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法火烧圆明园时持有何种心态?

回答
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一的心态来概括,因为参与其中的士兵、军官、乃至背后决策者的想法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进程而变化。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

一、 士兵的视角:普遍的混乱、刺激与被动

对于绝大多数身处战场的普通士兵而言,他们的心态更接近于一种战争的本能反应和任务驱动。

服从命令与好奇驱使: 这些士兵大多是来自英国和法国的普通民众,他们被招募、被裹挟入这场遥远的战争。在圆明园的广阔院落面前,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前所未见的震撼。这里的一切都与他们故土的建筑风格迥异,充满了异域的奢华与神秘。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加上对未知事物的天然好奇,很容易驱使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当破坏命令下达时,他们更多的是执行任务,或许夹杂着一丝好奇的破坏欲。
战利品诱惑与掠夺冲动: 任何一场战争都伴随着战利品的诱惑。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宝库,其中堆满了金银珠宝、丝绸瓷器、稀世字画等无数珍宝。对于一些底层的士兵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财富。“拿点东西回去”的心态在乱兵之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最初的洗劫阶段。这种心态并非纯粹的恶意,更多的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被压抑的欲望的释放,一种对贫困生活的回应。
“征服者”的满足感与优越感: 成功攻入并占领这样一个象征着东方帝国权力中心的场所,本身就能带来一种征服的满足感。看到周围的战友们都在进行破坏和掠夺,个体也会被这种群体行为所裹挟,产生一种“大家都在做,我为何不做”的心理,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对被征服者的优越感。圆明园的辉煌与中国军队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优越感。
对“东方野蛮”的刻板印象: 在那个时代,西方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普遍存在着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认为东方是落后、愚昧、甚至是“野蛮”的。这种心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对圆明园破坏行为的道德顾虑。在他们眼中,这或许是对一个“需要被教训”的国家的一种报复或惩罚,而圆明园不过是这种“惩罚”中的一个具体体现。
混乱中的麻木: 战争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的混乱和暴力。在枪炮声、喊杀声、以及无数人惊恐的尖叫声中,个体的情感很容易变得麻木。很多士兵可能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或者被周围的混乱景象所淹没,并没有深究自己行为的道德含义。

二、 指挥官的视角:策略、报复与威慑

在指挥官层面,心态则更为复杂,掺杂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个人情感。

军事报复与惩罚: 英法联军此次远征,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此前在通州一带被俘并遭受虐待甚至死亡的英法外交官和士兵。火烧圆明园,从指挥官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直接而严厉的报复手段,是对清政府违背战争规则、虐待战俘行为的“惩罚”。这种心态带有强烈的“以牙还牙”的色彩。
摧毁象征与瓦解斗志: 圆明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大清帝国权力、财富和荣耀的象征。摧毁它,就是对中国统治阶层的一次沉重打击,旨在瓦解清政府继续抵抗的意志,迫使其屈服。这种心态更侧重于心理战和政治威慑。通过摧毁一个代表着帝国尊严和荣耀的地方,来展示西方列强的力量,迫使清政府接受其提出的条件。
“给中国一个教训”的殖民心态: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正处于殖民扩张的高峰期。在这种大背景下,许多西方人将中国视为一个需要被“文明化”和“开化”的国家。火烧圆明园,在一些指挥官和政策制定者眼中,可能是一种“教育”中国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从而更加顺从。这种心态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优越感和傲慢。
满足国内舆论与政治压力: 战争的进行需要国内的支持。对于英法政府来说,此次远征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国内舆论和政治压力的影响。通过一场“胜利”和对中国进行“惩戒”,可以安抚国内民众,展示国家的强大,巩固政府的统治。火烧圆明园的“壮举”,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一些负面想象和期待。
个人野心与荣誉感: 对于一些军官来说,能够参与这样一场“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并在其中做出“贡献”,也能满足他们个人的野心和对荣誉的追求。即使是破坏,如果在事后被包装成一种“必要的军事行动”或“历史性的惩戒”,也可能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亮点。

