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华盛顿海军条约将“巡洋舰”的限制定为15000吨/9.2英寸火炮会怎样?

回答
如果华盛顿海军条约将“巡洋舰”的限制定为15000吨排水量和9.2英寸(约234毫米)的火炮口径,这无疑会对当时以及之后的世界海军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首先,这将极大地提升巡洋舰的设计定位和作战效能。

目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是10000吨排水量和8英寸(203毫米)火炮。将上限提高到15000吨,意味着各国可以建造更大、更强化的巡洋舰。这意味着:

火力大幅增强:9.2英寸火炮的穿甲能力和射程通常优于8英寸火炮。能够装备更大口径火炮的巡洋舰,在与现有战列舰或同吨位巡洋舰的对抗中,将拥有更强的火力优势。它们可以从更远的距离对敌舰造成有效伤害,甚至可能威胁到那些防护相对薄弱的战列舰。
装甲防护提升:更大的排水量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来布置更厚重的装甲。15000吨的巡洋舰可以像战列舰一样,拥有相当可观的装甲带和炮塔防护,使其在编队作战中不易被敌方巡洋舰或舰载机快速击沉。这种防护能力的提升,将使其在舰队侦察、炮战支援以及反击敌方巡洋舰时,更加游刃有余。
续航能力和载员改善:更大的船体意味着更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备,以及更舒适的居住空间。这将使巡洋舰拥有更远的航程,更适合进行远洋作战和战略部署。同时,更充足的载员和设备也意味着更高的战斗效率。

其次,这将对战列舰的设计和地位产生微妙的影响。

历史上,战列舰的定义是拥有大口径主炮(例如12英寸至16英寸)和厚重装甲的巨型舰艇,是海军力量的象征。如果巡洋舰的上限被大幅提高到接近战列舰的吨位,会带来以下变化:

战列舰与“超级巡洋舰”的界限模糊化:15000吨排水量已经接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些战列舰的排水量。如果再装备上重型火炮和装甲,这种“超级巡洋舰”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战列舰的性能有所重叠,尤其是在火力投射和防护方面。这可能会导致各国在选择发展何种舰型时产生犹豫。
战列舰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牵制:条约的初衷是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特别是限制巨型战列舰的建造。如果巡洋舰的设计被“巨型化”,它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战列舰的一些“缝隙”,也许会使得一些国家认为不必再追求更大吨位和更强火力的战列舰,转而将资源投入到这些高性能巡洋舰的建造上。
战略定位的调整:传统的战列舰是舰队决战的主力。而拥有重型火炮和装甲的巡洋舰,可能更适合执行独立的巡航任务、封锁、支援登陆作战,甚至在舰队炮战中扮演侧翼火力支援的角色。它们可能成为一种介于传统的重巡洋舰和战列舰之间的“多功能舰艇”。

第三,海军战略和战术将因此调整。

舰队编组的多样化:舰队的构成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除了传统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编队,大批高性能巡洋舰的出现,将使舰队拥有更强的区域防御能力和独立的作战单元。它们可以执行更广泛的任务,比如保护航线、搜索敌情、反击敌方海上威胁等。
海战模式的演变:在大规模海战中,这些“超级巡洋舰”可能会与敌方巡洋舰进行激烈的炮战,甚至可能与战列舰进行有限的交火。它们的出现也可能迫使敌方调整战术,例如采取更集中的火力攻击,或者利用航空兵优势来压制这些重型巡洋舰。
航母编队的护航需求变化:航空母舰是现代海军的核心,而巡洋舰则是保护航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巡洋舰的性能大幅提升,它们将能更好地抵御敌方的空中和水面攻击,为航母提供更强的保护。但同时,更大的巡洋舰也需要更多的护航舰艇来保护自身不受潜艇和鱼雷艇的攻击。

