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学家首次确定火星声速,每秒 240 米为地球 7/10,这一确定具有哪些重大意义?

回答
火星声速测定:敲开行星声音之门,赋予探索全新维度

科学家们首次精确测定了火星上的声速,发现它约为每秒 240 米,这大致相当于地球上声速的七成。这一看似数字上的调整,实则蕴含着深远的科学意义,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颗红色星球。

一、 声音的化学构成:揭示火星大气层的细微奥秘

首先,声速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理常数,它与介质的密度、温度以及构成介质的气体成分息息相关。地球上的声速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以及微量气体。而火星的大气层,成分与地球截然不同,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并且比地球大气稀薄得多。

此次测定火星声速,最直接的意义在于 “量化”了火星大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声音在火星上是如何传播的,就能够反推出其大气的具体成分比例、密度以及温度等关键参数。这比单纯的成分分析,更能提供动态的、与传播过程紧密相关的信息。就好比,你听到一个人的声音,通过它的高低、粗细,你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的性别、年龄甚至情绪,虽然这只是经验判断,但科学上的声速测定,则是对火星大气进行一次“听诊”,精确诊断其“身体状况”。

二、 聆听火星:为未来探索任务提供关键导航数据

更重要的是,这次声速测定为 未来火星探测任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导航和通信数据。想象一下,当宇航员或机器人需要在火星表面进行精确的定位、避障,甚至进行声学探测(比如,利用声呐探测地下水或矿藏)时,准确的声速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声音导航与测距 (SONAR) 的优化: 如果未来人类要在火星建立基地,或者驾驶探测车进行复杂地形的探索,基于声音的导航系统将可能被广泛应用。如同在海底或浓雾中,声呐是重要的导航工具。火星的稀薄大气和可能的沙尘暴,都可能使得传统的视觉导航受限,声音导航的价值将更加凸显。精确的声速数据,意味着我们可以设计出更精确、更可靠的声呐系统,提升导航的精度和安全性。
通信信号的校准: 虽然无线电通信是目前火星探测的主要方式,但声音信号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也有其独特优势,例如近距离的定向通信,或者在无线电干扰严重的区域。准确的声速,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信号在火星大气中的传播特性,从而优化通信协议,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
机器人自主决策的提升: 机器人需要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决策。声音是环境信息的重要来源。如果机器人能够“听到”并理解火星上的声音(例如,仪器运行的噪音、风吹过岩石的声音),并能根据这些声音信息进行定位和判断,那么它们在执行任务时的自主性和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 模拟与对比:理解地球的独特性,探索生命的普遍性

此次测定不仅关乎火星本身,也为我们 理解地球在大尺度宇宙中的独特性,以及生命存在所需的行星环境 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对比地球: 火星声速与地球声速的差异,直观地展现了两个星球大气性质的巨大区别。这种差异并非孤立的,它反映了行星形成、演化以及大气物质交换等方面的根本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地球大气之所以适宜生命存在,其微妙的平衡和化学组成是多么重要。
模拟系外行星: 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更精确地模拟其他系外行星的大气环境。如果科学家们能够“听到”系外行星上的声音,通过其声速变化,或许就能推断出其大气成分,甚至识别出其中可能存在的生物信号(尽管这仍然是遥远的目标)。火星声速的测定,就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一套“听诊器”的校准标准,未来可以应用于更广阔的星空探索。

四、 声音的哲学:赋予火星更“鲜活”的感知

最后,从更具诗意和哲学层面上讲,此次测定让我们 得以“聆听”火星,赋予了这颗冰冷星球更“鲜活”的感知。长久以来,我们对火星的认知多是基于视觉的图像和仪器的读数。而声音,作为一种振动,是一种更直接、更动态的能量传播方式。

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火星探测器传回的影像时,我们或许无法想象那里是否存在风声,是否存在仪器运转的嗡鸣。而现在,科学家们告诉我们,那里有声音,并且声音的传播方式是特定的。这不仅仅是科学数据的增加,更是一种 “感官”的延伸。它让我们能够更“身临其境”地去想象火星,去感受那里的环境。