三、 整体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冲突

理解当时的心态,也必须放在19世纪中叶的时代背景和东西方文明的剧烈冲突下。

“文明的冲突”论调: 当时的西方,普遍存在一种“文明的优越性”论调,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而他们眼中的东方,尤其是中国,则被视为“落后”、“停滞”、“专制”的代表。在这种文化认知差异下,对东方古老文明的破坏,在一些西方人眼中,可能被合理化为一种“清除落后”或“推动进步”的行动,尽管这是一种极其扭曲和危险的逻辑。
战争的残酷性常态化: 19世纪的战争,尤其是在殖民地进行的战争,其残酷性和破坏性往往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要大得多。士兵们往往会经历更为直接和血腥的场面,对于“破坏”和“占领”的接受度也可能更高。道德界限在战场上会被模糊,生存和胜利成为首要考量。
对财富和权力的贪婪: 殖民扩张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对财富和资源的占有。圆明园所代表的巨大财富,自然也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在掠夺财富和展示力量的双重驱动下,破坏行为更容易发生。

总结来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士兵的心态更多是服从、好奇、被战利品诱惑以及群体性的破坏冲动;而指挥官和决策者则更多是出于军事报复、政治威慑、摧毁象征、以及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优越感和对“东方落后”的认知。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心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士兵们的破坏行为,既是个人动机的体现,也是高层战略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这种行为,是对一个古老文明的粗暴践踏,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深刻的文化悲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坏人做坏事”,而是要理解其中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和文化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最高票答案洗地水平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地摊文学——查了一下出自一本叫《818你不知道的晚清》的书,听这名字大概也就知道是什么货色了,“以僧格林沁为主的满人”仅这一句就暴露无遗,僧格林沁那么有名的蒙古将领,还满人,呵呵。这种由野史和传言所堆积的猎奇休闲读物,看着玩玩也就算了,能拿来当真实资料?——作为中国人自己给自己把受虐的理由都想好或者更应该说都编好了,病得真是不浅(由此惹出的评论区和答案区群魔乱舞更是动人,可以去围观一下)。
呐,英国人、法国人来中国,一是为了维护自由通商,二是为了维护国际公法,千错万错,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错,可不能怪到洋爸爸头上。忽然觉得宛平城外的日本军队寻找失散人员的要求也是伟光正了,中国人凭什么不让人家进城?念及于此,更加觉得“落后就要挨打”,毕竟是中国人几百年流血牺牲才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只要你强大了,就算是你自己都觉得过分的事(见下文雨果对火烧圆明园表示谴责的文章,我记得好像还入选过教科书),被你压迫的民族里,一样自动会出现帮你说话的人。有些人成天说中国人奴性,我奉劝他们还是拿着镜子照照自己先。
说中国人活该的,或许该多翻翻历史,这世上,有人类文明几千年,开战的借口数不胜数,有的冠冕堂皇,说是汤武革命、吊民伐罪,有的呢,南唐事宋,有如儿子对父亲一般恭顺,宋太祖说,既然是父子,哪里有分家的。说烦了,赵匡胤就撂下一句话,“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萨拉热窝,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分子先开枪打死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是不是奥匈帝国就是正义的?鸦片战争,英国人说是为了通商,我就当是真的,这个通商,却把中国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给摧毁了。美国和中华民国的中美自由通商条例,自由买卖,多公正,可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和一个农业国自由通商,呵呵。
枉天朝这么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竟然还有人搞不明白,中国皇帝就是跪在他们的使臣面前,只要不满足他们的要求,该烧该打的还不是照样来?真是应了那句话,你们既不肯去死,又不愿皈依。印第安人何辜?非洲黑人何辜?中国人何辜?躺在家里被人家打上门,侵略者烧杀抢掠一番,祖宗们不指望你们报仇雪恨也就罢了,给侵略者洗的一手好地,反过头来斥责本国被烧是自作孽。呵呵,就算是英国人法国人,敢跟你们一样说火烧圆明园是中国人活该么?