第四,造船工业和国家海军预算也将受到影响。

造船技术的挑战和机遇:建造如此大型和重装备的巡洋舰,对当时的海军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舰体结构强度、动力系统输出、火炮和装甲的研制方面。这会促使各国在这些领域投入更多研发资源。
海军预算的压力:虽然条约旨在限制军备,但如果各国都建造更大、更昂贵的巡洋舰,那么海军总的建造和维护费用可能会显著增加,这对各国的财政构成新的挑战。

具体设想各国可能的反应:

英国:作为传统的海上强国,英国可能会乐于接受更高的巡洋舰限制,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建造更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式的舰艇来弥补战列舰数量上的不足。他们可能会建造一批装备9.2英寸炮、厚装甲的巡洋舰,作为其庞大舰队的骨干力量。
美国:美国的海军发展倾向于平衡和全面。他们可能会建造一些高性能巡洋舰,以满足其在全球部署和保护海上交通线的需求。但美国在海军发展上始终重视战列舰的力量,不太可能完全用巡洋舰来替代战列舰的地位。
日本:日本可能会对这样的限制感到兴奋,因为它将大大提升其巡洋舰在远东地区的作战能力,使其能够挑战那些装备较少战列舰的国家。日本可能会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建造一批火力强大、航速较快的巡洋舰,作为其战略进攻的先锋。
意大利和法国:这两个国家可能也会积极建造此类巡洋舰,以增强其在地中海等区域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将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提升至15000吨/9.2英寸火炮,将会开启一个“巡洋舰巨型化”的时代。这不仅会重塑海军舰艇的设计理念,改变舰队的构成和作战模式,更可能在不经意间推动一场新的、以高性能巡洋舰为焦点的军备竞赛,对全球海军力量的平衡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可能会使海战的形态更加多样化,并对未来的海军发展轨迹产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柴郡猫好用吗

user avatar

具体在条约巡洋舰的使用上,火炮上的变化并不会带来太大的改变,但是增加的吨位意味着装甲布置的调整空间会大得多。

8in巡洋舰最典型的特点有2个:第一个是其在全距离无法完全防御自身火炮的打击,即便是不考虑晚期美制8in重弹的水平穿深能力或者德制8in SK C/34这样新8in的垂直穿深,即便是防御早期8in火炮中较弱的穿甲弹,也需要至少6in以上水线装甲才能在相对较远的距离上取得勉强合格的防御能力,真正要获得普通交战距离上相对安全的装甲还要更重。对于10000吨,给全舰提供这个级别的防御都是几乎不可能的,甚至没有尝试的必要,晚期吨位明显超过万吨的最新重巡(希佩尔,扎拉,立根),也最多只能做到“一定程度”上防御8in火炮而已。

而8in巡洋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其火力在条约系统下,位于主力舰主炮(11in-18in)和反雷击火炮(4.5-6in)之间,而且和上下两者之间的差距都非常大。在8in AP Mk 21,也就是USN的8in超重弹出现之前;8in火炮以弹重来看,已经达到了约240-280pdr之间,也就是弹重110kg到大约125kg,大约比霍金斯7.5in高出百分之二十五。标准的6in火炮往往是95-112pdr,也就是弹重43-50kg左右;弹重较大的6in炮,比如USN的6in Mk 35超重弹,弹重也仅有120lb=59kg,不足8in火炮的一半。而沙恩霍斯特的11in火炮,主力舰主炮中口径最小者,弹重也超过了300kg,超过了8in火炮的两倍,敦克尔克还要更高,KGV则达到了6.5倍!其口径仅有14in的主炮发射穿甲弹时就为1590pdr!