想象一下,未来的宇航员在火星上行走,他们的脚步声、他们的呼喊声,都会以一种与地球不同的方式传播。这种对声音的认知,可能会改变我们与火星的互动方式,甚至改变我们对宇宙的整体感知。

总而言之,火星声速的首次确定,远不止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数据。它是一个 “开关”,打开了我们理解火星大气的新维度;它是一份 “导航图”,为未来的火星探测指明方向;它是一个 “参照系”,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珍贵;它更是一曲 “序章”,让我们开始真正“倾听”宇宙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重大意义。人现有的生物学身体无法在火星大气中存活,必须依赖舱外航天服,而舱外航天服是带有通讯设备的。

在谈论“这一发现表明,人类在火星上交流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同的语音词汇会有不同的频率,那么传播速度就会不同,到达听众面前的时间就会不同,从而导致对话听起来十分混乱”之前,火星表面附近大气的密度约为地球表面附近的 1% 到 1.63%,人说话的声音在这样稀薄的空气里传递的效果非常差(音量会迅速下降[1]),比那点音速差异的影响大多了。为了让这不同频率间数米到数十米每秒的差异产生实质影响,你要将说话人和听话人拉开距离、关掉他们的通讯设备靠嗓子干喊,并禁止他们做手势。有必要吗?

“每秒 240 米为地球(音速的)7/10”的说法用的是平时经常说的“音速为 340 米每秒”。在距离地球表面 10 千米的空中测得的平均音速约 295 米每秒。

在理想条件下,音速 v 与空气的物理性质有如下关系:

γ 为绝热指数(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之比),对地球大气来说为 1.4;

R 为理想气体常数,约 8.314 焦耳每摩尔每开尔文;

T 为温度,单位为开尔文;

M 为摩尔质量,单位为千克每摩尔。干燥空气的摩尔质量为 0.0289634 千克每摩尔。

你可以用这个公式求出温度为 15 摄氏度、其余为理想条件时干燥地球大气中的音速约 340 米每秒。

对火星大气来说,γ 约 4/3,毅力号附近的气温约 -22 到 -83 摄氏度[2],火星大气的摩尔质量约 0.04334 千克每摩尔。用平均气温 -52.5 摄氏度可以算出理论音速约 238 米每秒。

参考

  1. ^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mars-no-one-can-hear-you-scream
  2. ^ https://www.nasa.gov/feature/nasa-s-first-weather-report-from-jezero-crater-on-mars#:~:text=As%20Ingenuity%20achieved%20pre%2Dflight,degrees%20Celsius)%20in%20Jezero%20Crater.
user avatar