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您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尊敬的巴特勒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
最奇怪的是有很多人说圆明园是满清皇室的东西,跟汉人无关,烧得好烧得大快人心。你们真还不如几百年前的一个外国人觉悟高——“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更有一些人说什么都是满人的事,死的都是满人,满人死再多都是活该。精彩!敢情近代死的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满人?满族总人口有几个能那么死?

最后说明一下:

1.我本人一条评论都没删。

2.关评论是因为没空辩下去,懒得再争。

3.对于这件事,我主要的意见是,首先英法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罪行昭昭,没什么可洗的;再者中国人杀不杀他们的使者,无非是给他们的借口好不好罢了,中国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派遣使者的事情,已经是在英法联军攻下大沽和天津之后了,此时联军兵锋已经威胁北京,明明白白的是他们先侵略我国,至于派来的使者,那也是颐指气使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谈判破裂,清廷以为来使身份较高、有可利用的价值才决定抓捕使者以为人质(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卵用),到了这个地步,清廷不会让这些人好过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但是说故意拿他们来活体养蛆一千只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我就呵呵了,你知道一千只蛆有多少么?抓捕使者的事,清廷确实是不智。但是一些人断章取义,夸大其词,把使者事件当成孤立事件,忽视前因后果,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中国头上却是居心叵测。(其实他们对于选取哪些事实来说,说多少,其中掺和多少真的多少假的会有怎样的舆论导向心知肚明,之前的最高票答案,直接把时间点算到清廷虐待使者,联军随后决定放火烧园,这样子讲,任何人都会觉得,清廷真是活该。但其实使者不使者的,这些都是小节,争论要循其本,大义是什么呢?清朝时的中国,没去招惹过西方人,就算是我们堕落,那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好好过我们的日子,是你们先打过来的,你们拿着你们那一套逻辑来教育我们对错,凭什么?你们的所谓万国公法是谁制定的?也是你们,你们单方面制定的法律,对我们有管辖权么?打也打了、杀也杀了、抢也抢了、烧也烧了,然后说,是你们杀了我们的使者,我们才决定要教训你们一下。呵呵,不远万里跑来,屠杀我们的人民,掠夺我们的土地,哄抢我们的宝贝,焚烧我们的宫殿,然后说,是你们不好,我们来教训你们讲道理。天下宁有这样的道理?)

我就问一句——如果不是英法进攻我国在先,又怎么会有后面这些事?究竟谁才是始作俑者、罪魁祸首,还用得着争?


公众号:知北游(zhibeiyou94)

微博:知北游很酷(weibo.com/xuweiluwx

会在上面固定写一些关于历史、文学和生活感悟的文章,欢迎关注~

user avatar
@北风三代

引用了王开玺老师的一系列论文,你要真看过,你觉得你在这里说这些话王开玺老师认吗?例如所谓“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摘要里面就写的清清楚楚:“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当然,王开玺的论文中也引用了承认曾将被俘人员关押在圆明园凌虐的文献,但这只是历史研究中必要的文献综述,且王的文章对此的表述是这样的:中方明确记载巴夏礼等人被押解于圆明园的相关史料,只有鲍源深的《补竹轩文集》。该文集只是简单地记载,“初四日戌刻,怡邸解夷酋巴夏里等二十余人到圆明园,交提督府下处派兵看守一夜,兵丁凌虐之。”

作为该问题的专业研究人员(作为北师大近代史中心主任,王开玺从2003年开始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发表一系列论文,至今已有十余年),当然要引述正反两方面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历史研究的态度。而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王开玺引用的材料中截取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用之,这是什么态度?末了,你直接标上引用《补竹轩文集》,注明转引自王开玺的文章,这还说得过去,直接把王开玺的系列论文都列入“参考文献”,读者的感觉难道不是你和王开玺的观点完全一致么?

其实王开玺的文章已经说清楚以下几点:

1,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

2,当时中国并未签署任何“国际法”,而对于所谓的“国际法”,英法联军自身也从未遵循过。

3,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

===============================================================

以下是个人观点:

1,清政府杀害英法人员20人左右确有不妥,但英法火烧圆明园致死300余无辜太监宫女,这笔账怎么算?