这两点本质上决定了重巡洋舰是一种反大型舰艇的战舰,其直接对手是其他巡洋舰。当重巡洋舰与小型舰队巡洋舰的主炮或者主力舰次级火炮(6in及以下)交火时,其可以通过更大的射程和垂直穿深在远距离最大化大口径火炮的弹道和爆破威力优势;但是其不适合在近距离执行反雷击任务或者也无法承受主力舰的主炮火力。实际上8in巡洋舰虽然无法威胁主力舰核心区域但是在实战中造成的损伤相对合格,比如1CS对BSM副炮和上层结构的毁伤,欧根对威尔士舰尾造成的直到冰岛才控制的进水,或者比叡在相似位置被瘫痪了操舵装置···但是那就是另一个可以再争辩的话题了,而且与条约对主力舰的限制关系更大。因为华盛顿条约既没有限制舰艇的总吨位也没有限制其数量,考虑到条约巡洋舰本身在此时的象征意义和彼此之间交火的可能,在条约限制下建造最大的舰艇仍然会是各个舰队的第一选择,于是主要问题就是零敲碎打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其体量了。

从8in提高到9.2in;很难从本质上改变其火力的定位——但是多出来的吨位对于舰艇重量分配就不一样了。

条约巡洋舰早期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对8in火炮防御的不足——早期条约舰的一大问题是他们对6in火炮也无法提供足够的防御能力。这意味着一旦6in火炮进入了其有效射程,更小得多的巡洋舰甚至主力舰的副炮有潜在的能力用较少的火炮瘫痪之。而改变这一点并不需要太大的吨位。驱动15000吨的舰艇需要给动力系统额外分配多少重量,而新的9.2in火炮和炮台会比8in增加多少重量不得而知,考虑到条约时代各国设计人员恶劣的估算误差在此不做估计。但是即便是这两者需要占用4000吨的额外吨位剩下的1000吨也可以给条约巡洋舰带来质变。给肯特增加动力部分的4in垂直防护只需要175吨,4in覆盖到发电机组和无线电室,增加锅炉室扇叶上方3in水平防御也只需要250吨;DNC计算的352吨就足够增加5.5in水线装甲,4in锅炉室的装甲。当然这些装甲的深度并不足,但是就算是两倍其重量也远远小于1000吨的重量。实际上整个肯特或者伦敦的防御部分重量也只有约1000吨左右;立根级的装甲重量也只有1671吨;阿尔及尔的舰体装甲重量只有1720(公)吨,炮塔防御315吨;而即便是武装希佩尔的舰体也只需要2525(公)吨。

如果说8in/10000吨的“重”巡洋舰与轻巡洋舰在舰对舰作战时的单舰差距并不明显的话,9.2in/15000吨,有能力更好的保护弹药区,为轮机/锅炉提供全面6in防御能力同时提供更好的炮塔防护的条约巡洋舰,在对抗6in巡洋舰时会有大得多的优势。

至于这种优势有什么用——

8in/10000吨巡洋舰最初是USN对于侦察巡洋舰的设想。在1919年前后USN正在醉心于其新的奥马哈级巡洋舰——该舰在航速上,火力和续航性上都全面压倒了日英此时在建/建成的舰队巡洋舰,也就是C/D级和天龙到长良级;甚至也压倒了RN的新舰E级和IJN计划中的八八舰队7500/8000吨级甲型侦巡。虽然日英仍然在此时有远要更多的现代化巡洋舰,但是USN计划在快速侦察编队上找回优势,其结果就是8in/10000吨这个标杆被视为有足够续航力和战斗力的舰艇应有的“下限”——或者用老佛爷的话来说,“值得建造的舰艇的下限”。

当1921年这一标准被提出的时候,日英很快就表示了赞成。虽然RN对他们的小型舰队巡洋舰情有独钟,他们确实在15-19年新建了霍金斯级——一种利用7.5in(200pdr)的火炮优势反轻装甲袭击舰的护航巡洋舰;同时期IJN在1917年中到1919年开始考虑在新侦巡上换装新研制的7.9in火炮来与美英舰艇达成火力平衡。这意味着新的巡洋舰上限一旦过高就会让这些新舰/新设计变为废物,而一旦过低又会让新舰被废弃拆除。在地中海/欧洲,尽管战前法国舰队吨位接近USN而大于IJN和RM;法国在主力舰吨位上被英美日强行分配到了1.75的吨位比,于是法国决心在轻型舰艇和潜艇上坚持到底——主要是针对英国和意大利;然后有意大利的跟进和英国进一步对驱逐舰吨位限制的反对,最终结果轻型舰艇总吨位的无限制和新大型巡洋舰的标准在整个会议中被接受。

