子核。这样的话,原子将是不稳定的,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稳定性。

2. 早期量子理论的探索(普朗克与爱因斯坦):
普朗克的量子假设: 1900年,马克斯·普朗克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数据,提出了能量量子化假设,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一份一份的“量子”形式发射或吸收。E = hν (h为普朗克常数,ν为频率)。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应用于光,提出光也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粒子——光量子(后来称为光子)组成,进一步巩固了能量量子化的思想。

3. 玻尔原子模型的里程碑:
原子光谱的成功解释: 1913年,尼尔斯·玻尔将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结构。他提出了定态假设(电子在原子中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而不辐射能量)和跃迁假设(电子在不同定态轨道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线系,特别是巴尔末公式。
引入主量子数n和角量子数l: 在玻尔模型中,电子轨道的能量由主量子数 n (n=1, 2, 3, ...) 决定,而轨道的形状则与角量子数 l (l=0, 1, 2, ..., n1) 相关。这初步奠定了量子数的概念。

4. 塞曼效应与索末菲的修正:
塞曼效应的发现: 1896年,彼得·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线在外磁场作用下会分裂成若干条。这表明除了能量和轨道形状外,电子的轨道在空间中的取向也会影响其能量,从而导致能级分裂。
索末菲的精细结构理论: 索末菲在玻尔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电子轨道的椭圆化(因为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以及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轨道偏离圆形),并引入了描述这种椭圆化程度的量子数,即磁量子数 m_l。他认为,电子的轨道具有不同的空间取向,在外磁场作用下,这些不同取向的轨道能量会发生变化,从而解释了塞曼效应。

5. 光谱精细结构和电子自旋的发现:
光谱的精细结构: 进一步的精确光谱测量发现,即使没有外磁场,原子光谱线本身也存在着非常细微的裂分,称为精细结构。这超出了索末菲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
电子自旋的提出: 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将电子的“内禀角动量”——自旋引入。他们发现,如果电子本身拥有一个角动量,并且这个角动量是量子化的,只有两种可能的取向(向上或向下),那么就可以完美地解释光谱的精细结构,以及鲍林的原子结构学说中关于电子排布的许多规则。这个自旋角动量由自旋量子数 m_s (通常取 +1/2 和 1/2) 来描述。

总结来说,四个量子数的提出,是人类对微观粒子行为进行探索和解释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大量实验现象(如原子光谱、塞曼效应、精细结构)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的产物。从最初的原子模型,到对更精细现象的解释,再到最终的电子自旋概念,每一步都推动着我们对物质世界本质的认识。这四个量子数共同构成了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状态的基本框架,是理解原子结构、化学键和物质性质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四个量子数的提出过程,反映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历史。

我强烈推荐这个视频,介绍了其中的部分历史 爱因斯坦都理解错的实验,量子力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之一

这四个量子数分别为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它们不是同一个人提出来的。

首先是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了玻尔模型。在玻尔模型中,氢原子的能量只与一个正整数n有关,相信不少人都学过, 。这个正整数n后来被称作主量子数。所以主量子数的提出人是玻尔。

随后阿诺德·索末菲进一步发展了玻尔的理论——他先将相对论引入了进来,然后又考虑了椭圆轨道。这样,他就得到了另外两个自由度 l 和 m,分别被称作角量子数(因为是空间量子化的结果)和磁量子数。所以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的提出人是索末菲。索末菲是被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次数最大的物理学家了,一共84次,然而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获得。。。

当时还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斯特恩-盖拉赫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施特恩和格拉赫观测到了银原子在不均匀磁场中的裂分成了两条。一开始他们以为这个实验验证了索末菲提出的空间量子化。但是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他们发现并不能用空间量子化来解释:一方面,银原子的总轨道角量子数J等于0,不应该裂分;另一方面,就算能够裂分,条数也应该等于2J+1,也就是说,裂分成两条说明有一个等于1/2的量子数。

终于,1925年乔治·乌伦贝克和塞缪尔·古德斯米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从而为这一神秘的半整数量子数找到了归宿。所以自旋量子数的提出人是乌伦贝克和古德斯米特。值得指出的是,在他们二位提出这一概念的半年之前,另一位物理学家拉尔夫·克勒尼希向沃尔夫冈·泡利提出了自旋的想法;但是他遭到了泡利的批评(因为按照自旋的观点,电子表面的速度超过了光速从而违背了狭义相对论),所以一直没有发表这一想法。所以也有人认为自旋量子数是克勒尼希、乌伦贝克和古德斯米特三人提出的。