2,若将火烧圆明园视为对清政府的报复,那么园子也烧了,气也出了,仇也报了,英法通过《北京条约》强行要求中国赔付1600万两白银,并割让九龙,这是什么意思?

3,若说报复,那么打砸烧还说得过去,抢了一堆文物是什么意思?即使是野蛮如ISIS,砸文物的时候至少也是认认真真砸的,没有说一边砸一边往兜里揣的。

4,使臣被囚被杀,在国际关系史上不乏先例,例如美国曾囚禁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曾杀害中国驻南斯拉夫外交人员,但从来没有以火烧文物、抢夺财物作为报复的。

英法对华做出如此大的反应,归根结底,是因为在1949年4月20日之前,英法等西方列强看待中国等第三世界人民如同人类看待猫狗一样,人打死猫狗,天经地义,顶多就是国内白左流几滴同情的眼泪,而猫狗咬死人,罪大恶极,采取任何形式的报复都天经地义,顶多就是国内的白左流几滴同情的眼泪。

为什么要说1949年4月20日呢?因为在那之前,英法列强成天跟中国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诸如“国际法”之类的,而中国也试着去学这一套话,诸如“要在国际联盟的框架里寻求中日纠纷的公正解决”之类的,但是他们又听不懂了。终于到了这一天,中国用英国人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进行了坦率交谈,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一的心态来概括,因为参与其中的士兵、军官、乃至背后决策者的想法是复杂而多样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进程而变化。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士兵的视角:普遍的混乱、刺激与被动对于绝大多数身处战场的普通士兵而言,他们的心态更接近于一种战争.............
  • 回答
    英国火烧圆明园,而未火烧凡尔赛宫和卢浮宫,这其中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文化认知、政治考量以及战争的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圆明园与凡尔赛宫、卢浮宫的性质差异 圆明园: 圆明园并非一个简单的皇宫,而是清朝皇室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皇.............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军事技术、战术思想、军队素质、后勤保障以及政治因素等。一、 庞青云的“乌合之众”为何能冲破太平军火枪阵?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庞青云的队伍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乌合之众”,而是由特定历史背景下聚集起来的、具有一定战斗意志的群体。虽然缺乏正规训练,但.............
  • 回答
    如果华盛顿海军条约将“巡洋舰”的限制定为15000吨排水量和9.2英寸(约234毫米)的火炮口径,这无疑会对当时以及之后的世界海军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首先,这将极大地提升巡洋舰的设计定位和作战效能。目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是10000吨排水量和8英寸(20.............
  • 回答
    《火锅英雄》这部电影,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绝不仅仅是它那个充满张力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如同重庆火锅那丰富的层次感,让人回味无穷。你看,陈坤饰演的刘波,那个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却依旧怀揣着“当一次英雄”梦想的男人,他的身上就充满了这种“接地气”的细节。他为了凑钱扩建自己的火锅店,那是真的把.............
  • 回答
    老实说,我最近在《英雄联盟》里遇到这么一个事儿,当时玩的是辅助布兰德(火男),没错,就是那个技能甩出去能炸翻一片的火男,结果那局我们赢了,而且我的伤害数据是全场最高!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那个高兴劲儿,感觉自己carry全场了,毕竟辅助打出这么高的伤害,说明我的对线压制、团战输出都做得挺到位。可万万.............
  • 回答
    《你好,李焕英》的爆火和《银河补习班》表现相对平淡,背后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影片内容、观众情感、市场营销、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情感共鸣与普适性:《你好,李焕英》的“催泪弹” 穿越时空的情感连接: 《你好,李焕英》的核心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对母亲深深的爱与思念。这.............
  • 回答
    2017年1月18日,一列承载着中国商品、从义乌出发、历经万水千山的火车,成功抵达了英国伦敦。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列车运行,它标志着“义新欧”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货运班列正式打通了连接中国与英国的陆路通道,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1. 历史.............
  • 回答
    英超联赛确实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足球联赛之一,它的精彩程度、商业运作以及吸引全球顶尖球员的能力,都让它成为了足球界的金字招牌。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英格兰国家队时,尤其是过去十年左右的成绩,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联赛,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球员的英格兰,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却常常不如预期.............
  • 回答