在所有五国中,除了RN计划把新巡洋舰主要用作远东迟滞IJN进攻的破交/殖民地巡洋舰以外,其他舰队的新舰计划或多或少地都有舰队侦察的任务:USN无疑需要大续航力的舰队侦察编队,IJN需要次级主力舰和快速编队,法国和意大利需要重型编队之外的快速翼。只有RN更希望用更小的巡洋舰和载机舰来执行舰队任务(一旦被更大的巡洋舰压倒则立刻寻找战巡/主力舰的掩护),解放大型巡洋舰去对抗袭击舰——但是即便是RN也需要大型巡洋舰执行北方巡逻任务。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上舰艇获得更好的对6in防御无疑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在低能见度或者夜间交火中,巡洋舰确实有可能与敌驱逐舰队和小型巡洋舰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上遭遇的时候。更大口径的主炮也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对6in巡洋舰的优势,更大的吨位也有助于各舰队对防空大梦初醒的时候增加更多数量的小口径防空炮。说到底,巡洋舰是不能保证不进入6in火炮射程的而战争经验证明她们确确实实会进入6in威胁范围内,这种时候至少轮机部分适当的防护是必要的。

对于几乎不面对6in舰而在希佩尔/德意志面前无论如何都是纸糊的英巡,则可以补充至关重要的航速。

这能让坎伯兰暴打斯佩吗——no?

这能拯救昆西文森斯吗——no?

这能让意大利重巡编队全歼托维的轻巡吗——no?

能拯救羽黑不被26DF击沉吗——no——

但是至少可以避免中小口径直接瘫痪炮塔的情况,可以避免被6in火炮瘫痪引擎的风险,可以至少避免“锡纸盒子”或者“白色大象”这种舰体中段裸奔的情况,让条约巡洋舰在于轻型舰艇交火时更加安全。这不能把条约巡洋舰变成战巡甚至阿拉斯加,考虑到伦敦条约时期完全不同的环境可能也不能完全杜绝6in大型巡洋舰的想法——但是至少可以让(更贵的)妙高更舒适地暴打布鲁克林。