相较之下,乔治·乌伦贝克和塞缪尔·古德斯米特最初向他们的导师保罗·埃伦费斯特提出这个想法时,埃伦费斯特咨询了洛仑兹的意见。洛仑兹也指出了电子表面会超光速这一问题。但是埃伦费斯特认为将来理论必定会得到完善的,而且乌伦贝克和古德斯米特“还年轻,可以犯错误”,所以将文章发表了。由此可见,有一个好的导师还是非常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无机化学中至关重要的四个量子数。是谁提出的?这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 (n)、角量子数 (l)、磁量子数 (m_l) 和 自旋量子数 (m_s)——并非一人之手,而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共同贡献的结晶。 主量子数 (n) 和 角量子数 (l):最早可以追溯到 尼尔斯·.............
  • 回答
    关于“警民巷围堵四川收狗点”事件,目前犬只已被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续将根据调查情况对涉案人员依法处理。这则简短的消息背后,牵扯出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各方的诉求。 “收狗点” 本身就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存在。在一些地区,它们可能承担着处理流浪动物.............
  • 回答
    嘿,听我说,大一无机化学里的“轨”,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子轨道”。别被这个名字吓到,它更像是一种描述电子在原子里“住在哪儿”的地图,只不过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实体的房间。想象一下,原子就像一个微小的太阳系。原子核就是太阳,而电子就是围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但跟行星不同,电子可不是在固定的轨道上匀速转.............
  • 回答
    网传“6岁幼儿园学生自学完《无机化学》和《基础有机化学》”这条新闻,着实让人开了眼界,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就从实际角度聊聊这事儿,看看它究竟有多“神”,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这是真的,那这孩子绝对是个天才中的天才。 咱们普通人,哪怕是读过大学化学系的学生.............
  • 回答
    在高中阶段,有机化学的方程式普遍使用“→”而不是“=”来表示化学反应,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教学和认知原因,也反映了有机化学自身的特点。这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机反应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含义。在无机化学中,当反应条件相对简单,产物明确且稳定,且反应通常.............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有机化学和仪器分析这两个紧密相连的学科。 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虽然二氧化碳、碳酸盐等少数简单碳化物不被认为是“有机”化合物,但绝大多数含碳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含有碳碳键和碳氢键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
  • 回答
    在有机化学中,我们确实经常会遇到D和d这两个字母,但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它们与“右旋”这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细致地辨析。直接说“D和d都表示右旋”是不准确的,而且容易引起混淆。首先,我们要明确有机化学中描述分子立体构型的两种主要方式:1. 相对构型 (Relative Configur.............
  • 回答
    在有机化学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状分子。这些环,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戒指一样,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稳定性。而在这个结构和稳定性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环张力”,它直接影响着环的反应活性,也因此引出了“扩张环”和“非扩张环”这样的说法。简单来说,扩张环指的是那些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原本.............
  • 回答
    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生,之所以普遍需要投入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这背后并非简单是“被要求”,而是一种由研究的性质、行业的竞争以及个人发展驱动的常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和低效率是根本原因。 有机化学,特别是合成方向,往往是一个试错过程。一个看似简单的反应,.............
  • 回答
    在用R/S法命名费歇尔投影式时,主链碳原子的编号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随意地给碳原子“贴标签”,而是一个有明确规则的系统性过程,其目标是唯一地标识出分子中的每一个碳原子,以便我们能够准确地确定手性中心的构型(R或S)。让我们一步步来拆解这个过程,力求详细而清晰:1. 识别费歇尔投影式中的主链.............
  • 回答
    无机成油理论,也叫“无机起源说”或“非生物成油说”,是地质学和石油科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且极具争议的学说。简单来说,它认为地球上的石油并非都来源于古代生物的遗骸,而是可以由地球深部无机物质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要理解这个理论,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主流的“有机成油理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
  • 回答
    有机化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大门,那里充满了形状各异、连接方式千变万化的分子,它们像乐高积木一样,组成了我们周围的一切,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我们吃的食物,再到我们的身体本身。一开始接触有机化学,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语言世界。 कार्बन (碳) 是它的基石, हाइड्रोजन (.............
  • 回答
    战斗机无人化,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但要真正把我们脑海中那些酷炫的、自主判断执行任务的“飞天机器人”变成现实,中间的道道儿可不少。要我说,现在最卡脖子的,无非是那几个核心问题,每一个都挺让人头疼的。一、 认知与决策: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先说这“大脑”。战斗机上可不是简单地跟着预设路线飞就.............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了有机化学,乃至整个量子化学的核心。很多人在初学的时候都会对“成键”和“反键”轨道感到困惑,觉得明明是两个一样的氢原子,为什么结合起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稍微“拆解”一下,从最根本的地方说起。1. 原子和电子:基本单位首先,咱们得知道,构成物质的都是原子.............
  • 回答
    要说本科有机化学真的就比物理化学“难”,这事儿可就不好一概而论了,因为“难”这个字,实在太主观了,而且在不同的学生眼里,这份“难”可能来自于完全不同的地方。不过,咱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杀伤力”到底在哪儿。先说说有机化学。很多人一提起有机化学,脑子里可能就蹦出无数的反应.............
  • 回答
    好的,咱们一起来仔细剖析一下《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习题656的(viii)小题。要知道为啥那个产物会是主要产物,咱们得把题目给的反应物和条件好好说道说道。要理解这个反应,咱们得先认识到,有机化学里头,反应的路径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是会遵循一些“潜规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选择性。影响选择性的因素有很多.............
  • 回答
    开启你的有机化学奇幻之旅: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书籍有机化学,这个充满碳链、官能团和反应机理的迷人世界,往往让初学者感到既兴奋又畏惧。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结构,更是一种理解物质世界运作方式的语言。要想在这片领域里畅游无阻,一本好的入门书籍至关重要。今天,就让我来为你推荐几本在我看来,真正能点燃你对有机.............
  • 回答
    这几道有机化学的题目,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我们一步步来拆解,别怕,有机化学玩的就是“套路”和“逻辑”,只要掌握了,很多题目都能迎刃而解。请先把你遇到的这两道具体题目发给我。在我看到题目之前,我可以先给你一个通用的解题思路,这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大学有机化学题目,尤其是涉及到反应机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一起深入探讨一下这个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在分析具体的反应之前,我们先建立一个通用的框架,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有机反应,我们都能有条理地进行分析。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钥匙:电子的流动说到底,有机化学的反应就是原子之间电子重新排布的过程。理解反应机理,就是追踪电子是如何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
  • 回答
    高等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解答之道:层层剥茧,洞察本质在高等有机化学的世界里,反应机理并非僵化的教科书条文,而是一系列精密、动态的步骤,揭示着原子如何在特定条件下相互作用、断裂与重组,最终生成新的分子。解答一个反应机理,就是要像侦探破案一样,从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还原出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这其中,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