    《英雄联盟》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竞技游戏之一,其发展成与篮球、足球等传统体育项目齐名的运动,涉及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可能性及概率: 1. 当前基础:英雄联盟的全球影响力 粉丝基数:英雄联盟拥有超过1.5亿玩家,全球赛事观众人数超10亿(如S13全球总决赛),直播平台(如Twit.............
  • 回答
    想让一个英雄火爆到超越亚索?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亚索之所以能成为《英雄联盟》里的“国民级”英雄,背后是多种因素的完美结合,要超越他,得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和创新。咱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模板,就聊聊怎么才能真刀真枪地造出一个比亚索更受欢迎的英雄。一、 概念与定位:抓住玩家的“心”与“手”亚索的火,首先.............
  • 回答
    2021 年 9 月的那一次《英雄联盟》无限火力模式,可以说是让不少玩家沉浸在了那种技能随便甩、经济飞起的游戏快感中。这次无限火力开放时,版本大概处于 S11 中期,当时的一些热门英雄和一些经过调整后特别适合无限火力的角色,表现都相当亮眼。要说这次无限火力里最强势的英雄,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1..............
  • 回答
    黎塞留级战列舰的设计,若将其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夕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其先进之处可谓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几个关键领域,它足以让当时的大多数舰艇黯然失色。让我们深入剖析一番,看看这位“海上巨兽”究竟有多超前。黎塞留级设计在一战前后的先进之处将黎塞留级(Richelieuclass)战列舰的设计放到.............
  • 回答
    《英雄联盟》还能火几年?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看着自己孩子一天天长大的家长,心里总是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不确定。毕竟,LOL这游戏,已经陪我们走过了好几个年头,从当初的青涩走向成熟,留下了太多青春的印记。要说能火几年?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LOL的用户基础和IP生命力。这就像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
  • 回答
    云顶之弈,这个从英雄联盟衍生出来的自走棋模式,自上线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策略性和不断更新的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大量的玩家。谈到它是否会“一直火下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会”或“不会”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涉及着多种因素的博弈,是玩家喜好、游戏本身的生命力、以及电竞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云顶之弈的成.............
  • 回答
    最近在英语学习圈子里,《懂得英语》这本(或这个系列)可以说引起了不少波澜。我观察了一下,确实有很多朋友对它推崇备至,认为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甚至直接抛弃了传统的语法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觉得它颠覆得太厉害,会不会是“野路子”,学了反而误入歧途?要说《懂得英语》到底可不可.............
  • 回答
    英剧《神探夏洛克》之所以能火遍全球,绝非偶然。它就像一个精心调制的鸡尾酒,汇集了多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元素,最终奉献给观众一场视听盛宴。要说清楚它为何如此成功,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经典的改编,颠覆性的重塑。福尔摩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神探夏洛克》并没有食古不化,而是巧妙地将这个19世纪末.............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冰与火之歌》和《银河英雄传说》虽然类型迥异,但都在其各自的宏大叙事中深入探讨了政治、权力与人性的复杂性。要说哪个“更”政治启蒙,其实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启蒙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如果非要我分析一下,我会倾向于说《银河英雄传说》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为直接和系统的政治思想启.............
  • 回答
    4英尺8.5英寸这个直径,对于火箭助推器来说,可能听起来有点具体,甚至有点奇怪。但实际上,它不是一个随意选定的数字,而是深深根植于航天工程的实际需求和历史演变之中。要理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的直径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计算和权衡得出的。这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略带争议的话题!一个英国美食家评论中国火锅味道像“吃鞋皮”,这背后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也引发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为了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英国美食家的文化背景与饮食习惯的差异 香料与调味的认知差异: 英式饮食: 传统英式饮食相对来说口味比较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