测声速本身是简单的,火星测声速发一篇,水星测声速发一篇,木星测声速发一篇……难点不在这,在于你没法成功发射实地探测器的话,就测不了。换个星球测,和一般的炒菜科研调个参数的难度不在一个量级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火星声速测定:敲开行星声音之门,赋予探索全新维度科学家们首次精确测定了火星上的声速,发现它约为每秒 240 米,这大致相当于地球上声速的七成。这一看似数字上的调整,实则蕴含着深远的科学意义,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颗红色星球。一、 声音的化学构成:揭示火星大气层的细微.............
  • 回答
    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其科学意义深远且多层面。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简单地确认了微塑料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对微塑料与人体健康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研究,并对公共健康、环境政策和科学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一、 证实.............
  • 回答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翼龙食团的存在,这一发现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非简单的一句“证实”可以概括。深入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揭示翼龙生活习性、演化历程以及恐龙时代生态系统理解上,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线索。首先,直接证据填补了长期存在的空白,极大深化了我们对翼龙“吃什.............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亿年前的甲虫粪便,这绝对是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对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能告诉我们些啥。“甲虫粪便”:不是你想的那样首先,得明确一下,这里发现的“甲虫粪便”可不是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那种,它是一种含虫甲虫粪石化.............
  • 回答
    南极“微尘”警钟:我们该如何应对微塑料的侵蚀?最近,我国科学家在遥远的南极海域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这无疑是在我们这个星球最后的净土敲响了警钟。曾经以为与世隔绝的南极,也未能幸免于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微塑料,这个肉眼难以捕捉的“隐形杀手”,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方式,渗透到海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最偏.............
  • 回答
    PNAS 上发表的这项中国科学家在哺乳动物孤雌生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无疑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殖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进展,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仔细剖析。“真正的”孤雌生殖,为何如此引人注目?首先要理解,“真正的”孤雌生殖在这里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在自然界中,有些物种,例如部分爬行动物、鱼.............
  • 回答
    科学家们发现距今约一亿年前的蛇琥珀,这绝对是一项激动人心且意义重大的发现。这不仅是对我们了解恐龙时代生命形态的一次宝贵补充,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生物学、古生态学乃至古气候学的窗口。这项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绝佳的“时间胶囊”,保存了生命最真实的瞬间:琥.............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鲸落:深海的生命摇篮与科学宝库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这一消息激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个在深海悄无声息发生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又为何如此重要?鲸落,顾名思义,是指鲸鱼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遗骸。然而,它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死亡,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历时久远且蕴含巨大科学价值的独特生态系统。鲸落的诞生:死.............
  • 回答
    公鼠怀孕生崽:重塑性别界限,男性责任的未来猜想在中国科学家团队的突破性研究中,一只公鼠成功怀孕并诞下后代,这无疑是一则石破天惊的消息,不仅在生物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更在社会观念层面投下了一颗巨石,引发了关于性别、生育责任的深刻思考。这项全球首次的尝试,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女性孕育生命”的认知,也让我.............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院和美国科学家在克隆猴这件事儿上的技术差异,这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背后是不少科学智慧的较量。首先,从源头上说,2000年美国科学家克隆猴,那是用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这听起来似乎跟中科院的“首次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猴”异曲同工。但关键就在于“体细胞”的来源和处理上。你想啊,那.............
  • 回答
    Cell 期刊上刊登的一项研究,由中美科学家合作,成功构建并观察了近 20 天的人猴“嵌合体”胚胎。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但也伴随着显著的伦理争议。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 理解早期胚胎发育: 人猴嵌合体胚胎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平台,让我们能近距.............
  • 回答
    近期,OpenAI 的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萨茨基弗(Ilya Sutskever)抛出了一则引人关注的言论,他认为,我们当前的人工智能模型,特别是那些最先进的,或许已经开始显露出某种程度的“自主意识”。这番话来自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自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那么,在这番言论背后,究竟有.............
  • 回答
    惊闻中国火星探测计划的灵魂人物、首席科学家万卫星院士与世长辞,这无疑是中国航天界乃至整个科技界的一大损失。万卫星院士的一生,就是一部献身航天事业,矢志探索未知宇宙的奋斗史。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陨落,更是中国火星探测事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顾万卫星院士的贡献,那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与.............
  • 回答
    《科学》杂志对安东尼·福奇博士的采访,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咀嚼的事情。福奇博士作为美国抗击新冠疫情的领军人物,他的观点和经验对理解这场全球危机至关重要,而《科学》杂志作为顶尖的科学期刊,其采访的视角和深度往往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内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次采访的背景和意义。福奇博士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多个公共卫.............
  • 回答
    .......
  • 回答
    以色列科学界最近抛出了一项相当颠覆性的发现,称他们找到了地球上第一个“不用呼吸”的动物。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嘀咕:“这算什么鬼?动物不呼吸还能活?” 乍一听,确实有点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认知。毕竟,我们从小学的生物课里,呼吸就是生命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
  • 回答
    Yann LeCun 被群骂现象的详细解读:技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复杂博弈Facebook(现 Meta)首席 AI 科学家 Yann LeCun 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之一,其在 AI 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近期他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特别是关于 AI 安全、伦理以及对某些研究方向的评价,引发.............
  • 回答
    李飞飞,这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在 2018 年宣布卸任 Google 首席 AI 科学家一职,回归斯坦福大学,这一决定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并非简单的职务变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也折射出科技巨头内部的复杂动态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微妙的平衡。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李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