A 6in-proof ship is not too much to ask.jpg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华盛顿海军条约将“巡洋舰”的限制定为15000吨排水量和9.2英寸(约234毫米)的火炮口径,这无疑会对当时以及之后的世界海军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首先,这将极大地提升巡洋舰的设计定位和作战效能。目前,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巡洋舰的限制是10000吨排水量和8英寸(20.............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1930年代的伦敦,议会大厅里没有传来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声,而是另一番景象呢?一个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的世界,对于大英帝国而言,无疑是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截然不同的海上雄狮蓝图。抛开条约的枷锁,大英帝国海军在30年代的巡洋舰配置,绝不会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考虑到其遍.............
  • 回答
    假如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方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舰巨炮”主义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盛顿海军条约到底做了什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军备竞赛的可怕消耗,尤其是海军,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
  • 回答
    如果一战结束时德国签订的不是《凡尔赛条约》那般严苛的和约,而是相对平等的协议,并且能够顺利加入以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为基础的国际海军秩序,那么二战前英德海军竞赛的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一个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理念以及国家战略的复杂推演。首先,我们要明确“相对平等”的.............
  • 回答
    关于华南海鲜市场并非新冠病毒源头的报道,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在“吃野味”这一话题上。如果这一说法被证实,那么那些因此受到批评甚至污名化的“吃野味”的人,确实有可能是在为病毒的源头“背黑锅”。为什么会出现“背黑锅”的说法?长期以来,在一些公众认知和早期的新闻报道中,将新冠病毒的源头与华南海鲜市.............
  • 回答
    世卫组织在2021年3月30日发布的新冠病毒溯源报告,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报告中关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的最初来源”的结论,以及其他信息,都非常值得详细分析。关于“华南海鲜市场不是疫情最初来源”的结论:这个结论的提出,并不是说华南海鲜市场与疫情完全无关,而是基于目前收集到的证据,认为病.............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关于“三亿美国人,每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辆大排量的全尺寸皮卡或全尺寸SUV”的说法,我对此持保留态度,并认为这个表述存在较大的夸张成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美国汽车市场、消费者习惯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要素: “三亿美国人”: 这是美国目前大致的人.............
  • 回答
    在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口罩奇缺”的说法确实曾广泛流传,而且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疫情初期,需求与供给之间巨大的鸿沟,以及在特殊时期,物资分配、信息传递和社群互助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局面。“口罩奇缺”现象的成因:1. 全球疫情的爆发与恐慌性囤积: 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尤其是从中国大陆.............
  • 回答
    关于杜海涛和乐华七子被北京理工大学“赶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不准确的表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这件事情源于一场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品牌合作活动,其中涉及到了杜海涛和乐华七子的参与,以及一些围绕活动本身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需要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到201.............
  • 回答
    德国博主海雯娜(Hannah)因驳斥涉华谣言而遭遇多家外媒抹黑和网络暴力的事件,反映了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信息战、意识形态斗争和网络暴力的复杂性。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事件背景:海雯娜的身份与言论1. 身份定位 海雯娜是一位活跃在社交媒体.............
  • 回答
    华盛顿如果采取“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基本上 不可能成功绕过国会称帝。历史的车轮、当时美国政治体制的根基以及华盛顿自身的品格和理念都决定了这条路行不通。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不行,以及他可能拥有(尽管极小)的机会,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 为什么“广积粮缓称王”无法绕过国会称帝?1. 国会是权力的来.............
  • 回答
    将美国华盛顿特区(District of Columbia, D.C.)改为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争议的议题。如果这一转变真的发生,将带来一系列深刻且多方面的结果,影响政治、经济、社会和象征意义等各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的结果: 一、 政治影响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变化。 参议院代表权.............
  • 回答
    苏联古巴导弹危机若升级到那一步,结果绝非“无敌”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将世界拖入一场无法想象的毁灭性灾难。我们不妨抽丝剥茧,详细梳理一下这场假设性的升级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古巴导弹危机本身就是人类史上最接近核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弹道导弹,其目标是遏制美国对古巴的侵略,.............
  • 回答
    “华盛顿和杰佛逊的种族灭绝行为堪比希特勒”这个观点,试图将美国开国元勋的行为与纳粹德国的罪行相提并论,这是一个极其严肃且需要深入剖析的论断。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行为性质、动机、规模以及影响等。一、 历史背景的差异: 华盛顿和杰佛逊所处的时代: .............
  • 回答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作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的领导,以及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评价华盛顿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包括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领导风格、个人品质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留下的遗产。一、 杰出的军事领袖与独立战争的催化剂 从绅士到.............
  • 回答
    华盛顿雕像被喷上“奴隶主”(Slave Owner!)的红漆,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着一段非常复杂且敏感的历史和现实的碰撞。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尊雕像指的是谁。通常情况下,提到“华盛顿雕像”,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国父、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这位老先生在美国.............
  • 回答
    马克龙总统应邀与拜登总统通电话,随后法国驻美大使下周将返回华盛顿,这无疑是美法关系近期出现的一道重要转折信号。此前,由于美国与英国在秘密签署奥库斯(AUKUS)安全协议时,单方面取消了与法国在澳大利亚的潜艇合同,法国愤怒地召回了其驻美和驻澳大使,将两国关系推向了冰点。这次通话及大使的回归,意味着双方.............
  • 回答
    2017年1月21日华盛顿女性大游行(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共集会,其规模之大、影响力之广,至今仍被广泛讨论和评价。这场游行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一系列因素推动的复杂社会现象,其评价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场游行的详细评价:一、 起.............
  • 回答
    关于特朗普在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前签署行政命令授权政府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安全的事件,需要从法律、政治和实际操作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全面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1. 总统的紧急状态权力 根据美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总统在特定情况下可行使紧急权力。例如: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